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飛飛 梁丹丹 圖片提供/站酷海洛
我國現有肝臟病患者總數約為4 億,其中慢性乙肝感染者約9300 萬人,丙肝約1300 萬人,可見慢性肝炎在我國的發病率較高。慢性肝炎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以累及肝臟損害為主的全身性疾病。肝細胞炎癥和肝細胞壞死持續6 個月以上稱作慢性肝炎。慢性肝炎的臨床表現、輕重程度差別很大,輕者無臨床癥狀,重者出現肝硬化及肝衰竭。目前慢性肝炎的主要治療方式除藥物治療外,合理的飲食調理能協助肝細胞的修復和再生、延緩病程進展,而適當運動也有助于患者提高體質、增強抵抗力、促進肝病康復。
適當運動鍛煉有助于改善慢性肝炎患者的有氧耐力,提高抵抗力,降低各種感染風險。同時運動還能減輕慢性肝炎患者常有的神經官能性癥狀,如神經過敏、失眠或情緒低落等,促進全身血液循環,減輕肝臟淤血,增進食欲,改善消化和吸收功能等。
有些病情較輕無明顯癥狀或處于疾病恢復期的慢性肝炎患者,由于體質較弱,過分強調休息,長時間臥床不起,反而引起體力衰退、情緒抑郁,甚至植物神經功能失調或肝炎后脂肪肝。個別患者則過早恢復劇烈體育活動或體力勞動,結果又導致病情反復。那么,慢性肝炎患者應該怎樣合理安排休息和運動呢?這是每一位患者必須注意的問題。

慢性肝炎患者適合的運動一般為中低強度的有氧運動,運動強度太高會造成過度疲勞,加重肝臟的負擔,因此一般選擇運動后無心慌、氣急、不適、疲勞,能長期堅持的有氧運動為宜。
步行是最簡單有效的有氧運動鍛煉形式,對場地沒有過高要求,可以盡量選擇一些環境優美、空氣清新的運動場所。中等速度步行一般速度在80~100 步/分鐘,伴有食欲不振等不適癥狀的患者速度還可以再減慢一些,以散步的形式進行。
步行過程中抬頭挺胸,雙臂自然擺動,軀干適當旋轉,可以鍛煉到全身大部分肌群,提高肺活量,加快血液循環、增加全身氧供,并提高機體的抵抗力和運動耐力。隨著堅持運動時間的延長,患者會發現自己的運動耐力越來越好,而且精神狀態也會得到改善。
從中醫養生的角度來看,慢性肝炎患者忌急躁、暴怒、動肝火。而習練太極拳就是慢性肝炎患者非常合適的選擇。太極拳講究天人合一、動靜結合,在運動的過程中動作如行云流水,伴隨呼吸調整,不僅提高有氧運動能力,還能很好地放松身心、陶冶情操。
登山運動被認為是運動強度較大的鍛煉形式,其實只要控制好速度和時間,慢性肝炎患者一樣能進行鍛煉。選擇高度不太高的登山地點,登山道路也應較為平緩,逐漸升高,一路閑庭信步,觀賞山林風景。有一定坡度的登山徒步對于心肺功能的刺激更強,改善效果也更明顯。
結合個人愛好,每周進行3 次左右的舞蹈或體操鍛煉,也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有氧運動選擇。這些運動適合平時無明顯不適癥狀的慢性肝炎患者,但運動時注意不要過多跳躍,以免牽拉肝臟包膜,引起不適感。運動時間為每次20分鐘左右,以不出汗或微微出汗為宜。
慢性肝炎患者的運動鍛煉一定要配合定期身體檢查。慢性肝炎如處于活動期則強調休息,且休息時間要長,一般需要3~6 個月。如血清ALT (谷丙轉氨酶)升高達200U 或以上,全身乏力,食欲差,甚至伴有惡心、嘔吐,就應優先考慮臥床休息。休息得越充分,病情好轉得越快。待黃疸消退、血清ALT接近正常、癥狀消失時,可逐漸增加活動量。

在此期間肝炎患者體內的炎癥已經穩定下來,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注意飲食,在休養調理期間強調一定要臥床休息,可以循序漸進地進行一些短時間的運動和輕微的活動,切記不可感到勞累。
急性肝炎患者由于體內的炎癥十分活躍,一定要注意臥床休息,保持體力,減輕體力上的消耗,等待黃疸消退。病情有明顯好轉后,可以進行一些適度的運動,但是不可太過勞累,以不感覺到疲勞為度。隨著病情逐漸好轉,可逐漸調整活動量。
在此期間的患者體內炎癥已經相當穩定,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做一些適當的運動,保持良好的體力,增強抵抗力,促進全身器官恢復各項生理功能。這個階段的患者不應該過分強調臥床休息,適當運動有利于病情的好轉。
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宜運動,運動量以不感疲勞為度,自覺稍微出汗即可。運動后如乏力減輕、肝功改善,可適當加大活動量或延長運動時間,但也要避免劇烈的體力活動。
重癥肝炎患者肝臟結構破壞萎縮、肝功能衰竭,臨床表現出極度乏力、嚴重的消化道癥狀、黃疸進行性加深,應絕對臥床休息,洗漱、大小便應專人照護,不得隨便下床活動。
當然,慢性肝炎患者還應注意飲食結構的調整,不要一味追求“補品”,應葷素搭配,健康飲食,攝入優質蛋白。不暴飲暴食,減輕肝臟負擔。作息規律也很重要,久坐(如打麻將)、熬夜(如玩手機)等都會對身體造成很大的負荷。應保持輕松平和的心態,過于急躁和抑郁的性格都會對健康造成不利影響。改變自己的不良生活習慣,規律運動,健康飲食,就能促進肝病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