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會宗
(1.山東大學 體育產業研究中心,山東 濟南 250061;2.山東大學 反壟斷與規制經濟學研究基地,山東 濟南 250100)
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當前,在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情況下,大力發展集“綠色產業”和“朝陽產業”于一身的體育產業,對于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助力解決當前社會主要矛盾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然而,在當前中國體育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卻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其中,以資源配置效率低、有效供給不足等為主要特征的供給側結構性問題尤為嚴重。為了進一步推動中國體育產業的較快發展,以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進而更好的服務于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必須通過改革著力解決體育產業發展中的供給側結構性問題。從中國體育產業的發展歷程來看,其供給側結構性問題出現的根源主要在于其行政壟斷程度過高,因此,體育產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要從打破行政壟斷入手。2016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途徑就是深化改革,要完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體制機制,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打破壟斷;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創新政府配置資源方式的指導意見》又指出,要區分政府作為資源配置者和行業監管者的不同職能,創新和改進政府直接配置資源的方式;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打破行政壟斷,防止市場壟斷;2018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破除要素市場化配置障礙,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減少微觀管理、直接干預,注重加強宏觀調控、市場監管和公共服務。在上述背景下,對中國體育產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打破行政壟斷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本文試圖基于學者們對體育產業的界定,通過梳理中國體育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體育產業打破行政壟斷的相關研究,為中國體育產業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打破行政壟斷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為我國更好的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規劃的重大戰略部署。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學者們積極回應重大戰略問題,對國民經濟及其各部門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愈發重視,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對體育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注。具體而言,學者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中國體育產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了研究:
體育產業是中國國民經濟的有機構成部分,其改革與發展必然受到國民經濟運行態勢的強烈影響。正因如此,近年來學者們研究體育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是基本相同的,即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需要通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好的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例如,李博(2016)以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背景,基于新供給經濟學的視角,研究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中國體育產業未來發展的啟示,認為中國體育產業應該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的機遇,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生產效率,實現跨越式發展①李博:《“供給側改革”對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啟示——基于新供給經濟學視角》,《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6年第2期,第52-58頁。;劉亮等(2017)基于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域,研究了中國體育產業發展的新空間及相應的動力培育,認為作為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中國體育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新的改革思路②劉亮、付志華等:《供給側改革視角下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新空間及動力培育》,《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7年第1期,第8-12頁。;黃道名等(2018)基于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研究了中國體育產業的供給困境與治理對策,認為中國體育產業應該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產業結構,優化有效供給,加快轉型升級③黃道名、周民等:《“供給側改革”視域下我國體育產業的供給困境與治理對策》,《中國體育科技》2018年第2期,第15-20頁,第72頁。;等等。
由于體育產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由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衍生出來的,因此,學者們對體育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內涵的界定大都是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概念為基礎的。例如,殷俊海(2016)提出,體育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基于中國體育產業的現狀和實踐,以體育產業供給側為核心,把推動機制創新作為切入點,將結構優化作為側重點,推動中國體育產業進行的新一輪深化改革④殷俊海:《體育產業供給側改革的方向》,《中國體育報》2016年4月22日第6版。;沈克印和楊毅然(2017)認為,體育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體育產業的供給側為著眼點,從制度、機制以及技術等各個方面,通過深化改革的方式,實現體育產業結構的優化和調整,增加體育產品的有效供給,減少體育產品的無效供給,促進體育產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優化體育產業的資源配置,引導體育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以滿足人們在體育方面日益增長的多元化需求⑤沈克印、楊毅然:《體育特色小鎮: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體育產業跨界融合的實踐探索》,《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7年第6期,第56-62頁。;沈克印和呂萬剛(2017)又將體育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進一步凝練為:以體育產業供給側為出發點,強調市場競爭機制的作用,用改革和創新的手段化解體育產業的結構性問題⑥沈克印、呂萬剛:《體育產業供給側改革的現實訴求與實施策略——基于資源要素的視角》,《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7年第6期,第641-646頁。;等等。
體育產業的各項改革都緣起于其發展中出現的各種現實問題,因此,學者們在分析中國體育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原因時,基本都是以目前體育產業中存在的供需結構性矛盾問題為依據的。例如,戴平(2017)認為,中國體育產業總規模小、結構不合理、供給短板突出、生產要素短缺,因此,體育產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非常必要的①戴平:《體育產業供給側改革的理論思考與基本設想》,《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7年第8期,第21-26頁,第47頁。;邢金明等(2017)認為,體育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原因是:體育產業同樣存在著中國經濟領域中出現的供需不匹配和供需錯配問題②邢金明、劉波等:《體育產業供給側改革路徑研究》,《體育文化導刊》2017年第10期,第101-105頁。;沈克印和呂萬剛(2017)認為,中國體育產業內部長期積累的供給側結構性問題,已成為限制其進一步發展的主要障礙,因此,必須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體育產業的供需矛盾,實現體育產業結構的優化③沈克印、呂萬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體育產業發展:城市“馬拉松熱”引發的思考》,《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7年第5期,第9-14頁。;李佳(2018)認為,體育產業發展中存在的無效供給普遍、有效供給不足、體育人才培養體制存在弊端等問題,是中國體育產業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原因④李佳:《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我國體育經濟發展研究》,《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18年第2期,第36-40頁。;付群等(2019)認為,我國體育產業在產業結構、供需結構、區域結構和消費結構方面存在較為嚴重的結構性失衡問題,必須立足于供給側,推進體育產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⑤付群、王萍萍等:《挑戰、機會、出路:我國體育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9年第1期,第49-56頁。;等等。
以分析體育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內涵和原因為基礎,學者們還提出了中國體育產業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針對性建議。例如,沈克印和呂萬剛(2016)在分析體育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學理邏輯和發展現實的基礎上,提出了推進中國體育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路徑:以五大發展理念為行動指南,實施創新驅動戰略,補齊發展短板,發揮低碳環保優勢,加強產業跨界融合,完善體育市場供給⑥沈克印、呂萬剛:《體育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學理邏輯、發展現實與推進思路》,《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6年第11期,第29-35頁。;梁樞和王益民(2016)以中國體育用品制造業的供給側困境為背景,提出了通過開發和應用基于“互聯網+”的“線上到線下”(O2O)商業模式促進中國體育用品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路徑⑦梁樞、王益民:《“互聯網+”視域下體育制造業供給側改革研究——O2O商業模式的開發與應用》,《體育與科學》2016年第4期,第36-41頁。;范堯(2017)基于中國體育用品業供給側結構性失衡的困境,提出了針對體育用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對策建議:鼓勵“雙創”降低供需兩側的信息不對稱,借助“雙化”實現企業的縱向整合升級,利用“雙減”提升企業對高技術研發的投入,明確“雙到位”促進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⑧范堯:《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體育用品供需困境與調和》,《體育科學》2017年第11期,第11-20頁。;馬志強(2018)根據中國體育產業需求和供給兩側的現狀,提出了做好“加減法”和提高創新能力的體育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路徑⑨馬志強:《供給側下體育產業發展的路徑選擇》,《遼寧體育科技》2018年第1期,第9-11頁,第15頁。;顧志平和江新華(2018)分析了中國體育產業發展中的供給側結構性問題,并提出了增加有效供給、優化產業結構、實現轉型升級和打造人才培養高地的體育產業發展戰略⑩顧志平、江新華:《基于供給側改革的體育產業發展策略研究》,《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8年第4期,第40-42頁,第52頁。;王志文和沈克印(2018)基于中國健身休閑產業現存的產業結構落后、產品無效供給和創新性不足等問題,提出了以創新為動力、以增加有效供給為任務、以多元產業融合為方向的健身休閑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模式①王志文、沈克印:《我國健身休閑產業供給側改革的實施路徑研究》,《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8年第5期,第23-29頁。;任波等(2018,2019)認為體育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從政策供給、制度供給、產品供給和要素供給等方面綜合推進,明確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實現體育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補齊體育產業發展短板,增加有效供給,并減少無效供給,從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②任波、戴俊等:《中國體育產業供給側結構性矛盾與改革路徑》,《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8年第5期,第44-48頁。③任波、戴俊等:《中國體育產業供給的形塑邏輯與供給側改革路徑》,《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9年第1期,第52-59頁。;等等。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體育產業中阻礙其進一步市場化的壟斷問題,特別是行政壟斷問題日益突出,引發了國內學者對體育產業打破行政壟斷問題的思考。特別是近年來,伴隨著中國體育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啟動和推進,打破體育產業行政壟斷問題愈發成為國內學界研究的關注點之一。具體而言,學者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中國體育產業的打破行政壟斷問題進行了探討:
一些學者分析了國外體育產業中的壟斷及其破除問題,為研究中國體育產業的相關問題提供了對比參照和經驗借鑒。按照研究對象的不同,這方面的研究可分為兩類:
一類是以美國、歐盟等單一發達國家或經濟實體的體育產業作為研究對象。例如,張劍利和秦椿林(2008)研究了美國政府實施的反壟斷法對職業體育聯盟進行的規制,并分析了反壟斷法在中國職業體育中的適用領域④張劍利、秦椿林:《美國反壟斷法對職業體育聯盟的規制及對我國的借鑒》,《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年第10期,第1328-1331頁。;吳玉嶺(2009)總結了美國職業體育聯盟反壟斷規制方面的經驗教訓,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中國反壟斷法介入職業體育聯盟時應采取的策略⑤吳玉嶺:《職業體育聯盟的反壟斷規制——美國經歷與中國立場》,《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年第6期,第23-28頁。;駱旭旭(2010)探討了美國反壟斷法在職業體育聯盟領域的司法適用問題,并分析了美國的司法實踐經驗對中國職業體育聯盟反壟斷適用的啟示⑥駱旭旭:《美國反壟斷法在職業體育聯盟的司法適用及啟示》,《體育科學》2010年第9期,第91-96頁。;譚小勇和姜熙(2011)對美國職業體育賽事轉播的反壟斷政策進行了分析,并為中國運用反壟斷法規范體育賽事轉播市場提出了建議⑦譚小勇、姜熙:《美國職業體育賽事轉播反壟斷政策考察——<體育轉播法>介評》,《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第225-231頁。;鄒津寧和龍雯(2012)探討了歐盟對職業體育中的自由球員進行的法律規制,并為中國利用反壟斷法解決職業體育中的自由球員問題提出了一些建議⑧鄒津寧、龍雯:《論評歐洲對自由球員的法律干預問題》,《學術論壇》2012年第4期,第162-165頁。;康均心和劉水慶(2014)研究了歐盟委員會對體育轉播權營銷的反壟斷審查,并分析了審查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為中國體育產業中的體育新聞傳播業打破行政壟斷提供了一定的啟示⑨康均心、劉水慶:《歐盟體育轉播權營銷中的反壟斷審查》,《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4年第4期,第5-10頁。;等等。
另一類是以多個發達國家或經濟實體的體育產業作為研究對象。例如,周平(2005)研究了日本、美國等國職業體育市場在競技競爭和經濟競爭兩方面的基本特征,為中國體育產業打破行政壟斷提供了一個針對不同體育細分市場分別基于政策性制度安排進行市場調節的有益思路⑩周平:《從產業組織理論角度探討國外職業體育市場的主要特征》,《體育與科學》2005年第4期,第45-48頁。;裴洋(2008)基于反壟斷法的視角探討了歐美主要國家職業體育聯賽普遍實施的準入制度,進而歸納了符合法律規定的職業體育準入制度應具備的要件,并在此基礎上解析了中國男子職業聯賽準入中的“廣東鳳鋁俱樂部事件”①裴洋:《對職業體育聯賽準入制度的反壟斷法分析——兼評“鳳鋁事件”》,《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8年第6期,第478-482頁,第486頁。;向會英和譚小勇(2011)分析了美國和歐盟職業體育中企業合并的反壟斷控制制度與實踐,并分析了其對中國職業體育中企業合并的反壟斷控制帶來的啟示②向會英、譚小勇:《職業體育中企業合并的反壟斷控制》,《體育與科學》2011年第4期,第72-77頁。;姜熙(2013)總結了歐美主要發達國家在職業體育賽事轉播反壟斷實踐中“相關產品市場”界定的實踐經驗,并分析了其對中國職業體育賽事轉播反壟斷中“相關產品市場”界定的可資借鑒之處③姜熙:《職業體育賽事轉播反壟斷“相關產品市場”界定》,《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3年第2期,第35-41頁。;等等。
在總結國外可供中國體育產業打破行政壟斷借鑒的經驗的同時,學者們更多的關注了國內體育產業中的壟斷問題,并且越來越重視其行政壟斷問題的研究。針對中國體育產業的行政壟斷問題,學者們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了研究:
一方面,大多數學者對中國體育產業行政壟斷的性質、表現及其影響進行了定性研究。由于中國體育產業的行政壟斷在競技體育行業體現得尤為明顯,所以,學者們在研究中國體育產業的行政壟斷時,大都以競技體育領域為主要研究對象,同時也兼顧了體育產業的其他領域。例如,許永剛和王恒同(2005)分析了中國競技體育的行業壟斷及其特點,指出中國競技體育的壟斷主要表現為行政壟斷,其形式主要有三種:地區壟斷、部門分割、行政性公司④許永剛、王恒同:《我國競技體育壟斷的態勢及其行業特點》,《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第4-8頁。;魏鵬娟(2007)從法律視角對職業體育的反壟斷問題進行了探討,指出中國職業體育的行政壟斷色彩濃重,限制了體育市場競爭,致使體育資源無法合理、有效配置,因此,必須依法禁止各種形式的行政壟斷⑤魏鵬娟:《職業體育反壟斷問題的法律思考》,《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第96-99頁。;許春蕾(2008)探討了中國全運會無形資產市場的結構、行為和績效問題,認為行政壟斷是全運會無形資產市場的主要特征,它妨礙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作用的發揮,降低了市場運作的透明度,干擾了正常的市場秩序⑥許春蕾:《我國全運會無形資產市場的結構、行為和績效研究》,北京體育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8年。;譚建湘(2008)研究了中國體育中介產業的市場結構,認為轉軌期的中國體育中介市場發展還不規范,其資源配置仍處于較為封閉的政府行政壟斷控制之下,這直接阻礙了體育中介企業的進一步發展⑦譚建湘:《我國體育中介企業市場結構的研究》,《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8年第6期,第4-7頁。;周武(2009)在分析中國職業體育產業政府規制的動因時指出,在“舉國體制”的背景之下,中國職業體育產業的產權關系模糊不清,存在行政壟斷等市場欠缺問題,使得由市場機制缺陷造成的市場失靈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強化,因此,必須防止由行政擴張引起的不合理的行政壟斷傾向⑧周武:《我國職業體育產業政府規制的動因分析》,《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第74-77頁。;曹芳平和周武(2009)比較了中美職業體育的壟斷性質,認為與美國職業體育的經濟性壟斷相比,中國職業體育現階段的壟斷更多的是體制性的政府行政壟斷,其實施范圍遠遠超出了彌補“市場失靈”的界限⑨曹芳平、周武:《中美職業體育產業壟斷性質之考量》,《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5期,第94-96頁。;姜熙和譚小勇(2010)分析了美國職業棒球聯盟獲得政府反壟斷豁免的歷史演進過程對中國職業體育反壟斷的啟示,指出中國職業體育存在較為嚴重的行政壟斷,破壞了職業體育市場規則,扼殺了職業體育經濟活力,導致了腐敗和尋租,影響了職業體育的公平競爭⑩姜熙、譚小勇:《美國職業棒球反壟斷豁免制度的歷史演進——基于案例分析》,《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0年第2期,第113-117頁。;李怡(2010)在探討將反壟斷法適用除外制度運用于中國體育行業時提出,行政力量直接介入經濟,導致了轉型期中國體育行業的行政壟斷問題突出,使得正常的體育經濟秩序遭到破壞①李怡:《反壟斷法適用除外制度在我國體育業的運用》,《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0第2期,第45-48頁。;盧元鎮(2010,2013)對中國競技體育現行管理體制及其改革進行了探討,認為中國體育現行的“舉國體制”管理模式具有顯著的行政壟斷特征,體育行政部門領導下的各個運動項目管理中心已成為體育領域的既得利益集團,它們的利己行為導致中國體育付出了人文、經濟和政治等多方面的制度性代價②盧元鎮:《中國競技體育現行管理體制的制度性代價》,《體育學刊》2010年第3期,第7-12頁。③盧元鎮:《以時代精神考量中國競技體育體制改革》,《體育與科學》2013年1期,第19-20頁。;宋劍英和范威(2011)在研究反壟斷法對中國職業體育的規制及豁免問題時指出,政府及其職能部門濫用行政權力排斥和限制競爭造成的行政壟斷是中國職業體育發展的主要障礙,它具有壟斷主體的行政性、壟斷領域的行業性和壟斷客體的供給不足性三個主要特征④宋劍英、范威:《中國“反壟斷法”對職業體育的規制與豁免研究》,《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年第12期,第94-97頁。;天則經濟研究所課題組(2013)以中國足球為例探討了中國體育產業的行政壟斷問題,認為中國足協對足球市場的壟斷就其實質而言構成了體育行政管理部門對體育產業的行政壟斷,它會造成侵害聯賽投資者權益、阻礙聯賽正常運作、導致尋租與腐敗等危害⑤天則經濟研究所課題組,盛洪,趙農:《中國行政性壟斷的原因、行為與破除 分報告之六 體育產業中的行政性壟斷:以足球壟斷為例》,北京:天則所咨詢有限公司,2013年,第217-224頁。;向會英(2013)在研究中國職業體育反壟斷法豁免制度時認為,中國職業體育行政壟斷排斥和限制了職業體育的市場競爭,它通過排他性的供給實現了高額壟斷利潤⑥向會英:《我國職業體育反壟斷法豁免制度研究》,《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3年第4期,第295-300頁。;倪剛等(2013)對反壟斷法規制下的中超聯賽改革進行了研究,指“一套人馬、兩塊牌子”的管理體制使得中超聯賽處于政府的行政壟斷控制之下,導致聯賽市場獨立運作的空間十分狹窄⑦倪剛、謝玉蘭等:《反壟斷法規制下的中超聯賽改革研究》,《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3年第10期,第57-61頁。;張冰和劉大龍(2013)在對中西方職業體育集體談判制度進行比較時認為,各體育項目管理中心對中國職業體育聯賽的過度干預構成了行政壟斷行為,這種行為限制了市場競爭作用的發揮,不利于職業體育的長足發展,因此,必須要改進中國職業體育的管理模式⑧張冰、劉大龍:《中西方職業體育集體談判制度的比較研究》,《體育科研》2013年第6期,第8-19頁。;范衛紅(2015)對中國職業體育壟斷的生成邏輯、主體、困境及其規制進行了研究,指出行政壟斷在中國體育產業壟斷中居于主導地位,認為政府應進行有效的制度設計對體育產業的行政壟斷問題進行破解⑨范衛紅:《中國職業體育產業壟斷:生成邏輯、主體、困境及規制》,《商》2015年第19期,第279-282頁。;劉亮和王惠(2016)在研究我國體育資源供需矛盾時強調,在“管辦合一”的政府壟斷體制之下,作為體育行政主管部門的政府集管理者和舉辦者于一身,阻礙了社會資源流入體育領域,從而影響了體育資源的優化配置⑩劉亮、王惠:《供給側改革視角下我國公共體育資源供需矛盾的消解與改革路徑》,《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6年第4期,第51-55頁。;等等。
另一方面,還有少量學者對中國體育產業的行政壟斷進行了初步的定量研究。由于中國體育產業的統計工作長期嚴重滯后,對中國體育產業行政壟斷進行定量研究往往受到數據可得性的極大限制,因此,有關中國體育產業行政壟斷的定量研究長期嚴重缺乏。但在近年來,有少數學者充分挖掘中國體育產業的現有數據,并在中國體育產業行政壟斷的定量研究方面進行了初步嘗試。這些研究雖然還不盡完善,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為中國體育產業行政壟斷的量化研究做了一些貢獻。例如,王會宗(2017)運用數據包羅分析(DEA)方法對行政壟斷下中國競技體育行業的效率狀況進行了實證分析,發現其效率水平的確不高,認為對其行政壟斷體制進行改革勢在必行,這為以往的相關定性理論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實證支撐[11]王會宗:《行政壟斷下我國競技體育行業效率的理論與實證分析》,《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7年第8期,第27-34頁。;等等。
除了分析中國體育產業行政壟斷的性質、表現及影響之外,許多學者還對中國體育產業中行政壟斷問題的破除路徑進行了探討,提出了不少很有參考價值的對策建議。在這方面,學者們提出的觀點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主張:
一些學者主張通過深化“放管服”改革、轉變政府職能來“自上而下”的破解體育產業的行政壟斷。例如,裴立新(1997)在研究中國體育市場時指出,應該加快政府體育主管部門職能轉變,建立多元化、有限型的體育市場,這樣既可以通過市場機制克服體育市場運作中政府行政壟斷的弊端,又能克服完全競爭的盲目性①裴立新:《對中國體育市場的研究》,《體育科學》1997年第2期,第29頁。;盧元鎮(1999)在分析中國體育資源配置問題時認為,既然承認體育是一種產業,就應該轉變政府職能,減少政府運用行政手段對體育產業的干預,并改變政府對體育資源獨家壟斷的狀況②盧元鎮:《體育資源拒絕壟斷》,《體育博覽》1999年第2期,第3頁。;朱彤和鐘偉(2004)針對行政壟斷下中國體育彩票和福利彩票雙寡頭惡性同質競爭和缺乏統一、專業化監管的情況,在打破體育彩票行政壟斷方面提出了通過企業化改組實現體育彩票發行中心與其行政主管部門脫鉤、通過調整體育彩票發行中心的產品結構建立與福利彩票進行間接競爭的彩票市場、由財政部統一對體育彩票和福利彩票行使監管權力等對策建議③朱彤、鐘偉:《壟斷型彩票行業的風險》,《南方周末》2004年4月15日第19版。;俞琳(2005)在分析中國體育市場結構時認為,為了促進中國體育產業的發展,其市場結構應由原來效率狀況不佳的行政壟斷模式,逐步過渡到政府適度調控下的在競爭之中形成的市場壟斷模式④俞琳:《具有壟斷優勢的市場結構與我國體育產業發展——兼論競技體育市場壟斷問題的特殊性》,《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第38-40頁。;王慶偉(2005)在探討政府行政壟斷型的中國職業體育聯盟時主張,體育行政主管部門應適時實現職能轉變,逐步從職業體育市場淡出,成為名副其實的仲裁者和調控者,從而使中國職業體育的行政壟斷狀況得以改變⑤王慶偉:《我國職業體育聯盟理論研究》,《體育科學》2005第5期,第87-94頁。;呂樹庭和商執娜(2010)在對中國體育管理體制改革進行研究時指出,當前中國體育管理體制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政府的行政壟斷,并認為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中國體育管理體制改革的關鍵⑥呂樹庭、商執娜:《北京奧運會后中國體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思考》,《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0年第7期,第9-15頁。;鄧春林(2010)分析了中國運動員商業活動的各種相關制度,主張體育行政管理部門應放棄對運動員商業資源開發的行政壟斷,在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建設的前提下轉變職能,實現對體育經濟活動由“管辦不分”到運用法律手段進行有效監管的過渡⑦鄧春林:《我國運動員商業活動的相關制度簡述》,《運動》2010年第8期,第149-150頁。;曹可強和蘭自力(2014)分析了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把經濟體制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方針對體育產業改革與發展產生的積極影響,并主張通過簡政放權來解決體育部門的行政壟斷問題⑧曹可強、蘭自力:《經濟體制改革與我國體育產業發展》,《體育科研》2014年第1期,第14-16頁。;譚建湘等(2015)指出,中國足協“管辦不分”的行政壟斷導致了職業足球聯賽的“管制失靈”問題,必須通過轉變體育管理部門職能、明確聯賽各方產權關系、完善聯賽治理結構、提高聯賽經營水平、健全聯賽保障體系和監督機制來真正實現中國職業足球聯賽的管辦分離⑨譚建湘、邱雪等:《中國足球職業聯賽“管辦分離”的研究》,《體育學刊》2015第3期,第42-47頁。;王會宗和張國亭(2015)基于對中國體育產業行政壟斷體制得以形成和延續的原因的探討,提出中國體育產業的行政壟斷體制改革應從政府主管部門逐步退出體育市場并負責有效監管、控制體育產業中的壟斷因素和壟斷行為、引入新的體育市場競爭主體三方面著手⑩王會宗、張國亭:《中國體育產業的行政壟斷體制改革研究》,《理論導刊》2015年第10期,第98-104頁。;姜熙(2016)對中國職業體育行業中的行政壟斷進行了分析,認為行政壟斷是中國職業體育發展的主要障礙,實現管辦分離是中國職業體育發展的必由之路①姜熙:《反壟斷法視角下我國職業體育聯盟建構的理論研究》,《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6年第3期,第42-48頁。;姜熙(2017)在探討中國體育反壟斷第一案時又進一步指出,打破中國體育產業的行政壟斷,必須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管辦分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主導作用,而不能只是簡單在形式上把體育行政主管部門與體育協會脫鉤②姜熙:《開啟中國體育產業發展法治保障的破局之路——基于中國體育反壟斷第一案的思考》,《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7年第2期,第47-54頁,第70頁。;等等。
還有一些學者主張通過加強法律規制、促進管理體制改革來“由外而內”的破解體育產業的行政壟斷。例如,朱羅敬(2007)在研究中國職業足球聯賽中的壟斷行為時指出,中國足協對職業足球聯賽的控制構成了行政壟斷,建議通過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引入獨立的第三方審計機構以實現財務透明化、建立管理職業足球聯賽的真正股份公司來打破中國職業足球聯賽的行政壟斷③朱羅敬:《中國職業足球聯賽中的壟斷行為研究》,《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第35-36頁,第77頁。;吳玉嶺(2008)分析了職業體育中的反壟斷問題,認為中國職業體育帶有明顯的行政壟斷特征,必須用反壟斷法規制體育行政管理部門濫用權力、妨礙職業體育及相關產業競爭的行為④吳玉嶺:《職業體育運動中的反壟斷問題》,《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第46-48頁。;陳秀娟(2008)研究了我國體育改革的路徑依賴問題,認為體育產業行政壟斷的經營管理導致了體育市場發展緩慢和各類體育組織發展不健全,必須運用法律制度對體育行政管理部門進行制約和監督,推動行政體制改革,形成體育制度的公共選擇機制⑤陳秀娟:《我國體育制度改革路徑依賴研究》,《體育文化導刊》2008年第12期,第10-12頁。;裴洋(2009)基于反壟斷法視角對中國足球職業聯賽進行了研究,指出中國足協以行政機關的身份實施壟斷行為構成了行政壟斷,應用反壟斷法中的相關規定對其進行規制⑥裴洋:《反壟斷法視角下的中國足球職業聯賽》,《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第52-57頁。;劉進(2009)探討了反壟斷法下中國體育行業協會的行政壟斷地位,認為反壟斷法的落實為監督體育行業協會提供了新的法律途徑,既可以用反壟斷法中有關行業協會的規定對體育行業協會的行為進行規范,也可以根據反壟斷法中有關禁止行政壟斷的條款對體育行業協會進行審查⑦劉進:《反壟斷法與中國體育行業協會》,《體育學刊》2009年第7期,第27-31頁。;李燕領和王家宏(2011)對中國職業體育市場準入制度進行了研究,認為中國職業體育聯賽的行政壟斷體制之下,各運動項目管理中心集官、民、商多重身份于一身,因此,不僅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方面的立法,還要加緊競爭立法,以對行政壟斷行為進行適時規制⑧李燕領、王家宏:《我國職業體育市場準入制度研究》,《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1年第12期,第55-59頁。;向會英(2012)在研究體育贊助的反壟斷法律問題時指出,政府組織對體育資源的行政壟斷嚴重阻礙了中國體育贊助的發展,只有通過反壟斷法規制行政壟斷和不斷深化政治體制改革才能解決中國體育贊助的困境⑨向會英:《體育贊助反壟斷法律問題研究》,《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2年第3期,第245-250頁。;魏鵬娟(2013)研究了中國職業體育的市場結構,認為中國職業體育行政壟斷的危害日益顯現,必須不斷深化職業體育管理體制改革,并按照反壟斷法的規定加大對職業體育行政行為的法律懲處力度⑩魏鵬娟:《職業體育市場結構及其反壟斷問題研究》,《價值工程》2013 年第21期,第289-290頁。;張文亮和陳元欣(2015)在探討市場競爭不足對我國大型體育場館造成的影響時指出,原來體育場館的行政壟斷經營導致了各種“無謂損失”,應通過不斷完善反壟斷法等法律制度的途徑,對現在與行政壟斷經營類似的事業單位經營導致的體育場館競爭不足狀況進行法律規制[11]張文亮、陳元欣:《市場競爭不足對我國大型體育場館運營的影響分析》,《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5第1期,第28-33頁。;應晨林和金學斌(2018)在辨識中國職業體育行政壟斷概念的基礎上,分析了中國職業體育行政壟斷的構成要件、表現形態、產生和存在的特殊性,并提出在堅持職業體育體制改革的同時,還要將職業體育的行政壟斷納入到《反壟斷法》的框架之內,進行必要的法律規制①應晨林、金學斌:《我國職業體育中的行政壟斷及其規制研究》,《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8年第2期,第132-135頁。;等等。
自從2015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被作為我國經濟工作的核心提出之后,已經有學者開始將中國體育產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打破行政壟斷問題結合起來進行研究。例如,張宇飛和孫瑋婧(2016)在研究體育旅游產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時指出,政府的過度干預、地方保護主義和行政壁壘,使得體育旅游資源因政府的行政壟斷、條塊分割和無序開發而無法實現有效配置,從而阻礙了中國體育旅游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在對東北地區體育旅游市場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時,應避免政府的過度行政干預造成的不公平競爭②張宇飛、孫瑋婧:《體育旅游產業供給側治理路徑》,《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16年第6期,第30-35頁。;趙慧娣(2016)在探討新時代公共體育服務供給側結構優化的困境時認為,各級政府和體育管理部門仍然是公共體育服務產品的供給和管理主體,導致了政府的過多干預下的濃厚行政色彩和壟斷性,從而造成了中國公共體育服務供給缺乏應有的效益及活力,因此,新時代公共體育服務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堅持打破政府的行政壟斷體制,堅持簡政放權,充分發揮市場在公共體育服務資源配置中的作用③趙慧娣:《新時代背景下公共體育服務供給側結構優化路徑研究》,《體育與科學》2018年第2期,第20-26頁。;張秋珍和陳百強(2017)在探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的中國體育產業發展時指出,中國體育產業在總體上還是沿襲著過去政企不分、管辦不分的行政壟斷體制,市場發育不充分,因此,推進體育產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加快“放管服”改革,實現體育產業的管辦分離④張秋珍、陳百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下體育產業發展探討》,《經濟問題》2017年第11期,第86-89頁。;龐曉潔和周世杰(2018)在研究中國體育場館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時認為,中國職業聯賽管辦不分的行政壟斷體制是造成體育場館經營管理出現問題的深層次原因,若要增加體育場館資源的有效供給,從而使體育場館運營擺脫困境,必須打破職業聯賽的行政壟斷體制,依法建立符合現代企業制度的聯賽體制⑤龐曉潔、周世杰:《把提升有效供給能力作為供給側改革的著力點——基于體育經濟學的視角》,《河北學刊》2018年第6期,第222-226頁。;張永韜和黃芳(2018)在分析中國體育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動力、方向與路徑時提出,中國體育產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要打破體育產業的行政壟斷管理體制,轉變政府職能,推進簡政放權,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體育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⑥張永韜、黃芳:《我國體育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動力、方向與路》,《四川體育科學》2018年第2期,第17-21頁。;等等。
中國體育產業發展至今已有了數十年的歷史,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伴隨著體育產業的不斷發展壯大,國內學者也加強了對這一新興產業的研究,并取得了許多非常有價值的研究成果。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發展體育產業的重要戰略意義日益凸顯。然而,中國體育產業在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棘手的供給側結構性問題,而出現這些問題的根源就在于體育產業的行政壟斷,因此,為了著力解決中國體育產業的供給側結構性問題,以使體育產業發展更好的服務于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和化解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必須打破體育產業的行政壟斷。為了回應中國體育產業發展的現實需要,學者們基于體育產業內涵的界定,在加強對中國體育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尤其關注了中國體育產業的打破行政壟斷問題,并開始涉及到了通過打破行政壟斷促進中國體育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問題。
在中國體育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方面,學者們不僅探討了中國體育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所處的背景以及體育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還從深層次上分析了體育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原因,并為中國體育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規劃了較為合理的路徑。這些研究不僅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還為中國體育產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參考。然而,由于學者們對中國體育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的時間并不長,從總體上看,相關的研究尚處于以定性研究為主的階段,因此,該方面的研究仍有待于進一步深化,尤其要加強相關的定量研究。
在中國體育產業打破行政壟斷研究方面,學者們在歸納國外體育產業打破壟斷的成功經驗基礎上,由原來研究初期主要以探討體育產業行政壟斷的性質、具體表現等淺層次問題為主,逐步過渡到了現在側重研究體育產業行政壟斷負面影響及其解決對策等深層次問題的新階段。這些有益的探索既為今后相關研究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深厚的學術積淀,還為中國體育產業打破行政壟斷提供了一定的借鑒。但國內學者在中國體育產業行政壟斷方面的研究尚不完善,主要以理論分析為主,相關的實證支撐研究尚不多見,因此,對中國體育產業行政壟斷及其破除問題進行系統深入研究的學術空間仍然十分廣闊。
在通過打破行政壟斷促進中國體育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學者們已經開始關注通過打破行政壟斷推進中國體育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問題,但相關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已有的文獻數量很少;并且,目前學者們僅僅是提出了這一命題,還未對該命題進行系統深入研究,因此,有必要大力加強該方面的學術研究,以為中國體育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打破行政壟斷實踐提供學理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