王麗君
(江蘇省如東縣中醫院針灸科,江蘇 如東 226400)
腦出血指非外傷性腦實質內血管破裂所引發的出血,具有較高的病死率及致殘率,其發生率占腦卒中的20%~30%,是中老年群體高發疾病,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壓均與腦出血的發生存在密切關系。目前,手術是治療腦出血的主要方法,可通過手術將顱內血腫清除,降低顱內壓力,但大部分患者術后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1-2]。針刺治療可調整氣血運行,利于肢體功能的恢復,配合康復訓練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本研究用針灸結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出血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58例,均為如東縣中醫院針灸科2019年1月至12月收治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29例。對照組男18例,女11例;年齡46-78歲,平均(61.84±3.67)歲;出血部位為小腦3例,基底節區16例,丘腦4例,腦葉6例;腦出血類型為急性硬膜外血腫8例,高血壓腦出血10例,單純急性硬膜下血腫6例,腦挫裂傷伴腦內水腫5例。觀察組男17例,女12例;年齡45~76歲,平均年齡(62.03±3.11)歲;出血部位為小腦4例,基底節區14例,丘腦4例,腦葉7例;腦出血類型為急性硬膜外血腫9例,高血壓腦出血12例,單純急性硬膜下血腫5例,腦挫裂傷伴腦內水腫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符合《中國腦血管病診治指南與共識》(2016版)[4]中關于腦出血相關診斷標準,經顱腦CT、MRI等影像學檢查明確存在腦實質性病變。
納入標準:符合診斷標準,為首次發病,意識清晰,可配合康復訓練,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有感覺運動障礙等神經系統疾病,伴有其他系統惡性腫瘤,合并肝、腎、心、肺功能異常。
兩組均行康復訓練,訓練內容包括重心轉移及站立位平衡訓練,選用平衡板、平衡杠、訓練球等作為訓練器械。訓練時患者由睜眼至閉眼,訓練器械質地由硬至軟,支撐面積由大到小,平衡范圍由小到大、由近到遠、由靜態到動態,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訓練,以控制重心轉移能力,1次30min,1日2次。根據體質量設置減重量,進行減重步行訓練,平板活動速度由0.5km/h逐步增加,保證有2名訓練師保護安全,并指導正確步態,1日30min,5日為一療程,間隔2天開始下一療程。另行進食及語言康復訓練,于進食前行肌肉觸動術,向左右緩拉舌頭,進食時取70°仰臥位,指導患者用健側咀嚼,患側吞咽。每天進行語言訓練,時間約30min,訓練內容以發音、字、短語、句子的順序進行。連續訓練2個月。
觀察組加用針灸治療,取雙側三陰交及內關穴、人中穴為主穴,輔之合谷穴、委中穴、極泉穴、尺澤穴,消毒后用針灸針平刺進針,得氣后反復提插捻轉。1日1次,治療10天后休息2天,共治療2個月。
平衡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評估平衡功能,包括彎腰、轉移、站坐、起立等多項功能性活動,采用0~4分評分法,總評分越高表示平衡功能越好。
肢體運動功能:采用簡化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表對肢體運動功能進行評估,分為上肢評分部分與下肢評分部分,上肢總評分66分,下肢總評分34分,滿分100分,總評分越高表示肢體運動功能越好。
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評分表對生活能力進行評估,共包括10項評估內容,滿分100分,總評分越高表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好。
顯效:肢體功能障礙明顯好轉,生活可自理,運動及神經功能存在缺陷但不影響正常生活。有效:肢體功能障礙好轉,在幫助下可進行日常生活活動。無效:肢體功能障礙未改善,生活無法自理。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平衡功能、肢體功能及生活能力評分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平衡功能、肢體功能及生活能力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平衡功能、肢體功能及生活能力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BBS評分 Fugl-meyer評分 ADL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29 38.49±4.39 47.79±6.28 36.38±3.74 77.49±4.32 30.86±4.08 71.43±6.29對照組 29 39.17±4.20 42.26±5.93 37.01±3.69 60.97±4.28 31.71±5.19 59.72±5.46 t 0.603 3.448 0.646 14.629 0.693 7.571 P 0.549 0.001 0.521 0.000 0.491 0.000
腦出血的發生及發展與腦血管病變有密切聯系[5]。大部分患者在發生腦出血前常情緒激動,或突然摔倒,或費勁用力等,具有發病急、病情兇險等特點,早期病死率較高,即便脫離生命危險后,多數患者仍伴有吞咽、認知、運動等功能障礙。
腦出血屬中醫“中風”范疇。病機為氣虛血瘀、腦絡瘀阻,治療當以暢通經絡、活血化瘀、調和陰陽為主。針灸可疏通經絡、調整臟腑氣血。三陰交屬足太陰脾經腧穴,是肝、脾、腎交會穴,針刺可治療下肢痿痹;內關穴是手厥陰心包經腧穴,針刺可理氣和胃、寧心安神、滲水利濕、理氣鎮痛;人中穴屬督脈,針刺可醒神開竅、鎮靜安神、解痙通脈;合谷穴屬手陽明大腸經,可推動天部層次氣血運動,同時向天部層次輸送水濕云氣,針刺可治療局部肌肉痙攣;委中穴屬足太陽膀胱經腧穴,針刺可治療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癥;極泉穴針刺可通經活絡,理氣寬中;尺澤穴屬手太陰肺經,針刺可治療肘關節屈伸不利、肘臂攣痛等[6-7]。康復訓練中平衡訓練,減重步行訓練等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平衡功能及肢體運動功能,但仍存在較多的局限性,如指導患者反復重復某組動作,整個過程枯燥及乏味,患者易出現厭煩、排斥等情緒,故無法長時間堅持訓練,從而影響康復效果。針灸治療有助于加速自由基的清除,擴張血管,增加腦血流量,促進腦部循環,恢復血流動力平衡,同時還可修復腦細胞各功能,從而降低運動功能障礙。此外,針刺還可恢復神經元的興奮性,利于運動功能恢復[8]。
針灸結合康復訓練可促進平衡功能的恢復,同時還可改善肢體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