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瑛
(福建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作為與馬克思并肩作戰的戰友,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恩格斯畢生以實現無產階級的解放為己任。作為一位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無產階級革命策略思想是其晚年研究的一大重點,在指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歷久彌新。深入研究恩格斯的無產階級革命策略思想不僅是對這位偉大歷史人物的紀念,更是為當今世界社會主義的發展提供參考借鑒,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19世紀70至90年代,第二次科技革命爆發,資本主義開始步入重工業時代。隨著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資產階級對工人赤裸裸的剝削逐步轉變得更為“隱蔽”,即通過改善生產條件、提高工人的工資福利、給予相當程度的政治自由權。與此同時,各國工人階級政黨在合法斗爭中也取得一定成績,工人階級狀況得到改善。在新的歷史發展面前,工人階級又該何去何從?
1870年至1883年,完全從商業中脫離出來的恩格斯,積極投身國際工人運動,這一時期也是恩格斯發表個人理論成果最集中的時間段,其中《反杜林論》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進行了全面系統的闡述,《自然辯證法》更是創新性地創立了系統的馬克思主義自然觀。面對企圖分裂第一國際的巴古寧主義,恩格斯毫不留情地對其進行了揭露和批判,并在海牙大會上對巴古寧主義給予了“最沉重的打擊”。針對德國社會民主工黨中出現的“拿原則做交易”的錯誤和“杜林熱”,恩格斯一一揭穿了拉薩爾主義和杜林主義的反動陰謀,在每次國際共產主義思想轉變的危急時刻,恩格斯都勇敢站出來為馬克思主義發聲,指導無產階級革命走向正軌。
1883年馬克思逝世后,面對《資本論》遺稿整理的繁重任務,恩格斯仍獨自肩負起指導國際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歷史重任,他積極投身革命實踐,是當之無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恩格斯在研究資本主義發展變化的過程中,有了新的認識和發現,這也成為其晚年無產階級革命策略思想的理論前提。恩格斯意識到資本主義社會階級矛盾看似得到緩解其實只是一種假象,他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指出,隨著國際市場的不斷開拓,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引發資本集中和壟斷規模的不斷擴大。壟斷的發展并未消除資本主義生產力的本質屬性,在現代國家,它擁有的生產力越多,它就越剝削更多的公民。壟斷的發展推動了殖民擴張和侵略,資本主義國家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已經成為一個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統一體。恩格斯在《1848年-1850年法蘭西階級斗爭》一書中系統闡釋了無產階級革命策略思想,這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理論貢獻,是恩格斯晚年科學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及時掌握全方位的革命消息,恩格斯無時無刻不與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緊密聯系,除了積極參加革命運動外,在與友人的通信中也不忘宣傳自己的無產階級革命策略思想。
恩格斯晚年的無產階級革命策略思想始終貫穿著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精神,為科學分析社會主義提供了理論支持,更為我們正確認識和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方法論基礎。本文主要從革命時機、革命方式、革命力量、革命發展方向、革命政權五個方面對其無產階級革命策略思想進行解讀。
恩格斯強調,無產階級在革命時機的把握上,應結合實際情況,顧全大局。隨著實踐的發展,那些被實踐證明已過時的理論必須修正。恩格斯在總結1848年革命時指出,不能僅僅憑借一次簡單的突然襲擊就能實現社會改造,1848年的斗爭方法在很多方面已經過時。在恩格斯看來,無產階級的革命運動經驗正是在實踐中產生又不斷得到檢驗和修正的。在實踐過程中,要將“批判的武器”轉變為“武器的批判”,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恩格斯強調,在革命過程中,只講斗爭、不講合作,或者過分強調合作,這兩者都是極為片面的。
當時,資本主義國家的自我調整能力尚處于較弱階段,主要通過加重對工人的剩余價值剝削來實現利益的最大化,這引起工人階級的極大不滿,導致各式工人運動此起彼伏。加之經濟危機的頻繁發生,極大破壞了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秩序。由此,馬克思斷言:資本主義即將滅亡,工人階級將成為資產階級的掘墓人。19世紀40年代,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無產階級革命可以通過一兩次大的暴力革命埋葬資本主義。恩格斯在1850年代中期明確表示,依據當時的情況,國際戰爭不僅會引發無產階級革命,而且還會阻礙革命運動進程。恩格斯非常關注國際上因種族沖突引發的恐怖活動和無政府主義在工人運動中的恐怖活動,并對此進行了批判。19世紀末,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恩格斯清醒地意識到,要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是不現實的。工人階級要抓住時機,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和理論宣傳,加強工人隊伍建設。積蓄力量厚積薄發,組建一支可以與資產階級競爭的階級隊伍,革命的最終勝利才能實現。
19世紀90年代,革命的形勢又有了新變化。面對蓬勃高漲的革命運動,如何保持核心主力成為革命策略的研究重點。1890年,恩格斯已經開始意識到合法斗爭的重要性。他指出:“黨正進入另一種斗爭環境,因而它需要另一種武器,另一種戰略和策略。”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88頁。但是這種看似妥協的確是有先決條件的,那就是資產階級要按規范行事,否則無產階級將重新開放“暴力模式”。可見,恩格斯主張在不放棄暴力革命的原則下,革命方式的選擇要與時俱進,依據新形勢的變化對進行相應調整。恩格斯認為,有產階級是直接通過普選權來進行統治的,那么工人階級也可以通過選舉自己在國家議會中的代表參與其中,普選制也是測量工人階級成熟性的標尺。馬克思、恩格斯領導創立的國際工人協會為當時整個工人運動創造了共同的理論綱領,使得國際工人運動有了科學的理論指南,無產階級由自在階級向自為階級的轉變①賈淑品:《變化中的堅守:恩格斯晚年關于資本主義發展趨勢理論的思考》,《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9年第3期,第57-64頁。。
恩格斯指出,在民族解放戰爭中,但凡涉及民族生存的反侵略戰爭和無產階級革命戰爭,都應當予以支持。馬克思恩格斯不僅將無產階級革命戰爭視為正義戰爭,對它進行了支持和贊揚,而且還贊揚和支持了一切促進人類事業發展和歷史進步的戰爭(如美國獨立戰爭和反對奴隸制戰爭)。在恩格斯看來,無產階級參加選舉和議會斗爭有利于提高其階級意識,他主張在民主制度下展開和平的斗爭,無產階級可以在全體人民面前宣傳自己的主張,可以同其它政黨展開合理的辯論,“在資產階級用來組織其統治的國家機構中,也有一些東西是工人階級能夠用來對這些機構本身作斗爭的。”②《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45頁。在面對戰爭勝利與否的因素時,恩格斯提出“手槍戰勝利劍”,他認為一個軍隊能否取得勝利,除了軍隊自身的士兵素質外,軍隊使用的機械設備這一外在物質因素也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暴力的勝利是以武器的生產為基礎的。恩格斯同時指出,財富和文化水平同樣是現代軍隊需要具備的,財富和文化的水平應該與社會發展階段相聯系。只要有利益相互對立、相互沖突和社會地位不同的階級存在,階級之間的戰爭就不會消滅。
在1848年歐洲革命前夕和期間,馬克思恩格斯反復討論了無產階級革命同盟的問題。《共產黨宣言》明確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③《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83頁。對于農民占多數的落后國家,無產階級革命應首先贏得農民群眾支持,擴大無產階級革命力量,這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基本條件之一。恩格斯在分析民主革命時這樣說道:“毫無疑問,總有一天貧困破產的農民會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到那時無產階級會發展到更高的階段,向資產階級宣戰。”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511頁。這也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工農聯盟的思想,無產階級政黨的宗旨和基本要求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的利益。但是,如何爭取農民是一個非常有爭議的問題。
自由、平等、人權、民主,這是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專制制度時提出的口號,這些美好的詞匯往往給人以錯覺,似乎這些美好都存在于資本主義社會。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資產階級的價值理念,認為在這種制度下廣大民眾并未享受到真正的自由和平等,反而受到私有制的剝削和奴役。在資本主義社會,人權是屬于一定階級的,總是表現為一定階級的特權。⑤劉小莉:《論恩格斯晚年的馬克思主義民主觀》,《馬克思主義研究》2019年第5期,第41-48頁。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拉人權大旗的資本主義社會的人權,在其本質性上也是一種特權,是資產階級的特權。
恩格斯晚年對俄國社會的發展問題進行過深入分析。根據世界歷史發展條件下經濟形態的一般規律和特殊性,恩格斯在《論俄國的社會問題》中指出,如果俄國農村公社能夠在外在條件發展成熟的時候,同步贏得西歐無產階級的幫助,那就“不可否認有可能使這一社會形式轉變為高級形式”⑥《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98-399頁。。馬克思、恩格斯對無產階級取得政權后將采取什么樣的國家形式這一問題總是持謹慎態度。在他們看來,理論只有結合國際無產階級運動的實際變化才具有針對性。
恩格斯分析了落后國家在發展社會主義道路上的可能性,他指出了俄國農村公社的局限性,但并未否認其跨越發展的可能性。其實,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看來,東方國家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是可能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它們可以走一條不同于當時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主義道路。同時,恩格斯極為強調革命形式應依據歷史條件的變化作出調整,他對向自己求教的俄國人,特別強調“不要生搬硬套馬克思和他的話,而是根據自己的情況像馬克思那樣去思考問題,只有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主義者’這個詞才有存在的理由”①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智慧的明燈:回憶馬克思恩格斯》,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91頁。。
在恩格斯看來,民主共和國甚至是無產階級專政的特殊形式。“如果說有什么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我們的黨和工人階級只有在民主共和國這種形式下,才能取得統治。民主共和國甚至是無產階級專政的特殊形式,法國大革命已經證明了這一點。”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12頁。建立和發展獨立的無產階級政黨是革命勝利的根本保證。在1894年3月6日致保·拉法格的信中,恩格斯再次指出民主共和國是無產階級的國家形式。1891年在為《法蘭西內戰》所寫的導言中,恩格斯充分肯定了巴黎公社的歷史地位,明確指出巴黎公社就是無產階級專政③《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2頁。。
在1848年歐洲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相繼失敗后,恩格斯晚年對政黨的科學性進行了系統闡述,馬克思恩格斯深刻意識到建立工人階級政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首先,無產階級政黨必須與科學社會主義和工人運動相結合。恩格斯認為,判斷政黨發展階段的一個重要標志即有無革命綱領,如何解決黨內不同分歧是考驗一個政黨是否民主的重要標志。“每一個黨的生存和發展通常都伴隨著黨內的溫和派和極端派的發展和相互斗爭,誰如果不加思索地開除極端派,那只會促進這個派別的增長。”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323-324頁。其次,作為無產階級政黨,應該有科學的理論指南和革命綱領。只有以科學的理論思想為指南才能更好地組織工人運動。同時,在恩格斯看來,無產階級政黨應是民主的政黨,其民主性體現在是否重視黨內自我批評。只有不斷自我省視,鼓勵工人階級對政黨工作的督促糾錯,實現有序的政治參與,才能真正實現政治民主,保障工人階級利益。
恩格斯無產階級革命策略思想不僅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大放異彩,并且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如何揚棄其中的理想化成分,批判地借鑒和吸收恩格斯的無產階級革命策略思想是值得我們深刻思考的。
馬克思和恩格斯都認為,“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著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⑤《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1頁。唯物史觀強調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恩格斯始終堅持立足于社會存在,通過仔細剖析革命形勢的變化,科學指導工人階級的革命運動。恩格斯表示,從社會科學的角度出發,應該不斷建立與現代國家經濟和社會矛盾的發展和變化相協調的法律體系,并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社會和諧發展。同時圍繞革命相關問題,恩格斯明確指出無產階級不能放棄暴力革命,議會的合法斗爭只是針對當前形勢的一種政策調整。
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經濟基礎決定作用的同時,闡述了意識形態的能動作用。“任何意識形態一經產生,就同現有的觀念材料相結合而發展起來,并對這些材料作進一步的加工”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4頁,第704頁,第733頁。,意識形態的發展總體與經濟發展水平保持一致,但意識形態有其獨立性,它可能有時超越經濟基礎本身,正如恩格斯所言:“經濟上落后的國家在哲學上仍然能夠演奏第一小提琴”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4頁,第704頁,第733頁。。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始終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我們黨現階段提出和實施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之所以正確,就是因為它們都是以我國現時代的社會存在為基礎的。”③《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推動全黨學習和掌握歷史唯物主義 更好認識規律更加能動地推進工作》,《人民日報》2013-12-05(1)。我們黨始終堅持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如果可以畫出意識形態的運動軌跡,“所考察的時期越長,所考察的范圍越廣,這個軸線就越同經濟發展的軸線接近于平行。”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4頁,第704頁,第733頁。經濟基礎對意識形態的決定作用不能立刻實現。同樣,經濟基礎上的意識形態轉變也具有時間差。應在堅持經濟基礎決定性作用的前提下,充分考慮到意識形態的反作用,堅持“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的結合。
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即關于群眾、階級、政黨、領袖之間的相互關系,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以人為本,樹立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維護群眾利益。
1.以人為本,重視人民主體地位。我們黨歷來重視黨的建設,堅持以人民利益為改革開放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打擊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和腐敗問題。十九屆四中全會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貫徹“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重視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高度重視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倡廉工作,成效顯著。列寧在闡明群眾與政黨間的關系時指出:“群眾是劃分為階級的……在通常情況下,在多數場合,至少在現代的文明國家內,階級是由政黨來領導的。”⑤《列寧專題文集:論無產階級政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49頁。我們黨高度重視人民群眾在國家治理中的主體地位,始終恪守把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群策群力共度難關。
2.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群關系建設。中國共產黨是按照馬克思主義政黨原則建立起來的政黨,第一,密切黨群關系應從黨自身建設出發,不斷提高黨員個人素質。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方針,加強黨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大力發揚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這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優良傳統,中國共產黨應始終保持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內在驅動力,廣泛聽取群眾意見,鼓勵群眾參與,對相關環節整改落實,進一步促進黨的群眾工作開展。⑥蒯正明:《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密切黨群關系的思想與現實啟示》,《求實》2014年第3期,第4-8頁。第三,發展生產力、注重社會公平正義。我國當前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經濟的同時,把保障人民共享發展成果放在突出位置。這就要求無產階級政黨一方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滿足最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同時要建立與社會轉型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項目,加快推進統籌城鄉社會保障體系。
恩格斯的偉大之處還在于他能依據19世紀末資本主義發展的新變化,直面自己早期的錯誤思想,對無產階級革命從革命時機、革命手段、革命方式等方面進行實時調整。馬克思主義發展的不竭動力即能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經濟全球化競爭激烈的今天,我們仍處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關鍵時期,推動各項改革制度的與時俱進,讓改革成果相得益彰,重視技術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實現制度優勢向治理效能的轉變①郭廣銀:《不斷以改革創新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求是網,http://www.qstheory.cn/dukan/hqwg/2020-03/05/c_1125665394.htm。。
改革創新是國家進步、社會發展的基石。從廣義上說,無論是在革命、建設還是改革中,都需要有創新精神。改革創新與時代的發展緊密聯系,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與時俱進的重要性,黨的十九大更是將與時俱進、改革創新作為我國國家制度的顯著優勢加以強調。中國共產黨成立近100年來,遇到過各種困難和挑戰,但每一次的風險和挑戰卻讓我們黨更加強健和充滿韌性,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即我們黨和國家善于不斷自我完善和自我革新,及時總結實踐中的好方法和好經驗,實現從理論到實踐,再由實踐到理論的二次飛躍。同時,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全面提升國家的綜合治理效率。②李忠杰:《堅持發揮改革創新與時俱進的優勢》,求是網,http://www.qstheory.cn/dukan/hqwg/2020-03/19/c_1125733528.htm。
恩格斯在晚年指出:“‘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③《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0 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88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體現在,它不是一層不變、固步自封,而是在實踐中勇于創新,不斷發展完善。黨的領導為改革創新保駕護航,改革創新有利于黨自身的自我完善。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自我革命、與時俱進、不斷突破,更是證明了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而人民群眾作為改革創新的力量源泉,更是發揮著重要的支撐作用。因此,在國家發展的全局規劃上,應大力實施人才戰略,將改革創新精神多層次、全方位地滲透到“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戰略中,推動創新型國家建設,讓創新精神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當今國際市場風云變幻,美國一言不合就“退群”,英國“脫歐”騎虎難下,中美貿易戰愈發激烈,新自由主義高漲。中國國內市場則面臨產業領域的大洗牌,科技創新加速迭代,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中國經濟的崛起令全球愕然。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群眾創造了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的奇跡,特別在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展露無遺。評價一個制度的好壞,重點看在危機事件中它的處理實效如何,而不是用美國、歐洲的制度“樣本”作為標桿來評價,更不是用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宣揚的“民主、自由、平等”的普世價值觀來標榜。習近平總書記在論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時指出:“設計和發展國家政治制度,必須注重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形式和內容的有機統一。”④習近平:《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自信》,《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北京:中國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285-286頁。中國制度和治理體系優越性主要表現在兩方面:
1.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立足中國實際,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完善社會主義社會體制、文化體制、生態文明體制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是扎根于中國土壤,維護最廣大人民的切身利益,深得人民擁護,這是它最基本的優越性。制度自信的核心問題,是中國共產黨人對初心和使命堅定不移的信仰。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途命運與黨的前途命運密切相關。
2.中國制度的“實效性”。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強調,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地轉化為國家的治理效能。在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相比西方國家“小政府,大國家”的不同之處,我們黨和國家能夠最大程度地集中力量辦大事。自疫情發生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召開會議,在黨中央的統一協調下,特事特辦,急事急辦。全國緊急調派4萬多名醫護人員支援湖北,從“迅速響應到全力以赴”。圍繞疫情防控的工作從多層次展開,涉及政府、醫院、學校、公安、衛生、消防、社區、市場等各個領域,以防疫為重點,可以從各個方面檢查系統的完整性。這次抗擊疫情的速度、力量和效率都震驚世界,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中國制度的優越性,即集中力量辦大事、辦難事、辦急事的獨特優勢。“經國序民,正其制度。”堅定我國制度自信,對不斷完善國家治理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在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不是抽象的馬克思主義,而是根植于中國國情和實踐中形成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其在道路、理論、制度層面具有內在統一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市場經濟、和諧社會、先進文化的現代化道路。堅定對馬克思主義道路和理論自信,就是要堅定對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道路和理論的信心。只有將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現實相結合,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才能更好指導中國的實踐,這也是我們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實踐中得出的基本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