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月
(江西衛生職業學院,江西 南昌 330052)
近年來,我國逐漸進入老齡化社會,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和死亡率逐年遞增,植入永久性心臟起搏器的患者數量也日益增多。國內外研究表明,有60%~70%的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術后患者因對術后生活質量、并發癥以及經濟壓力表示擔心,而產生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1]。
心理彈性作為一種積極的正性力量,逐漸被國內外學者關注。本研究從積極心理學角度深入分析社會支持、應對方式與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術后患者心理彈性的影響,為臨床醫護人員采取有效干預措施提供科學依據,對促進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術后患者康復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2]。
選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在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內科接受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術的125例患者為調查對象。患者平均年齡為(53.21+15.73)歲。研究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首次行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術;神志清楚,有較強的交流能力;同意參加并配合本次調查研究。排除標準:有精神疾病者;有急性嚴重疾病,如惡性腫瘤、急性心肌梗死、腦出血、急性腦梗等;植入其他電子植入裝置者,如心律轉復除顫器[3];無法配合本研究者。
1.2.1 研究工具(1)一般資料調查表。研究小組通過查閱文獻結合臨床實踐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并經臨床專家反復論證。該調查表包括人口學資料及疾病相關情況兩部分。
(2)心理彈性測量表(CD-RISC)。本研究應用2007年肖楠等翻譯并修正的心理彈性測量表,包括3個維度25個條目,分別是堅韌性(13個條目)、自強性(8個條目)、樂觀性(4個條目)[4]。該測量表具有較高的信效度,總分為0~100分,各維度均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0~4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心理彈性水平越高[5]。
(3)醫療社會支持量表(MOS-SSS)。本研究采用肖水源等修訂的醫療社會支持量表[5],Cronbach’s α=0.898。該量表共有10個條目,包括主觀支持、客觀支持和其他支持3個維度,用于測量患者可接受的社會支持水平。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總分越高,表明患者得到的社會支持越多[6]。
(4)醫學應對方式問卷(MCMQ)。該問卷由Herman Feifel編制后經姜乾金等翻譯并修訂[7]。問卷共有20個項目3個維度,即積極方式維度(8個條目)、屈服方式維度(5個條目)、回避方式維度(7個條目)。該問卷有較高的信效度,采用4級計分法,某維度得分越高,說明患者越愿意采取此種應對方式。
1.2.2 調查方法 研究小組成員經統一培訓后,指導調查對象根據自身情況逐項填寫,現場收回并當場核對調查問卷是否有效,對有疑問之處及時復核以保證問卷的有效性。每份問卷填寫時間為15~20分鐘。本次調查共回收問卷125份,有效問卷125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1.2.3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 19.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計數資料以頻數、構成比表示;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術后患者的應對方式、社會支持與心理彈性水平之間的相關性運用Pearson回歸分析,檢驗水平為α=0.05。

表1 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術后患者心理彈性、社會支持、應對方式得分情況
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術后患者的心理彈性平均得分為(58.93±12.96)分,明顯低于我國正常人的心理彈性水平,即(70.50±13.48)分[8]。由表1可見,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術后患者最希望獲得主觀支持,最常采用積極的應對方式。

表2 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術后患者心理彈性與社會支持的相關性分析(r)

表3 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術后患者心理彈性與應對方式的相關性分析(r)
Pearson相關分析顯示,社會支持總分及各維度得分與心理彈性呈顯著正相關關系(P<0.01);積極方式維度得分與心理彈性呈正相關關系(P<0.01),而屈服、回避方式維度得分與心理彈性均呈顯著負相關關系(P<0.05)。
社會支持是指患者借助家人、朋友等提供的情感、行為支持,降低疾病對其自身造成的影響。本研究結果發現,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術后患者的社會支持總分為(40.68±4.85)分,低于國內正常人群水平,即(44.56±8.79)分[9]。本研究中主觀支持維度得分較高,而其他支持維度得分較低。有研究表明,陪伴和理解是患者對抗疾病的重要保障,家人的細心照料與支持,使患者感受到被需要、被關愛,可消除焦慮、抑郁情緒,堅定其戰勝疾病的信念。心理彈性水平高的患者,多采取積極的方式應對各種壓力性事件,有助于提高突發事件應變能力,促進自身心理健康發展[10]。因此,建議護理人員關注患者的情感需求,針對性地進行心理疏導,鼓勵患者主動尋求多元化的支持,豐富自己的人際交往活動。
應對方式是調節與消除壓力的主要機制,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術是應激事件,不同心理彈性水平的患者面對疾病的應對方式也有所不同[11]。本研究顯示,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術后患者的應對方式總分為(45.01±2.62)分,積極方式維度得分高于回避及屈服方式維度得分。心理彈性水平低的患者,手術后十分擔心疾病的預后,害怕死亡,缺乏堅強的意志力及生存的信心,往往采取逃避、抑郁等消極應對方式。相反,心理彈性水平高的患者通過各種途徑尋求促進康復的方法,積極配合治療,提升疾病認知水平。
綜上所述,大部分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術后患者的心理彈性水平有待提高。患者獲得的社會支持越多,采取的積極應對方式越多,心理彈性水平也會明顯升高;反之,隨著消極應對方式的增多,患者的心理彈性水平也會降低[12]。因此,在臨床護理工作中,醫護人員應針對患者自身情況采取科學完善的心理干預措施,用共情的方式感知患者的想法,鼓勵患者積極、樂觀地面對逆境,消除患者的負性情緒,提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