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欣,沈 炯,梁智群
(湖南省湘潭市第三人民醫院,湖南 湘潭 411102)
本研究用骨痹消熱敷散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56例,均為2018年9月至2019年5月我院治療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8例。對照組男13例,女15例;年齡42~68歲,平均(58.19±7.52)歲;膝關節痛12例,骨贅形成2例,骨擦感4例,關節積液4例,關節間隙變窄6例。觀察組男14例,女14例;年齡41~72歲,平均(62.38±9.17)歲;膝關節痛11例,骨贅形成1例,骨擦感5例,關節積液4例,關節間隙變窄7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①近1個月內反復膝關節痛;②X線顯示膝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出現硬化和囊性病變,形成關節緣骨整;③關節液清亮、黏稠,WBC<2000個/mL;④大于等于40歲;⑤晨僵小于等于30min;⑥膝關節活動時有骨擦音。符合①②或①③⑤⑥或①④⑤⑥,可以診斷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納入標準:年齡40~79歲,無其他嚴重的基礎疾病,符合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診斷標準。
對照組用骨通貼膏(桂林華潤天和藥業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Z10980134)透皮吸收貼劑外貼膝關節。并用加強貼固定外周,24h一換。
觀察組用骨痹消熱敷散。藥用獨活10g,桑寄生15g,秦艽10g,防風10g,細辛5g,當歸15g,白芍20g,杜仲15g,淮牛膝15g,骨碎補15g,威靈仙15g,土茯苓30g,全蝎5g,黃芪20g,蒼術20g,薏苡仁20g,木瓜15g,甘草5g。研末后加蜂蜜適量入鍋內加熱炒,用醫用紗布包裹,清潔關節處皮膚,外敷膝關節痛點,4~6h后取下,日1次,5日為一療程。同時用中醫定向透藥儀,開啟透藥功能及紅外線功能,每日1次,每次30min,日1次,5日為一療程。
兩組均治療2個療程。
疼痛程度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VAS分值越高表示疼痛越劇烈。
臨床控制:癥狀消失,關節活動正常,膝關節功能評分減少大于等于95%。顯效:癥狀消失,關節活動不受限,膝關節功能評分減少70%~94%。有效:癥狀基本消除,關節活動輕度受限,膝關節功能評分減少30%~69%。無效:癥狀與關節活動無明顯改善,膝關節功能評分減少小于30%。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28 6.43±0.73 2.33±0.28觀察組 28 6.18±0.59 1.25±0.31 P>0.05 <0.05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中年之后,氣血衰減、肝腎功能不足、陽虛虧損、風寒濕邪侵襲,久而成痹。中藥熱敷有補肝腎、壯筋骨、活血脈、利關節、通經活絡、祛風除濕、散寒止痛功效,熱敷產生熱效應和藥物的作用,可使局部毛細血管擴張,加速血液循環,降低骨內壓力,加速新陳代謝,清除瘀積的酸性分泌物,增加局部組織氧離子和營養成分的供給,使炎癥和瘀血消散,增加局部組織的滲透性,從而緩解疼痛,改善關節功能。中醫定向透藥通過中頻技術將藥物導入患處,靶向作用于病灶。骨痹消熱散聯合中醫定向透藥可利用藥物加熱后的熱能,通過中頻電流促進藥物皮膚吸收,更好地發揮藥物的治療作用。
骨痹消熱敷散中醫定向透藥療法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