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定義、發病及誤診現狀 糖尿病是因胰島素分泌不足和(或)不同程度的胰島素抵抗,引起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質代謝紊亂的一種綜合征。據國際糖尿病聯盟估計,到2035年全球將有近5.92億例糖尿病患者。而我國2010年糖尿病患病率高達11.6%,居全球首位。糖尿病正成為當前威脅人類健康的重要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之一。2013年糖尿病相關死亡人數占所有死亡人數的8.39%。中國誤診疾病數據庫收錄的485例糖尿病誤診文獻中,誤診疾病多涉及神經、消化系統疾病,其中居前3位的誤診疾病是胃腸炎、腦血管病、泌尿系感染,延誤時間最短3 h,最長17年。
1.2臨床分型 根據病因學證據,糖尿病主要分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特殊類型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最常見,占糖尿病總人數的90%以上。1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自身免疫反應選擇性破壞胰島β細胞所致,患者需外源性胰島素治療;2型糖尿病病因及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了,主要是因胰島素抵抗和胰島素分泌不足所致;妊娠糖尿病主要指在妊娠期間被診斷為糖尿病或糖代謝異常;特殊類型糖尿病指上述3型糖尿病以外的糖尿病,此類發病率不高,常有較明確病因。
1.3臨床癥狀 糖尿病典型臨床癥狀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飲、多食和消瘦。除前述典型癥狀外,還有一些癥狀與血糖密切相關,對于有以下情況的就診者應注意是否患有糖尿病,如疲乏、足部外傷或潰瘍經久不愈、無法解釋的體質量下降、性功能障礙、皮膚感染或干燥、皮膚或外陰部搔癢、足部麻木或刺痛、視力減退等。也有部分患者平時并無明顯癥狀,僅在手術前、發生心肌梗死、腦梗死或常規體檢時發現血糖升高而診斷為糖尿病。
1.4治療原則 目前尚無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但是可通過多種治療手段控制好病情。本病治療方法主要包括5個方面:自身健康教育、自我血糖監測、飲食治療、運動治療和藥物治療。飲食療法是治療糖尿病很重要的手段,而且部分輕型糖尿病患者單用飲食治療就可控制病情。目前藥物治療糖尿病主要基于糾正導致血糖升高的多個病理生理機制,主要藥物包括口服降糖藥、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和胰島素,其中口服降糖藥根據作用靶點的不同可分為胰島素促泌劑和其他機制降糖藥。
參照“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中糖尿病的診斷標準,糖尿病診斷主要依據人體靜脈血糖值,糖尿病篩查應同時檢測空腹血糖(FPG)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OGTT)后2 h血糖值,當FPG≥7.0 mmol/L或OGTT后2 h血糖≥11.1 mmol/L時可診斷為糖尿病。近年來,有關高血糖的診斷標準不斷細化,可分為:①單純空腹高血糖,FPG≥7.0 mmol/L,OGTT后2 h血糖<11.1 mmol/L;②單純餐后高血糖,FPG<7.0 mmol/L,OGTT后2 h血糖≥11.1 mmol/L;③混合性高血糖,FPG≥7.0 mmol/L,OGTT后2 h血糖≥11.1 mmol/L。正常人FPG<6.1 mmol/L,OGTT后2 h血糖<7.8 mmol/L,當FPG介于6.1~7.0 mmol/L或OGTT后2 h血糖介于7.8~11.1 mmol/L時,臨床稱之為糖調節受損,包括空腹血糖受損(6.1 mmol/L≤FPG<7.0 mmol/L)、糖耐量受損(7.8 mmol/L≤OGTT后2 h血糖<11.1 mmol/L)。2003年11月,美國糖尿病協會將空腹血糖受損的血糖下限(6.1 mmol/L)再次下調至5.6 mmol/L,但我國尚未采納該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