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麗娜 ,田友清 ,丁 平 ,王 虹
(1.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連云港中醫藥分院,江蘇 連云港 222007;2.江蘇醫藥職業學院,江蘇 鹽城 224005)
課程標準是對一門課程的學習所做的具體描述,是教學質量在特定教育階段應達到的具體指標,是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是教材編寫、課程設計、教學設計、教學實施與教學工作評價和考核的依據。課程標準的科學性和合理性,直接關系到高職人才培養質量[1]。《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要“促進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其中包括“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持續更新并推進課程標準建設和在職業院校落地實施”[2]。由于高職學生畢業后大部分會直接進入企事業單位從事相關職業,因此高職教學內容需要和學生未來職業崗位能力緊密結合。本文以高職中藥制劑分析技術課程為例,探討基于崗位能力培養的高職課程標準的制定策略。
通過查詢全國中醫藥高職高專或中等醫藥學校網站,發現凡涉中藥類專業(中藥學、中藥制藥技術、中藥生產與加工、中草藥種植等)均開設中藥制劑檢測技術課程。通過查詢亞馬遜圖書網,發現高職中藥制劑檢測技術相關教材有3個名稱,5個出版社參與出版,除了傳統的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外,還有人民衛生出版社、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等參與出版,且適用專業各異。這不但影響相關院校中藥制劑檢測技術教材的科學選用,還因編者多處兼編,影響了團隊的培養和教材的質量。通過對比人民衛生出版社和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藥制劑檢測技術》,雖然都是依據《中國藥典》(2015版)編寫,但兩者體例差別較大,特別是章節內容及項目。沒有統一的課程標準,就沒有統一的教材編寫體例。
在課程標準未統一的情況下,各校乃至各專業開設中藥制劑檢測技術課程的課時均有不同,多則108學時,少則72學時,教材、實訓項目、教學內容均不同,考核評價方式也有所不同。
據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網站統計,我國有制藥企業7 866家,其中中成藥生產企業2 000余家,這些企業均設置中藥制劑檢測崗位,即質量控制(QC)崗位,以控制中藥制劑半成品、成品的質量。作為監督管理制藥企業藥品質量的三級藥品檢驗所(國家1所、省32所、市294所),均設有中藥制劑檢測室,以檢驗、核實制藥企業的中藥制劑質量[3]。截至2017年,我國有各級中醫醫院3 695家,中醫醫院藥劑科基本都設有制劑室,通過制備有特色的醫院制劑以滿足臨床需求,故均設有中藥制劑檢測室,以檢驗、控制醫院制劑的質量。各級各類中藥制劑檢測崗位需要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據統計,全國開設中藥學專業的高職院校有32所,開設中藥制藥技術專業的高職院校有46所。另外,中藥生產與加工、藥品質量與安全等專業也開設此課程。初步估計有100所以上的高職院校(包括三年制高職和五年制高職)開設中藥制劑檢測技術課程。而現階段由于沒有國家級中藥制劑檢測技術課程標準,導致全國涉中藥類專業(中藥學、中藥制藥技術、中藥生產與加工、中草藥種植等)的中醫藥高職高專院校開設中藥制劑檢測技術課程的名稱、課時、教材、內容、評價等均有較大差異,嚴重影響了人才培養質量。
可見,各類中藥制劑檢測崗位均需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但現階段高職院校培養的中藥制劑檢測技能型人才與崗位要求尚有一定距離。通過制定基于中藥制劑檢測崗位能力標準的中藥制劑檢測技術課程標準,不但可以規范課程教學,加強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而且能規范企業中藥制劑檢測崗位的用人標準,保證崗位工作的有效開展,也是培養符合職業崗位需求、具有綜合職業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徑。這也將有助于找到校企對接的途徑和方法,構建課程標準與崗位能力標準對接方案,把學生培養為社會所需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更好地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
科學設計調研問卷,選擇10余家中藥制藥企業和藥品檢驗所,調研中藥制劑檢測崗位,包括功能分區、設備儀器配置、工作流程、檢測技術、檢品類別、檢驗依據、單元工作內容、畢業生工作情況、常見的管理問題等,然后進行匯總歸類,綜合分析,找出中藥制劑檢測技術課程教學與具體工作崗位、工作內容脫節的問題點,并分析相關原因。
在中藥制劑檢測崗位調研的基礎上,對各單元工作內容和任務逐一進行分解,明確工作對象(具體藥物)、專業技能(各種檢測技術)、工作要求(工作結果)等,并分析出對應的人員素質、知識、技能要求。
在工作任務分解和能力分析的基礎上,編訂若干個代表性工作任務,細分相應的職業能力,但應避免“任務化”使課程內容狹隘、片面,學習任務必須根據核心專業技能和基礎理論知識制定,并且與工作任務密切相關,使學生真正掌握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從而達到職業化培養目標。結合相關文獻和崗位能力標準制定中藥制劑檢測崗位能力標準。
工作過程系統化,即工作主體通過對真實工作過程中諸多環節和各任務進行歸納、概括等優化處理之后,使之形成具有可操作性、借鑒性和遷移性,且具有一定內在邏輯關系的過程組合體。對于具體課程開發,就需要始終貫穿如下的邏輯主線:工作過程分析—選擇典型工作任務—確定學習領域—學習與工作任務的實施[4]。根據崗位能力標準與課程標準模式的特征,依據工作過程系統化理論,結合相關文獻,制定崗位能力標準與課程標準對接的技術路線和模式,如圖1所示。

圖1 基于中藥制劑檢測崗位能力的課程標準制定路線
根據崗位能力標準與課程標準對接的技術路線和模式,依據省教育廳發布的課程標準格式,制定中藥制劑檢測技術課程標準。對完成中藥制劑檢驗技術崗位工作任務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進行整合、序化,設計檢驗前準備、中藥制劑鑒別、中藥制劑雜質檢查、中藥制劑常規檢查、中藥制劑衛生學檢查、中藥制劑含量測定、中藥制劑綜合檢測等項目,并分解工作任務。
將開發的中藥制劑檢測技術課程標準應用于教學,并結合崗位能力標準對培養的學生進行評價,且在實習就業中進一步檢驗課程標準的科學性、實用性,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修訂完善。
基于藥檢所、中藥制藥企業的中藥檢測崗位工作任務和對人員的素質、知識、技能要求制定中藥制劑檢測崗位能力標準。通過工作過程系統化理論,對接中藥制劑檢測崗位能力標準,制定中藥制劑檢測技術課程標準,并應用于教學不斷改進完善,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中藥制劑檢測人才提供保障。
通過研究,將中藥制劑檢測技術課程標準與中藥制劑檢測崗位能力標準對接,以提高學生的中藥制劑檢測綜合素質和能力,真正為制藥企業培養中藥制劑檢測技術方面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