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玉云
[摘 要]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也是推動經濟社會良性發展的基石。基于此,本文闡述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的重要性,歸納我國農村環境污染類型及產生的原因,同時提出加強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的措施,如逐步建立農村環保工作機制、全面啟動生態農村建設工程、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等。
[關鍵詞] 農村;環境污染;治理
[中圖分類號] X3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29-113-2
1 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的重要性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主要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因此造成了生態系統退化和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1]。面對當前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順應自然和尊重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走持續可發展的道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美麗中國的概念,而生態文明建設就是把可持續發展理念提升到美麗中國和綠色發展的高度,并融入經濟建設、社會建設等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從而實現生態文明與環境保護、經濟活動有機融合。對于生態文明建設來說,難點和重點均在農村,因此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必須以建設生態農村和美麗鄉村為基礎[2]。農村生態文明是國家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目的是構建優質的農村人居環境和實現農業生產良性發展,也就是從村容村貌、經濟發展和社會文明等方面,因地制宜地建設農村生態文明,從而促進農村地區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及生態文明等協調統一發展[3]。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城鎮化率的逐步提升,城市工業逐步向農村進行轉移,加之為了獲得較高的農業生產收益,農藥、化肥和地膜等使用量過多,造成農村環境污染嚴重。另外,由于小城鎮和農村聚居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管理滯后,導致農村環境污染日趨嚴重。多年來,我國環保工作的重點是針對城市地區和工業地區的污染防治,對于農村地區的環境污染和環保問題重視程度不高。農村地區是我國農產品和畜牧產品的直接供應地,如果農村環境遭到污染,就會影響整個社會居民的生存和發展,也會導致整個社會的環境治理成本大幅度提升。
2 我國農村環境污染類型及成因
2.1 生活垃圾污染
一是農村居民環保意識較差,在農村生產生活中普遍存在污水亂流、柴草亂堆、糞土亂丟以及畜禽滿街跑、雜物和垃圾亂倒等突出問題,這樣不僅僅影響農村村容村貌,而且長此以往會導致農村地區的土壤、大氣和地下水源等遭到嚴重污染。二是以前農村垃圾來源簡單,并且可以就地轉化和循環使用。但是,隨著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居民的物質需要越來越容易被滿足,使得因此而產生的農村垃圾成分日益復雜化,如農村地區的塑料制品、電子廢棄物等越來越多,導致形成了白色污染。三是部分農村成為城市垃圾的堆積地,由于農村地域廣闊且管理非常松散,因此一些近郊或者偏遠的農村成為一些城市醫療垃圾、建筑垃圾、白色廢棄物及生活垃圾等的亂倒選擇地。四是由于農村布局不合理,導致廣大農村的垃圾收集集散地、環衛設施和垃圾處理基地等缺乏,農村產生的大多數生活垃圾無法得到有效處理,造成廣大農村地區的環境變差,特別是一些偏遠農村的生活垃圾被扔在田間地頭和坑塘內,甚至堆積在水源地內造成水污染嚴重。
2.2 農業污染
農業污染主要包括農業點源污染和農業面源污染等,相對于工業污染,農業污染的過程更加復雜,而且污染源成分更多,因此控制難度更大。整體上來看,造成農業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當前農業生產中種植方式、經營管理理念落后等。據統計,因農業面源污染造成湖泊富營養化和河流污染的占比在80%以上,其還會造成重金屬超標、農藥殘留污染以及人畜排放物污染等土壤污染問題。農業面源污染還會造成空氣污染,這種污染是焚燒垃圾和秸稈等造成的。
2.3 工業污染
部分農村地區出現工業污染現象是因為廢棄物排放不科學等造成的,這樣會導致土壤污染、水污染及空氣污染等。在一些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由于過度開發和無序開發,一方面會造成礦產裸露,降雨后會沖刷礦區的土壤,重金屬等元素會隨著地表水等進入河流和淺層土壤中;另一方面,如果在選礦中大量使用水資源等,排出的廢水含有大量的重金屬且沒有及時進行處理等,直接排入河流造成水源污染。
3 開展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工作的難點
3.1 農民環保意識差
農民文化素質普遍較低,很多農民沒有深刻認識到環境污染造成的深層次危害以及資源保護的意義、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和重要性等,加之農民長期以來受傳統思想觀念的束縛等導致難以轉變自身的生產生活習慣等,缺乏參與環境污染治理的主觀意愿和能動性,因而制約了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工作的開展。
3.2 基層對環保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在廣大農村地區,特別是偏遠的農村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許多農村的重點工作集中在如何發展農村經濟上,解決農民溫飽問題。而對環境污染問題缺乏認識、不夠重視,甚至少數地方政府存在先污染后治理的不正確觀念。
3.3 監管體系不健全
當前,我國農村基層環保機構很不健全,環境監測和環境監察工作尚未覆蓋廣大農村地區,存在污染事故無人管、環保咨詢無處問的現象,農村環保監管能力亟待提高。目前,我國農村環境的監測和統計由縣市級環保部門負責。但是,許多縣市級環保部門的工作受條件制約,農村地區的環境監測、統計等工作存在明顯的漏洞和不足,甚至根本沒有監測和統計資料。廣大農村和鄉鎮基本上未形成環境監測和統計工作體系,農村環境信息十分缺乏,農村環境問題難以得到準確、及時的反映,農村環境治理和保護的難度更大。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監管體系建設已是當務之急。
4 加強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的措施
4.1 逐步建立農村環保工作機制
應在農村地區全面落實環境治理的目標體系和管理責任制度,按照黨的十九大確立的鄉村振興的目標,在制定農村發展規劃時應全面體現鄉村生態振興,將環境保護考核指標體系納入環境保護綜合評價標準體系中,并且將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精準扶貧工作目標中,堅持把農村經濟增長、產業振興和生態振興以及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等進行有機的協調統一,力求農村地區環境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協調。
應在農村地區建立生態環境影響評估制度和農村經濟發展制度,并且對農村地區的各種礦產資源開發項目及農村企業等開發項目進行環境綜合影響評價,按照區域總量控制及生態功能區劃的原則,對相應的工程建設項目進行嚴格審批,嚴格控制人為因素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4.2 加強宣傳和規劃
4.2.1 加大農村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力度。針對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地區使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例如,在貧困地區,應由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在進行精準扶貧時開展相應的農村環境保護宣傳和教育等;在經濟發展較好的農村地區,借助學校教育、村民委員會宣傳等,全方位提高村民對環境保護的認識。
4.2.2 做好農村生態環境規劃和建設等。應以鄉村實現全面振興為目標,由縣級政府牽頭,對本轄區內所有村莊進行規劃,并且制定生態環境建設目標。貧困地區應結合精準扶貧等做好村莊的整體生態建設規劃,規劃制定完成后應堅持長期實施。
4.3 加快基礎設施建設
在村莊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應修葺污水處理管網,在一個行政村或者若干個行政村建立農村污水處理設施;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可采用生物氧化塘及并軌城鎮污水管網等措施,按照雨污分流等標準要求來完善農村污水處理收集管網等。
4.4 大力推廣使用農業清潔生產技術和清潔能源
在廣大農村地區積極推廣農業種植和加工過程中的清潔生產技術,如在種植過程中使用低毒殺蟲劑、有機肥料等,避免過度使用化肥、農藥,采用抗蟲抗病能力強的種植品種等。
鼓勵農村地區使用太陽能及小水電產生的電力等進行照明、取暖和做飯等。在養殖區域和秸稈生產區等集中建設沼氣池,利用收集的動物排泄物和廢棄的秸稈等產生沼氣來供應農戶日常生活需求。
4.5 有效保持村莊環境衛生
每個行政村每個季度搞一次全村衛生大清掃活動,徹底清除村內的三堆五垛等,徹底解決掉農村污水亂倒、垃圾亂丟及柴火亂放等問題。建立農村衛生的長效保持機制,采用社會化管理手段來運行農村垃圾處理系統等。
參考文獻
[1]潘維.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環境污染問題與治理對策[J].鄉村科技,2018(3):108-109.
[2]高吉喜,孫勤芳,朱琳.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譜寫美麗鄉村建設新篇章: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J].環境保護,2018(7):11-15.
[3]莊非非,劉洋.探析我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路徑[J].農家參謀,2019(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