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 寧,常繼輝,鄭 波,呂興飛,鐘 林
(中江縣人民醫院,四川 中江 618100)
跟骨骨刺是一種常見的骨科疾病。此病患者可出現足跟痛、跛行等癥狀。對此病患者進行保守治療的效果欠佳。近年來,臨床上采用關節鏡手術對跟骨骨刺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主要是研究用關節鏡手術對跟骨骨刺所致足跟痛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間中江縣人民醫院收治的46例跟骨骨刺所致足跟痛患者。這些患者的病情均符合跟骨骨刺的診斷標準,均經X線檢查得到確診,均存在足跟痛的癥狀,均具有進行關節鏡手術的指征,且其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在這46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1例;其年齡為45~70歲,平均年齡為(58.36±5.34)歲;其病程為2~6年,平均病程為(3.74±1.22)年;其中,左足出現跟骨骨刺的患者有20例,右足出現跟骨骨刺的患者有26例。
對這46例患者均進行關節鏡手術,方法是: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使其保持健側臥位。在其患側的大腿根處綁扎止血帶,對其進行常規的消毒鋪巾。用C型臂X線機定位其跟骨骨刺的位置,并做好標記。在骨刺前后約2 cm處的足底與足外側皮膚的交界部位分別做一個1 cm左右的切口。將關節鏡穿梭器置入切口內,向骨刺方向進行穿刺,鈍性剝離骨刺周圍的組織,形成一個人工腔隙。將關節鏡置入該腔隙內,在關節鏡下切除骨刺周圍增生的組織(在此過程中應盡量減少跖筋膜的破壞),充分暴露骨刺。用磨鉆將骨刺磨除,盡量將骨刺的基底部磨平。用C型臂X線機對患者進行檢查,若檢查結果顯示其跟骨骨刺消失,沖洗其手術切口,退出關節鏡,對其足根部進行加壓包扎(手術切口無需縫合)。術后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
觀察這46例患者手術的時間、術中的出血量及其術后發生并發癥的情況。術前及術后1 d、7 d、1個月、2個月、4個月和6個月,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分值為0~10分)評估這46例患者足跟痛的嚴重程度。患者的VAS評分越高,表示其足跟痛的癥狀越嚴重。術前及術后1 d、7 d、1個月、2個月、4個月和6個月,采用美國足踝醫師協會踝與后足功能評分標準(AOFAS-AH,總分為100分)評估這46例患者患側足部的功能。患者的AOFAS-AH評分越高,表示其患側足部的功能越佳[1]。
用SPSS 23.0軟件處理本研究中的數據,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這46例患者均順利地完成了手術,其手術的平均時間為(32.10±5.69)min,其術中平均的出血量為(12.36±3.25)ml,術后其均未出現任何并發癥。
術前及術后1 d,這46例患者的VAS評分及AOFASAH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7 d、1個月、2個月、4個月及6個月,這46例患者的VAS評分均低于術前,及AOFAS-AH評分均高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術前及術后這46例患者的VAS評分及AOFAS-AH評分(分,)
注:*與術前相比,P<0.05;#與術前相比,P>0.05。
指標 術前 術后1 d 術后7 d 術后1個月 術后2個月 術后4個月 術后6個月VAS 評分 8.66±1.58 9.69±1.27# 7.58±1.35* 6.37±2.14* 4.53±1.58* 2.69±1.13* 2.35±1.41*AOFAS-AH 評分 58.68±2.53 69.56±4.32# 72.63±2.75* 85.58±3.45* 89.69±2.39* 92.64±1.23* 94.56±2.85*
跟骨骨刺在中老年群體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足跟痛是此病患者的典型癥狀。病情較輕的跟骨骨刺患者可出現足跟部壓痛的癥狀,病情嚴重者可出現足跟部撕裂樣疼痛的癥狀。對跟骨骨刺患者進行X線檢查可見其足跟部出現鳥嘴狀的突出物(即骨刺)[2]。對此病患者進行傳統的開放式手術雖然能將其跟骨骨刺徹底磨除,但會較大程度地破壞其足底的脂肪墊及跖筋膜,從而可影響其術后康復。近年來,臨床上采用關節鏡手術對跟骨骨刺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筆者認為,對跟骨骨刺患者進行關節鏡手術具有以下優點:1)手術的時間較短,患者術中的出血量較少。2)可將患者的跟骨骨刺完整地磨除,且不會損傷其足底的脂肪墊、跖筋膜及血管。3)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較低,其術后康復的速度較快。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用關節鏡手術對跟骨骨刺所致足跟痛患者進行治療可顯著減輕其足跟痛的癥狀,改善其足部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