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霽
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成果后,如何將有效的防控措施固化為法律制度,解決公共衛生應急管理工作中暴露出的短板問題,打好疫情防控的持久戰,市人大常委會決定盡快制定相應的地方性法規,進一步提升本市的預防和處置公共衛生事件能力。10月27日,市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上海市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11月1日起正式施行。
凸顯“預防為主、平戰結合”
市人大常委會領導和有關委員會在立法調研中感到,條例不應局限于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時的應急處置工作,更要堅持“預防為主、平戰結合”的原則,圍繞建立和完善常態化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全面提升本市公共衛生應急能力,推動上海成為全球公共衛生最安全城市之一。對此,條例從公共衛生社會治理、公共衛生事件的預防與應急準備、監測與預警、應急處置、醫療救治、保障與監督各方面,構建起本市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
條例還按照市委、市政府《關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的若干意見》,圍繞社會治理體系、應急指揮體系、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監測預警體系和應急醫療救治體系建章立制,為保障上海的公共衛生安全編織起嚴密的保護網。
建立全社會參與的公共衛生治理體系
預防和減少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對此,條例要求通過聯防聯控、群防群控的機制,形成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的公共衛生社會治理體系。
明確屬地責任和單位責任。條例規定區人民政府按照市人民政府的要求,落實網格化防控管理機制,指導、監督屬地單位和個人落實各項防控措施;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組織指導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落實各項防控措施;居民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則要發揮自治作用,協助上級政府和相關部門開展公共衛生宣傳教育,落實預防和控制措施。同時,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依托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和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兩個平臺,做好公共衛生的監測、預警防控等工作,為公共衛生事件的預防與處置提供便捷服務。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應當承擔起本單位的公共衛生事件控制處置的主體責任,建立健全本單位的公共衛生管理制度,做好宣傳、教育、培訓、應急演練等工作。
推行分餐制和公筷公勺服務。加強餐飲行業的疫情防控措施是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在審議時提出的建議。市人大法制委員會經過研究,在有關行業治理的內容中,重點對餐飲行業的服務提出了要求;餐飲行業主管部門以及相關行業組織應當制定分餐制服務規范,推動餐飲單位予以落實;餐飲服務單位應當提供公筷公勺服務。
倡導個人健康衛生習慣。養成良好的健康衛生習慣、做好個人疾病預防措施是公共衛生社會治理的重要環節,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在審議中提出,條例應當強調個人在公共衛生社會治理體系中的作用。市人大法制委在統一審議時將個人健康衛生習慣納入公共衛生社會治理,并根據防控決定中有關規定,要求個人在呼吸道傳染病流行期間,進入公共場所應當按照要求佩戴口罩,并保持社交距離。
健全預防與應急準備機制。條例規定市、區人民政府建設公共衛生應急指揮中心,加強各政府部門的協同聯動,構建統一領導、權威高效的公共衛生大應急管理格局。由市、區人民政府制定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并按照預案定期組織開展應急演練;建立應急物資儲備制度,市公共衛生物資儲備機構應按照目錄進行實物儲備,同時要求市經濟信息化部門建設和完善應急物資生產體系,與相關企業做好物資生產能力的儲備;要求科學規劃應急救治床位數量,確定一定數量的醫療機構在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時轉化為定點醫療機構。
在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方面,條例提出了“整體謀劃、系統重塑、全面提升”的總體要求,建立完善以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為核心、醫療機構為支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依托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并對疾控機構的職能設置、人才培養、隊伍建設等都提出了具體要求。
完善監測和預警機制
加強對源頭性、苗頭性公共衛生事件的監測預警是有效預防和快速處置公共衛生事件的重要環節,對實現“早發現、早報告、早控制、早處置”起著關鍵作用。
完善監測哨點布局。除了將醫療機構、藥店、學校、托幼機構、養老服務機構、交通樞紐等作為公共衛生事件監測哨點外,針對近期一些地方的進口冷鏈食品上發現新冠病毒的情況,條例將食用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和進口冷鏈食品儲運、加工、銷售企業也納入哨點布局范圍,并要求相關部門明確不同類型公共衛生事件的觸發標準。
明確信息報告和核實制度。獲悉公共衛生事件信息的單位和個人,應當立即向所在地人民政府、衛生健康部門或者疾控機構報告,也可通過12345市民熱線報告。衛生健康部門應當組織有關專業機構對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及時匯總分析、調查核實,及時發布有關公共衛生事件的信息。
規范應急處置工作
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公共衛生事件的級別確定應急響應級別,并可以根據需要劃定區域風險等級,并依法采取控制危險源、交通管制、限制人群集聚活動等緊急措施,相關單位也應采取對染病患者、疑似患者進行應急檢驗檢測,對被污染的污水、污物、場所等按照要求進行消毒等專業處置措施。
條例規定區人民政府可以對有疫情高風險地區旅行史或者居住史的人員,采取在指定場所進行隔離健康觀察或者居家自主健康管理,以及其他必要的預防控制措施。
基層組織在本市疫情防控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條例進一步明確社區防控工作職責,要求居(村)委會組織動員居(村)民、志愿者等落實社區封閉式管理、人員進出管控、居家健康觀察管理、健康提示等應急防控措施,及時收集、登記、核實、報送相關信息。
各級人民政府還要做好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期間的輿情信息監測,積極回應社會關心的問題。
開展“四個集中”的醫療救治
條例規定建立由定點醫療機構、院前急救機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組成的應急醫療救治體系,按照集中患者、集中專家、集中資源、集中救治的要求,開展救治工作,并對院前急救、分診和轉診、隔離治療,防止院內感染等作出規定。
落實全方位保障措施
條例對“戰時”和“平時”的公共衛生應急保障措施都提出了要求:一方面做好本市公共衛生領域的經費、科研、人才培養保障,夯實公共衛生治理的工作基礎;另一方面對應急處置期間的物資生產、征用和采購,應急處置車輛、物資的優先通行和運輸以及確保基本生活保障、公共服務、基本醫療服務等都作出了規定。
條例還對參與應急處置人員的激勵與撫恤措施、相關患者的醫療救治補助費用、為有需求的人員提供心理援助、規范慈善捐贈活動的管理、對公共衛生事件引發的矛盾進行糾紛化解和提供公共法律服務等方面都提出了保障要求,將公共衛生應急管理工作延伸到各領域,形成合力。
首次設專章明確監督措施
為了確保相關法律、法規的有效實施,條例單設了“監督措施”一章,加強對本市公共衛生應急管理工作的監督。從政府監督、人大監督、社會監督、輿論監督多個層面提出監督要求。本市地方性法規中首次專門對監督工作用專門章節加以規范。
強化法律責任
條例除了依據上位法,對違反相關規定的單位、個人提出相應法律責任以外,還創設了以下規定:對個人進入公共場所不按照規定采取防控措施的,有關公共場所管理單位可以拒絕為其提供服務;餐飲服務單位未向消費者提供公筷公勺服務的,由市場監管部門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處以警告,并將相關情況納入餐飲服務食品安全量化分級管理評定范圍,評定結果向社會公布;按規定將有關單位失信信息以及個人隱瞞病史、疫情高風險地區旅行史或者居住史,逃避隔離治療、醫學觀察、健康觀察等信息向本市公共信用信息平臺歸集,并依法采取懲戒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