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聰聰,江曉涵,張 晴,劉文璐,王慶華
(濱州醫學院護理學院,山東 濱州 256603)
華生教授提出人性照護理論,該理論包括10個照護因素,是實施人文關懷照護的基礎,把人類對自我、他人及系統的關懷理解作為最終目的,強調照護是護理的本質,護理工作是有愛心的活動[1]。護理人員不僅要有嫻熟的操作技術和扎實的基礎知識,還要有良好的職業素養和較強的人文關懷能力。護理專業本科生是未來護理工作的主力軍[2],培養護理專業本科生人文關懷能力至關重要。人文關懷能力的形成是長期、潛移默化的過程[3]。本研究旨在調查護理專業本科生人文關懷能力現狀,分析其影響因素,為人文關懷教育提供參考依據。
2019年10—12月,采用分層抽樣法選取山東省某高校護理專業本科生890人進行問卷調查,年齡(20.39±1.06)歲;男生137人,女生753人;生源地:農村626人,城市264人。納入標準:全日制在校護理專業本科生,對本研究知情同意,自愿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不愿意配合此次調查的護理專業本科生。
1.2.1 調查工具 使用問卷星App發放問卷。問卷內容包括兩部分:(1)一般情況問卷。包括被調查者的年齡、性別、家庭所在地、是否擔任過班干部、選擇護理專業的原因、畢業后從事護理工作的意愿等。(2)人文關懷能力量表。采用許娟[4](2008年)漢化的Ngozio Nkongho于1990年編制的關懷能力評價量表(Caring Ability Inventory,CAI)。該量表包括 37 個條目,分為認知(14個條目)、勇氣(13個條目)、耐心(10個條目)3個維度。量表采用Likert 7級評分法,根據符合條目所述情況分等級量化賦值,其中包括13個反向計分的條目,關懷能力總分為37~259分,認知維度為14~98分,勇氣維度為13~91分,耐心維度為10~70分,得分越高代表能力越強。本次調查中測得CAI量表的 Cronbach′s α 系數為 0.918,3個維度的 Cronbach′s α 系數分別為:認知維度為0.881,勇氣維度為0.864,耐心維度為0.840,表明CAI量表信度較好。
1.2.2 資料收集方法 根據納入標準采用集體施測的方法,使用問卷星App發放網絡問卷,提前解釋調查目的、匿名原則和填寫注意事項等。為確保答卷質量,刪除填答不完整和不符合要求的問卷,發放問卷900份,回收有效問卷890份,有效回收率為98.9%。
1.2.3 統計學方法 將數據導入SPSS 22.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描述,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和構成比描述,進行卡方檢驗,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專業本科生人文關懷能力量表得分為(182.81±21.16)分,與國內常模[5]的(191.04±19.49)分相比,處于中等水平。其中,耐心維度與國內常模差異最大,認知維度與國內常模差異最小,各維度得分見表1。
表1 護理專業本科生CAI量表得分(±s,分)

表1 護理專業本科生CAI量表得分(±s,分)
認知維度護理專業本科生國內常模t值 P值73.31±11.82 73.22±9.82 0.219 0.827勇氣維度55.40±12.28 59.31±10.43-9.498 0.000耐心維度54.10±6.83 58.51±6.17-19.264 0.000 CAI總分182.81±21.16 191.04±19.49-11.604 0.000
以護理專業本科生人文關懷能力總分為因變量,以單因素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的項目為自變量,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最終進入回歸方程的有:感知老師、同學關心,接受護理人文關懷培訓(如課程、講座等),感知學校人文關懷氛圍,感知見習或實習醫院的人文關懷氛圍,對人文關懷理解,見表2。

表2 護理專業本科生人文關懷能力影響因素的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結果(n=890)
表1顯示:護理專業本科生人文關懷能力量表得分為(182.81±21.16)分,處于中等水平,與其他學者的研究結果相似[6]。各維度得分從高到低依次為認知、勇氣、耐心。其中,認知維度得分較高,與王維維等[3]的調查結果一致。正確的人文關懷認知是實施人文關懷的基礎,認知維度得分較高的原因可能為:大部分調查對象學習過護理教育學、護理禮儀與人際溝通、護理學導論等課程,了解人文關懷的重要性。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是臨床見習的重要內容,大三階段正在學習成人護理學、母嬰護理學、護理管理學和護理倫理學等專業課程,專業知識的學習也增強了護理專業本科生健康教育能力。由此可見,學習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對提高護生人文關懷能力發揮著重要作用。而這也說明近年來我國對護理專業本科生在人文關懷方面的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還需加強理論知識與臨床的結合。
勇氣和耐心可以從實踐中得到培養。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專業本科生勇氣和耐心維度得分較低。護理專業本科生在校期間接觸臨床的機會少,面對患者時,大部分護生有膽怯心理,甚至避免參加實踐活動和與患者溝通。因此,臨床帶教教師應為護理專業本科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增進其對專業的理解,樹立自信心,增強責任感,培養其勇氣和耐心。
表2顯示,接受過護理人文關懷培訓的護理專業本科生人文關懷能力較強。人文關懷能力源于專業知識的積累和實踐。接受過較多護理人文關懷培訓的護理專業本科生學習過成人護理學、老年護理學、兒童護理學等專業課知識,進行過模擬操作、見習,與患者溝通交流的機會更多[7]。在長期的濃厚人文關懷氛圍的熏陶下,其更了解臨床環境和患者內心訴求,專業認知與專業態度更清晰。因此,護理教育者應開展更多護理人文關懷培訓,為學生提供更多臨床實踐的機會,通過情景教學、角色扮演、社會志愿服務等實踐活動,加深其對護理學專業的理解,使其形成端正的專業態度[8]。
對老師和同學的關愛、學校和教學醫院人文關懷氛圍體驗良好的護理專業本科生人文關懷能力更強。有研究顯示,護理專業本科生得到越多關愛,越能設身處地地為患者著想,理解患者對關愛的渴求。關愛是具有感染力的,老師和同學的關懷會形成良好的人文關懷氛圍,鼓勵護生理解他人訴求,去關愛他人[9]。因此,應增進師生、同學間的交流,給予學生更多鼓勵、關懷,為學生營造良好人文關懷氛圍。
綜上所述,高校需修訂和完善護理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提高人文學科課程的比例,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營造良好人文關懷氛圍,引導護理專業本科生參加社會實踐、校園社團活動、社會志愿服務等,將人文關懷應用于實踐,不斷提升護理專業本科生人文關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