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敏偉
【摘要】閱讀是從書面材料主動地、積極地獲取信息的創造行為。閱讀是學生們學習的基礎,并影響著他們的終生發展。閱讀又是學習的基本能力,是要經過長期不懈的練習的。高中生該如何培養自己的閱讀能力呢?
【關鍵詞】高中學生? ?閱讀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20)29-153-01
一、認真閱讀教材,挖掘知識的內涵,培養融會貫通、觸類旁通能力。
一本書的厚薄,是由讀者決定的。讀者說它薄,它就是簡單的幾頁,甚至幾句話;讀者說它厚,它就沒邊沒沿兒,要多厚有多厚。教材包含的內容是古今中外上下幾千年的歷史濃縮后最精華的部分。對于高中生而言,就是要認真閱讀薄薄的歷史教科書,充分理解,把課本內在蘊含知識充分的挖掘出來,培養融會貫通、觸類旁通能力。
首先可以閱讀教材的目錄,整體感知教材的內容和主題;其次,在閱讀每一章時,先閱讀整章的引文部分(即每章開頭方框里的小字),形成對每一章知識的整體了解;第三,在閱讀每一節內容時,先讀這一節所有的目,以及了解本節大致有幾幅圖片、注釋、表格等。從大知識向小知識、從宏觀逐漸向微觀的閱讀。這樣的閱讀方式,能夠使我們在較短的時間里了解一本書的內容。在具體的閱讀中,可以這么做:
抓住程度詞,理清事件發展的過程。如太平天國運動經歷了興起、發展、全盛、轉折和失敗等幾個階段;辛亥革命經歷了醞釀、爆發、高潮、失敗幾個階段;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經歷了“開始形成”、“進一步加深”、“大大加深”和“完全形成”四個階段;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中,社會的改造經歷了“初步”、“進一步”、“徹底”等階段。
抓住重復詞和序數詞,建立知識的專題體系。如“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抓住“第一次”,可以思考還有哪些思想解放潮流?由此理清中國幾次思想解放的知識結構;“1870年,法國推翻了第二帝國,建立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抓住“第二”和“第三”,就能將法國政體的演變整理出來。抓住線索,再分析為什么會有這一過程,產生了何影響,從中得出自己的認識。
抓住對比詞,把握同類事件的一般規律(普遍性)和某個事件的突出特點(特殊性)。如 “甲午中日戰爭以后,帝國主義列強紛紛向中國輸出資本,進一步破壞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客觀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條件”。抓住句中“進一步”,則有助于理解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導致中國自然經濟的破壞,是我國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原因。接著可以進一步思考: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是如何漸進的?對自然經濟的破壞表現在哪里?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這樣做,學生就容易理解我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特點及其形成這種特點的深層次原因。再進一步比較中外資本主義發展原因、過程和結果,學生就很容易認識歷史發展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的規律。
抓住既能體現主體內容,又能拓展、深化教材的提示詞,層層深入。如“長征的勝利……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句中“轉危為安”是如何出現的?為什么之前出現危險的局面?根本原因是什么?怎么導致的?從而準確把握相關的歷史和深層次的問題。再如:“這是近代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漸進過程,也是近代中國人思想不斷解放的歷程”句中“漸進”是提示詞,由此分析“漸進”的表現是什么?為何會出現“進”?為何說是“漸進”而不是“突進”?“漸進”后對中國的影響是什么?給后人以什么啟示?深化對中國思想解放潮流發展的理解。
認真閱讀和理解課本的所有內容,把濃縮的知識適當展開,具體地掌握有關的知識內容及其內在聯系,這就是知識的積累階段。做到這一點,對歷史課本的內容了然于胸,閱讀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認真閱讀教材,抓住重點難點、構建知識框架、形成系統知識。
對于中學生而言,就是學習完后對已學過的知識點組織整理、提煉出重難點、構建知識框架、形成系統。具體可以按下面的步驟來進行。
明確重點。愛因斯坦說過“在所閱讀的書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處的東西,把其他一切使頭腦負擔過重和會將自己誘離要點的東西統統拋掉”。對于所學習的內容,要學會標出重點,還可以書寫體會、加眉批等,把那些多余內容過濾出去,下一步復習時就看這些內容,其他內容可以不看了。
勤做筆記。對于所確認的重點內容,可以邊讀邊做筆記,然后整理筆記,使之網絡化和條理化。將教科書里最重要的勾出來,抓住了重點和中心內容,用不多的語言就能表達出來,閱讀能力無形中提高了。
反復理解、領會、強化該記憶的內容。剛開始學習時,有一兩處不明白、記不住也不要緊,繼續往下讀。不斷閱讀,把閱讀的內容融會貫通以后,就能掌握教材的主要內容,以及各部分內容之間的關聯。還能夠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歸納概括。每一部分乃至全書閱讀完后,對應該掌握的內容進行歸納、概括。實現“厚本變薄本兒,薄本變張紙兒”的飛躍。在此基礎上,針對所有應知應會的內容提出若干問題,由自己一一回答。日后復習時方便、省時。
學生在閱讀中存在的問題就是不能產生問題,只是對教材進行機械閱讀。事實上,在閱讀中產生問題很容易,如“明清之際進步思想家對理學的反思、批判,根植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市民工商階層的興起,為儒學的發展變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如果在閱讀中產生疑問,這里的新的活力指的是什么?這樣的疑問,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習的興趣,還會促使人帶著極大的興趣去閱讀課文,尋找答案,更會把中外歷史橫向結合起來進行學習,進一步提高閱讀效率,有助于進一步提升閱讀能力,同時也符合當前歷史學習的主流思路。
閱讀并對教材分析和舍棄,找到它的精華,提綱挈領的掌握課本知識,并有了自己的認識和判斷,這個過程也是培養自身的歷史學科素質和能力的過程。
閱讀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學習方法和具備的學習能力,也是觀察、分析、思維等高層次能力的基礎。閱讀為學生的智力發展提供基礎,更是提高學習歷史能力的重要途徑,它在歷史學習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