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愛玲
(南京藝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3)
中國歷代服飾種類繁多、各具特色,充分地體現了人們勞動創造的結果,也體現了中國各民族人民的勤勞與聰慧。一個朝代的社會風俗以及思想意識影響著服飾文化的演變與創新,也是百姓審美取向的顯現。褙子在宋朝尤為流行,這當然也離不開朝代思想給服飾文化帶來的影響。宋代建立了以封建倫理為主體的哲學思想,因此,其整體著裝風格趨于嚴謹大方、清淡樸素、柔和自然。在宋朝,不同階層的男女老少都可穿著褙子,形制特征也因穿著場所與所扮演的功能不同而形成很大的差異。褙子的長度、領型、袖型都有所不同,不同的款式、色彩體現了褙子演變發展過程的豐富和精彩。褙子的出現以及對其更進一步的設計轉變,成為中國服飾文化的演變與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褙子,又名背子、綽子,是漢族傳統服飾中較為典型的代表,始于隋朝。民間流傳,人們走路時應挺立直背,保持挺拔端莊的狀態,因此稱為褙子。關于這一名稱,史書上也有記載。《朱子語類》中談到:“背子乃婢妾之服。以其形直主母之背,故名背子。”[1]相傳,起初褙子是作為婢妾的服裝而流行的,后被定為后妃常服,因穿著符合宋代簡約質樸的根本思想,所以不同階層的人們都熱衷于穿著褙子。褙子的形成不僅受到了當初政治思想的影響,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融也是褙子形成的重要條件。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胡漢民族交流廣泛,正趕上當時宋朝與遼、金等少數民族進行政權交戰,中原地區也因此融入了許多少數民族的新鮮血液,并將生活習慣以及服飾文化帶入中原。褙子對襟、開衩等形制特征融合了少數民族的服飾特征,促進了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族文化交融。
褙子,開始是由北方少數民族傳來的軍戎服中的兩片衣襟組成的戰甲演變形成的。其中,前片可以擋胸,后片則可以護背,也被稱作“背心”,其在功能上可以保證戰士手臂靈活自如,但也不失保暖的功能。這種服飾的基本款式特征與唐代服飾半臂相似。半臂又叫半袖,有翻領、對襟、套頭等式樣,衣長及腰,因其領口寬大,多穿在衫、襦的外面。關于半臂向褙子的演變,宋代史書《石林燕語》中記載:“背子,本半臂,武士服……勒帛不便于搢笏,故稍易背子,然須用上襟,掖下與背皆垂帶……而背子又引為長袖,與半臂制亦不同。”[2]中國古代大臣們上朝議事時,需要攜帶記事備忘的笏板,而半臂的形式需要腰系勒帛,不利于去插笏板,因此,宋人便對半臂的形制進行修改完善,變為腋下和后背都要垂有帶子。之后,為了便于人們生活,又改成了長袖的形制,形成了褙子的基本形態,這才與半臂的形制有所區別。
經過古代史料的記載以及后人對半臂和褙子的研究比較,褙子是半臂接著前朝演變更新的服裝款式,具有合領對開襟的款式特征,衣長和袖子的加長則是褙子所獨有的特征,證實了褙子來源于半臂的觀點。
褙子的產生逐漸流行于社會,對于褙子的穿著要求,不論階層、不分性別,但男女穿著褙子的方式與所處的場合不同。男款的褙子通常穿在公服里面,或是男子退朝閑居在家宴請賓客時所穿。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沈從文認為褙子“衣式如近代短大衣,叫做旋襖”[3]。其形制特征主要是對襟、長袖、前后片分開不縫合,兩裁片的腋下部分有系帶,但不作聯結作用,這樣的裝飾效果主要是模仿中單交帶的形式,寓意“好古存舊”。隨著服飾文化的不斷發展,褙子在男裝款式中越來越少,主要作為宋代女子的典型常服款式。
宋朝女子穿著褙子的形制特征,在細節上比男款褙子更為精致。主要的形制特征有:直領對襟,衣領長度根據衣長變化;衣長,可長可短,可以是膝蓋上下,最長與裙并齊,前后兩片不縫合,腋下開衩,在腋下和后背綴上帶子,這也是褙子最獨特的形制;長袖,袖型可寬可窄,后根據服飾文化的發展,褙子的袖型也根據穿著場合的不同被分為窄袖、中袖、寬袖等樣式。最為常見的中袖型、窄袖型的褙子則是宋代作為常服所用,寬大的袖型則被應用于正式場合的禮服中。褙子整體的款式特征一直延續到當下的服裝款式設計中。宋代整體著裝風格趨向清瘦淳樸、委婉柔美,服裝廓形一般以瘦窄為主,女子穿著的褙子通常不單獨穿著,一般是穿在襦、衫、裙之外。當她們在行走時,會隱隱約約見到內搭服飾的色彩與款式,凸顯宋代女子的柔美。褙子在配色與花紋的裝飾上也具有宋代服飾的基本特征,喜用清淡的配色,如淡綠、粉紫等色彩,在領襟處的裝飾也喜用荷花、梅花等設色清淡的紋樣。
宋朝主要推崇“闡釋義理”“兼談性命”的理學思想,強調“存天理,去人欲”的觀念,認為人的欲望是世間萬惡之源,其真實的意義是傳達社會禁欲的主要思想,也是宋朝人約束個人感情、尊崇社會制度的體現[4]。顯而易見,這樣的思想也影響了宋朝女子的審美觀念。宋朝女子由于受封建禮制、三從四德的思想束縛,審美以理性為主,性格賢良大方、溫柔體貼,女子形象主要以消瘦、樸素為美。因宋代社會思潮、思想意識的轉變,女性的形象區別于前朝唐代的雍容華貴、嫵媚動人,宋代的審美以自然樸素、清瘦內斂為主。
自古以來,人們的審美情趣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而不斷提升。宋朝典型的服裝款式褙子為窄小纖細、簡約大方的基本形制,清淡、雅致的配色,修飾出宋代女子柔美清瘦的形象,與唐代女子熱情豪放的著裝風格截然不同[5-7]。唐代女子善騎馬射箭,通常女扮男裝,衣著飄逸瀟灑;而宋代女子婉約內斂,身著褙子等服飾盡顯樸素柔美的形象,符合宋朝以消瘦柔弱為美的審美取向。褙子上紋樣的運用也符合當時的審美取向,多采用設色清淡的梅、蘭、竹、菊等,塑造溫婉雅致、清新脫俗的女子形象。褙子的基本形制以及審美取向在現代的服裝設計中也經常有所體現,經典的對襟、側開叉的形制特征在現代的漢服設計中也成為新的亮點。對褙子的研究設計與開發,使宋代服飾不僅得到形制上的更新,服飾的功能性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掘與利用。
褙子是宋代經典的服裝款式,其發展演變受到程朱理學的影響。褙子整體上為窄小、纖細、修長的形制,盡顯女子柔美大方、淳樸自然的形象,深受當時人們的喜愛。現代社會對于女性形象的審美評判多種多樣,但溫婉賢惠、賢良淑德還是作為衡量女性的一個重要標準。褙子簡約的廓形、清淡的配色彰顯了宋代委婉的理性之美。褙子的出現促進了人們對于宋代服飾文化以及思想觀念的認知,也體現了中國服飾文化蘊含的無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