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
【摘要】新課程要求教師運用多樣化的教學形式,構建高效學習課堂,助力學生高效學習。為了推進新課程改革,推動歷史教育的發展,我們必須積極將這一理念踐行在我們的具體工作中,積極探尋方法的創造性運用,服務好學生的在校學習。為此,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經驗,從初中歷史教學入手,探討如何立足新課程理念,革新歷史教學,助力初中生歷史素養的提高。
【關鍵詞】教學方法? ?歷史? 學生?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20)29-054-01
在核心素養時代下,我們的課堂教學工作要由“知識主位”逐漸過渡到“能力主位”,在課堂中不僅僅要傳授給學生相應的知識和技能,還要在課堂中推動學生在思維、情感、能力等方面的提升,打造一個新課程理念支撐下的高效歷史課堂,引領學生們的歷史素養得以提升和發展。
一、在生活化的學習情境中激發學生探索欲
一切知識來源于生活,以生活為本源去設計教學、組織教學工作也就顯得很有必要。尤其是對于抽象性、距離現代生活較遠的歷史知識,更需要借助生活化的學習情景幫助學生進入特定的歷史時空,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中去理解、評價某一歷史事實或現象,從而幫助學生培養較強的分析能力,能夠理論聯系實踐,成為一個會思考的人,而不是成為一個只會背歷史的“書呆子”。
例如,教學“五四運動”,本課的教學目標是引領學生們掌握五四運動的背景、過程和影響,在具體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感悟到五四青年表現出來的斗爭精神和強烈的愛國主義。在新課導入環節,教師可以借助計算機去播放一組2019年5月4日,全國各地青年紀念五四青年節的圖片,還可以播放一段中央電視臺舉辦的主題晚會。隨后教師們提問學生:每年的5月4日被國家確定為青年節。你們知道為什么將這一天作為青年節嗎?這與什么事件有關?學生們從小學進入初中,在幾年的學習生涯中已經度過了多次青年節,也參加過相關的活動,通過多媒體創設如此生活化的情景,一下子激發了學生們自己的相關生活經驗,回憶起了生活中的一些經歷和了解。處于對這一節日背后歷史事件的探究興趣,他們主動參與了課堂學習。另外,在這樣生活化的歷史情景中,還有助于幫助學生們在體驗和探究中學會歷史,由生活上升到歷史,感悟到了生活與歷史之間的密切聯系,進而促成本課歷史教學目標的實現。
二、在充滿活力的歷史課堂中啟迪開拓思維
中學生的思維雖然得到了一定的發展,然而在面對一些抽象性、復雜性的概念時,依然理解上存在困難,特別是一些重要的歷史事件,如何引領學生們擺脫表象的困惑,深入背后的深刻內涵,還需要巧用互動,構建充滿活力的課堂,活躍學生的思維,以推動學生去主動思考,開拓思維,實現“讀史使人明智”的目標。
例如,教學“辛亥革命”,為了幫助學生深刻認識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教師設置了開放性問題:有人說“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敗的一面。”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在這樣開放性的問題中,學生們發散思維,思索回憶課前所講,結合課本知識以及自己的理解進行回答。學生們辯證思考、搜索相關史實,如在“失敗的一面”有的學生表示贊同,并給出了幾點理由:“辛亥革命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沒有完成”“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在“成功的一面”上,則從其重大的歷史意義進行了分析。在這樣的思考中學生將新知識慢慢消化,并啟發學生對新知識的記憶、理解,培養了學生們愛觀察、愛思考的好習慣。
三、在合作探究式學習中提高學生實踐素養
合作探究式教學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不同于教師的口頭傳授,合作探究教師以問題的形式將學習任務下放給了學生,學生不再坐著接受知識,而是需要調動自己的能動性,與成員們一起思考、交流、驗證、探索,在集體的智慧下去理解知識、認知原理,真正體現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性。
例如,“五四運動”這一部分知識時,本課的一個教學難點是引領學生們把握五四運動的性質。為什么說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的開端?與其直接告訴學生們答案,讓他們死記硬背,不如將問題拋給他們,鼓勵小組之間進行合作,討論分析、得出答案。在討論中,學生們將新、舊民主革命進行了對比,從領導階級、思想基礎、革命的結果、革命的目標、革命時代等多方面進行了對比,還制作出了表格,讓兩種革命之間的差異一目了然。由此得出了結論:五四運動后,中國無產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并慢慢居于領導地位,在斗爭中馬克思主義思想開始傳播,中國的社會發展方向朝著社會主義邁進,所以我們說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的開端。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們學會了交流和分享,體驗到了歷史學習的一些方法和思想,不僅僅對本部分知識理解得更加透徹,而且也增強了他們的學習自信。
總之,在新課改背景下,我們必須改革初中歷史教育,立足學生們的生理發展水平和教育教學規律去組織教學活動,推動學生更好成長。
【參考文獻】
[1]崔建標.淺談如何開展初中歷史探究性教學[J].學周刊,2019(31):69.
[2]李永祥.淺談初中歷史師生互動教學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9(41):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