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彩華,錢麗冰
(1.江蘇衛生健康職業學院護理實訓中心,江蘇 南京 211800;2.江蘇衛生健康職業學院護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1800)
高職助產專業學生在學校完成理論學習后均需進入臨床實習,由于理論知識薄弱,經驗不足,操作技能不熟練,缺乏職業防護常識及自我保護意識,容易發生職業暴露。職業暴露不僅對助產實習生身心健康造成影響,還可能影響其今后的職業生涯,因此提高助產實習生職業防護能力不能忽視。為顯著降低助產實習生職業暴露發生率,增強自我防護意識,有效減少職業損傷的發生[1],為學院及實習醫院開展職業防護培訓提供參考依據,筆者以2016級118名助產專業實習生為調查對象,分析其職業暴露情況及自我防護現狀,從而提出相應對策,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筆者從2019年6月開始對2016級助產專業118名實習生進行調查研究,均為女生,已完成大專3年的學習,并在臨床與社區實習11個月。
采用問卷調查法,自行設計助產專業實習生職業防護現狀調查問卷。參考相關書籍和資料形成初步問卷,由3名具有副高及以上職稱的教師對問卷進行檢驗,對問卷條目進行刪除或修改,形成最終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包括職業暴露損傷發生情況和自我防護意識及行為,共35個條目。調查人員當場發放當場收回問卷,調查對象獨立完成調查問卷,發放問卷118份,回收118份,有效回收率為100.00%。
使用Excel軟件建立數據庫并錄入數據,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對資料進行處理分析。采用百分率進行描述性統計,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職業防護調查顯示,會正確進行七步洗手的學生占94.92%,會正確使用口罩的學生占92.37%,說明大部分實習生掌握了基礎防護知識。另外,更換引流袋能戴手套的學生占48.31%,戴手套進行靜脈穿刺的占61.02%,遇到銳器傷會及時上報的占67.80%,實習期間進行乙肝疫苗接種的占51.69%,脫手套后會及時洗手的占73.73%。說明實習生面對職業暴露風險采取的職業防護措施不足,不能很好地保護自己(見表1)。

表1 高職助產實習生職業防護情況(n=118)
常見的職業暴露以物理性損傷為主,而物理性損傷中最多的就是銳器傷。調查顯示助產實習生中遭遇銳器傷的占70.34%,最嚴重的是臨床加藥過程中的安剖傷(89.83%),其次是操作過程中的針刺傷(51.59%),刀片傷相對較少(29.66%)。實習過程中遭受患者語言暴力和歧視的占61.86%,皮膚會接觸患者體液血液的占48.31%,在隔離消毒時受輻射傷的占34.75%,對高風險操作不熟悉心里緊張的占84.75%。由此可見助產實習生職業暴露發生率高,形勢嚴峻(見表2)。

表2 高職助產實習生職業暴露情況(n=118)
調查結果顯示,55.08%的實習生在實習前接受過職業防護教育。接受過職業防護教育與未接受過職業防護教育的實習生職業暴露情況分析顯示,除臨床加藥過程中安剖傷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外(P>0.05),其他職業暴露發生率差異顯著(P<0.05,見表 3)。

表3 接受過與未接受過職業防護教育實習生職業暴露情況(n)
由表1可知,在本次調查中,助產實習生大部分能做到正確七步洗手和戴口罩,但是脫手套后及時洗手的只有73.73%,沒有洗手的學生認為戴手套進行操作當手套脫了手是不會污染的,這與自我防護意識不強、沒有很好地掌握專業防護知識有關。在參與的一般護理操作過程中,戴手套更換引流袋的學生只占48.31%,戴手套進行靜脈穿刺的占61.02%,更換床單物品戴口罩的占77.97%。大部分助產實習生在操作過程中不戴手套或口罩,認為戴手套、口罩進行操作很麻煩,只圖省事而未做好保護自己的措施,容易導致交叉感染和院內感染,今后需加強重視。
調查顯示,在會陰消毒備皮操作中有98.31%的學生會戴手套,在接觸患者體液血液會及時洗手、會處理醫療廢物的學生占100.00%,說明助產實習生對這些操作防護意識很強。發生銳器傷會及時上報的學生占67.80%,發生針刺傷會處理流程的占65.25%,說明助產實習生對針刺傷、銳器傷處理流程認知程度較低,也可能與帶教教師對助產實習生的關注度不夠,受傷后沒有及時采取正確應對措施有關。另外調查發現,在實習期間進行乙肝疫苗接種的助產實習生只占51.69%,原因是部分學生抱有僥幸心理而沒有接種,說明助產實習生對接種乙肝疫苗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有相關文獻報道乙肝疫苗接種后人群保護率為87.8%[2],所以助產實習生在進入臨床實習前一定要先接種乙肝疫苗,這樣才能更好地預防乙肝。
高職助產實習生是發生職業暴露的高危人群,為避免職業暴露的發生,應加強操作技能訓練,保證職業安全[3]。本調查中助產實習生發生銳器傷的比例是70.34%,安剖傷是89.83%,針刺傷是51.69%,這與助產實習生參與臨床配藥、靜脈穿刺及拔針等操作有關。常見的是助產實習生在配藥過程中掰安剖,沒有用紗布包裹,而是直接用手掰或用砂輪敲,這樣不規范的操作會導致手受傷。在使用注射器、輸液器時,如果沒有做到自我防護,容易被污染的針頭刺傷,注射器使用過程中要做到單手復針帽或針頭直接進銳器盒,這樣確保不被刺傷。在進行輸液器拔針時,要采取非接觸性分離針頭方式把針頭丟進銳器盒,盡量做到不要用手去分離針頭。職業暴露行為大多是不規范操作所致,這就要求實習生在學校學習時嚴格按照操作標準練習,操作規范化,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養成正確的職業習慣,并在今后的工作中自覺遵守。
在護理工作中皮膚會直接接觸患者血液體液的學生占48.31%,這與助產實習生職業暴露防護行為缺失有關;隔離消毒時受到輻射傷的占34.75%,助產實習生應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規范操作,避免職業暴露的發生。調查顯示遭受患者語言暴力和歧視的學生占61.86%,對高風險操作不熟悉心里緊張的占84.75%。助產實習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進入臨床,缺少護理操作經驗及職業保護意識,在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方面缺乏經驗,對護理操作不熟練,這容易使患者對實習生產生質疑或歧視,如果處理不當不僅會危及學生的身心健康,還會引發醫療糾紛。所以醫院應該及時關注助產實習生的心理,緩解其壓力,多開導、多鼓勵、多指導,協助助產實習生以最佳的心理狀態適應臨床環境,減少職業心理傷害的發生。
有研究表明,開展職業防護教育培訓能有效減少護生職業暴露的發生[4]。由表1可知,助產實習生在實習前接受過職業防護教育的只占55.08%,100.00%的助產實習生認為接受職業防護教育很有必要。由表3可知,接受過職業防護教育的實習生比未接受過職業防護教育的實習生職業暴露發生率低,除臨床加藥過程中的安剖傷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外(P>0.05),其他職業暴露行為發生率差異顯著(P<0.05)。因此,學校要完善相關助產職業防護教育,開設助產職業防護必修課,組織安全教育講座,加強助產實習生職業防護培訓,使職業防護教育滲透在各個學科之中,使助產實習生樹立護理安全理念和意識,強化職業暴露防護意識,并與規范化操作相結合。只有這樣才能使助產實習生在校期間就掌握必要的自我防護知識,樹立防護意識,提高職業防護依從性和適應性[5]。
實習醫院更應開展不同形式的職業防護宣教活動,做好崗前職業防護教育,定期培訓,將職業損傷發生后的處理流程作為實習前的必教內容,針對實習生容易發生的職業暴露行為進行模擬考核,合格者才可上崗實習。同時要加強帶教教師管理,要求帶教教師責任意識強,工作認真負責,操作嚴謹規范,給實習生起到示范帶頭作用。帶教教師在帶教過程中向實習生介紹本科室職業暴露防護措施,并通過反復強調,不斷提醒,加強對實習生的保護,降低職業暴露發生率[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