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娜,朱國美,孫 琍
(南京市莫愁中等專業學校,江蘇 南京 210017)
現代學徒制是以學校專業發展與區域行業企業緊密對接,校企“雙主體”育人、產教深度融合為主要特征的新型職業教育制度。自2012年起,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連續5年被列為教育部年度工作要點。2014年教育部出臺文件《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提出在職業教育領域試點推行現代學徒制。全國多個省份試點開展現代學徒制相關工作。這是各級政府和職業教育主管部門對國家產業升級換代要求、行業企業急需復合型技術技能型人才所做出的積極回應,是我國職業教育領域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重要舉措。
2019年1月,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大力發展新時代職業教育,在總結現代學徒制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加大政府支持力度,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加大校企合作力度與深度。校企雙方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構建互利共贏的校企合作育人共同體[1],加快創新型、技能型高素質復合人才培養,推行現代學徒制。由此可見,現代學徒制已上升為國家層面的教育戰略,高職院校校企“雙主體”合作育人是今后校企合作育人的主線和潮流[2]。
為了探索現代學徒制下的中藥制藥技術人才培養模式,南京市莫愁中等專業學校申報了江蘇省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并于2016年12月成功獲得江蘇省教育廳試點批準,試點專業為中藥制藥技術專業。我校與本市中藥制藥企業共同培養中藥制藥技術技能型人才。
時值大健康產業興旺之際,不斷增加的保健養生需求和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了中藥行業發展步伐,給我國中藥產業帶來了巨大商機。根據國務院發布的《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中藥產業已上升為國家戰略產業。南京同仁堂藥業是有著悠久歷史的“中華老字號”大型中藥企業。目前該企業持續保持高速增長的良好態勢,為業界所矚目。2018年3月校企雙方共同舉行了“南京同仁堂”班的組建宣講會,企業與學生進行雙向選擇,“南京同仁堂”試點班組建工作順利開展。
學校系部領導、專業教師與企業生產主管、技術骨干就“南京同仁堂”現代學徒制試點班的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實施方案進行多次研討,重構了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培養體系,授課形式為理論與實踐雙主線。在企業的參與下設計適應崗位需求的實用型課程。在培養過程中實行學校教師與企業師傅“雙導師”制度,授課教師分別由校內專職教師和企業教師共同擔任,企業教師中既有技藝精湛的一線崗位工人師傅,也有企業高層次的生產技術管理者。專業理論知識講授和在校內開展的實訓操作則由學校教師負責,企業文化、企業產品及工藝知識、職業規范講解及崗位能力培養由企業根據內容安排對應崗位的企業教師負責。企業通過參與課程建設,讓企業的文化理念、工作流程、職業要求、操作規程等方面內容及時傳遞到課堂,最大限度地縮短企業要求與技能型專業人才培養的差距,課程主要教學模塊內容見表1。

表1 教學內容模塊設計
在設計教學內容和組織教學過程中,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對接崗位知識領域,將講練相結合,階梯式遞進培養學生能力。從認識藥材的野外植物基本形態開始,到中藥飲片的識別、鑒定、炮制及中藥審方調劑,再到傳統膏方制備、中藥制劑的分析檢驗、藥店經營與服務等內容,涉及中藥材種植、加工、生產、檢驗及藥品營銷與藥事服務系列內容。讓學生按照原藥材—中藥飲片—中成藥的順序進行學習,了解從藥品生產、流通到藥品營銷與服務的全過程。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專題討論、小組展示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樂于實踐。設置安徽亳州中藥材市場見習、野外認藥采藥、中草藥香囊與保健藥茶制作等多種形式的教學項目,拓寬學生視野,提升動手能力,調動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
第一屆“南京同仁堂”試點班學生結業后,對企業教師和學生進行效果調研及分析。學生認為課程內容與實際工作聯系緊密,學到了很多實用性強的技能及知識,收獲頗豐。企業教師普遍認為學生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很高,學習態度與動手能力超出了預期。階段性學習匯報時,多名學生認真學習知識及技能的態度和學習成績得到了企業的肯定。
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工作需要政府主管部門、學校、企業、學生多方協作,雖然國家發布了相關指導性文件,但相關法律和扶持配套政策還沒有頒布實施。目前還沒有地方政府正式頒布推進校企“雙主體”育人模式的具體文件。可由政府主導成立專項管理機構,劃撥實施現代學徒制的專項經費,對參與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工作的合作企業采取稅收減免等激勵措施。雖然簽署了校企合作“雙主體”協同育人協議,但是一體化育人的系列管理制度還需完善和細化,關于學校、企業、學生三方的權利和義務、協議變更、各方違約及爭議處理、風險分析和應對措施等相關內容,急需進行約定及細化[3]。
建議政府部門進一步完善頂層設計,為現代學徒制的有效開展提供法律保障和經費保障。引導企業積極與職業院校展開合作,探索校企“雙主體”育人長效機制。校企雙方共同研究招生招工方案,明確雙方的職責與分工,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形成系統的管理機制和管理模式,如《現代學徒制班招生管理辦法》《雙導師聘任管理辦法》《工學交替管理制度》《校企考核評價制度》《學徒頂崗實習安全管理辦法》等[3]。通過完善制度和協議約定,形成校企“雙主體”育人的長效機制,更好地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
對于企業來說,與學校聯合培養技能型人才,需要投入一定的時間、資金、人力等,人才培養成本偏高,并且短期內難以見效。而學生和家長目前受我國傳統學歷教育觀念影響,對職業教育和“藍領工人”有低人一等的看法,不了解“雙主體”育人模式的優勢和特點,因此參與積極性不高。部分現代學徒制班學生在技術和能力得到提升以后,簽約其他單位,或參加專轉本考試后繼續深造。如果沒有明確的三方協議對學生的行為進行約束,學生的違約行為會給校企合作帶來不良影響,降低企業合作辦學的熱情。
學校要采取多種措施,走進企業,提升企業參與度和對現代學徒制的認同度[4]。簽訂完善的三方協議,保障各方權益,企業和學生雙方都應明確違約責任。學校方面,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職業道德、職業素養、工匠精神與契約精神培養。企業方面,可以從企業文化、員工職業生涯發展規劃、鼓勵讀在職學歷、完善的薪資福利保險制度等方面,吸引優秀學生留在企業或者學成后歸崗。
雙導師團隊是保障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因素。但在實施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1)學校教師工作繁忙,若參與“南京同仁堂”班課程教學,則需要教師投入更多時間、精力來設計教學內容和組織教學活動。另外大多數學校教師缺乏企業實踐經驗,對企業工作崗位、工作任務和職業崗位能力要求不夠了解。(2)企業的技術骨干工作繁忙,長期到學校擔任企業教師有一定困難,加之企業人員轉崗換崗、跳槽現象較為普遍,這對指導學生來說,存在企業教師頻繁換人或者授課計劃經常變動的問題,對教學帶來一定影響。(3)學校使用的教材和現有教學資源滯后于行業企業發展現狀,不能及時反映行業企業新標準、新工藝和新規范。校企雙方的教學資源如何實現優勢互補,增強實用性,跟上行業發展潮流,需要探討。
學校與合作企業應多措并舉,提升學校教師的實踐能力和企業教師的教學能力。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建立現代學徒制雙導師人才庫,促進校內教師與企業教師的流通和互聘互用。將具有企業工作經驗、有責任心、溝通及協調能力強的學校專業教師優先遴選入庫。對于企業教師,在設置遴選條件外,還需提高課時津貼及待遇,發放聘書以增強其榮譽感等,保證雙導師人才庫的實力。制定切實可行的制度,推動缺少企業工作經驗的青年教師定期到企業實踐,提升專業實踐能力和教學水平。針對學校教師教學任務重,時間、精力不足等問題,可采取將現代學徒制班教學工作量計入學校課時數的方式予以解決,并給予一定的課時獎勵系數,鼓勵教師參與校企合作課程教學工作。此外,可通過在社會上公開招聘有相關工作經驗的技術人才作為外聘教師,解決學校教師人手不足的問題。建立雙導師人才庫時應健全評價與激勵制度,不斷優化雙導師選人、用人、留人機制,為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工作的開展提供人才保障。關于教學資源,需要學校、合作企業、軟件公司多方集中各自優勢資源,共同參與資源開發。有效整合學校課程資源和企業技能標準,從企業生產實際出發,編寫案例集、實訓操作指南、校本教材,錄制操作視頻,開發與企業崗位工作流程和設備操作標準匹配的生產實訓仿真系統,構建內容豐富并且不斷更新的教學資源庫。
值得期待的是,學校第二屆“南京同仁堂”班已于2019年10月開班,不僅鞏固了前期校企合作開展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成果,也為穩步推進試點工作,探索校企“雙主體”育人長效機制開啟了新的篇章。而如何在發展方式上體現產教深度融合,在辦學機制上體現校企有效聯動,在育人機制上體現德技并重并修,在教學模式上真正做到“教學做合一”,不斷完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各項標準,提升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是今后需要探討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