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興春,姜 曉
(西南大學 教育學部,重慶 400715)
勞動教育作為個體全面發展教育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個體的身體機能、認知思維乃至人格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幼兒教育階段是個體觀念生成、習慣養成、品格塑造的基礎階段,復雜而多樣的勞動是兒童成長過程中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化力量。①趙榮輝:《勞動教育:兒童確證自我的媒介》,《教育學術月刊》2011年第10期,第6-9頁。基于幼兒認知水平和思維發展的特殊性,幼兒勞動教育應強調整合性、探索性和啟蒙性。勞動教育更應充分發揮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統整性和融合性作用,以實現幼兒身心全面發展的重要目標。為符合幼兒的發展水平和學習特點,厚植勞動教育之沃土,應充分利用勞動教育之資源,不僅應依靠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更應充分發揮社區的力量。社區是貫通個體生活的重要場域之一,以其場域的開放性和外延性、人員的多樣性和豐富性、資源的充足性和流動性的特點,有效地補充家庭教育和幼兒園中時間與場地的封閉性與單一性,將勞動與生活融為一體。為豐富幼兒勞動教育資源,拓展幼兒的教育事業,形成更加多面立體的家園社區協同促進幼兒勞動教育發展的新模式發揮重要作用。
2019年11月2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再次強調勞動教育應貫通各學段,貫穿家庭、學校與社區。《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也明確提出,應充分利用社區教育資源,與社區密切合作,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引導幼兒了解自己的親人以及與自己生活有關的各行各業人們的勞動,培養其對勞動者的熱愛和對勞動成果的尊重。因此,明晰社區促進幼兒勞動教育的必要性,積極開發并利用豐富的社區教育資源,并以此為導向,探索社區發揮促進幼兒勞動教育的實踐路徑,營造濃厚的幼兒勞動教育的社區氛圍,搭建靈活多樣的教育互動通道,是實現新時代幼兒勞動教育目標的重要一環。
幼兒綜合素養的培育,需重視幼兒園、家庭與社區環境多方面的協同共育。當前幼兒教育階段強調構建整合性的勞動教育實踐體系。①班建武:《“新”勞動教育的內涵特征與實踐路徑》,《教育研究》2019年第1期,第21-26頁。單一形態的勞動教育實踐難以承載新時期勞動教育功能的實現。幼兒勞動教育必須實現家庭內外與學校內外多形態勞動的充分融合。在實踐層面,家庭勞動教育與幼兒園所勞動教育在實踐場域、勞動資源和勞動機會三方面存在局限性。因此社區參與幼兒勞動教育的協同共育是鞏固落實勞動教育全面性與均衡性的必要途徑。
勞動作為一種特殊的實踐活動,以勞動場域與勞動工具為依托。幼兒勞動教育的實踐活動能夠為幼兒提供良好的心理環境,為幼兒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提供沃土,為培養幼兒的自我服務能力和良好的個性品質發揮堅實力量。②陳鶴琴:《對中班幼兒進行勞動教育的體會》,《廣州教育》1992年第2期,第17頁。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中的勞動教育逐漸與自然勞動相斷裂。家庭勞動形式的單一以及家庭空間范圍的有限,為幼兒勞動形式的豐富和勞動經驗的擴充增添了困難與阻礙。幼兒園勞動教育則處于發展階段,面臨政策依據缺失、專業師資缺乏、課程體系零散等結構性問題;同時由于幼兒園環境空間受到地理位置、財政經濟等多方面的因素影響,幼兒的勞動活動受到家長意見、活動時間、氣候天氣等多變因素的影響,幼兒能夠真正持續參與勞動的時間與空間均受到限制。因此,單純依靠家庭和園所,難以滿足幼兒勞動教育所需的多樣化勞動環境、多種類勞動形式及多層次勞動實踐。而社區勞動教育以其廣闊的空間、豐富的資源,能夠有效地彌補勞動教育活動范圍不足的缺失。
陳鶴琴老先生認為幼兒勞動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參加簡單的勞動活動和認識成人勞動兩方面內容。③吳玲:《陳鶴琴幼兒勞動教育思想探要》,《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版)1998年第1期,第130-134頁。首先,在家庭層面,幼兒在家庭中僅能了解到片面簡單的父母勞動分工以及親人的勞動職業與內容,而缺乏更加多樣化的接觸與認知;家長由于自身工作等原因,陪伴幼兒的機會和時間都相對較少,因此與幼兒進行關于勞動職業的交流討論不足,幼兒難以獲得更為完整與豐富的經驗。在園所中,資源的有限性一方面表現在園所的外部客觀因素,另一方面則表現在幼兒教師對勞動教育的概念不清晰、理論知識薄弱、方法掌握不深入。④鄭娟玉:《淺談幼兒園勞動教育的意義及實施策略》,《幼兒教育研究》2019年第2期,第16-18頁。幼兒階段的勞動教育僅停留在表面,難以深挖并合理利用勞動教育資源,抓住勞動教育契機。因此,以社區服務機構為抓手,以社區豐富的人力資源為基本,提供豐富的勞動資源與勞動活動,并通過文化服務的方式加強全社區的勞動認知,有助于建構“家庭—社區—幼兒園”協同教育的連結模式,充分發掘并利用勞動的教育性資源。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要利用生活機會,幫助幼兒了解與自己關系密切的社會服務機構及其工作,從而懂得尊重工作人員的勞動,珍惜勞動成果。而在實際生活中,幼兒參與勞動的機會較少。在家庭層面,一方面,家長對子女的溺愛以及隔代撫養的保護,幼兒基本成為“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上”。養育者的包辦代替,使得幼兒接觸勞動的機會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家長囿于傳統的對勞動教育錯誤認知的偏見,對幼兒園勞動教育施加壓力。幼兒教師在缺乏勞動教育專業知能與家長反對意見的雙重壓力下,自然會減少幼兒勞動的機會。而在幼兒園層面,幼兒教師為方便管理和組織高效,可能會在日常生活中親力親為,減少幼兒參與生活勞動的機會;即使是集體教學活動或專門的勞動教育活動,由于幼兒數量較多,分配到每個幼兒參與不同勞動的體驗和實踐的時間、空間都極為有限,幼兒教師也難以關注到每個幼兒的獨特性和個別性,對于給予全體幼兒充分的勞動機會仍較為困難。因此,發揮社區對家庭勞動教育與幼兒園勞動教育機會缺失的補充作用,充分利用社區中豐富的勞動資源與勞動機會,是為幼兒勞動教育提供全新發展路徑和廣闊發展前景的重要方式。
布朗芬布倫納的生態系統理論強調個體嵌套于相互影響的一系列環境系統之中。社區作為幼兒生活和成長的一大重要場域,與家庭及幼兒園所共同營造幼兒主體的“微觀系統”。只有各微系統之間緊密聯系,幼兒發展才能實現最優化。因此,應充分利用社區勞動教育教育資源,打破傳統“勞動在課堂”的環境壁壘,構建以社區為依托,教育與環境共同發展的幼兒勞動教育新模式。①彭莉萍:《華中地區H省C市幼兒園運用:社區資源對兒童進行教育的研究》,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第7頁。相關學者指出,社區在幼兒教育活動中發揮作用主要是通過物質資源、人力資源與文化資源三種形態。②楊文:《社區教育資源開發與兒童成長社區構建》,《學前教育研究》 2017 年第11期,第58-60頁,第58-60頁。以此為思路,發掘社區參與幼兒勞動教育的必要性體現為場域空間是資源保障、人力資源是創新源泉與社區氛圍是內生動力三方面。
幼兒勞動教育是一項系統性工作,強調滲透于幼兒的實際生活中。勞動教育的首要目的并非關于勞動知識的說教,而是通過勞動實踐活動進行教育。③成有信:《勞動教育、綜合技術教育和職業教育》(上),《高等師范教育研究》1992年第6期,第9-15頁。社區能夠為幼兒勞動情感的激發、勞動習慣的鞏固、勞動技能的實踐提供豐富的物質資源。第一,社區環境為幼兒勞動教育提供場域和空間。社區中蘊含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勞動機會,包括照顧或修建花草樹木的自然勞動;保障社區環境衛生的服務性勞動;提升社區勞動氛圍的宣傳性勞動等,均能為幼兒提供豐富的實踐勞動的平臺。幼兒能夠將在家庭和幼兒園中所獲得的勞動經驗與社區經驗連結,使勞動教育呈現更加多元立體的樣貌。第二,社區公共服務機構是為幼兒提供勞動教育的重要場所。社區公共服務機構是協助家庭及幼兒園教育,補充幼兒學習生活經驗,發揮協同教育力量的重要載體。幼兒學習的整體性和生活性強調在與生活環境密切互動中獲得完整經驗。社區中諸如兒童圖書館、社區養老院、兒童之家等公共服務機構,均是有效發揮勞動教育的重要場所。
為促進幼兒勞動貼近生活,社區應致力于幼兒勞動教育人力資源的建設。社區人員是為幼兒勞動教育提供服務的重要依托,也是幼兒勞動教育多樣化、靈活化、創新化的重要源泉和支撐。潛藏在社區中有利于幼兒勞動教育的的人力資源包含感受性人力資源與引導性人力資源。④楊文:《社區教育資源開發與兒童成長社區構建》,《學前教育研究》 2017 年第11期,第58-60頁,第58-60頁。感受性人力資源以環境氛圍的方式對幼兒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社區中的勞動場景、勞動者隨處可見,社區人員職業多樣,各司其職,幼兒對勞動形態和勞動內容的認知不斷豐富。幼兒通過日常生活與社區中不同職業勞動者的接觸,并與自身經驗相連結,覺知自己的生活與不同職業的勞動者息息相關,豐富自身對勞動的認知和理解水平,從而萌生對勞動者的敬重。引導性人力資源通常以實體互動的方式對幼兒產生影響。不同職業的社區成員可以通過組織并參與社區活動、成立社區志愿者團隊等多種方式,引導幼兒了解自己的職業,感受不同職業的勞動行為,樹立勞動榜樣,以潛在的教育形式引發幼兒感受勞動的光榮。幼兒通過感受不同職業勞動形態的意義和價值,進而激發幼兒的勞動興趣,內化幼兒的勞動行為,使勞動教育落地生根,達到潛移默化與滲透浸潤的教育效果。
社區作為一種具有人口同質、價值觀相似、關系密切、充滿人情的社會群體,呈現出共同的價值取向和文化氛圍。①滕尼斯:《社區與社會》,劍橋:劍橋大學出版社,1887年,第18頁。全面關照社區勞動教育資源的開發與社區整體能力的提升,營造良好的社區勞動氛圍,既有助于提升幼兒勞動教育的質量,也有利于全社區內重識勞動觀念、轉變勞動態度、規避惰性社會。
1.濃厚的社區勞動氛圍為幼兒勞動提供舒適的心理氛圍。
社區是幼兒熟悉的生活環境。幼兒具有向往美好生活環境的天生偏好。幼兒投身于社區勞動的積極性是實現勞動教育的重要基礎,幼兒的責任感與主人翁意識是實踐勞動行為的重要情感依托。社區具有激發幼兒能動性和“主體在場性”的獨特優勢。社區為幼兒勞動提供更加鮮活的知識與內涵。社區中的勞動教育能夠補充家庭勞動形式的單一性以及幼兒園勞動教育的虛擬性和局限性,通過真實的勞動情景的設置,促進幼兒與環境的互動,習得并掌握勞動技能,探索創造性的勞動形態;幼兒的勞動成果在社區中保存,幼兒的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不斷提升,親身體悟“勞動最美麗”的深刻內涵,對幼兒人格與心靈的啟迪更加持久。
2.濃厚的社區勞動氛圍有助于形成全社區的勞動風貌。
當前勞動教育在社會上呈現被淡化的現象,②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少工委:《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507/t20150731_197068.html.2015-07-24。社會普遍陷入“勞動就是做苦力”“勞力者治于人”的傳統觀念的誤區之中。伴隨著社會生活質量的提高,社會競爭力的提升,家長愈來愈關注幼兒的腦力和智能的發展,忽視幼兒體力、生存技能與精神世界的發展。在這種具有偏差的成人期待指引下,家長對幼兒勞動機會的剝奪和“直升機”式包辦代替,嚴重阻礙幼兒勞動技能的獲得以及正確勞動情感的建立。因此社區教育更應承擔起校外家外教育“拾遺補缺”的功能,拓寬全社區對勞動教育的認同邊界,以勞動氛圍的營造為重要著力點,發揮勞動對全社區價值觀培育與傳統思想誤區糾偏的重要作用。通過組織全社區積極參與的勞動實踐活動與文化活動,以其特有的感染性、動員性、輻射性及教育性,讓勞動教育成為全社區的公共教育事業。增強社區人員主動融入社區、融入勞動的積極性,形成全社區積極向上的人文情懷和團體價值觀,以此成為幼兒勞動教育的重要推動力量。
社區作為勞動教育的重要場域,蘊含著豐富的勞動教育資源。為充分發掘并利用社區資源以擴展勞動教育的場域和邊界,發揮社區勞動教育參與、補充與延伸的重要作用,實現幼兒勞動教育的擴展與深化,提出以下社區參與幼兒勞動教育的實施路徑。
1.以挖掘自然資源中的勞動教育為基礎
勞動和自然一起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③恩格斯:《自然辯證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137頁。勞動離不開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陳鶴琴老先生曾指出:“大自然是活教材。”④蘇剛、莊云旭:《陳鶴琴:中國幼教之父——陳鶴琴活教育理論》,《上海教育》2009年第1期,第72-74頁。社區中擁有豐富的花草樹木等自然資源,探索與利用社區中的自然資源,能夠彌補幼兒園場所不足、幼兒參與勞動機會不充分的局限性。大自然中擁有取之不盡的知識和教育契機。⑤陳鶴琴:《對中班幼兒進行勞動教育的體會》,《廣州教育》1992年第2期,第17頁。通過以幼兒園或家庭為單位參與社區勞動,充分利用大自然提供的具有趣味性與教育性的勞動資源。如:在植樹節舉辦“誰家小樹長得高”活動,幼兒通過參與植樹、照顧樹木的活動,習得勞動技能,通過小樹一天天成長,為社區帶來盎然生機,幼兒的成就感得到滿足;舉辦“公園大變裝”活動,以劃分片區的方式將草地劃分給不同家庭,幼兒親身參與照顧花草的活動,將勞動融入幼兒的日常生活,并在勞動的過程中感受自然美感,陶冶心靈。幼兒通過置身于自然產生的“經驗”,與自然相聯結,①吳洪亮、孫小晨:《兒童與自然的斷裂與聯結——兼論勞動教育的當代價值》,《綏化學院學報》2016年第2期,第105-108頁。能夠有力改善當前幼兒“自然缺失癥”對幼兒的身心發展的影響。幼兒在自然真實情境中勞動,能夠解放幼兒的手腳,在親身實踐中獲得最直接的勞動經驗和勞動體會。
2.以擴充專門勞動教育場域資源為關鍵
勞動教育不是學科式教育,而是一種素養教育。②劉次林:《勞動應作為一種素養》,《中小學德育》2019年第11期,第78頁。2015年,教育部下發《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強調勞動教育應通過社區滲透的方式進行。因此,靈活地擴充并利用社區內廣闊的活動空間及各類設施是發揮社區勞動教育資源的重要思路。幼兒階段勞動教育強調幼兒的自我服務型勞動逐步向社會服務型勞動轉化。社區空間廣、設施設備齊全,為幼兒勞動教育從私領域向公領域轉變提供了重要的連結,為幼兒的勞動服務提供真實有力的實踐基地。一方面,社區應充分利用已有的空間和設施,發掘多層次、趣味化的勞動形式。組織幼兒進行力所能及的社區清理和美化活動,能夠提升幼兒的責任意識。如:社區可以充分利用公園小路、墻面小廣告、草地垃圾等清理活動,采用合作或競賽的形式,激發幼兒的參與性;社區還可以通過組織幼兒的種植、飼養活動,培育幼兒勞動中的愛心和耐心;通過幫助孤寡老人的服務性活動,激發幼兒的奉獻意識,提升社區凝聚力等。另一方面,社區應積極開發更多的設施設備,提供幼兒專門勞動的空間機會。如:在公園中專門劃分幼兒種植區,開展“食育”活動,為勞動教育提供載體;在宣傳欄設置幼兒勞動展示區,幼兒在社區和家庭中的勞動過程和勞動成果以圖片的形式記錄展示,激發幼兒的成就感,樹立榜樣作用;建立勞動博物館,幼兒感受文化長河中勞動工具的演化、勞動者促進歷史進程的辛勤勞動,深化勞動教育內涵;社區還可成立專門的幼兒勞育委員會,專門負責幼兒及全社區的勞動活動,通過專業學習和實地探索,開發有利于幼兒勞動教育的新形式。
社區作為幼兒教育重要的一環,應充分發揮教育性資源,調動社區各方力量,形成社區深度互動的教育生態。社區教育生態的重要個體組成社區勞動教育的人力資源,為幼兒勞動教育的統整發展和價值深化奉獻獨特的力量。根據不同主體與幼兒直接或間接的教育關系,社區中人力資源可劃分為幼兒家長與幼兒教師的主要力量以及社區教育志愿者的奉獻力量。
1.幼兒家長與幼兒教師是勞動教育人力資源的主要力量
家園社三方協同共育是當前幼兒教育倡導的科學教育模式,三者在幼兒教育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相互促進的重要作用。家庭教育是基礎,幼兒園教育是主導,社區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的補充和延伸。③李曉巍、劉倩倩、郭媛芳:《改革開放40年我國幼兒園、家庭、社區協同共育的發展與展望》,《學前教育研究》2019年第2期,第12-20頁。三方互為補充,形成教育合力,共同致力于幼兒教育的發展。因此,在勞動教育過程中,三方也應各盡其責、各盡其能,為幼兒創設一致性的教育環境。第一,社區勞動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依賴于家長與幼兒園的探索。家長作為了解幼兒獨特性和差異性的重要他人,最清楚幼兒的優勢與局限、性格與態度,因此探索最適宜幼兒個體的勞動教育方式及勞動激勵策略是家長義不容辭的責任;幼兒園作為幼兒生活與學習的重要場域,以其教育活動的計劃性、教育主體的合作性以及教育方法的科學性,為幼兒勞動教育提供專業化實踐平臺。幼兒園應擔負起尋找補充幼兒園資源缺乏的社區資源力量,為幼兒構建完整的勞動經驗體系發揮其特有力量。第二,社區活動的組織依賴于家長與幼兒園的參與。社區教育活動若失去家長或幼兒園所的支撐便只剩下外表華麗的軀殼,因此要求三方增強交流與信任感,共同致力于幼兒勞動教育目標的實現。幼兒園可通過場所提供、活動計劃的制定與協助執行等方式提高社區勞動教育活動對幼兒年齡階段的適切性;幼兒家長應樹立榜樣帶頭作用,改變錯誤的勞動態度,積極參與勞動活動,并通過與幼兒共同勞動的方式密切親子關系;第三,社區教育力量的發揮依賴于三方教育力量的獨特表達。社區勞動教育資源的最大化利用與社區勞動教育活動的順利開展,依賴于幼兒原有經驗的積累和驅動,即要求幼兒家長與幼兒園在勞動教育中承擔起主體教育地位。家長需在家庭中引導幼兒感受勞動,通過生活自理、一起衛生大掃除、一起買菜等活動,積累幼兒的生活勞動經驗;另一方面,幼兒園應通過有計劃的教育活動,通過多樣的教育形式,帶領幼兒探索多樣的勞動形式和勞動技能,豐富勞動知識認知的深度和廣度,支持幼兒的創造性勞動。通過家庭勞動與幼兒園中的教育活動,幼兒勞動經驗不斷積累,幼兒才能全身心投入社區的勞動活動中,感受勞動走出幼兒園、走出家庭、服務社會的愉悅感。只有家長、幼兒園與社區同向而行,才能形成三方統一協調的優勢互補態勢,推動協同教育模式不斷完善和發展,開拓新的幼兒教育發展前景,最終為幼兒的全面發展保駕護航。
2.社區教育志愿者是勞動教育人力資源的后備力量
社區的組建依靠人文力量,社區中的每位成員都應擔負起全社區教育發展的責任。因此,應充分信任并運用社區成員的教育性力量與資源,發揮社區人力資源的共建力量。社區中擁有不同勞動背景、多樣勞動形態、豐富勞動經驗的個體,每一位社區成員身上都蘊含著個性化的特質,成員間的差異化特質是實現社區多樣化的重要前提。社區應通過不斷的培訓與實踐,組成一支成熟的幼兒勞動教育的志愿者團隊。一方面,社區應擴大招募和審核社區志愿者的參與機制,加強對幼兒勞動安全性和科學性的審核和監管。通過不同職業、不同專長的社區人員為幼兒勞動教育提供多樣化的勞動知識與技能,帶領幼兒感受多種勞動形態和勞動過程,幼兒能夠更加了解身邊的勞動者,了解每個人通過各自的勞動為自己和他人帶來幸福便捷的生活,了解到每個人通過勞動與其他人連結在一起。幼兒在其認知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中,不斷生發積極的勞動情感,形成尊重勞動者、珍惜勞動成果的優良品質。另一方面,社區幼兒勞動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不僅需要深入挖掘社區的教育人力資源,同時社區應承擔起加強與社會各界聯系的牽線作用,社區成員也應發揮自身關系網的靈通性。如:邀請幼兒勞動教育的專家學者,為社區和家長提供科學勞動教育的觀念和方式方法,解決勞動教育中出現的問題,提升勞動教育的質量;邀請勞動教育特色幼兒園園長或優秀教師分享經驗;邀請“勞動媽媽”運用周末時間以繪本為媒介給幼兒講述勞動故事;邀請本省市“勞動模范”進入社區,幼兒切身感受勞動模范在身邊的激勵性,促進幼兒愛勞動情感的建立。
引導公眾理性支持勞動教育氛圍是勞動教育得以落實的重要外部保障力量。全社區形成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氛圍是實施幼兒勞動教育的內部促進力量。因此,社區文化與幼兒的學習空間相結合,努力營造學習型、友好型、團結性勞動教育氛圍,聚焦幼兒勞動素養與整個社區居民文化素質的全面提升,既有助于幼兒勞動教育的落實,又與社區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相契合。第一,應加大社區宣傳,形成全社區良好的勞動認知和正確的勞動態度。社區成員對勞動價值的正確理解決定了整個社區的文化氛圍和對勞動教育的客觀評價。因此,社區應積極構建并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及勞動獎勵政策,通過表彰活動等方式鼓勵社區成員的勞動意識,凝聚“勞動最光榮”的價值內涵,建立積極向上、勞動光榮、勞動奉獻的環境氛圍。第二,應提升社區及居民的合作教育意識。幼兒教育不僅是家庭的職責,更是社區公共生活的紐帶和重要內容。社區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傳播幼兒勞動教育的科學思想和理念,加強社區居民的社會共識,助推社區勞動氛圍的強化。如:發放宣傳材料,編寫社區勞動小手冊,舉辦勞動教育相關講座,開辦親子課堂,舉行大型文藝活動等。一方面,能夠幫助社區成員了解早期勞動教育的意義,掌握科學勞育的方法,培養社區成員關心幼兒、關注幼兒教育事業的情感;另一方面,能夠引導社區成員踴躍參與到勞動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環節中,提高社區人員的參與度。第三,應發揮幼兒建設社區的主體責任,提升幼兒的主人翁意識。幼兒通過創造性勞動為社區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能夠提高幼兒的勞動責任感和能動性,進而發揮通過“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 一個家庭輻射一個社區, 一個社區影響整個社會”①羅小華:《社區整合性早期教育服務模式探究》,《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1期,第93-99頁。的構建社會勞動氛圍新模式。如:組織幼兒成立“環境監督小組”、“勞動模范小組”,幼兒成為環境監督員,每日一個小組對社區進行巡邏監督,發現社區環境問題并思考解決策略,動手實施予以改善;幼兒成為尋找勞動教育模范的“星探”,可以是清晨上班的阿姨,晚上加班回來的叔叔,社區請理工伯伯等。幼兒通過認真的觀察,與社區成員的交流,發現身邊的勞動模范,為構建勞動社區發揮自己的力量。
幼兒勞動教育既是融入性教育,也是專門性教育。因此社區應以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服務活動為載體,以貼近社區兒童勞動教育為目標。第一,可以借助社區公共服務機構,尤其是依托兒童圖書館、“兒童之家”等,為幼兒提供與勞動榜樣相關的繪本故事分享、文藝表演活動,培養幼兒正確的勞動觀點、積極的勞動態度以及深厚的勞動情感,為塑造幼兒積極的勞動價值觀提供多樣的媒介。第二,可通過社區勞動比賽、勞動知識問答等方式,提升幼兒的勞動知識與技能,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幼兒在活動中實現勞動知識與勞動情感的遷移和內化。第三,應充分發揮游戲化活動對幼兒的發展意義。游戲是幼兒階段最喜歡也是最適宜的教育形式。幼兒在游戲中獲得趣味性體驗,并通過不同游戲類型的結構特點實現多樣化的發展。社區具有足夠的空間和豐富的設施,因此在社區中使用游戲的組織形式以刺激幼兒的勞動積極性具有其特殊價值。社區可以通過組織以競爭游戲、分組游戲或家庭游戲的方式,設計兼具趣味性與教育性的游戲勞動,幼兒在“玩中學”“做中學”,從而深化幼兒的勞動體驗。
總之,幼兒的勞動教育應植根于社區,充分利用社區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和文化資源。社區應承擔起參與幼兒勞動教育的重要責任,廣泛動員并組織協調各方力量,與家庭教育與園所教育密切聯系,彌補家庭勞動教育與幼兒園勞動教育的不足,發揮整體教育作用。社區應為幼兒提供真實情境下的廣泛參與機會,促進勞動教育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幼兒的自我服務走向社區服務,從小系統走向大系統。社區更應立足于實際,形成具有勞動特色的人文社區,加快幼兒勞動教育的持續深化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