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俊,耿京金,馬儀菲
(北京市朝陽區麗景幼兒園,北京,100024)
這個主題來源于一件小趣事引發的小討論。我們班有一個新來的年齡比較小的小朋友,他在家吃西瓜籽的時候一不小心把西瓜籽吃到肚子里了,就哇哇大哭起來。問他為什么哭,他說因為害怕自己的肚子里長出一個大西瓜。我把這件小趣事分享給我們班的小朋友,我們班的小朋友聽后都哈哈大笑起來。我緊接著問:“那你們覺得西瓜籽吃到肚子里能長出大西瓜嗎?”所有小朋友都說:“不能。”我又問:“為什么不能呢?”其中一個小朋友說:“當然不能了,因為種子發芽需要土壤,肚子里又沒有。”其他小朋友說:“種子發芽還需要陽光,所以在肚子里發不了芽呀。”通過這件小趣事,大家開始對種子產生了興趣,也產生了很多疑問,“所有的植物都有種子嗎?銀杏樹有種子嗎?”“這些種子藏在哪里呢?”“為什么要有種子?”等。基于幼兒探究種子的興趣,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們設計了本次“小種子的秘密”主題探究活動。
主題主要目標的制訂非常重要,關乎主題活動開展的脈絡與方向,關乎是否能順利地開展主題活動,是否能促進幼兒的發展。
為了制訂系統的、科學的、適宜的、多維的目標,我們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需要,主要從三個維度來制訂目標,分別是情感態度、能力與方法、知識與經驗。
在情感態度維度方面,主要是從幼兒的興趣和愛護生命兩個方面制訂目標,幼兒對探究種子的秘密感興趣,喜歡動手動腦探索種子,在種植、照顧植物的過程中,知道植物也是有生命的,我們要愛護它。
在能力與方法方面,主要是從觀察與比較、提問與猜測、記錄三個方面制訂目標。[1]對不同植物進行觀察與比較,發現其相同和不同之處。能根據自己的觀察提出問題,大膽猜測。能用圖畫或其他符號對自己的觀察進行簡單記錄。
在知識與經驗方面,主要從七大關鍵經驗里選擇其中六個關鍵經驗制訂目標,分別是種子的身體特征、多種多樣、生長變化、基本需求、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生命周期。
根據幼兒的探究學習的方式與具體形象的思維特點,[2]本次主題探究活動主要分為三大階段,分別是了解種子階段、播種種子階段、種子發芽階段。三個階段是循序漸進的關系,了解種子階段采用游戲、觀察等方式豐富幼兒掌握有關種子的相關經驗。例如,了解種子的多樣性、外形特征、基本需求,為播種種子、種子發芽成長變化過程中觀察與照顧種子做鋪墊。在播種種子階段,通過查閱相關的資料與采訪大人、親自操作的方式,了解與學習播種種子的技巧。在種子發芽階段,通過猜想、觀察、記錄等方式了解不同種子的發芽期,在比較與觀察的過程中,發現不同種子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從而提高觀察與比較的能力。
1.收集種子——觀察與發現種子的多樣性及不同種子的明顯特征
種子是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無意能接觸到的事物,教師應鼓勵幼兒大膽地去收集各種各樣的種子,為之后的探究活動做準備,如圖1。

圖1 收集種子的幼兒
幼兒從自然界找來了各種各樣的種子。教師和幼兒一起將種子放在種子保存瓶里,將幼兒的照片與種子長大之后開花或結果的樣子貼在瓶身上,便于幼兒自主了解種子,如圖2。教師將瓶子掛在主題墻上展示出來,幼兒可以在區域活動或者過渡環節的過程中,取下來分享自己帶來的種子。在玩一玩、看一看、聽一聽、猜一猜的過程中,幼兒能了解更多同伴帶來的各種各樣的種子,發現原來種子是多種多樣的。在玩“猜一猜是誰的種子”游戲中,幼兒無形地掌握了不同種子的明顯特征。

教師除了鼓勵幼兒收集種子,還可以和幼兒共同去收集有關種子的書籍。幼兒在日常的自主閱讀或與教師共同閱讀的過程中,豐富了對種子在發芽、生長、傳播等方面的認知經驗,為之后的探索活動做鋪墊。
2.玩種子分類游戲——嘗試多角度進行分類,提高幼兒的分類水平及觀察與比較能力
除了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猜一猜種子,教師還鼓勵幼兒按照不同的分類方式對種子進行分類,有的幼兒按顏色分,發現有好多不同顏色的種子,紅色的、黑色的、棕色的、黃色的、綠色的;有的幼兒按大小分,發現種子有不同的大小,有的種子像芝麻粒那么小,有的種子像指甲蓋那么大;有的幼兒是按扁扁的或鼓鼓的分,發現有的種子非常扁,有的種子非常鼓;有的幼兒又按照種子聞起來是否有氣味分,發現有的種子有辣辣的味兒,有的種子有像土一樣的味兒,有的種子一點兒氣味也沒有;有的幼兒按照形狀分,發現了不同形狀的種子,有的種子是圓形的,有的種子是心形的,有的種子是雨滴形的。幼兒在表達自己的分類方法和傾聽他人的分類方法的過程中,了解了很多不同的分類方式。在按照不同的分類方式進行種子分類的過程中,幼兒發現了不同種子的外形特征,更具體、更細致地發現了種子的各種形態。整個過程教師都鼓勵幼兒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操作與分類,這樣幼兒的興趣更濃了。在實際分類的過程中,幼兒需要仔細觀察、認真比較,無形中鍛煉了他們的觀察能力和比較能力。
幼兒的學習方式通常是先了解、再探索,他們共同收集種子、自主分享種子,在一起猜一猜、玩一玩、看一看、說一說、分一分的過程中形成了學習的共同體,同時也豐富了種子的相關經驗,為之后的探索活動做準備。
3.種子有什么作用呢?——在思考、表達與傾聽的過程中,全面地了解種子的作用,感受種子與其他生物的關系
種子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幼兒通過日常的生活經驗以及初步的閱讀書籍、查閱資料,有了不同、多元的回答。然然說:“種子可以讓小鳥吃。”茉茉說:“有的種子長成樹,我們可以在樹下乘涼。”喵喵說:“有的種子發芽長大開花,可以讓我們欣賞。”序序說:“有的種子可以長出蔬菜讓我們吃,種子長出植物后可以埋在土里做肥料,為其他植物提供營養。”幼兒在思考和表達自己對種子作用的認識的時候,也了解了種子對周圍環境中其他自然生命的作用,發現種子原來有這么多的作用,不僅能自己長出新的植物,還能給我們人類以及動物提供食物,還可以為其他植物提供營養。

圖4 幼兒對種子的認識
4.探索種子的結構——在親自操作與觀察中了解種子的結構
大部分幼兒都知道種子可以長出新的植物來,但是為什么小小的種子可以長出新的植物來呢?這一點讓幼兒很疑惑。
對于幼兒的這個疑惑,教師提供了干種子和已經發了芽的濕種子給幼兒觀察。他們在觀察濕種子和干種子的過程中,發現了濕種子軟軟的,干種子硬硬的。還發現干種子外面有一個小小的洞。幼兒給這個小小的洞起了個名字叫作種子的肚臍。
那種子里面到底有什么呢?幼兒會發現干種子打不開,教師也提供了各種浸泡過水的比較大的濕種子,比如花生、紅豆、黃豆、綠豆、黑豆等,便于幼兒打開,也便于幼兒觀察,他們像小小探索家一樣細致地打開種子,用放大鏡觀察種子,如圖5。

圖5 觀察種子

圖6 種子的結構
幼兒打開種子發現種子里面有小小的芽,外面還有薄薄的一層皮,如圖6。他們觀察發現,種子外面有種子皮、種子的肚臍,里面還有嫩芽。雖然幼兒目前對種子結構里面的各個部分的學名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但是教師在尊重、理解他們給種子的結構的各個部分起的名字的基礎上,也提供了各個部分的學名,讓幼兒有一個正確的認知,了解種子的結構。只有結構完整了,才能發芽長出新植物,為之后知識經驗的學習奠定基礎。
1.種什么種子呢?——在自主選擇、查閱資料的過程中了解播種的知識
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收集了各種各樣的種子,教師問幼兒想種什么種子,他們說出了想種的幾種種子后,教師可繼續追問:“想種的這些種子都適合秋天種植嗎?”幼兒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查閱資料,選出了秋天可以種植的種子帶到教室。在幼兒選出的種子中,教師和幼兒一起選了6種種子,這六種種子適合在秋季播種,周期短、差異大,便于觀察、比較。幼兒自主投票在這6種種子中選擇了自己想要種植的種子。
2.怎么種種子呢?——在親自體驗播種的過程中,主動發現問題,積極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
幼兒根據之前了解種子過程中掌握的已有經驗,表達了松松土、撒種子、澆澆水等種種子的方法。有些幼兒在撒種子時遇到問題了。有的幼兒說隨便撒種子,另一個幼兒說他記得和爺爺一起去采摘的時候,植物都是一排一排的。我問他們覺得一排一排撒種子好,還是隨便撒種子好,大家都說一排一排撒種子好,這樣我們采摘的時候就不會弄壞植物了。隨便撒,有的地方種子就會多,有的地方種子就會少,長出來不太好看。最后我們一致決定一排一排撒種子。教師和幼兒一起把一根一根的毛線放在種植盆中,做好標記,如圖7。

圖7 用毛線給種子做好標記
在種植白菜的時候,又遇到問題了,一排種多少顆種子呢?有的幼兒說種5顆,有的幼兒說種10顆,有的幼兒說種6顆。那到底種多少顆呢?一名幼兒說:“老師,白菜很大,我們可以少種一點兒,要不然白菜沒地方長了。”另一名幼兒說:“我們可以拿一棵白菜量一量。”教師也考慮了這個問題,為幼兒提供了白菜,如圖8。

圖8 幼兒觀察、思考應該種多少顆種子
幼兒先用白菜量一量,然后按照距離撒下少量白菜種子。
在播種種子階段,幼兒遇到了怎么撒種子的問題,教師鼓勵他們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通過啟發式的提問引導他們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和辦法的適宜性。幼兒在傾聽、表達、交流、商量的過程中選擇了最佳的辦法,然后開始進行實際操作。幼兒在整個播種種子的過程中,不僅了解了播種種子的常識和方法,也大膽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與猜測。
1.紅豆苗倒了——發現問題,先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然后在討論與試驗中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慢慢地,種子發芽了,紅豆苗長得可快了,大家都很高興。可是有一天,幼兒發現紅豆苗東倒西歪的,這是怎么回事呢?
大部分幼兒會說:“我們可以用積木支著它。”于是教師鼓勵他們拿一塊積木試一試,如圖9。在用積木支著紅豆苗的時候,有的幼兒說:“不能用積木,積木壓到其他紅豆苗了。”然然還說:“如果用積木,咱們去玩建筑區的積木時,積木不夠怎么辦?”

圖9 一名幼兒用積木支撐紅豆苗
那怎么辦呢?優優說:“可以蓋些土。”于是優優開始給紅豆苗蓋土,如圖10,但是紅豆苗依舊歪歪扭扭,還有什么辦法呢?

圖10 給紅豆苗蓋土
豆豆說:“可以用木棍支著,我們家種的花倒了,爺爺就是用棍支著它的。”于是我們從美工區拿來了毛線和冰棒棍,用棍支著紅豆苗,用毛線將紅豆苗綁在棍上,紅豆苗終于立起來了,如圖11。大家一致覺得這個方法比較好。

圖11 一名幼兒用冰棒棍把紅豆苗支起來
教師和幼兒們當天就共同把所有紅豆苗用冰棒棍支起來了,如圖12。

圖12
2.苗都擠在一起了——關心種植的植物,主動發現問題,想辦法解決問題
接下來,幼兒們又發現了一個問題:種植的菠菜發芽之后都擠到一起了。教師問:“你們覺得菠菜苗為什么那么擠呢?”“因為當時撒種子的時候不小心撒多了!”
那怎么辦呢?其中一名幼兒說:“咱們可以直接拔掉壞的苗。”“那壞的苗拔了還是很擠,怎么辦呢?”佳寧說:“把好苗也拔了。”喵喵說:“拔掉多可惜呀,那怎么辦呢?”教師這時候說:“我們可以將擁擠的好苗移到其他盆里,這樣就不那么擠了,你們覺得怎么樣呢?”大家說:“好呀,我們試試。”于是教師拿出了之前準備的土、盆等,帶著幼兒一起先將壞掉的、長得不好的苗拔掉,將好的苗連根拔起移到另外一個盆里。
在種子發芽這個階段,幼兒通過日常觀察發現了問題,教師沒有直接告知幼兒應該怎么辦,而是鼓勵幼兒大膽想出解決辦法,大膽地進行嘗試,在不斷地嘗試中解決問題。發現問題,想辦法解決問題,也體現了幼兒對植物的愛護,想用自己的方式與辦法幫助植物,讓植物更好地成長。
3.發現秘密——在觀察、對比與探索過程中,發現種子發芽的秘密
教師帶著幼兒在近期種子發芽的過程中進行了階段性的觀察、對比與探索,發現了這6種種子在發芽、成長過程中的秘密。
第一,不同的種子發的芽不一樣。
幼兒通過觀察、對比實物發現了不同的種子發的芽不一樣,綠豆種子發的芽像小雨滴,紅豆種子發的芽像小愛心,小蔥種子發的芽細細的,像線一樣。白菜種子發的芽像只小蝴蝶,芹菜種子發的芽像更小的雨滴,菠菜種子發的芽長長的、細細的。
第二,不同的種子發芽期不一樣。
在自然角教師提供了大的標簽紙,讓幼兒將自己的觀察記錄在紙上。為了讓全班的幼兒都比較直觀、清楚地了解不同蔬菜發芽的情況,教師為這四種蔬菜制作了大的觀察記錄表,如圖13。

圖13 觀察記錄表
在這張大的觀察記錄表中主要有6列記錄,便于幼兒記錄這幾種蔬菜成長過程中的關鍵變化,比如發芽、成熟、開花、結果等。幼兒不需要天天觀察記錄。比如,第一列是幼兒記錄的發芽的樣子。當幼兒發現小蔥發芽了,馬上將小蔥發的芽記錄下來,上面寫的第7天的意思是,小蔥在第7天發的芽。
因為中班的幼兒對時間的掌握、計算時間的經驗比較少,于是天數是幼兒發現有明顯變化的時候,問教師到了第幾天,教師幫幼兒計算好時間告訴幼兒,幼兒再填寫上去的,如圖14。

圖14 填寫觀察記錄的幼兒
通過對比,幼兒發現4種蔬菜發芽的時間不一樣,如圖15。最早發芽的是白菜,只需要4天;最晚發芽的是芹菜,需要10天;菠菜發芽需要5天;小蔥發芽需要7天。

圖15 4種不同蔬菜的發芽時間對比
幼兒發現綠豆第二天就發了芽,紅豆是第三天發的芽,原來綠豆比紅豆先發芽,如圖16。

圖16 幼兒發現綠豆比紅豆先發芽
第三,紅豆長得快,綠豆長得慢。
紅豆和綠豆在生長過程中到底長了多高?哪種長得更快呢?教師為幼兒提供了以1厘米為單位的統一的標尺。幼兒可以用標尺來測量紅豆和綠豆生長的高度。幼兒發現,雖然紅豆比綠豆發芽晚,但是紅豆發芽之后長得比綠豆快,如圖17。

圖17 幼兒測量豆苗生長的高度
第四,紅豆和綠豆有很多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幼兒通過觀察發現紅豆和綠豆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圖18:它們的種子都是鼓鼓的,種子上都有白色的小點,都有根、莖、葉,它們的根都有須,葉子都是綠綠的,又都有葉脈。

圖18 紅豆和綠豆相似的地方
幼兒通過觀察發現紅豆和綠豆也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紅豆的種子是紅色的,綠豆的種子是綠色的,紅豆苗比綠豆苗高,紅豆的葉子長長的,綠豆葉子像個小桃心。
幼兒通過觀察、記錄、對比,發現4種蔬菜發芽的時間不一樣,不同的種子發的芽也是不一樣的。通過觀察和對比綠豆和紅豆,發現紅豆苗長得比較快,綠豆苗長得比較慢,紅豆和綠豆有很多一樣和不一樣的地方。在多次的觀察、記錄、對比的過程中,幼兒發現了種子的生長變化、種子的生長發芽期的不同、種子的多種多樣。在種子發芽階段,教師鼓勵幼兒仔細觀察,用能讓大家理解的方式,比如繪畫或者符號來記錄種子的整個變化過程。教師雖然在有關種子發芽的知識儲備方面比幼兒先行一步,但是本著讓幼兒親自動手、親自體驗,在探究的過程中進行學習的觀念,教師并沒有以講解的方式告知幼兒,而是鼓勵幼兒大膽表達、猜測,給予幼兒充足的時間去觀察與驗證自己的猜想。在整個過程中無形地鍛煉了幼兒的觀察、記錄、對比能力。
在整個主題的開展過程中,無論是幼兒還是教師,都在共同成長著。通過開展這個主題活動,教師和幼兒一起去了解種子、播種種子、探究種子的秘密,幼兒對種子的多種多樣、基本需求、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生長變化、生長周期等方面的知識有了更多的了解。他們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想各種辦法解決問題,愿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在照顧植物的過程中,幼兒了解到植物也是有生命的,要好好愛護它。對于教師來說,開展本次生命科學主題探究活動,能對生命科學主題探究活動有更多的認識。比如,如何激發幼兒探究的興趣,在幼兒探索過程中教師的角色問題、教育方法問題,以及如何去評價幼兒,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