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梁武帝民族關系思想探析

2020-12-13 14:12:02崔明德胡慧琳
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年5期
關鍵詞:思想

崔明德,胡慧琳

(1.煙臺大學 民族研究所,山東 煙臺 264005;2.煙臺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5)

梁武帝蕭衍既是南梁開國皇帝,又是“多藝多才”①姚思廉:《梁書》卷六《敬帝本紀》,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第150頁。、知識淵博的學者,其思想具有多元化特點。目前,專家學者已對他的政治思想②[韓國]金裕哲:《梁武帝天監年間官制改革思想及官僚體制上之新趨向》,《魏晉南北朝史研究——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五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5年9月,中國湖北襄樊;楊恩玉:《梁武帝的統治思想試探》,《東岳論叢》2012年第4期;林大志:《略論梁代前期梁武帝的吏治與思想》,《安徽史學》2005年第2期。、儒學思想③陳朝暉:《梁武帝與南朝的儒學》,《中國哲學史》1994年第5期;樂勝奎:《梁武帝的儒學思想論略》,《天津社會科學》2003年第4期。、佛學思想④陳偉娜:《梁武帝蕭衍的佛學思想及宗教實行》,《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文學思想⑤林大志:《梁武帝的文學思想》,《求索》2005年第11期。、儒佛會通思想⑥王瑋:《從梁武帝的<孝思賦>看中國佛教與儒家倫理的融合》,《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李曉虹:《圓融二諦—梁武帝思想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年。及三教會通思想⑦潘桂明:《試論梁武帝的“三教”思想及其歷史影響》,《孔子研究》1986年第4期;劉林魁:《梁武帝<會三教詩>》及其三教會通思想考論》,《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2年第5期。做了比較充分研究,但對其民族關系思想迄今卻鮮有涉獵。本文擬對此作一初步梳理和探討,以期對梁武帝思想有一全面認識。

一、梁武帝民族關系思想的主要內容及實踐

梁武帝蕭衍在位四十八年,梁與東北、北方、西北、西南和南方的許多少數民族政權都有交往,一度出現過“其使或歲再三至,或再歲一至”①李延壽:《南史》卷七九《夷貊傳下?西戎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978頁。的良好局面。這種局面的形成,與梁武帝民族關系思想的指導密切相關。

(一)“大一統”思想

根據相關文獻分析,梁武帝的“大一統”思想大致在任雍州刺史時有了雛形,在建立南梁政權前后基本定型。

齊明帝建武四年(497年)十月,作為太子中庶子的蕭衍肩負著救雍州的使命而抵達雍州。次年(498年)七月,被齊明帝任命為雍州刺史。齊東昏侯永元元年(499年),蕭衍根據當時“政出多門,亂其階”的復雜局勢,便派張弘策向蕭懿(蕭衍長兄)“陳計”說:“郢州控帶荊、湘,西注漢、沔;雍州士馬,呼吸數萬,獸眎其間,以觀天下。”②姚思廉:《梁書》卷一《武帝本紀上》,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第4頁。永元二年(450年),蕭衍又有“總荊、雍之兵,掃定東夏”③《梁書》卷一《武帝本紀上》,第4頁,第5頁。的念頭。同年,他又對張弘策等人表達過“威詟四海,號令天下”④《梁書》卷一《武帝本紀上》,第4頁,第5頁。的想法。盡管蕭衍的這些想法主要以奪取政權為目標,與后來以南北統一為目標的“大一統”追求并不完全相同,但已有“大一統”思想的雛形。

天監元年(502年)四月丙寅,蕭衍在南郊舉行隆重的即位儀式,他在祭告上天時,對蕭齊末期“九服八荒之內,連率岳牧之君,蹶角頓顙,匡救無術,臥薪待然,援天靡訴”⑤《梁書》卷二《武帝紀中》,第33頁,第46頁。的狀況表示強烈不滿,希望建立“殊俗百蠻,重譯獻款,人神遠邇,罔不和會”的政治秩序,并表示要“以茲寡薄,臨御萬方,顧求夙志,永言祗惕。”⑥《梁書》卷二《本紀第二》,第34頁,第34頁,第44頁。此后,梁武帝曾多次闡明他的“大一統”思想,如他認為自己“繼跡百王,君臨四海”⑦《梁書》卷二《本紀第二》,第34頁,第34頁,第44頁。,應當統領天下,而南北戰爭造成人民困苦,責任全在于自己。天監六年(507年),梁武帝在詔書中宣稱:“夫有天下者,義非為己。兇荒疾疬,兵革水火,有一于此,責歸元首。”⑧《梁書》卷二《本紀第二》,第34頁,第34頁,第44頁。天監七年(508年),梁武帝提出漢族與其他民族同受天子教化的觀點,顯示出他有統一天下、教化萬民之意。他下達詔書稱:“朕肇基明命,光宅區宇……今聲訓所漸,戎夏同風,宜大啟庠斅,博延胄子,務彼十倫,弘此三德,使陶鈞遠被,微言載表。”⑨《梁書》卷二《武帝紀中》,第33頁,第46頁。

中國素有久思入夢之說,太清元年(547年),梁武帝通過說夢明確表達了他的“大一統”思想的藍圖,乃“中原平,舉朝稱慶”⑩《梁書》卷三八《朱異傳》,第539頁,第339頁。。他對黃慧弼說:“我昨夢天下太平,爾其識之”11《南史》卷八十《賊臣侯景傳》,第1994頁。,又將此夢告訴中將軍朱異,朱異揣摩出梁武帝的意圖,遂對此解釋為“此宇內方一之征。”12《梁書》卷三八《朱異傳》,第539頁,第339頁。由此可以看出“大一統”乃梁武帝日思夜想之事,實現“大一統”對梁武帝的重要性可見一斑。但是,直到大同二年(536年),梁武帝仍然沒有看到一統現實,公開承認“疆場多阻,車書未一。”13《梁書》卷三《武帝紀下》,第80頁。為此深刻自責,并歸因于自己的“寡德”。

那么,實現“中原平”、“天下太平”的途徑是什么呢?梁武帝并沒有做出具體說明,從各種文獻中分析,主要是想通過北伐完成他所謂的“天下太平”的理想。

梁武帝在位時期,諸多少數民族政權都通過“奉表獻方物”14《南史》卷七九《夷貊傳下?東夷傳》,第1971頁。等方式,表達與梁交往的愿望與誠意,而鮮卑族建立的北魏則時常與梁朝處于對峙狀態。因此,梁武帝的“大一統”思想主要是想通過與北魏戰爭實現他的戰略目標。

梁武帝即位后,北魏曾出兵襲擊梁朝,大獲全勝。天監四年(505年)二月,梁武帝謀劃“伐魏”15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一四六,“武帝天監四年二月”,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第4548頁。,結果出師不利,致使梁州十四郡之地全部歸入北魏版圖。同年十月,梁武帝又“大舉伐魏”①《資治通鑒》卷一四六,“武帝天監四年十月丙午”條,第4552頁。。梁軍這次出征聲勢浩大,“器械精新,軍容甚盛,北人以為百數十年所未之有。”②《梁書》卷二二《太祖五王傳》,第340頁。戰爭一開始,梁軍便勢如破竹,太子右衛軍張惠韶等攻取宿預城,北徐州刺史昌義之攻克梁城,征南將軍、江州刺史王茂領兵數萬進攻荊州,豫州刺史韋叡猛攻小峴、合肥,各路大軍四面八方趕來,與北魏展開決戰。后因王茂戰敗、臨川王蕭宏怯懦、部署失當、“將士人懷憤怒”③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一四六,“武帝天監四年九月”,第4565頁。以及氣候惡劣,梁朝官兵紛紛“散歸,棄甲投戈,填滿水陸,捐棄病者及羸老,死者近五萬人。”④《資治通鑒》卷一四六,“武帝天監四年九月”,第4565-4566頁,第4566頁。北魏宣武帝命令中山王元英“乘勝平蕩東南,逐北至馬頭,攻拔之,城中糧儲,魏悉遷之歸北。”⑤《資治通鑒》卷一四六,“武帝天監四年九月”,第4565-4566頁,第4566頁。天監五年(506年)十月,北魏鎮東將軍蕭寶寅與中山王元英一同圍攻鐘離,“眾號百萬,連城四十余。”⑥《梁書》卷十二《韋叡傳》,第223頁。梁武帝令征北將軍曹景宗統率眾軍援救,并要求“景宗頓道人洲,俟眾軍齊集俱進。”⑦《資治通鑒》卷一四六,“武帝天監四年十月”,第4568頁。當時鐘離城內僅有昌義之所率的三千余人,與魏軍展開激烈爭斗,“一日戰數十合,前后殺傷者萬計,魏軍死者與城平。”⑧《梁書》卷十八《昌義之傳》,第294頁。天監六年(507年)二月,北魏宣武帝擔心“兵久力殆”⑨《資治通鑒》卷一四六,“武帝天監六年二月”,第4570頁,第4572頁。,便召元英班師回朝,但元英堅持不退。梁武帝便命豫州刺史韋叡協助曹景宗共守鐘離,并斷言“二將和,師必濟矣。”⑩《梁書》卷十二《韋叡傳》,第223頁,第224頁。梁朝士氣高漲,“軍人奮勇,呼聲動天地,無不一當百,魏人大潰。”11《梁書》卷十二《韋叡傳》,第223頁,第224頁。經過此番較量,“魏連戰不能卻,殺傷者十二三,自是魏軍不敢逼。”13《南史》卷五八《韋叡傳》,第1428頁。著稱的北魏大將楊大眼又率萬余騎兵來戰,試圖打破被動局面。韋叡與楊大眼交戰數次,始終僵持不下。后來梁武帝“命景宗等豫裝高艦,使與魏橋等,為火攻之計”12《梁書》卷九《曹景宗傳》,第180頁。此時,素來以“勇冠三軍,所向皆靡”14《資治通鑒》卷一四六,“武帝天監六年二月”,第4570頁,第4572頁。。曹景宗與韋叡各攻一橋,韋叡攻其南,曹景宗攻其北。當時風勁火盛,煙塵遮天蔽日,梁軍士氣大振,魏軍大潰。沿淮水一線,皆是尸體相互枕藉之景,梁軍“生擒五萬人,收其資糧、器械山積,牛馬驢騾不可勝計。”15《資治通鑒》卷一四六,“武帝天監六年三月”,第4573頁。梁朝鐘離大捷,有效打擊了北魏的囂張氣焰,這是梁武帝北伐戰爭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大通二年(528年),北魏北海王元顥投降南梁,請求梁武帝立他為魏主。梁武帝接納了元顥,并派陳慶之帶兵護送元顥回到北方。元顥遂“于渙水即魏帝號”16《梁書》卷三二《陳慶之傳》,第461頁。。陳慶之率軍攻陷三個城壘,大敗魏將丘大千。北魏征東將軍元暉業率羽林軍兩萬前來救援,以此阻隔陳慶之的北上之路。陳慶之命“浮水筑壘,攻陷其城,生擒暉業,獲租車七千八百輛。”17姚思廉:《梁書》卷三二《陳慶之傳》,第461頁,第462頁,第462頁。魏楊昱、元慶、元顯恭緊接著又率七萬羽林軍,占據滎陽抵抗元顥,其兵力十分強盛。陳慶之率騎兵三千背城迎戰,大破魏軍,“收滎陽儲實,牛馬谷帛不可勝計。”18姚思廉:《梁書》卷三二《陳慶之傳》,第461頁,第462頁,第462頁。軍隊進至虎牢,爾朱世隆棄城逃走,北魏孝莊帝元子攸也因懼怕,逃奔并州。至此,元顥順利進入洛陽,于前殿登位,南北統一局勢逐漸明朗。

梁朝此時本應乘勝追擊,積極籌備北伐,繼續奪取城池,穩固中原統一大業,但因元顥心術不正,梁武帝指揮失當,形勢很快發生逆轉。元顥即位后,不僅“日夜宴樂,不復視事”19姚思廉:《梁書》卷三二《陳慶之傳》,第461頁,第462頁,第462頁。,而且還暗中勾結安豐王、臨淮王等“共立奸計”。陳慶之擔心政局不穩,便建議元顥向梁武帝請求再派精兵,以應對不測。元顥決心背道而馳,便向梁武帝進表稱:“河北、河南一時已定,唯爾朱榮尚敢跋扈,臣與慶之自能擒討。今州郡新服,正須綏撫,不宜更復加兵,搖動百姓。”①《梁書》卷三二《陳慶之傳》,第462-463頁,第463頁,第463頁。梁武帝被元顥一紙書信所迷惑,下詔眾軍都停駐在邊界前緣。此時,“洛下南人不出一萬,羌夷十倍”②《梁書》卷三二《陳慶之傳》,第462-463頁,第463頁,第463頁。。魏天柱將軍爾朱榮、右仆射爾朱世隆、大都督元天穆、驃騎將軍爾朱吐沒兒、爾朱榮長史高歡以及鮮卑、柔然,“勒眾號百萬”,挾持魏主元子攸來攻元顥,元顥據守洛陽六十五日,期間所得城壘皆起兵反叛。陳慶之渡過黃河堅守北中郎城,三日之中不斷作戰,殺傷甚多。爾朱榮將要退兵之際,劉靈助上言:“不出十日,河南大定。”③《梁書》卷三二《陳慶之傳》,第462-463頁,第463頁,第463頁。于是,爾朱榮縛木成筏,與元顥戰于河橋,元顥大敗,洛陽失陷。至此,梁朝北伐實現統一之路回到了原點,梁武帝至死也沒有實現“中原平”、“天下太平”的理想。

梁武帝朝思暮想實現“中原平”和“天下太平”大業的原因比較復雜,但如下兩點尤為重要:

一是通過實現統一目標鞏固統治地位。梁武帝雖在南齊時期戰功卓著,但畢竟是以禪讓方式即位,建立新的王朝。為減輕王朝內部對梁武帝政權正統性的質疑,他欲通過實現統一目標,進一步強化梁朝的合法性與正當性。另一方面,立國于江南的王朝始終與北朝處于對立局面,若能通過北伐戰爭取得中原之地,不僅可以進一步鞏固自身統治,而且可以向世人強調正統在南而不在北。北魏自孝文帝遷都后,不斷加快漢化進程,“北魏政權在與南方爭奪文化正統地位上,做的相當成功。”④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 合肥:黃山書社,1987年,第234頁。梁武帝要想在文化正統上占有優勢,通過北伐實現一統,自然會突顯梁朝的正統地位。

二是通過北伐解除北魏的軍事壓力。北魏君臣也有一統天下的愿望,對蕭梁步步緊逼,因此蕭梁也時常面臨著北魏南伐帶來的巨大壓力。在南北對峙形勢下,相對而言,北魏占有一定優勢,使新即位的梁武帝處于被動局面。面對如此狀況,梁朝迫切需要在戰略上打開突破口,以扭轉不利局面。因此,“大一統”思想便應運而生,天監四年(505年)的北伐正是其“大一統”思想的第一次實踐。另一方面,由于北魏政局比較混亂,各種矛盾十分尖銳,梁武帝準確地抓住這一時機,進行北伐。后見北魏“百姓困窮,人人思亂”⑤《資治通鑒》卷一四九,“武帝普通四年”,第4674頁。,更加堅定了繼續北伐統一的決心。

(二)“以德懷之”

以德處理民族關系的政治智慧自古有之,各個時期均有一些實踐經驗,如東漢時期護羌校尉鄧訓在“羌胡相攻”、“以夷伐夷”⑥范曄:《后漢書》卷一六《鄧禹傳附子鄧訓傳》,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609頁。呼聲十分高漲的情況下,極力主張以德安撫“羌、胡”,結果得到了“湟中諸胡”的大力支持。

梁武帝雖未明確闡述“以德懷之”的思想觀點,只是唐朝史學家姚思廉根據他處理民族關系的實踐活動所做的歸納,但也非常符合梁武帝的思想。蕭衍在接受梁王之名時,就明確提出“育德振民”⑦《梁書》卷一《武帝紀上》,第25頁。的觀點。在初登皇位時,他指出:“唐謝虞受,漢替魏升,爰及晉、宋,憲章在昔。咸以君德馭四海,元功子萬姓,故能大庇氓黎,光宅區宇。”⑧《梁書》卷二《本紀第二》,第33頁,第34頁,第36頁。隨后在頒布的詔書中強調,“五精遞襲,皇王所以受命;四海樂推,殷、周所以改物。雖禪代相舛,遭會異時,而微明迭用,其流遠矣。莫不振民育德,光被黎元。”⑨《梁書》卷二《本紀第二》,第33頁,第34頁,第36頁。以此表達他對歷代統治者皆以恩德待民的認同。即位之后,他還時常思考如何“振民育德,去殺勝殘,解網更張,置之仁壽”⑩《梁書》卷二《本紀第二》,第33頁,第34頁,第36頁。。大同二年(536年),他又提出了“政在養民,德存被物,上令如風,民應如草”11《梁書》卷三《本紀第三》,第80頁。的觀點。

梁武帝處理與北魏以及其他政權關系的一些舉措,也充分體現了他的“以德懷之”思想。

一是善待北魏歸附降將。梁武帝為人坦蕩,對于北魏投降將領,不僅能容而且能重用之。北魏泰山郡太守羊侃,因其父曾多次表明“人生安可久淹異域,汝等可歸奉東朝”①《梁書》卷三九《羊侃傳》,第557頁,第557頁。之念,為完成父親心愿,羊侃決定南歸梁朝。梁武帝立馬“遣羊鴉仁、王弁率軍應接,李元履運給糧仗。”②《梁書》卷三九《羊侃傳》,第557頁,第557頁。羊侃于大通三年(529年)行至京師,梁武帝下詔授其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瑕丘征討諸軍事、安北將軍、徐州刺史等官職,其兄羊默及其三個弟弟羊忱、羊給、羊元,皆被任命為刺史。北魏汝南王元悅、東道行臺元延明及臨淮王元彧在聽說河陰之變后,都來投奔梁朝。北魏投降梁朝的人因懼怕在梁受到歧視,都稱自己在北魏的官職為偽官,唯有元彧在向梁武帝上表時仍自稱是北魏臨淮王,梁武帝“體其雅素,不之責。”③《資治通鑒》卷一五二,“武帝大通二年四月”,第4746頁。梁武帝此舉,不僅為北伐贏得了人心,也為朝廷吸納了更多有用之材。中大通六年(534年),賀拔勝、盧柔等為侯景所敗,被迫投降梁朝。后來他們希望回去,梁武帝不僅“遣舍人勞問,并遺縑錦”④令狐德棻:《周書》卷三二《盧柔傳》,北京:中華書局,1971年,第563頁。,而且還親自在南苑為其餞行。

二是遣使通和。梁朝建立后,梁武帝多次派兵北伐,梁與北魏關系非常緊張。從大同二年(536年)十二月“魏請通和,詔許之”⑤《梁書》卷三《本紀第三》,第81頁,第89頁。開始,梁與北魏以互訪形式使雙方關系走向緩和。大同三年(537年)七月、大同四年(538年)五月、大同五年(539年)十一月、大同六年(540年)七月、大同七年(541年)四月和十二月、大同十一年(545年)四月,北魏都“遣使來聘。”⑥《梁書》卷三《本紀第三》,第81頁,第89頁。梁武帝也積極回應,頻繁派遣使者出訪北魏。《梁書》對梁朝到北魏聘問的記載不多,而《魏書?蕭衍傳》有比較詳細的記載。按照《魏書》的說法,蕭衍通過魏益州刺史傅和與掌握實權的高歡聯系,“求通交好”,而高歡也“志綏邊遠,乃請許之。”⑦魏收:《魏書》卷九八《島夷蕭衍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178頁。從大同四年(538年)開始,梁武帝連續派人出訪東魏,因南北方各自認為自己是“正統”,因此《魏書》中對梁朝的訪問均稱之為“朝貢”。如大同四年(538年)冬,梁武帝遣其散騎常侍張皋、通直常侍劉孝儀、通直常侍崔曉朝貢。大同五年(539年)夏,遣散騎常侍沈山卿、通直常侍劉研朝貢。大同六年(540年)春,遣散騎常侍柳豹、通直常侍劉景彥朝貢;同年冬,又遣散騎常侍陸晏子、通直常侍沈景徽朝貢。大同七年(541年)夏,遣散騎常侍明少遐、通直郎謝藻朝貢。大同八年(542年)春,遣散騎常侍袁狎、通直常侍賀文發朝貢;同年冬,又遣散騎常侍劉孝勝、通直常侍謝景朝貢。大同九年(543年)夏,遣散騎常侍沈眾、通直常侍殷德卿朝貢;同年冬,又遣散騎常侍蕭確、通直常侍陸緬朝貢。大同十一年(545年)秋,遣散騎常侍徐君房、通直常侍庚信朝貢。大同十二年(546年)夏,遣散騎常侍蕭瑳、通直常侍賀德玚朝貢。中大同二年(547年)春,遣散騎常侍謝蘭、通直常侍鮑至“朝貢”⑧《魏書》卷九八《島夷蕭衍傳》,第2178-2179頁,第2179頁。。由于梁朝連續遣使通和,雙方關系良性互動,“十余年間,南境寧息。”后因梁武帝“惑(侯)景游說,遂絕貢使。”⑨《魏書》卷九八《島夷蕭衍傳》,第2178-2179頁,第2179頁。

梁武帝不斷派遣使者主動到魏訪問或回訪,使雙方關系由對抗轉向和解,有力地增進了南北之間的民族交流、信任和包容。在雙方來往中,梁武帝十分珍惜雙方的情誼。自從梁、魏遣使通和以來,北朝的國書上總是寫道:“想彼境內寧靜,此率土安和。”⑩《資治通鑒》卷一五八,“武帝大同十年”,第4924頁,第4924頁。梁武帝回信時,要求去掉“彼”字,于是魏收起草國書時便確定為:“想境內清晏,今萬里安和。”11《資治通鑒》卷一五八,“武帝大同十年”,第4924頁,第4924頁。沒有彼此之分,盡量模糊對立狀態,使雙方儼然如一體。這既是梁武帝誠心改善南北關系的聰明之舉,也符合當時的歷史發展趨勢。

(三)以冊封為主的羈縻思想

羈縻思想是中國歷代政治家有效處理民族關系的指導思想之一,而冊封是中國歷代王朝維系民族關系的重要方式之一。《冊府元龜》云:“中國之于夷狄羈縻而已……加以侯王之號,申之封拜之寵。”①王欽若等:《冊府元龜》卷九五三《外臣部?冊封一》,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11326頁。說明冊封與羈縻緊密相連。梁武帝雖然沒有系統闡述過這一思想觀點,但他對許多政權首領的冊封無不體現這一思想。

一是對河南王的冊封。《梁書?諸夷傳》所記“河南王”,“其先出自鮮卑慕容氏”。河南國即吐谷渾,“其界東至壘川,西鄰于闐,北接高昌,東北通秦嶺,方千余里,蓋古之流沙地焉”。吐谷渾首領阿豺“始受中國官爵”,南朝宋文帝元嘉末期,慕延“又自號河南王”②《梁書》卷五四《諸夷?西北諸戎傳》,第810頁。,此后南朝對吐谷渾首領多以河南王稱之。天監元年(502年),梁武帝將河南王休留代進號為征西將軍。休留代死,其子伏連籌繼承爵位和官職。之后,伏連籌不僅派遣使者進獻金裝瑪瑙鐘、赤舞龍駒以及當地特產等,還上表請求在益州建立九層佛寺,梁武帝全部答應了。此后,雙方交往不斷。因吐谷渾地與益州相鄰,“常通商賈,民慕其利,多往從之”③《梁書》卷五四《諸夷傳》,第810頁,第815頁,第816頁,第816頁。,雙方均有獲利。伏連籌死后,其子呵羅真繼位,梁武帝將其封為寧西將軍、護羌校尉、西秦河二州刺史。

二是對宕昌王的冊封。宕昌國是羌人建立的政權,都城宕昌城(今甘肅省宕昌縣西)。宋孝武帝時期,宕昌國國王梁瓘怱開始向南朝進獻當地特產。天監元年(502年),梁武帝先將宕昌王梁彌頜進號為鎮西將軍,隨后將梁彌邕封為安西將軍、河源二州刺史、宕昌王。④《梁書》卷二《武帝本紀中》,第36、38頁。天監四年(505年),梁彌博進獻甘草、當歸等物,梁武帝“詔以為使持節、都督河涼二州諸軍事、安西將軍、東羌校尉、河涼二州刺史、隴西公、宕昌王,佩以金章。”⑤《梁書》卷五四《諸夷傳》,第810頁,第815頁,第816頁,第816頁。大同七年(541年),梁武帝又把梁彌博的封爵和官職授予其子梁彌泰。

三是對鄧至王的冊封。鄧至國位居西涼州界,是羌之別種,世代為持節、平北將軍、西涼州刺史。宋文帝時,其王象屈耽“遣使獻馬”。天監元年(502年),梁武帝下詔封其王象舒彭為督西涼州諸軍事,進號安北將軍。天監五年(506年),舒彭遣使向梁“獻黃耆四百斤,馬四匹”⑥《梁書》卷五四《諸夷傳》,第810頁,第815頁,第816頁,第816頁。。

四是對武興國的冊封。武興國是由原來的仇池國發展而來的,為氐族楊氏建立的政權。梁朝剛建立,梁武帝便對楊氏進行了一番冊封,以楊集始為使持節、都督秦雍二州諸軍事、輔國將軍、平羌校尉、北秦州刺史、武都王;封楊靈珍為冠軍將軍;以楊孟孫為假節、督沙州刺史、陰平王⑦《梁書》卷五四《諸夷傳》,第810頁,第815頁,第816頁,第816頁。。楊集始死,其子楊紹先承襲爵位。天監二年(503年),梁武帝又封楊靈珍為持節、督隴右諸軍事、左將軍、北梁州刺史、仇池王。天監十年(511年),楊孟孫去世,梁武帝下詔追贈他為安沙將軍、北雍州刺史,由其子楊定承襲封爵和官職。楊紹先死,其子楊智慧繼位。大同元年(541年),朝廷收復漢中后,楊智慧派遣使者上表,“求率四千戶歸梁”,梁武帝下“詔許焉,即以為東益州。”⑧《南史》卷七九《夷貊傳下?西戎傳》,第1980頁。

五是對高句麗的冊封。天監元年(502年),梁武帝念高句麗與宋、齊均來往密切,為維護長期以來的友好關系,便晉封高云為車騎大將軍。天監七年(508年),梁武帝詔云:“高驪王樂浪郡公云,乃誠款著,貢驛相尋,宜隆秩命,式弘朝典。”⑨《梁書》卷五四《諸夷傳》,第803頁,第804頁。為感謝其誠意,他又封高云為撫東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持節、常侍、都督、王等職務都不變。此后,高麗多次派使者向梁朝貢。天監十七年(518年),高云去世,其子高安承襲父親的封爵,梁武帝又封高安為持節、督營平二州諸軍事、寧東將軍。高安去世后,梁武帝對其子孫封號不斷,他們也不斷加強與梁的友好關系,對梁“累奉表獻方物”⑩《梁書》卷五四《諸夷傳》,第803頁,第804頁。。

六是對百濟的冊封。百濟與高句麗本都位于遼東之東,為東夷三韓國之一馬韓中之一國。天監元年(502年),梁武帝將百濟王余大進號征東將軍。后為高麗所破,國力多年衰微,不得已遷居到南韓之地。普通二年(521年),百濟王余隆遣使奉表,稱“累破句驪,今始與通好”。梁武帝念其“守藩海外,遠修貢職,乃誠款到”,又不辭辛苦送來貢品,不僅對其倍加贊賞,還下詔稱其“宜率舊章,授茲榮命”①《梁書》卷五四《諸夷傳》,第804頁,第805頁,第786頁,第783頁,第817頁,第815頁。,于是將其封為都督百濟諸軍事、寧東大將軍、百濟王。余隆去世后,梁武帝又封其子余明為持節、督百濟諸軍事、綏東將軍、百濟王。通過冊封,進一步鞏固了雙方的友好關系。大同七年(541年),百濟“累遣使獻方物,并請《涅盤》等經義、《毛詩》博士并工匠、畫師等”②《南史》卷七九《夷貊傳上?百濟傳》,第1973頁,第1978頁。,梁武帝滿足了他們的要求,下令一并給之。太清三年(549年),百濟不知梁朝發生變故,“猶遣使貢獻”。到了建康,他們“見城闕荒毀,并號慟涕泣”③《梁書》卷五四《諸夷傳》,第804頁,第805頁,第786頁,第783頁,第817頁,第815頁。。可見雙方感情多么誠摯。

七是對林邑王的冊封。林邑國在宋文帝時與宋時戰時和,既“頻年遣使貢獻”,又“寇盜不已”。自宋孝武帝到齊末,與南朝不斷來往。梁朝建立后,林邑國仍不斷朝貢。天監九年(510年),范文贊之子范天凱向梁武帝進獻白猴,梁武帝下詔稱:“林邑王范天凱介在海表,乃心款至,遠修職貢,良有可嘉。宜班爵號,被以榮澤。可持節、督緣海諸軍事、威南將軍、林邑王。”范天凱病死,其子弼毳跋摩繼立,繼續向梁“奉表貢獻”④《梁書》卷五四《諸夷傳》,第804頁,第805頁,第786頁,第783頁,第817頁,第815頁。。普通七年(526年),梁武帝下詔封其王高式勝鏜為持節、督緣海諸軍事、綏南將軍、林邑王。后又冊封高式律陁羅跋摩為持節、督緣海諸軍事、綏南將軍、林邑王。

二、梁武帝民族關系思想的實踐成效

總體來看,梁武帝民族關系思想在處理民族關系及外交關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實踐成效非常顯著。梁武帝時期是南朝民族關系最好的時期,民族交往交流達到了高潮,正如《梁書》所云“自梁革運,其奉正朔,修貢職,航海歲至,逾于前代矣。”⑤《梁書》卷五四《諸夷傳》,第804頁,第805頁,第786頁,第783頁,第817頁,第815頁。

一是少數民族政權紛紛到梁朝貢。朝貢是衡量雙方關系密切程度的晴雨表。梁武帝時期,原屬于古西域的龜茲、于闐、高昌、宕昌、鄧至、滑國、呵跋檀、周古柯、胡密丹、白題國、渴盤陁、末國以及北方的芮芮(柔然)等紛紛到梁朝貢,有的少數民族政權甚至達到了“其使或歲再三至”⑥《南史》卷七九《夷貊傳上?百濟傳》,第1973頁,第1978頁。的頻繁程度。如天監九年(510年)、天監十三年(514年)和天監十七年(518年),于闐多次遣使到梁進獻波羅婆步鄣、琉璃罌等物品。大同七年(541年),還進獻了外國的玉雕佛像。天監十一年(512年),宕昌國遣使朝貢。河南王在天監十三年(514年)、天監十五年(516年)和普通元年(520年),都曾遣使到梁朝貢。芮芮在天監十四年(515年)、天監十五年(516年)和普通元年(520年)多次派遣使者進獻烏貂裘等物及特產,“是后數歲一至焉。”⑦《梁書》卷五四《諸夷傳》,第804頁,第805頁,第786頁,第783頁,第817頁,第815頁。。大同七年(541年),芮芮使者又向梁進獻馬和黃金。普通元年(520年),滑國和河南王都遣使朝貢。普通三年(522年),白題國派遣使者到梁朝貢。即使“居西涼州界,羌別種”⑧《梁書》卷五四《諸夷傳》,第804頁,第805頁,第786頁,第783頁,第817頁,第815頁。的鄧至國,其王象舒彭也于天監五年(506年)派遣使者到梁朝獻。

與一些政權獨立到梁朝貢不同,有的政權是跟隨其他政權的使臣到梁朝貢,如呵跋檀、周古柯、胡密丹等國在普通元年(520年)都“使使隨滑使來貢獻方物。”⑨《南史》卷七九《夷貊傳下?西戎傳》,第1984頁,第1987頁。梁元帝《梁職貢圖》殘卷中就有呵跋檀、周古柯、胡密丹、白題等國使者的畫像。

二是重新恢復了交往交流關系。如本為西域古國的龜茲,“在漢世常為大國”,魏文帝初即位,遣使貢獻。晉太康中,又“遣子入侍”⑩《梁書》卷五四《諸夷傳》,第813頁,第813頁。,與中原交往比較頻繁。自東晉孝武帝太元七年(382年)前秦苻堅派其將呂光征伐西域,攻入龜茲城,“自此與中國絕不通”。梁武帝普通二年(521年),龜茲王尼瑞摩珠郍勝才“遣使奉表貢獻”11《梁書》卷五四《諸夷傳》,第813頁,第813頁。,恢復了斷絕近140年的關系。

三是開拓性地建立起交往交流關系。自晉室南遷后,由于種種原因,“北荒西裔,隔礙莫通”12《南史》卷七九《夷貊傳下?西戎傳》,第1984頁,第1987頁。。梁武帝時期,以前沒有與南朝來往的少數民族政權,開始與梁朝取得聯系,建立了交往交流關系,極大地拓展了南朝民族關系和外交關系的范圍。如西域古國于闐在梁武帝天監九年(510年)“始通江左,遣使獻方物。十三年,又獻波羅婆步鄣。十八年,又獻琉璃罌。大同七年,又獻外國刻玉佛。”①《南史》卷七九《夷貊傳下?西域諸國傳》,第1985頁,第1985頁,第1986頁,第1984頁,第1984頁,第1985頁,第1986頁。位于于闐西部的渴盤陁國,“王姓葛沙氏,梁中大同元年(546年)”始通江左,遣獻方物。”②《南史》卷七九《夷貊傳下?西域諸國傳》,第1985頁,第1985頁,第1986頁,第1984頁,第1984頁,第1985頁,第1986頁。本為漢世且末國的末國,“北與丁零、東與白題、西與波斯接”,其王安末深盤于普通五年(524年)“始通江左,遣使來貢獻。”③《南史》卷七九《夷貊傳下?西域諸國傳》,第1985頁,第1985頁,第1986頁,第1984頁,第1984頁,第1985頁,第1986頁。本為車師之別種的滑國,“自魏、晉以來,不通中國。至梁天監十五年,其王厭帶夷栗陁始遣使獻方物。普通元年,遣使獻黃師子、白貂裘、波斯錦等物。七年,又奉表貢獻。”④《南史》卷七九《夷貊傳下?西域諸國傳》,第1985頁,第1985頁,第1986頁,第1984頁,第1984頁,第1985頁,第1986頁。與滑國同時到梁朝貢的白題國,地處滑國之東,西極波斯,其王姓支名史稽毅,其先“蓋匈奴之別種胡也”⑤《南史》卷七九《夷貊傳下?西域諸國傳》,第1985頁,第1985頁,第1986頁,第1984頁,第1984頁,第1985頁,第1986頁。。據《梁書?裴子野傳》記載,“是時西北徼外有白題及滑國,遣使由岷山道入貢。此二國歷代弗賓,莫知所出。”⑥《南史》卷七九《夷貊傳下?西域諸國傳》,第1985頁,第1985頁,第1986頁,第1984頁,第1984頁,第1985頁,第1986頁。直到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年),白題國才“遣使獻方物。”⑦《梁書》卷三○《裴子野傳》,第443頁。即使波斯國也于中大通二年(530年)“始通江左,遣使獻佛牙。”⑧《南史》卷七九《夷貊傳下?西域諸國傳》,第1985頁,第1985頁,第1986頁,第1984頁,第1984頁,第1985頁,第1986頁。西域一些少數民族政權乃至波斯等國與南朝建立起交流關系,梁武帝具有開創之功。因此,史臣如此稱贊梁武帝在這方面的開拓之功:“征賦所及之鄉,文軌傍通之地,南超萬里,西拓五千。……三四十年,斯為盛矣。自魏、晉以降,未或有焉。”⑨《梁書》卷三《武帝紀下》,第97頁。

四是教育影響了地方官員。考察思想發揮作用情況,重要指標之一,就是看其教育和引領作用。梁武帝民族關系思想在這方面的作用比較突出。如大同九年(543年)出任使持節、都督湘桂東寧三州諸軍事、湘州刺史的張纘既十分向往“六夷膜拜,八蠻同軌”⑩《梁書》卷三四《張纘傳》,第496頁,第502頁。的局面,又在州內積極推行惠民政策,使州界零陵、衡陽等郡那些“依山險為居,歷政不賓服”的莫徭蠻,“因此向化”,“州境大安”。11《梁書》卷三四《張纘傳》,第496頁,第502頁。又如因心慕梁朝而在天監初年投誠歸順的徐文盛,于大同末年被授予持節、督寧州刺史等職。寧州地處僻遠,“所管群蠻不識教義”,貪圖錢財、搶劫爭奪之事接連發生,以前的刺史皆無可奈何。而徐文盛則“推心撫慰,示以威德”,因此“夷獠感之,風俗遂改。”12《梁書》卷四六《徐文盛傳》,第640頁。

此外,一些與梁關系密切的政權首領對梁武帝的敬仰和頌詞,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梁武帝民族關系思想及其實踐所取得的成效。《梁書?諸夷傳》中對一些與梁交往的國家稱為“南海諸國”。由于梁朝海運發達,與這些國家來往頻繁,梁武帝本人得到了他們的尊敬和頌揚。如盤盤國王奉表稱梁武帝為“常勝天子”、“萬善莊嚴”,表示對他“至誠敬禮”13《梁書》卷五四《諸夷傳》,第793頁,第794頁,第795頁,第795、796頁,第797頁,第800頁。。丹丹國王稱頌梁武帝“八方六合,莫不歸服”14《梁書》卷五四《諸夷傳》,第793頁,第794頁,第795頁,第795、796頁,第797頁,第800頁。。干陁利國王稱梁武帝為中國圣主,頌揚他“仁蔭四海,德合天心”。15《梁書》卷五四《諸夷傳》,第793頁,第794頁,第795頁,第795、796頁,第797頁,第800頁。狼牙修國王稱梁武帝為“大吉天子”,“譬如梵王,世界之主,人天一切,莫不歸依”16《梁書》卷五四《諸夷傳》,第793頁,第794頁,第795頁,第795、796頁,第797頁,第800頁。。婆利國王稱梁武帝為“圣王”,認為他能使“四海流通,交會萬國”17《梁書》卷五四《諸夷傳》,第793頁,第794頁,第795頁,第795、796頁,第797頁,第800頁。。師子國王稱梁武帝為“大梁明主”,認為梁武帝道德高遠,像天地般覆載萬物,亦像日月般照耀四方。因而“四海之表,無有不從,方國諸王,莫不奉獻,以表慕義之誠”,各地之人“或泛海三年,陸行千日,畏威懷德,無遠不至。”18《梁書》卷五四《諸夷傳》,第793頁,第794頁,第795頁,第795、796頁,第797頁,第800頁。當然,梁朝與“南海諸國”的關系并不等同于梁與中國境內民族政權的關系,列舉這些史例,只是想從另一個角度說明梁武帝處理各種關系所取得的成效而已。

歷史學家評價前世人物大都秉持實事求是態度,對有功者予以褒揚,對有過者予以貶斥。唐朝史學家姚思廉從長時段歷史比較中,充分認識到梁武帝民族關系思想及其實踐的顯著成效,因而對其予以高度評價。他認為,“海南東夷西北戎諸國,地窮邊裔,各有疆域。若山奇海異,怪類殊種,前古未聞,往牒不記。故知九州之外,八荒之表,辯方物土,莫究其極。高祖以德懷之,故朝貢歲至,美矣。”①《梁書》卷五四《諸夷傳》,第818頁,第809頁。又云:“西北諸戎,漢世張騫始發西域之跡,甘英遂臨西海,或遣侍子,或奉貢獻,于時雖窮兵極武,僅而克捷,比之前代,其略遠矣。魏時三方鼎跱,日事干戈,晉氏平吳以后,少獲寧息,徒置戊己之官,諸國亦未賓從也。繼以中原喪亂,胡人遞起,西域與江東隔礙,重譯不交。呂光之涉龜茲,亦猶蠻夷之伐蠻夷,非中國之意也。自是諸國分并,勝負強弱,難得詳載。明珠翠羽,雖仞于后宮;蒲梢龍文,希入于外署。有梁受命,其奉正朔而朝闕庭者,則仇池、宕昌、高昌、鄧至、河南、龜茲、于闐、滑諸國焉。”②《梁書》卷五四《諸夷傳》,第818頁,第809頁。

三、梁武帝民族關系思想的來源

梁武帝民族關系思想的形成與其個人經歷、儒家思想、歷代盛衰的經驗教訓以及佛教思想有著密切關系。

一是個人經歷對其民族關系思想的影響。齊明帝建武四年(497年)九月,北魏孝文帝從南陽出發,親征蕭齊。雍州刺史告急。齊明帝先派徐州刺史裴叔業帶兵營救雍州,俘獲北魏四千余人。隨后,齊明帝又派太子中庶子蕭衍、右軍司馬張稷和度支尚書崔慧景等援救雍州。由于齊軍內部不和等原因,北魏很快攻拔新野,“于是沔北大震”③《資治通鑒》卷一四一,“明帝永泰元年正月丁亥”條,第4418頁。。齊明帝又令太尉陳顯達營救雍州。永泰元年(498年)三月,崔慧景大敗,其所率官兵“死傷略盡”,只有蕭衍“全師而歸。”④《梁書》卷一《武帝紀上》,第3頁。不久,蕭衍行雍州府事。同年七月,被授為持節、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司州之隨郡諸軍事、輔國將軍、雍州刺史。

蕭衍的雍州刺史履職經歷,既為日后成就帝業打下堅實基礎,又深入了解了雍州境內的民族關系,對其民族關系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雍州在政治、經濟、軍事上的極其重要性以及歷史上一些政治家在此謀劃北伐的案例,無疑會對梁武帝思想的形成產生影響。雍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東晉將領庾翼“為荊州,謀北伐,鎮襄陽”。宋文帝元嘉中期,雍州已成為大鎮,“疆蠻帶沔,阻以重山,北接宛、洛,平涂直至,跨對樊、沔,為鄢郢北門。部領蠻左,故別置蠻府焉。”⑤蕭子顯:《南齊書》卷一五《州郡志下》,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第281-282頁。南宋時期的思想家陳亮認為,荊、襄之地,在春秋時期,“楚用以虎視齊、晉,而齊、晉不能屈也”。三國時期,諸葛亮“由此起輔先主,荊楚之士從之如云,而漢氏賴以復存于蜀;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陸抗、鄧艾、羊祜皆以其地顯名”。后來,“晉氏南渡,荊、雍常雄于東南,而東南往往倚以為疆,梁竟以此代齊。”⑥脫脫等:《宋史》卷四三六《儒林傳六陳亮傳》,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12936頁。清初著名學者顧祖禹認為,襄陽是“天下之腰膂”,“中原有之可以并東南,東南得之亦可以圖西北”。⑦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七五《湖廣方輿紀要序》,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3484頁。從相關史料來看,蕭衍的“大一統”思想主要形成于這一時期。在這里,他曾想以雍州士馬“以觀天下”,想統領荊、雍之兵“掃定東夏”⑧《梁書》卷一《武帝本紀上》,第4頁。。蕭衍以北伐方式統一南北的想法,可能也產生于這一時期。

此外,蕭衍在任雍州刺史時,想必會了解到宋文帝時期的雍州刺史、襄陽太守劉道產的治雍功績。史載劉道產“善于臨民,在雍部政績尤著,蠻夷前后叛戾不受化者,并皆順服,悉出緣沔為居。百姓樂業,民戶豐贍,由此有《襄陽樂歌》,自道產始也”。劉道產因其“惠澤被于西土”,因此在他死后,“諸蠻皆備衰绖,號哭追送,至于沔口。”劉道產因對蠻夷“威懷兼舉”而“政績既著”⑨沈約:《宋書》卷六五《劉道產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719頁。,顯然會對梁武帝的思想產生一定的影響。

二是儒家思想的影響。梁武帝自幼學習儒家經典,在其《會三教詩》自述:“少時學周孔,弱冠窮六經。孝義連方冊, 仁恕滿丹青。踐言貴去伐, 為善存好生。”①釋道宣:《廣弘明集》卷三十《統歸篇》,《弘明集 廣弘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65頁。他在《凈業賦》中說自己:“布衣之時,唯知禮義,不知信向。”②《廣弘明集》卷三十《統歸篇》,《弘明集 廣弘明集》,第346頁。史書稱他“洞達儒玄”。梁武帝勤奮好學,雖然公務繁忙,“猶卷不輟手,燃燭側光,常至戊夜。”他還是一位著述頗豐的學者,曾“造《制旨孝經義》,《周易講疏》,及六十四卦、二系、《文言》、《序卦》等義,《樂社義》,《毛詩答問》,《春秋答問》,《尚書大義》,《中庸講疏》, 《孔子正言》,《老子講疏》,凡二百余卷,并正先儒之迷,開古圣之旨。”③《梁書》卷三《武帝紀下》,第96頁,第97頁。這些都說明梁武帝在其即位前期極力推崇儒學,并把儒家思想作為梁朝的統治思想。最為突出的表現就是“興文學,修郊祀,治五禮,定六律”④《梁書》卷三《武帝紀下》,第96頁,第97頁。,將儒學修養和經術作為選官的必備條件。天監五年(506年)正月,梁武帝下詔:“自今九流常選,年未三十,不通一經,不得解褐。”⑤《南史》卷六《梁本紀上》,第188頁。天監七年(508年),梁武帝又下詔稱:“建國君民,立教為首,砥身礪行,由乎經術。”⑥《梁書》卷四八《儒林傳序》,第662頁,第662頁,第662頁。天監八年(509年),梁武帝又詔曰:“朕思闡治綱,每敦儒術,軾閭辟館,造次以之。”⑦《梁書》卷二《本紀第二》,第49頁。在梁武帝的大力倡導下,一方面儒學走向了南朝的巔峰,另一方面,梁朝得到了一大批深受儒家思想浸染的管理人才,“十數年間,懷經負笈者云會京師。”⑧《梁書》卷四八《儒林傳序》,第662頁,第662頁,第662頁。因此,史學家姚思廉稱其“聰明文思,光宅區宇,旁求儒雅,詔采異人,文章之盛,煥乎俱集。”⑨《梁書》卷四九《文學傳序》,第685頁。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認為,梁武帝對儒學思想的推崇,使得“六經之教,蔚然興焉,雖疵而未醇,華而未實,固東漢以下未有之盛也。”⑩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一七《梁武帝一四》,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489頁。

梁武帝推崇儒學、弘揚德化的一些舉措,與其“以德懷之”的民族關系思想極其吻合,也與儒家積極宣揚的維護大一統封建統治秩序的思想一脈相承。即使在教育方面,梁武帝的思想認識和孔子思想幾乎完全一致。如天監七年(508年),梁武帝下詔稱:“思欲式敦讓齒,自家刑國。今聲訓所漸,戎夏同風,宜大啟庠斅,博延胄子,務彼十倫,弘此三德,使陶鈞遠被,微言載表”11《梁書》卷四八《儒林傳序》,第662頁,第662頁,第662頁。。梁武帝認為,天下臣民應當同受圣人教化,不應有戎夏之別,這與孔子的“有教無類”思想非常吻合,與孟子的“舜生于諸馮……東夷人也;文王生于岐周……西夷人也。得志行乎中國,若合符節,先圣后圣,其揆一也”12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537-540頁。的精神實質是一致的。由此可見,梁武帝的民族關系思想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

三是歷代盛衰經驗教訓的影響。梁武帝不僅對歷史頗有研究,“又造通史,親制贊序,凡六百卷。”13趙翼著、王樹民校正:《廿二史劄記校正》卷十二《宋齊梁陳書并南史》,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263頁。而且還善于從歷史上治亂興衰中汲取經驗教訓,強調“殷鑒不遠”14《梁書》卷三五《蕭子恪傳》,第508頁,第508頁。。如天監四年(505年),他在詔書中稱:“二漢登賢,莫非經術,服膺雅道,名立行成。魏、晉浮蕩,儒教淪歇,風節罔樹,抑此之由。”15《梁書》卷四八《儒林傳序》,第662頁。明確表明要借鑒兩漢時期的經驗,汲取魏晉時期的教訓。他曾在文德殿與司徒左長史蕭子恪一起分析蕭齊、劉宋和東晉國祚長短的原因:“江左以來,代謝必相誅戮,此是傷于和氣,所以國祚例不靈長。所謂‘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代’。此是一義。”16《梁書》卷三五《蕭子恪傳》,第508頁,第508頁。他對宋齊的奢侈腐敗造成的惡果也有清醒認識,認為“宋氏以來,并恣淫侈,傾宮之富,遂盈數千。推算五都,愁窮四海,并嬰罹冤橫,拘逼不一。撫弦命管,良家不被蠲;織室繡房,幽厄猶見役。”①《梁書》卷二《本紀第二》,第35頁,第37頁。正是由于對歷史經驗教訓的高度重視,因此,他在即位不久就在頒布的詔書中宣布:“漢文四百,邈焉已遠。雖省事清心,無忘日用,而委銜廢策,事未獲從。可依周、漢舊典,有罪入贖,外詳為條格,以時奏聞。”②《梁書》卷二《本紀第二》,第35頁,第37頁。所以,“遠遵前軌”③《南史》卷五二《梁宗室傳下?論曰》,第1304頁。是梁武帝的重要思維方式。這樣,傳統的“大一統”思想、羈縻思想、桓溫北伐、劉裕北伐等,都對梁武帝的民族關系思想產生一定影響。

四是佛教思想的影響,梁武帝統治前期政治清明,社會安定,面對安逸的環境,梁武帝逐漸驕傲自滿、迷失本心,對儒學的認同也開始向佛教偏移。天監十六年( 517) 三月,梁武帝“敕太醫不得以生類為藥;公家織官紋錦飾,并斷仙人鳥獸之形,以為褻衣,裁剪有乖仁恕。于是祈告天地宗廟,以去殺之理,欲被之含識。郊廟牲牷,皆代以面,其山川諸祀則否”④《南史》卷六《梁本紀上》,第196頁,第197頁。。天監十八年(519年)四月,梁武帝于無礙殿“受佛戒,赦罪人”⑤《南史》卷六《梁本紀上》,第196頁,第197頁。。這些經歷是梁武帝開始接受佛教思想的標志。大通元年(527 年)三月,梁武帝“幸寺舍身。甲戌還宮,大赦,改元大通,以符寺及門名。”⑥《南史》卷七《梁本紀中》,第205頁,第226頁。自此開啟了佞佛之門。之后梁武帝又多次舍身寺廟,“其朝臣三表不許,于是內外百官共斂珍寶而贖之。”⑦《魏書》卷九八《島夷蕭衍傳》,第2187頁,第2187頁。蕭衍每逢拜佛,都要脫去禮法所定的皇帝服裝,換上乾陀袈裟。他還令其王侯子弟皆受佛誡,“有事佛精苦者,輒加以菩薩之號。”⑧《魏書》卷九八《島夷蕭衍傳》,第2187頁,第2187頁。恰如李延壽所論:“溺于釋教,弛于刑典”⑨《南史》卷七《梁本紀中》,第205頁,第226頁。成為梁朝由盛轉衰的重要原因。梁武帝因沉迷佛教,其民族關系思想也逐漸發生了變化——由前期的北伐走向了遣使通和。大同二年(536 年)十一月己亥,“罷北伐之師。……壬申,東魏遣使請和,上許之”⑩《資治通鑒》卷一五七,“武帝大同二年十一月、十二月”,第4874頁。。梁武帝積極接納和信任東魏叛將侯景,也與他的思想發生轉變有一定關系。總體而言,梁武帝的民族關系思想與其統治思想由儒轉佛息息相關。

四、梁武帝民族關系思想的特點

梁武帝的民族關系思想主要有如下幾個特征:

其一,民族關系思想與政治思想的統一。梁武帝在其政治生涯中,主要走的是以德治國路線。他在接受梁王之命時說:“育德振民,邈然尚遠。”11《梁書》卷一《本紀第一》,第25頁。說明梁武帝在即位前夕便以育德濟民為目標。天監元年(502年),梁武帝以前代為鑒,重申“德”的重要性,“朕以寡薄,昧于治方,藉代終之運,當符命之重,取監前古,懔若馭朽。思所以振民育德,去殺勝殘,解網更張,置之仁壽”12《梁書》卷二《本紀第二》,第36頁。。由此可見,“德”治是梁武帝治國之利器,與他“以德懷之”的民族關系思想是相通的。

其二,民族關系思想的兩面性。梁武帝的思想非常龐雜,其處理民族關系的方式既有仁慈一面,又有鐵血一面。在“以德懷之”思想中,梁武帝為達到籠絡少數民族人心,間接控制少數民族政權的目的,采用了善待、饋贈、通和等多種方式;在以冊封為主的羈縻思想中,梁武帝對河南、宕昌、鄧至、武興及高句麗、百濟、林邑等政權進行冊封,表達他對這些政權的拉攏與支持,這些都是通過相對溫和的手段使其他政權對梁感恩戴德,與梁王朝保持密切聯系。而在“大一統”思想中,為實現一統目標,梁武帝即位之前就曾“總蒼兕之師,翼龍豹之陣,云驤雷駭,剪暴夷兇”13《梁書》卷三《本紀第三》,第97頁。,稱帝之后又多次詔令大舉北伐,普通六年(525年),下詔稱“廟謨已定,王略方舉。”①《梁書》卷三《本紀第三》,第69頁,第69頁。命令領軍將軍西昌侯深藻、鎮北將軍、南兗州刺史豫章王綜以及“其余眾軍,計日差遣”。梁武帝本人則“當六軍云動,龍舟濟江。”②《梁書》卷三《本紀第三》,第69頁,第69頁。梁武帝并非只是“皇帝菩薩”③《魏書》卷九八《島夷蕭衍傳》,第2187頁。,他的民族關系思想除了“以德懷之”思想、羈縻思想的懷柔性,還具有發動戰爭的強硬性,因此,他的民族關系思想具有恩威并施的兩面性。

其三,“大一統”是梁武帝民族關系思想的核心。實現一統是所有具有遠大抱負政治家的理想追求,只是實現的途徑有所差異而已。梁武帝追求一統,既想通過北伐方式實現其疆域上的一統局面,又想通過冊封實現其政治上的一統局面,其“以德懷之”思想及實踐也服務于大一統的戰略目標。從梁武帝民族關系思想的主要內容及精神實質來看,“大一統”思想是核心,并把其他思想連在一起。梁武帝作為梁朝的開國皇帝,即位之初,信心滿滿,以實現中原平定、梁朝一統為戰略目標。他的以冊封為主的羈縻思想,既有通過冊封積極籠絡和控制東西南北各個方位諸多政權首領、在政治上實現一統的考慮,又有在多個地域牽制北魏、為最終實現一統提供有利環境的考慮。如梁武帝對高句麗和百濟的冊封,就有從東北部牽制北魏之意。天監十七年(518年),梁武帝將高句麗王高安封為持節、督營、平二州諸軍事、寧東將軍。我們知道,營州和平洲都不在高句麗轄境之內,梁武帝封高句麗王為督營、平二州諸軍事,既有拉攏高句麗之意,又是鼓勵高句麗牽制北魏的誘餌。梁武帝對河南王、宕昌王和鄧至王等首領的冊封,也有在西部牽制北魏的意圖。這些最終都服務于大一統的戰略目標。梁武帝善待北魏歸附降將、不斷加強與北朝的溝通和交流等體現“以德懷之”思想的舉措,也是立足于大一統的目標。總之,“大一統”思想、“以德懷之”思想和以冊封為主的羈縻思想,三者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民族關系思想體系。

猜你喜歡
思想
轉化思想的應用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華人時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聚焦補集思想的應用
思想與“劍”
當代陜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人大建設(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遞推思想及其應用
中等數學(2018年3期)2018-08-01 06:42:02
學思想 悟思想 用思想
中國鹽業(2018年21期)2018-03-05 08:06:10
把握轉化三要素 有效滲透轉化思想
聚焦補集思想的應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lhav亚洲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不卡在线| 精品国产香蕉在线播出| 亚洲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播放| 亚洲最黄视频| 国产制服丝袜91在线| jizz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色图在线观看| 国产永久免费视频m3u8| 国产综合欧美|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系列第三区| 性欧美在线| 第一页亚洲| 色天天综合| 精品在线免费播放| 在线综合亚洲欧美网站| 中文字幕乱码二三区免费| 老司机精品久久| 在线精品欧美日韩| 亚洲男人在线| 99久久99视频| 精品少妇人妻一区二区| 国产91视频免费观看|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不卡网亚洲无码| 免费不卡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小说| 欧美精品1区| 青青操国产视频| 国产毛片一区| 欧美一区二区自偷自拍视频| 国产人人射| 久久一色本道亚洲| 在线va视频|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多人| 永久免费av网站可以直接看的| 91极品美女高潮叫床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不卡| 亚洲男人天堂久久| a在线亚洲男人的天堂试看| 国产福利2021最新在线观看| 天堂网国产| 欧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性欧美久久|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宅宅| 久久国产精品娇妻素人|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欧美日本在线| 国产美女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人成网站日本片| 日本黄网在线观看| 71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 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 色国产视频|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日本免费高清一区| 国产精品永久久久久| 亚洲三级色| 四虎在线观看视频高清无码| 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久久| 欧美日韩va|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 亚洲看片网| 不卡网亚洲无码| 伊人丁香五月天久久综合| 一级片一区|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一区| 国产成人艳妇AA视频在线| 91人妻在线视频| 日韩在线视频网站| 国产噜噜噜| 丝袜国产一区|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z| 国产成人91精品| 日韩a级片视频| 久久精品一品道久久精品| 国产麻豆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一级毛片| 91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夜色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