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芹
(河南省濮陽縣工業和信息化局 河南 濮陽 457100)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即人類經歷了農耕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態;農耕文明開發了土地,工業文明開發了資源和礦山,而生態文明則是保護土地、保護資源和礦山,是人類遵循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
生態文明是一種新的社會形態,它的基本宗旨是促進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和諧共生。從人與自然和諧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那么生態文明是系統工程,貫穿在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個方面和整個過程,是人類為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是一個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建設生態文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神結合起來作為理想和價值追求,并通過實現人與自然的統一來推進人的全面發展[1]。
2018年5月18 日至19日,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在北京召開。這次大會正式確立了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大會從三個方面闡述了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一是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生態文明體系包括生態文化體系,它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生態經濟體系,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目標責任體系,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保障,生態安全體系,以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環境風險有效防控為重點[2]。二是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原則。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好以下原則:首先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是生態文明的本質要求;其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生態文明的基本內核;第三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這是生態文明的宗旨要義;第四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這是生態文明的系統思想;第五用最嚴密法治、最嚴格制度保護生態環境,這是當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第六從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的責任擔當來說是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三是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
生態文化是一種行為準則和價值理念,體現人類對生態環境的關懷,是一個統一聯系的有機整體。在思維方式上,表現為堅持保護自然、順應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意識。在倫理道德上,培養珍愛生命、熱愛自然的生態倫理意識,要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3]。在審美趣味上,要養成珍愛大自然的無比美麗的生態美學趣味。
建立健全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非常重要。習總書記指出,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有著優良的文化傳統,尊重自然、熱愛自然。道家文化、儒家思想中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文化。因此,在新時代,將生態文化體系建設放在首位,建設生態文明思想,體現出習總書記高度重視生態文化的引領作用。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經濟的推動,經濟是根本動力。要按照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維護生態安全的總體要求,建立健全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黨的十九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成為我們的奮斗目標,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求,必須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的良性循環,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農業是國民經濟基礎。“民以食為天”,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農業,因此要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轉變農業生產方式來破解水、地約束;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來解決土地怎么種;生產優質農產品,促進農業技術集成化、發展放心農業、生產經營信息化、安全環保法治化、勞動過程機械化,構建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農業生產技術體系來滿足人民群眾吃得好吃得安全。
工業為人們衣食住行游增加供應,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前提。推動工業綠色化,走一條新型工業化道路,這就要求在建設生態文明過程中始終做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淘汰嚴重耗費資源和污染環境的落后生產力,大力發展綠色制造業,采用先進適用的節能低碳環保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發展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積極開展生態設計,推動輕量化、去毒物、碳減排[4]。生態產業不僅可以拉動投資、消費需求、增加就業機會,而且也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力的產業基礎和技術支撐。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變廢為寶;支持節能環保、智能制造、高端裝備、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的發展;發展綠色金融,把握生態優勢,促進經濟發展,壯大優勢產業,按照社會化生產、市場化經營方式,實現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保值增值,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有機統一。
生態環境質量能否改善,關鍵在領導干部。因此,一定要建立健全責任體系。實踐表明,一些地方干部環保意識不強、履職不到位、執行不嚴格,是造成一些重大生態環境事件發生的重要原因;環保問題,說到底就是政府執法監督作用的發揮不夠,缺乏強制力,領導干部不負責任、不作為。因此,各地各級黨委政府要按照客觀公正、科學規范、注重實效、突出重點、獎懲并舉原則,制定責任清單,實行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的責任分解落實到位。要轉變觀念,建立綜合評價體系,以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為指標,淡化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在評價體系中的比重,把生態環境質量優劣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并制定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
科學劃定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的開發界限,積極規范、引導和約束各類開發、利用、保護行為。完善嚴格的耕地保護和節約用地制度,確保18億畝耕地紅線不能觸碰,保障糧食安全,根據土地用途,實施轉用許可管理;嚴格礦產開發準入制度,保護礦產資源;完善節能評估審查、水資源論證和取水許可制度,實現水、礦產、能源等的合理利用。
按協調發展和共享發展理念,堅持協調和共享意識,打破思維定勢和利益格局,結合城市空間分布、污染物輸送規律、自然地理特征及污染程度,完善各個地區尤其是大氣污染重點區域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汾渭平原等防治聯防聯控協作機制,提升環境污染防治整體水平。
嚴格落實環境督察制度。重點督察環境保護責任落實不力、重大環境事件頻發、環境問題突出的地方,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解決突出環境問題、落實環境保護主體責任,把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重中之重,在督察中發現的問題,及時通報地方,形成反饋機制,改變過去上下脫節的情形。
要建立健全以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環境風險有效防控為重點的生態安全體系。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堅持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系統保護修復生態工程,完善生態服務功能,提升自然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在生態環境敏感區、脆弱區,劃定并嚴守生態紅線,科學合理規劃城鎮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在經濟地理上,應與國土、區域、城市尺度上的生態安全格局一致[5]。選擇代表性區域建立國家公園,改革原有分部門設置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文化自然遺產、地質公園、森林公園等做法,維護國土空間完整性、系統性、穩定性和多樣性。建立資金保障長效機制,做到管理規范、財政安全保障、產權歸屬明確、法律制度完善。使之不僅以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也能成為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和生態文化傳承區。
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正處在一個關鍵期,我們必須變壓力為動力,負重前行。已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也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窗口期。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號角已經吹響,目標也已明確,讓我們在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打響保護生態環境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