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生
【摘要】生物學教學中最常用而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生物學?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91
任何一門學科,有一套好的教學方法,課堂上就會得心應手,其實,多種學科教法是相通的。現就談談自己在生物學教學中最常用而有效的方法,希望與大家在教學中一起共鳴。
一、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運用口頭語言,系統而連貫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特別適合向學生說明、解釋或論證生物學的概念、原理等知識。例如:八年級《基因的顯性和隱性》一課,本節的難點內容理論性較強,因此教學的突破就必須借助于教師的講解,講解時注意語言的邏輯性和內容的先后順序,多采用畫圖和理論相結合的方法來加深學生對理論的理解,從而突破難點。這種方法的優點是:能充分的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較多的、系統的生物學知識,缺點是沒有充足的機會讓學生對所學的內容及時的作出反饋。
二、談話法? ?談話法是教師利用問答的方式進行教學的一種方法。例如:在學習《遺傳和變異》一課時教師就可以通過詢問學生自己與父母、自己兄弟姐妹間的性狀特征或者他們身邊的動物、植物上下代間的性狀特征等問題,學生回答的方式來認識遺傳和變異的概念。這種方法的優點是:能充分的啟發學生的智力活動,發展思維能力,養成探討問題的習慣,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知識;能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口頭語言的表達能力。
三、討論法? ? 討論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全班或小組為解決某一問題,交流意見,互相啟發,辯明是非,進行相互學習的一種方法。例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一課,在學生初步了解性狀和相對性狀的基礎上,閱讀完“資料分析”后可以再經過討論讓學生得出超級鼠培育成功的原因是大鼠生長激素基因作用的結果,由此得出基因控制性狀的結論。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可以讓每個學生都表達出自己的意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讀書指導法? ? ?讀書指導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參考書以獲得知識、培養自學能力的方法。例如:七年級《輸血和血型》一課,課程內容非常的簡單,老師可以通過幾道有代表性的習題來讓學生完成,學生在課本中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完全可以把課程的內容掌握,這樣老師教學工作得以減輕,學生的自學能力也得以培養。
五、實驗法? ? 實驗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憑借一定的儀器設備,人為的引起所要學習的自然現象和過程的出現,以獲得知識和技能的方法。例如《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一課,通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的方案,再通過實驗的完成來讓學生自己總結出實驗的結論。這種方法的優點是:能使學生看見事物的因果關系,體現實驗檢驗事實和證明真理的價值,堅信所學知識的正確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實驗和小組協作的能力和愛科學、用科學的嚴謹態度和求實精神。
六、多媒體教學法? ? ? 多媒體教學法是指以計算機為工具,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借助聲、像、圖、文,通過人機交互對教與學的過程和教與學資源進行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以實現教與學的優化的理論與實踐的方法。在生物教學上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有許多優點,如能創設逼真的教學環境、動靜結合的教學圖象、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運用圖、文、聲、像、影并茂的特點,極大地拓展了教學空間,豐富了教學內容,能把教學時說不清道不明,只靠掛圖或黑板作圖又難講解清楚的知識,通過形象生動的畫面、聲像同步的情境、言簡意賅的解說、悅耳動聽的音樂、及時有效的反饋,將知識一目了然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極大的提高了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艱巨使命》時,應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展現出一副副被破壞的人為環境災害(白色污染、赤潮、酸雨、長江洪水、荒漠化等),以及一段段真實的錄像片斷,學生會不由自主地感到“環境危機就在眼前”,然老師再提出問題,學生積極思考并主動提出自己的看法。這樣,課堂氣氛活躍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并促進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七、圖解教學法? ? 生物學圖解教學法,是以生物學圖解為主要教學手段的教與學的方式與方法。生物學圖解一般由生物圖形、符號、指示線或箭頭和說明文字等用實虛線條組合而成。種類多種多樣,由圖鑒、圖譜、插圖、掛圖、幻燈片、錄影片、影片等。總的特點是側重于用圖來進行解釋和分析。圖解的形象和整體特點超出了文字。第一,許多生物學信息,單用文字是不能表達清楚地的,還需用圖解來表達。第二,圖解的容量大,整體認讀效益高。
總之,以上教學方法已經是“老生常談”了,但在實際教學中只有采用了正確的方法才能增強學生的主動性,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和積極性,提高了教學效率,有效的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張洪榮. 淺談生物學基本概念教學中的設疑方法[J]. 中學生物學, 2002, 18(2):22-24.
[2]陳平. 淺談生物教學中的體驗式教學方法[J]. 中國校外教育(理論), 2007(0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