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奎飛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上海 201808)
裝備國產化是實現自主可控的必經之路,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原總裝)制定并發布了“兩法一細則”[1],近兩年受國際新形勢影響,有關部門更是提出了裝備百分百國產化要求,裝備國產化已經箭在弦上、勢在必行。現階段我國國產化發展現狀是高端武器和低端設備在前,中間普通裝備滯后的局面(簡稱:兩端在前、中間滯后)。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國家對高端武器的重視,視其為國家安全的戰略性保障,和資本市場在民用設備生產制造中對利潤最大化追逐的結果。
中間普通裝備具有面廣總量大、戰略重要性較低和市場壟斷等特點,政府的關注程度較低同時資本市場也很難參與,導致了用戶國產化要求不明確和普通裝備國產化供應鏈生態體系的落后。
國產化供應鏈生態體系是對裝備國產化的重要保障,決定著國產化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是裝備國產化的前提。基于裝備國產化的現狀,普通裝備研制單位為了實現國產化能力提升對國產化供應鏈生態體系的需要是更迫切的。本文將從普通裝備國產化研制角度出發,論述國產化供應鏈生態體系建設的必要性并提出其體系相關建設措施。
普通裝備面臨的最重要的一個國產化難題是國產化與可靠性和成本的問題,產生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普通裝備的國產化標準不清,研制單位接到任務時很難落實國產化要求,最終導致國產化發展緩慢,供應鏈生態體系遲遲不能形成。
普通裝備的客戶分布于各個軍兵種以及裝備承制單位當中,應用領域復雜多樣,統一的國產化標準制定難度非常大。由于國產化推進過程中無法避免的一個問題就是成本大幅增加的存在限制了客戶推動國產化的積極性,國產化標準在供應鏈源頭的缺位對整個供應鏈體系的影響是致命的。
裝備國產化是走向自主可控的必經之路,在普通裝備的國產化研制過程中,有些單位缺少頂層布局,國產化工作沒有統一行動和有效積累,在簡單完成國產化硬性指標后沒有啃硬骨頭的勇氣,面對可靠性和成本問題往往回避了之。
裝備承制單位作為供應鏈的核心部分,在整個供應鏈活動中比其他任何環節都具備更成熟的國產化推進條件。裝備承制單位的消極行為間接地制約了普通裝備國產化的進程。
國產化元器件供應商覆蓋面不完善,主要體現在高端元器件供應商資源冗余,例如相似功能、性能的FPGA有多家可批量供貨;低端元器件發展較為完善,例如民品上使用的電阻器、電感器和電容器等,具有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中端元器件資源嚴重不足,例如某二極管國內成熟可原位替代的只有某單位的國軍標等級產品,其價格是原設計中進口元器件的3000多倍。
普通裝備國產化過程中經常碰到核心半導體類元器件找不到可用的國產化替代方案或者找到的是不成熟的產品,只能通過選用進口或高質量等級的國產元器件完成研發。
國產化元器件核心領域供應商能力不足對國產化進程的影響很大,間接地限制了低端元器件國產化的發展,比如以電阻器、電容器、電感器、普通二極管和普通諧振器等類別為代表的國產元器件在質量等級相同,功能性能相似的情況下比進口的價格要低(如表1所示),但實際應用幾乎才起步。

表1 不同類別元器件進口國產成本比較
裝備國產化是國家的重要工程,普通裝備的國產化是對高端裝備國產化的必要補充。普通裝備承制單位在多年的裝備研制生產中已經積累了足夠的設計思路和規范,足以承擔起國產化的設計工作,設計問題解決后,國產化供應鏈生態體系的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供應鏈的建設和發展已經成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 部分。
中國的科學技術水平由于起步較晚,雖然在有些領域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但以集成電路和操作系統為代表的某些行業自主水平還是遠遠落后西方發達國家[2],近幾年不僅遭到了外部技術封鎖和限制而且還讓國家的發展受制于人。只有全力發展國產化,才能形成自主可控優勢,扭轉被動局面。
裝備承制單位大部分都是傳統軍工單位,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產品型號泛濫,復雜度大增,體制臃腫,流程低效,庫存積壓,產能過剩,客戶滿意度低等各種弊端層出不窮。企業已經低增長陷阱,生意做的越多,利潤卻越少[3]。
國產化供應鏈生態體系建設可以為企業提供一份跳過低增長陷阱的契機,國產化讓產品體系重新建立,通過供應鏈管理手段可完全規避企業正在面臨的難題。
供應鏈源頭發布普通裝備的國產化研制標準,承制單位按照標準進行設計選型、可靠性評估和原材料采購,下游的國產化供應商按照采購要求提供元器件和技術服務,多方協同、信息互享,積累經驗、逐步提高研制水平。
國產化是自主可控的基礎,國產化研制水平的提高勢必同步提升裝備的自主可控水平。
普通裝備國產化供應鏈生態體系中主要存在三類主體,分別是供應鏈上游的用戶,中游的整機裝備承制單位和下游的原材料、元器件研制單位,其中整機裝備承制單位處于供應鏈的中心樞紐位置,是天然的供應鏈生態體系的核心體。普通裝備研制單位在沒有政策和專項資金強力支持的情況下,只有借助現代供應鏈的能力才能有效完成裝備的國產化。供應鏈三主體互相協同的分工協作內容見圖1。

圖1 普通裝備國產化供應鏈體系協作分工圖
管理的目的是解決問題、進而提高企業活力和能力。作為供應鏈核心體,普通裝備承制單位需先把家底摸清,主要包括:1)現階段用戶可接受的國產化要求,包括性能、成本和可靠性;2)整機國產化研制能力分析,圍繞核心元器件和操作系統,明確存在的短板和將要改進的方向;3)按照元器件類別梳理國產化供應商,剔除冗余、補充不足。
供應鏈管理是跨部門、跨企業的管理行為,普通裝備承制單位只有全面樹立起供應鏈意識、全局一盤棋,才能夠實現供應鏈管理效益。首先把供應鏈管理上升到戰略位置,建立行之有效的供應鏈管理策略,成立供應鏈管理組織機構(含技術工作組),明確工作計劃并督促實施。
借鑒基于進口元器件研制和管理的經驗,普通裝備承制單位必須系統地制定并逐步完善國產化研制標準,包括設計標準化和產品規范化,在研制端明確統型原則,樹立標準化典型產品并明確主流產品系列,努力成為國產化的優質品牌。
國產化核心能力在于關鍵國產化元器件與軟件的靈活應用能力,也是整個國產化供應鏈生態體系的核心。裝備承制單位不僅要找準國產化著力點而且還要具備釘釘子的精神,堅持不懈并努力成為國產化供應鏈生態體系中最大的那個發光體。
互利共贏是現代供應鏈管理的重要理念,是確保供應鏈可持續發展的保障[4]。國產化供應商隊伍的組建應當圍繞裝備承制單位的業務現狀進行,普通裝備承制單位的用戶分布廣泛,產品的應用領域也較為多樣,對元器件供應商的能力要求也不盡相同。建議在一定范圍內(盡量大)建立軍民分開的兩套供應商隊伍,以保障不同用戶的差異化要求得以滿足。
國產化供應商是裝備承制單位實施國產化研制的基礎,每一類元器件都應當建立起首選和備選供應商,并積極與重要類別元器件供應商建立起緊密合作的戰略關系。建設國產化供應商隊伍可以從功能單一,結構簡單的電阻器、電容器和電感器開始,市場上該類國產化元器件的供應商很成熟,可行性高。同時在核心元器件上,應主動接觸廠家,通過試用驗證并結合市場定位來選定企業的主流設計方案和關鍵供應商合作伙伴。
國產化是一項艱巨的工程,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元器件的供應保障問題,包含每一類元器件的國產化推薦供應商信息、產品資料信息、技術支持信息等;然后國產化推進過程中所積累的數據和記錄還應當可繼承和共享等都是需要通過信息化來支持和解決的[5]。
信息化是提高企業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徑。設計選型不僅是企業標準化的重要控制節點而且具有工作頻率高、工作人員范圍廣的特點,信息化的要求很高。為了解決國產化過程中設計選型難題,建議實施“元器件的基礎數據管理系統”,就元器件的基礎數據管理和選型控制管理實現信息化,建設效果如圖2所示。

圖2 元器件基礎數據信息化展示圖
普通裝備國產化供應鏈生態體系建設的根本是整合供應鏈內所有技術、產品、服務和成本優勢,加強信息互通和協同把優勢集中在一起并形成合力,跨越式的實現企業技術能力提升和競爭力的增長,進而帶動整個供應鏈體系的發展。建設和發展普通裝備國產化供應鏈生態體系要以裝備承制單位為主體,從供應鏈管理、國產化研制標準和信息化保障等方面出發,才能筑成一條可靠且高效的國產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