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瑛

圖片來源于: www.baidu.com(2019.12)
斗轉星移,不經意間,我已退休十個年頭了。這些年我可沒閑著,一直關注老年人養生保健方面的信息及理念。我發現長壽健康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退休后有事做,適度地忙。
農民健康者一直離不開農田,工人健康者往往被返聘回工廠帶徒弟,科學家長壽者大多依然在崗位做研究和堅持讀書、寫作。像壽長112 歲的周有光老先生,直到88 歲才把辦公室搬回家里。100 歲后,老先生每年還要出版三到四本書,太了不起,太神奇了。還有壽活100 歲的漫畫家方成,他曾說:“我長壽的秘訣就一個字,忙。忙得忘記了身體,忘記了休息,忘記了一切,甚至忘記了死亡。”我國著名的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院士,96 歲高齡還能上手術臺,平均每天要做一臺手術。他每次做完手術,汗水都會把衣服浸透,如此運動量在他看來是一種挑戰,更是一種激勵。每次能順利完成一臺手術,他的內心就十分滿足與自豪,這種喜悅讓他恍惚間覺得自己還是一個20 歲出頭的小伙子。還有我們都熟知的吳階平教授,他特別推崇“忙”。他認為,生命在于運動,運動包括兩個方面:身體要動,腦子也要動。身體動則氣血流暢,腦子動更為重要。大腦的運動對整個機體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吳階平說:“防衰老就要經常動腦。”他每天腦力勞動量非常大,在節假日,他也不會讓自己的腦子閑下來,會思考一些醫治病人時遇到的難題。吳階平認為工作對人的健康來說是很好的事,要接觸社會,做點事,適當訓練腦力思考問題,這是保持健康的重要條件之一。人就怕身體和腦子都停下來,這樣很快就會出現衰老的跡象。吳階平教授年輕時身體并不好,大小手術動過好幾次,就因為他退而不休,晚年的“忙”才能讓他長壽而健康。
當下有些人一退休就“囚”在家里,整日無所事事,無趣無味地度日。人一旦閑散下來,疾病就找上身,所以進入老年后還得適度忙碌起來。有一個工作依托,心中有一個愿景,對自己的身心健康都有好處。心中有理想,手里有活兒干,反而沒什么病,老年人多點事情,忙起來就可以忘記年齡,忘記煩惱,心情自然好了起來。當然,這種忙應該適度,過度疲勞不可取,做事一定要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