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世華
近30年來,心血管影像診斷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繼超聲心動圖和放射性核素顯像,X線平片數字化、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冠狀動脈CT血管造影(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心臟磁共振成像以及血管內超聲和光學相干斷層成像等影像學技術的開發和應用,顯著改變了以X線平片和心血管造影為主體的心血管影像診斷模式。伴隨著這些技術的應用,心血管影像學診斷在經歷了大體形態學、功能成像等階段后,正逐步向組織特征、分子生物學等方向發展,這些新技術結合數字化與智能化對心血管疾病的診療更是如虎添翼。在臨床應用價值上,醫學影像學已經不僅僅只限于診斷,而且還能夠在疾病預后判斷和危險分層中發揮重要作用。
長久以來,病理是唯一的金標準診斷,而隨著影像技術的發展以及人們對病理特征了解的深入,對于很多病癥已經可以通過影像特征在體識別組織學,在臨床實踐中,實際上已經部分取代了病理。
心臟磁共振成像具有獨特的組織學特征定性能力,是實現病理影像化的最好工具。心臟磁共振成像具有多參數成像的特點,通過多序列掃描,除了能夠提供基本的心臟結構與功能外,還能夠借助釓對比劑延遲強化(late gadolinium enhancement,LGE)識別心肌纖維化[1],不僅可定義心肌梗死的范圍與大小,而且還能鑒別出患者發生心律失常的致病底物[2]。T1 mapping、心肌細胞外容積和彌散張力成像等新技術能夠反映早期纖維化改變,揭示臨床前期病變的發生機制,比如應用LGE結合T2 mapping識別急性心肌梗死的冠狀動脈的微血管阻塞(microvascular obstruction,MVO),再結合T2*mapping識別心肌內出血(intramyocardial hemorrhage)[3]。其他諸如4D-FLOW技術以及心肌應變成像技術等則進一步拓展了心血管功能的評估,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影像對病理學本質進行揭示。
簡言之,病理學方法通過不同技術如染色等顯示不同的組織學異常,而磁共振成像可通過多序列成像技術顯示不同階段的心肌組織學病理生理學變化,如充血、水腫、壞死和纖維化等[4],并且實現在體、無創、實時檢測。然而,磁共振成像這種組織學特征定性能力并非廣為人知。據筆者所知,無論亞洲、歐洲還是美國,也并非每一位心血管醫生都能夠深刻地了解,或者是了解不夠全面。為了更好地提高對心臟磁共振成像的認識,進一步推廣心臟磁共振成像臨床應用價值,筆者認為,當今心臟磁共振成像應轉為重視其檢測心臟疾病組織學特征方向,在不久的將來,病理影像化將在心肌疾病診療領域全面實現。
利益沖突: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