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士紅
摘要:推進醫保精準扶貧項目應有大格局,即基于健康中國建設與全面創建小康社會的層面,與政府及黨的總基調與戰略決策相統一。基于社保基本原則,基礎方針,基礎制度的層面,遵循基本醫保基本的方針政策。首先,要完成應保盡保,保證農村貧困居民與重特大疾病對象參與基本醫保,符合其基本醫療要求。其次,充分突出多層次保障制度的總體功能,不得使基本醫保承受補充保險的作用及責任,最后,推動醫保支出體系變革,重建醫療激勵體系。
關鍵詞:醫保精準扶貧;實行對策扶貧對象
一、精準扶貧戰略決策
2015年10月的黨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實行脫貧攻堅項目,實行精準扶貧,精準脫貧。2015年11月29日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有關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下面簡稱決定強調,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視為基本戰略,且將之融入攻堅戰的整體要求與指導思想在如何實行精準扶貧方針,加速貧困居民精準脫貧方面決定詳細,強調根據扶持,主體精準,項目分配精準,資金應用精準策略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確、脫貧成效精確等“六個精準”的基本要求開展活動,讓建檔立卡貧困群眾中有5千萬人左右經產業支持、轉交就業、易地搬遷、教育扶持、醫療救助等舉措完成脫貧,其余完全和一些失去勞動功能的貧困群體實施社保政策兜底脫貧。
二、醫保精準扶貧立足點
醫保精準扶貧,也要首先找準扶貧主體,妥善處理扶誰的情況基于此,根據基本醫保的重要原則及功能定位,妥善處理各項工作。
(一)精準判斷扶貧主體
醫保精準扶貧的重要對象應當是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人群,但在實際扶貧過程需要體現重點地方,核心群體,核心病種精準明確醫保扶貧的主體。按照健康和貧困之間的聯系,能夠將醫保扶貧的核心主體確定為如下幾點。
1. 因貧治病對象
相關調研信息表示,貧困農村區域的居民及健康情況比一般農村較差,且經濟情況收入水平較差的群體,其健康情況越差。需要注意的是,貧困老年化在國內農村逐漸呈現,2015年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老年人群在2千萬之上,農鄉老年人因貧困而出現的營養不良情況比較明顯。所以因貧治病的群體,尤其是老年群體,需要視為精準扶貧的重要主體。
2. 邊緣貧困對象
即收入相較與貧困標準和低保救助標準略高,但生活依舊困難的群體。從收入水平而言,這些群體盡管未達到社會救濟的標準,但其抵抗風險的能力很弱,針對個人衛生開支的變化十分敏感,如果受到疾病打擊,容易陷進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不良循環之中,屬于醫保精準扶貧方面應當監測的群體。
3. 災難性衛生開支群體
不管是家庭經濟情況,原本就困難的群體或者中等收入家庭,大型疾病造成的災難性開支均會提高貧困程度,大概1.73億中國人由于重特大疾病陷進困境的比重大概是7.5%,所以這些群體也屬于醫保精準扶貧的重要對象。
在醫保精準扶貧主體的確定中,還應當根據不同地區的健康情況,如地區性疾病,不同年齡段的健康問題,如老年人和兒童,不同群體的健康需求,像殘疾人等實際狀況,建立科學的扶貧措施。而且,對貧困群體的界定應當根據其家庭背景、疾病情況、醫療費用等要素,基于基礎生活開支、非食品開支、貧困線與家庭收入確定,根據病因、病種、病情展開細化分類,了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群體底數,精確至戶、至人,設置整體性、合理性的識別規范。
(二)努力達到應保盡保
使貧困人口與因病致貧群體融入基礎醫保制度是避免與處理其因病致貧問題的基本保障與首要環節。由2012年以來,國內城鄉人口參保數量始終維持在13億之上、參保含蓋率超過95%,已基本取得全民參保。但因為城鄉人口醫保分割,多次參保,中斷參保、漏保等情況始終存在。所以,需要全面實行全民參保方案,保證城鄉人口應保盡保。不僅包含機會公平問題,還關乎醫保扶貧精準情況。要經過城鄉人口醫保制度與管理體制相整合,消除多次參保、中斷參保與漏保等情況,而且對農村困難居民要著重扶持,建檔立卡貧困居民參與城鄉用戶基本醫保個人繳費業務由財政經過城鄉醫療救助于子補貼。基于政府補助,保證人們享受基本醫保的機會與權利公平。盡管當前已達到95%的覆蓋率,但是若還未覆蓋到的5%人口屬于貧困農民與因病致貧群體,即重大缺陷,未達到應保盡保。因此,農村貧困人口與因病致貧群體應當是基礎醫保應保盡保的核心對象。
(三)保證“保基本”不變“保基本”屬于社保法規定
包含基本醫保在內部社保的基本政策,不管經濟發展是何水平,“ 保基本”政策均要堅持。以城鄉人口基本醫保為對象,政策以內的報銷比例已多達70%~80%,具體報銷比例也高達60%左右。這顯示,“保基本” 效果好,就可以保證城鄉參保人群的基本醫療要求,就可以解決其大多數災難性疾病問題,群眾便有了安全預測及獲得感。尤其是在多種補充保險由于發展緩慢而效果甚微的狀態下,堅持基本醫保“保基本”政策十分關鍵。由此,《國務院有關印發“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的通知》(下面簡稱《通知》)強調,城鄉人口基本醫保新添籌資旨在提升城鄉人口基本醫保質量。“保基本” 政策之所以貫徹執行而不得動搖,是由于“保基本”政策是基本醫保體系的生命線,若使基本醫保體系承擔“保基本”以外的要由補充保險肩負的保障責任,將會削弱和分解基本醫保體系,使之喪失可持續性,受害的會是廣大參保人員。
(四)體現多層次的保障作用
基本醫保屬于醫療保障體制的基礎層次。處理重特大疾病問題無法只靠基本醫保,應體現以商業保險為中心的若干個補充層次的功能表面上看,當前國內多層次的保障體制應有盡有,可是補充層次作用過弱,基本醫保肩負了很重的以及份外職責。基本醫保線上付錢一降再降、封頂線明顯提升甚至取消狀態下,還肩負著為大病保險付錢的責任已經超出了“保基本”的范疇。而商業健康險所支出的醫“十三五”階段國家打贏脫貧攻堅戰、完成脫貧目標的方針決策,要變成醫保扶貧的重要方略與解決因病致貧返貧的有效渠道。
一項精心規劃的醫療衛生籌資體系要為參保對象提供可承受的醫療服務,保障其免于陷進災難性衛生開支。醫保是醫療服務方面的重要付費對象,旨在抵抗疾病經濟風險,避免人們由于太高的醫療費用開支而陷進困境,保證醫療服務的平等性與可及性。
(五)先行推動醫保支付變革
在貧困地方先行推動以按病種支付為主的醫保支付模式變革,逐漸拓展病種范疇,其是國務院《通知》文件提出的內容,具有一定的現實作用。由于公立醫院醫療成本不科學,迅速升高態勢比較嚴重,所以2015年11月6號國家衛生計生委頒發了與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多個部門聯合頒布的關于把控公立醫院醫療成本不科學增長的諸多意見,需要切實降低人民醫療成本壓力。
伴隨全民醫保的創建,醫保支付體系變革早就引入中國新醫改的重要日程,目的在于重建醫保方面的激勵制度,但是任何體系的變革均無法單獨前行,作為需求側的重要措施,醫保支出變革可否起到該有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供給側現有制度的架構。在醫療供給側公立醫療機構占了主宰性地位,且其經營表現出行政性市場化特點。
三、認清大時代,形成大格局
推動醫保精準扶貧既是方法問題,還是一個關乎全面創建小康社會的全局問題。由于全民健康是完成全面小康的健康前提,正如習近平同志所強調的,無全民健康,便無全面小康。而且,醫保已經進到一個資產統一度空前提高,利益影響鏈不斷延伸的大時代,需適應這一大時代,醫保應當打破傳統思維與行政模式,盡量建立大醫保格局,即基于健康中國創建,全面完成脫貧目標與全面創建小康社會的層面,與黨及政府的總基調及戰略決策相同。基于社會保障基礎原則,基本政策,基本體系層面,堅守基礎醫保保基本的基本政策,在全面完成更為平等長遠全民醫保目標的基礎上,自主適應并突出外界機制的功能。如積極探究醫保的社會處理,全面推動協商、談判、契約以及社會評價與技術支持。推動醫保支付體系與支付模式變革,優化醫保預算控制與付款總額管理的多樣復合式支付系統,促使醫院完善服務行為,把控醫療成本的不科學過度增加,降低參保對象的壓力,真正完成新醫改強調的是參保人群看得起病,看好病的變革目的。
參考文獻:
[1]張穎,陳祖展,孫紅凱,馮凱.精準扶貧政策下湖南申家村空置住房整合利用影響因素調查與分析[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0(06):109-114.
[2]李小佳.精準扶貧思想的形成與實踐探討[J].智庫時代,2020(01):24-25.
[3]王震.習近平精準扶貧重要論述的理論構圖[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20,41(01):182-186.
[4]溫興生.醫保精準扶貧實施策略探討[J].中國醫療保險,2017(04):15-18.
(作者單位:費縣醫療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