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鑫
更多公益、更多便利、更多開放是人民群眾的向往;更多優質、更高質量、更多參與是地方立法的本義。一部為保障市民享受到更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加強“上海文化”品牌建設而專門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將于明年1月1日起施行。10月27日,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務保障與促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為本市加快建成社會主義國家文化大都市提供法治保障。
優化設施建設布局
增強文化“軟實力”必須要有設施“硬實力”的支撐。提升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和管理水平,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前提和基礎。
結合本市實際,條例對公共文化設施的類型作了細致分類和界定,并明確了相關建設和管理要求。進一步優化公共文化設施布局,建設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明確拆除重建與改建的具體要求;要求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管理單位合理布局基本功能空間,設置便民服務區,配置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設備,有計劃地巡查、維護和更新;建立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制,有效整合公共文化資源,促進優質資源向基層延伸;進一步完善設施運行和管理方式,建立公共文化設施資產統計報告制度、公共文化服務開展情況年報制度、安全管理制度以及突發事件應急機制等;推動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設施管理單位法人治理結構,提高其自身發展能力。
條例還鼓勵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興建、捐建或者與政府部門合建公共文化設施,依法參與公共文化設施的運營和管理。捐贈人單獨捐贈或者主要由捐贈人出資建設的公共文化設施,可以由捐贈個人冠名或者提出公共文化設施名稱,經文化主管部門同意后,報同級人民政府批準。
關注特殊群體需求
為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和適用性,條例明確,本市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以免費或者優惠為原則,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
條例明確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內容,細化公共文化設施免費或者優惠開放、開放時間和服務公示等要求;明確對遠郊地區、大型居住社區以及人員流動量較大的公共場所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措施;創新服務方式,明確公共文化四級配送、流動文化服務和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具體內容。
如何進一步保障特殊人群的公共文化權益是審議中的熱點問題之一。均等性是公共文化服務的突出特點之一,但是由于主客觀條件的限制,許多常規的公共文化服務對特殊人群來說往往可望不可即,需要給予他們一定的特殊保障。
本次立法關注到了包括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在內的群體,針對他們的特點與需求,提供了有針對性的、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務。要求政府、學校、設施管理單位協同配合、共同保障學生公共文化權益,積極推動優秀傳統文化、高雅藝術進校園;定期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美術館等展館,觀摩愛國主義教育電影、經典藝術作品。為保障殘疾人公平享受公共文化服務創造條件,要求公共圖書館設置盲文閱讀、盲人有聲閱讀專區或者專座,鼓勵電影、電視作品制作方提供無障礙版本;在有條件的電影院、劇院配備無障礙觀影設備,開設無障礙電影專場等。在老年人方面,鼓勵和支持在養老服務機構設置公共文化活動區域,為老年人開展文化活動提供便利。
設專章推進三大文化品牌建設
上海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集中體現在品牌建設上。2018年,市委、市政府印發《全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國際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提出全力打響上海紅色文化品牌、海派文化品牌、江南文化品牌,進一步增強城市軟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工作目標。
全力打響“上海服務” “上海制造” “上海購物” “上海文化”四大品牌是本市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的重要舉措。為了更好地體現服務社會主義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的戰略目標,條例專設“上海文化”品牌建設一章,明確“上海文化”品牌建設的目標,聚焦推進三大文化品牌建設的具體舉措,并增加文化地標建設、特色團隊建設兩項具有地方特色的舉措。
條例明確支持舉辦重大品牌節慶活動、著力提升重大體育賽事辦賽品質;加強高品質公共文化空間建設,打造文化地標;著力培育傳統戲曲、民間文藝、現代藝術等具有地方特色、示范效應和影響力的文化團隊;推動具有本市特點的美麗鄉村文化建設;加強文化數字產品、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實施品牌培育工程,擴大公共文化服務影響力;加強引導推介和合作交流。
單位和學校積極創造條件向公眾開放
為了進一步鼓勵和推動社會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激發全社會的文化創造活力,條例專設“社會參與”一章,這是本次立法的又一亮點。
引導社會參與可以增強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動力。條例明確要拓展公共文化服務的線下以及線上空間范圍,包括黃浦江、蘇州河沿岸公共空間和設施,公園綠地、廣場、景區景點、商場、交通站點等的公共空間以及文化云等網絡平臺。同時細化了社會力量參與的主要方式,明確了捐贈冠名、項目補貼、稅收優惠等促進措施;著力發揮公共文化領域行業組織作用,鼓勵提供文化志愿服務活動。
2012年以來,本市按照《上海市市民體育健身條例》的要求,陸續開放了學校體育設施,社會反響較好。在此前的條例審議中,市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和有的委員建議,進一步推動學校文化設施有序開放。經研究,市人大法制委員會認為,倡導和鼓勵學校文化體育設施向公眾開放,有助于擴大公共文化服務資源總量,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
即將施行的條例鼓勵機關、企事業單位創造條件向公眾開放設施;要求公辦學校在不影響日常教育教學秩序的前提下,積極創造條件向公眾開放文化體育設施;鼓勵民辦學校向公眾開放文化體育設施。考慮到學校在經費、安全等方面的顧慮,條例要求市、區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對向公眾開放文化體育設施的學校,在運行管理、設施維修以及意外傷害保險等方面給予相應支持。
跳廣場舞不得影響他人
為強化群眾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主體地位和權益保障,條例明確,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健全群眾性文化活動機制,支持開展全民閱讀、全民普法、全民健身、全民科普和藝術普及、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等活動。
條例還細化了各類群眾性文化活動的開展方式和內容,明確政府及有關部門、群團組織等應當提供支持與便利措施;鼓勵扶持發展各類群眾性文化活動團隊,支持開展農村群眾性文化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當下廣場舞已成為老年市民喜聞樂見的健身活動。條例修改過程中,不少意見提出,要加強對廣場舞等群眾性體育健身活動的組織和引導,既要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又要避免影響社會秩序。對此,市人大法制委員會開展了充分的調研和論證,增加了一款規定,從兩個方面對群眾性體育健身活動加以規范;一方面要求開展群眾性體育健身活動,應當遵守相關規定和公序良俗,不得影響他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另一方面要求活動舉辦地所在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以及公共場所管理單位加強組織協調,保障活動有序開展。
補貼公益演出保障職業發展
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需要軟硬件的支持、多元主體的參與,也需要各方力量的支撐和保障。
為了加強對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保障,條例明確要落實公共文化服務經費保障,逐步完善公益性演出補貼制度,在財政轉移支付中向遠郊地區重點傾斜;明確崗位人員配備、職業發展保障、業務培訓和理論研究等內容;建立公共文化需求征詢反饋制度,以及公眾參與的公共文化設施使用效能和公共文化服務工作考核評價制度,促進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加強人大對條例執行情況的監督,發揮各級人大代表作用,督促有關方面落實公共文化服務的各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