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濤
“今天到貨多少口罩?防護服、手套還有多少?應急采購的儀器設備進度怎么樣?”這恐怕是上半年期間,我講得最多的幾句話了。
自年初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我又開始了以院為家的生活。為了及時保障相關抗疫物資設備,下基層、跑部門、定制度、編預案,作為公衛中心分管物資設備的院領導,我必須要讓這座在治療傳染病領域先行先驅的醫院能得到足夠的防護物資、設備供給,這也是為全市新冠疫情救治而盡的綿薄之力。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也許是多年來所具備的職業敏感性,當第一時間聽聞武漢不明原因肺炎的新聞報道,我便即刻要求醫院的物資管理部門按照能供應三個病區使用兩周以上的應急物資數量來儲備抗疫設備和防護類用品。由于預料到一旦暴發疫情,醫療設備和物資供應便是疫情防控的基礎保障,趕在疫情暴發之前,我便與供應商簽訂了保供協議,所幸這一步為疫情發生時的物資供應不斷鏈提供了保障。
后來隨著疫情發展需要,時間戰開始打響了。公衛中心及時開通了緊急采購綠色通道,由我督辦并確保急用抗疫設備能第一時間運用到應急病房。自1月20日正式收治新冠病毒肺炎確診患者后,每日工作例會、微信溝通群、釘釘協調群……在手機上所收到的每一條信息都是全力保障一線臨床救治的彈藥,我對自己說,必須提起十二分精神、時刻在膛。
隨著患者數量增加,公衛中心必須實行重癥患者和輕癥患者差異化救治,這就意味著其他應急負壓病房大樓要開始啟用。1月25日,一場連夜會議緊急召開,我對自己和同事們下了軍令狀,協調物資采購和安裝添置必須要在一天之內完成。所幸由于預案充分、準備充足,最終在24小時的時限內完成了A1和A4應急病房大樓200臺救治設備的進場,其中包括心電監護、呼吸機、高流量氧療儀等。隨后從1月下旬至2月中旬,CT、磁共振等大型應急設備陸續搬進了醫院的新病區;在2月的前3周里,200個負壓病房的應急儲備大樓在公衛中心拔地而起。在這段工期緊、任務重的時期里,緊急磋商、反復溝通、通宵達旦是難免的,由我成立的專門工作組協調建設物資設備事宜最終通過應急采購和綠色通道,累計完成醫療設備安裝324臺,完成治療、辦公及生活家具安裝2193件。
為了踐行“提升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目標,部分危重癥患者用上了ECMO(體外生命支持)設備。在疫情暴發之前,公衛中心ECMO的配置數量一直都居于上海市級醫院第一位,但隨著危重病人數量越來越多,ECMO設備出現嚴重斷貨。在申康醫院發展中心的緊急協調下,公衛中心向各市級醫院分批分次借調ECMO,最終通過三批次的借調獲得了7臺設備的協助。其實當時的我們作的借調預案已經做到了第七批次,但所幸這樣的未雨綢繆沒有實現,重癥疾病得到了控制。
設備借調的問題解決了,可是支持ECMO運行的重要部件活化凝血時間測定試劑盒又告急。由于早在1月份國內就大量缺貨,哪怕在申康醫院發展中心的協調下向本市各大醫院借調試劑盒,仍是杯水車薪。后來經過申康醫院發展中心資產部協調,香港海關調用了一批試劑盒發往上海及國內其他地區。獲悉后我如獲至寶,立即牽頭物資管理部展開聯系和對接,最終將試劑盒如期送入應急病房,并運用到救治中。4月15日,2名曾經接受ECMO治療的患者治愈出院,這是上海最早出院的兩名ECMO患者,也是“上海模式”在這場時間戰疫中的成績,為此,我深感驕傲。
如今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除了做好復工復產和日常工作外,還要應對輸入型病例的救治需求,防疫工作絕不能有絲毫懈怠,我所負責的設備保障工作必須保持著有條不紊的節奏。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是上海應對新冠病毒肺炎的主戰場,隨著全球疫情蔓延,我將慎終如始,竭盡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各項工作,為維護上海的城市公共衛生安全貢獻力量。 (整理/袁 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