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摘要】在政治學科高考中,因主觀題做不好而導致的失分特別嚴重。因此,高中尤其是高三學生有必要了解并掌握主觀題的基本解題方法,并遵循解題規律多加練習以提高成績。本文就是通過介紹主觀題的解法和步驟,來提高學生的解題和得分能力。
【關鍵詞】高考政治? ?主觀題? ?審題? ?答案要點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20)29-106-01
高考政治主觀題無論在全國卷、還是新課改省份自主命題卷中的分值都超過50%,何止半壁江山!因此,作為一個有志于好成績的有高考生必須嚴正、認真的重視和科學對待主觀題。
做好政治主觀題,審題是關鍵,審題準確與否直接決定你的得分高低。許多同學不會審題、不愿審題,所以才造成要么無從答起,要么下筆千言卻離題萬里、跟著感覺答題的惡果。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審題呢?
(一)審設問
1.審范圍
要審清題目設問所考查的知識范圍。看其要求是經濟、政治、文化,還是哲學知識;或某個具體知識點(如公民權利、政府的職能、民族精神、意識的能動作用等知識)。
2.審主體
主體是是某種行為主動的發出者。主體不同,答案則迥然不同。弄清主體,可以縮小、限定思考的范圍,使答題更具針對性、準確性。比如:經濟生活的企業? 、消費者等;政治生活的主黨(黨委、省委、紀委等)、國家政府、公民等。
3.審客體
客體就是某種行為的接受者,是某種行為所涉及的對象。客體審清楚了,有助于我們避免知識點堆砌、亂答的情況。
4.審指向
就是看“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是其中哪一種問題。不同種問題,語言組織和表達的特點和方式就不同。一定要用相應的針對性的語言,精煉的組織答案。
(二)審材料
在審設問的基礎上,仔細審材料,建立材料和設問的聯系,更進一步明確答題的知識范圍。根據分層次解讀出來的材料信息,聯想、回歸教材,找出相應的知識點,并組織出答案。
一般我們采用分層概括法,既把材料以句號、分號或者逗號為標志分成若干層次;再逐層根據關鍵句、關鍵詞(一定要勾畫出來)聯想基本理論,或者歸納濃縮層意(是指實在找不到理論對應時才要這樣做),再言簡意賅、“先理后事(既“理論+材料或闡釋”模式)”的表達出來即可。
注意:
①做題時一定先審設問,再有針對性地審材料。這會節約很多時間。
②多花時間審設問、審材料, 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提高作題的針對性、準確性、有效性。
例題:(2020年文綜Ⅰ卷3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圖7? 2013-2019年我國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貢獻率和居民恩格爾系數的變化
材料二? 2019年11月,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舉行,共有155個國家(地區)、26個國際組織、3893家企業參加,超過50萬名境內外專業采購商到會洽談采購,累計意向成交額711.3億美元。進博會設置裝備、食品、醫藥、健康、服務等展區,與大眾品質生活的消費密切相關:從新抗癌藥到智能化的醫療設備,從體現綠色概念的護膚品到高科技垃圾粉碎機,從可穿戴外骨骼機器人到有助于創建“養老型城市”的康養產品等,集中反映了當前消費的新熱點、新趨勢。
結合材料并運用經濟知識,說明消費變化對我國生產將產生的重要影響。(10分)
本題以居民消費為話題設置試題情境,以最終消費對GDP增長貢獻率、居民恩格爾系數變化、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為材料,從《經濟生活》的知識角度設置問題,考查考生對消費等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的讀圖能力、圖文轉化能力,考查考生閱讀材料分析材料、描述闡釋事物、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分析】
一、審設問
范圍:經濟知識主體:消費客體:生產
指向:影響(主要就是回答消費變化所帶來的結果、產生的作用等)
本題要知識限定比較寬泛,屬于中觀考查。考生應該聯想到消費對生產的反作用:一般性作用、目的、導向、帶動、勞動力。
二、審材料,進一步明確答題的知識點
本題屬于材料性類型題,在審完設問以后,主要按以下思路進行:第一步分析材料,我們可以分段分層解讀材料(抓住關鍵句、關鍵詞),提煉有效信息,把握主題。第二步圍繞主題,回歸教材、聯想相關知識、找出材料與教材的“結合點”,確認知識。第三步緊扣題意,合理作答。但語言要精練而簡潔。
參考答案:消費的強勤勢頭,拉動經濟增長,促進生產發展;消費結構的優化,帶動生產與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促使產品質展提升;消費的新熱點、新趨勢,激發生產供給改革與技術創新,促進新產業新業態的出現和成長。
總之,拒絕盲目,勿跟感覺;走心中有法,解題有思路。只要我們認真、理性、科學的對待主觀題,并多加練習、多體會,一定可以取得優異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