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光 閆巖
摘? ? ? 要:建立和完善對領導干部不實舉報的澄清保護機制,為清白者撐腰鼓勁,是激勵廣大黨員干部擔當作為、營造良好政治生態的必然要求。本文在明晰舉報內涵的基礎上,界定了據實舉報與不實舉報、錯告與誣告陷害等概念。重點對不實舉報的成因及心理危害加以分析,從制度、效率、效果三個維度對當前領導干部不實舉報澄清保護機制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審視,并從制度建設精細化、調查取證高效化、組織關懷人性化、結果公開實效化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 鍵? 詞:不實舉報;澄清保護機制;領導干部;紀檢監察
中圖分類號:D035.4?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7-8207(2020)10-0042-08
收稿日期:2020-08-21
作者簡介:陳建光(1996—),男,山東濰坊人,中共遼寧省委黨校(遼寧行政學院、遼寧省社會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閆巖(1979-),女,遼寧撫順人,中共遼寧省委黨校(遼寧行政學院、遼寧省社會主義學院)社會建設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社會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遼寧省社科規劃基金項目“補齊民生短板 共享振興成果”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L18BLW090。
對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進行申訴、控告與檢舉是我國憲法和法律賦予公民的基本權利。在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推進的背景下,合理正當的舉報“承載著公民政治參與、利益表達、權利救濟和糾紛化解的重要功能,充當著社會‘安全閥的角色”。[1]進入新時代以來,隨著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不斷完善,以信訪、舉報等為主要方式的民主監督在推進黨風廉政建設、預防和懲治腐敗方面的作用愈發明顯,在加強權力監督、確保領導干部履職盡責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舉報的渠道和程序有待進一步優化,舉報機制還存在著被異化的風險,尤其是實踐中暴露出的不實舉報問題更應該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2018年12月13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注意保護那些敢于負責、敢于擔當作為的干部,對那些受到誣告陷害的干部要及時予以澄清,形成激濁揚清、干事創業的良好政治生態。”“作為嚴重破壞政治生態的一種行為,誣告陷害不僅嚴重污染社會風氣,擾亂舉報秩序,還嚴重浪費監督執紀執法資源”。[2]不實舉報會給被舉報的領導干部帶來沉重的思想包袱,挫傷他們干事創業、擔當作為的積極性。為此,在對不實舉報進行嚴厲查處的同時,應當正本清源、標本兼治,建立和完善對領導干部不實舉報的澄清正名和保護機制。
一、相關概念界定
(一)舉報、據實舉報與不實舉報
“舉報”本意指檢舉、報告,語出清代黃六鴻《福惠全書·教養·禮耆德》:“擇本鄉年八十以上,素有德行,從公確實舉報”。“舉報”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向有關單位檢舉報告(壞人壞事)”。2014年9月,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的《人民檢察院舉報工作規定》明確指出:“任何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向人民檢察院舉報職務犯罪行為,其合法權益受到法律的保護”。“在我國,任何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還可以向紀委、人大等機關進行舉報,舉報的內容除了‘犯罪行為,也可能是還沒有構成犯罪的行為,例如違紀行為、與中央精神相違背的不檢點言行、違背公德的行為等”。[3]因此,可將舉報定義為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依法行使權利,向司法機關或其他國家機關揭發有關違紀、違法或犯罪事實的行為。根據舉報內容的真實性,可將舉報分為據實舉報和不實舉報兩類。“據實舉報是指公民在行使舉報權利時,如實向有關機關提供被舉報人的個人情況和犯罪事實”。[4]“不實舉報是指行為人指控他人存在違紀或違法事實,但所指控的事實并不是全部或者部分客觀存在的告發行為”。[5]由此可見,據實舉報與不實舉報的概念界定較為清晰。
(二)錯告與誣告陷害
將不實舉報進一步細分,可分為錯告和誣告陷害兩類。《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條第三款規定:行為人只要不是有意誣陷,而是錯告,或者檢舉失實的,就不能以誣告陷害行為論處。厘清錯告與誣告陷害的界限,區分兩者在實踐中的表現形式,事關案件的定性與舉報人的正當權益。錯告和誣告陷害在現實中的行為表現方式具有一定的交叉性和相似性,即反映的問題都與真實情況不符,但二者在本質上存在明顯的差別。錯告和誣告陷害最大的差別在于二者的主觀故意性不同。“錯告是行為人在不知實情的情況下將錯誤事實上告,不存在主觀故意性,且不一定存在著時機上的特殊性或主客體間人際關系上的矛盾等情況”;[6]而誣告陷害是誣告者出于主觀目的,故意捏造、虛構和歪曲事實上告,“背后也往往存在著誣告者與被誣告者的糾紛關系,行為實施的時機可能是在被誣告者得到提拔機會等關鍵時刻,內容必定是能引起紀檢監察機關或上層組織注意的違紀事件”。[7]因此,可將錯告的概念界定為舉報人出于認識上的偏差,錯誤地認為他人違紀、違法并向有關機關作出的不符合真實情況的舉報。對于誣告陷害的研究,國內學界的觀點主要集中在法學領域尤其是刑法學領域。從概念界定看,學者們普遍認為,構成“誣告陷害罪”之誣告陷害行為的前提要件是刻意捏造事實或偽造材料,但在對行為動機的認定上有所區別。如有學者認為:“誣告陷害行為是指捏造事實并予以告發,意圖借司法機關權力陷害他人且情節嚴重的行為”。[8]與之不同的觀點認為:“誣告陷害行為是指捏造他人犯罪事實并予以告發,意圖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節嚴重的行為”。[9]類似的觀點還有“誣告陷害罪所涉及的誣告陷害行為是一種捏造犯罪事實,意圖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且情節嚴重的行為”。[10]從以上概念解釋中可以看出,學界在界定誣告陷害時傾向于將“情節嚴重”作為犯罪事實認定的主要依據。與學界觀點不同,黨內法規對誣告陷害的認定標準更為寬泛。2020年2月,中央辦公廳印發的《紀檢監察機關處理檢舉控告工作規則》中規定:“采取捏造事實、偽造材料等方式反映問題,意圖使他人受到不良政治影響、名譽損失或者責任追究的,屬于誣告陷害。”上述對誣告陷害的界定雖然有所差異,但都揭示了誣告陷害行為的核心特征。筆者認為,可將誣告陷害的定義歸結為舉報人故意通過歪曲事實、偽造材料、虛構情節等方式向紀檢監察機關作虛假舉報,試圖使被舉報人受到紀律法律追究、名譽損失等合法權益受損的行為。
二、對領導干部不實舉報的成因及心理危害分析
不實舉報問題之所以多發頻發,應從舉報人和被舉報人兩方面分析其成因。一是舉報人別有用心、挾私報復。部分領導干部始終堅持工作原則和底線,未能滿足一些人的不正當利益訴求,導致少數舉報人懷著報復的動機以泄私憤,濫用法律賦予的監督權對被舉報人進行誣告誹謗、造謠生事,企圖給領導干部造成不良影響。還有一些舉報人因與被舉報人存在工作上的競爭關系,往往采取一些極端方式打壓競爭者。如在領導干部提拔公示期間通過捏造事實的方式惡意舉報,使被舉報人名譽受損,暫緩甚至取消對被舉報人的提拔晉升。二是舉報人對事實未經調查、不明真相。在互聯網廣泛普及的“自媒體”時代,網絡空間傳播的海量信息中經常夾雜著大量的虛假信息或謠言,不實消息經互聯網傳播不斷發酵成為網絡輿論熱點,網絡圍觀、信息爆料、“人肉搜索”等又加劇了網民的誤解和偏見,虛擬空間“三人成虎”的虛假謠言往往成為現實空間舉報的材料依據。一些舉報人還會將道聽途說的信息進行加工整理,甚至刻意捕風捉影搜集領導干部的“黑材料”,利用網絡媒介散布輿論,以達到舉報目的。三是舉報人法律意識淡薄、意氣用事。近年來,雖然我國普法宣傳取得了顯著成效,群眾對領導干部的監督日益強化,但仍有部分群眾法律意識淡薄,對相關法律法規中關于舉報的條件、流程等缺乏必要了解,對不實舉報所要承擔的法律后果認識不足,在法律規定的框架外行使權利,做出違反法律原則、突破法律底線的行為。四是被舉報人工作作風簡單粗暴、引起他人誤解。在具體工作中,個別領導干部缺乏民主意識,未能掌握科學的領導藝術和領導方法,工作作風簡單粗暴,有的甚至漠視群眾利益,造成干群關系緊張。“領導干部的言行不當之處容易被輿論放大,群眾對于不滿情緒表達的重視程度可能超過對事實本身的關注”,[11]導致部分群眾將不滿情緒發泄到作為當事人的領導干部身上,從而做出情緒化或者夸大事實的不實舉報。
對于信訪舉報案件的受理和處置有著嚴格規范的工作流程,經過受理的信訪舉報案件往往要通過初步摸底、談話函詢、實地查訪等方式進行調查取證。對于受理后的不實舉報案件,盡管有關機關最終會作出客觀公正的處理,但整個查證過程會給被舉報人帶來負面的政治和社會影響,更主要的是對其造成嚴重的心理危害。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挫傷領導干部的工作積極性,使其產生懈怠心理。領導干部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持續推進的骨干力量、中堅力量,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排頭兵,不實舉報帶來的輿論非議和組織調查會給被舉報人的工作生活帶來極大困擾,嚴重挫傷他們干事創業的熱情和積極性,還可能背上沉重的心理負擔,甚至產生懈怠心理。二是降低領導干部對組織的信任度,滋生厭倦心理。領導干部一旦受到不實舉報,在主觀上會降低對工作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如果上級組織和領導不能及時為其澄清正名并給予必要的人文關懷,那么被舉報人可能因此降低對組織的信任度,進而滋生厭倦心理和抵觸情緒,影響工作效率。三是嚴重破壞政治生態,造成恐慌心理。不實舉報現象時有發生,不僅會在干部群眾中造成不良影響,敗壞社會風氣,更嚴重的后果是破壞當地政治生態,造成一種“干得越多錯得越多”的假象,加劇各級領導干部“人人自危”的焦慮感和恐慌感,在實際工作中畏首畏尾,放不開手腳,從而在根本上弱化干部隊伍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三、不實舉報澄清保護機制的問題審視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衡量與評判對領導干部不實舉報的澄清保護機制,既要對已有的機制要素進行事實判斷,又要對蘊含的機制機理進行價值判斷,即著眼于“制度”和“效能”兩項關鍵指標。其中,“制度”維度是指對制度增量改革的梳理分析,“效能”維度則應外化為機制的效率和效果兩方面。
(一)制度維度:法律依據模糊,細化規定缺位
在法律制度建設方面,黨和國家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黨內法規和制度規定,形成了由《中國共產黨紀律檢查機關控告申訴工作條例》《中國共產黨黨員權利保障條例》《人民檢察院舉報工作規定》《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紀檢監察機關處理檢舉控告工作規則》等組成的頂層制度設計,對領導干部不實舉報的澄清保護機制框架體系初步成型。但從制度建設的總體情況看仍存在以下需要明確細化之處:一是上述黨內法規及制度規定中關于不實舉報澄清正名的規定過于原則和籠統,缺乏對澄清正名的范圍、時間、方式等細節性規定,各地在執行過程中又缺乏與上述制度規定相配套的實施細則或操作辦法,導致出現制度依據不到位、工作標準不統一、澄清方式不合理、澄清地點不公開等問題。二是雖然部分地區結合本地實際也出臺了相應的制度規定和實施辦法,但發布主體大多局限在省級層面,如2019年江西省出臺的《關于為受到不實舉報對象澄清正名的實施辦法(試行)》、2020年湖北省出臺的《湖北省紀檢監察機關為受到不實舉報干部澄清正名工作辦法》以及云南省出臺的《云南省紀檢監察機關查處誣告陷害行為及失實檢舉控告澄清工作辦法(試行)》等,市及市以下層面普遍缺失。另外,制度規定主要以紅頭文件的形式為主,尚未上升到地方立法層次。三是實踐中對舉報人的行為方式、真實意圖等往往難以準確界定,“不同主體、不同行為方式的誣告如何認定查處,具備何種情形可以移交司法機關等,相關制度規定仍有待進一步明確”。[12]同時,對不實舉報責任人責任追究的制度規定普遍單一,缺少一套完善的按照違法程度區別對待的責任追究制度,實際工作中多以批評教育為主,受到法律制裁的較少,無形當中降低了不實舉報的違法成本,助長了個別人誣告“零風險”的歪風邪氣。
(二)效率維度:協同機制不暢,調查取證困難
從機制運行效率看,針對領導干部不實舉報澄清保護的多主體協同、全鏈條覆蓋、全周期跟蹤的工作模式已初見雛形并不斷完善,有力地助推了澄清正名和保護工作的全面開展。但實踐中仍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信息查證渠道有限,取證困難。根據“有報(舉報)必查”原則,紀檢監察機關在啟動調查核實程序后,經常面臨舉報內容繁雜或缺少證據線索的情況,且大多數舉報為匿名舉報,加大了調查取證和信息甄別的難度。在調查中,部分群眾心存顧慮,有意回避談話、不配合調查的情況時有發生,導致紀檢監察機關獲取信息的渠道受限,影響了調查取證的效率。二是部門間聯動性不強,調查周期長。調查取證工作點多面廣,需要紀檢監察、組織人事、公安、檢察多部門配合協作,但在實際工作中,由于一些部門間業務協同和信息溝通機制不暢,一體化的聯動合作效果不甚理想,在一定程度上阻滯了查證工作進度。三是信息分類優先級不明晰,澄清公開不及時。紀檢監察部門在接到舉報后,應在專業性綜合研判的基礎上對不同舉報信息按照緊急重要、緊急不重要、重要不緊急、不緊急不重要的原則進行優先級排序,但在實踐中此項工作往往被忽略,對各類舉報信息的調查取證和澄清正名平均發力、平行推進,導致出現澄清信息公開不及時的問題,錯過了調查取證和澄清正名的最佳時機。
(三)效果維度:心理落差較大,警示震懾不足
雖然領導干部不實舉報澄清保護工作起步較晚,但實際成效明顯,營造了崇尚實干、向上向善的社會風尚,取得了一定的政治效果、法紀效果和社會效果。目前還應重點關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澄清保護機制的關鍵在于嚴管與厚愛、激勵與約束有機結合。如果不能及時對被誣告的領導干部澄清正名,其直接影響是被舉報人錯失提拔晉升的機會,造成職位和事業的雙重損失,更嚴重的后果是釋放出組織不公正、對干事者不保護、對失誤者不寬容的錯誤信號,將極大地挫傷廣大干部擔當作為的積極性。二是對個別誣告陷害者未能通過法律手段嚴懲,不僅加深了被舉報人的心理落差,也會使舉報人滋生報復心理,從而造成對被舉報人的“二次傷害”。三是澄清正名的社會知曉度不高,未能產生足夠的警示震懾效果。澄清信息公開的渠道比較單一,主要通過個別談話、口頭通知或機關內部發文的方式進行,缺乏面向全社會的信息公開機制,不能最大限度地挽回被舉報人的個人名譽損失,也無法在最大程度上使廣大干部群眾通過反面典型接受警示教育和震懾警醒。
四、完善不實舉報澄清保護機制的對策
形成“干部為事業擔當、組織為干部擔當”的良好氛圍,需要強有力的制度支撐和全方位的實踐創新。2020年5月,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印發了《關于做好失實檢舉控告澄清工作的意見》,為澄清保護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根本遵循。筆者認為,以此為依據,在持續優化頂層設計的同時還應重點聚焦不實舉報澄清保護機制的實踐效能,即著眼于精細化、高效化、人性化、實效化四個方面。
(一)制度建設精細化:補齊制度短板,依法追究責任
一是制定澄清保護工作實施細則,規范工作流程。各地區各部門需依據法律規范和黨內法規,因地制宜制定并出臺不實舉報澄清保護工作實施細則,對舉報案件的受理、查證、澄清等程序規范作出細化規定,對澄清的方式、地點、時間等要件予以明確,為澄清保護工作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依據。在進行澄清正名時,應充分考慮不實舉報的社會影響以及被舉報人意愿;在澄清方式上,可采取書面澄清、會議澄清、媒體澄清等方式;在澄清地點上,可選擇承辦案件機關、被舉報人所在單位及其居住地所在街道社區等。澄清正名工作必須嚴格遵循時效性原則,對案件核實的期限和公開澄清的時間節點必須作出制度上的剛性要求,確保不實舉報案件在初查終結后第一時間澄清,最大程度地減少和避免被舉報人名譽上的損失。二是準確把握行為要件,清晰劃分行為界限。要堅持以檢舉控告事實為依據,以法律制度為準繩,綜合分析舉報內容和來源、舉報原因和目的,“加強對檢舉控告的研判,注意發現異常檢舉控告行為,正確區分正常檢舉控告、錯告以及誣告陷害等行為的界限,切實做到審慎從嚴、不枉不縱,既打擊誣告陷害行為,又保護干部群眾正當行使監督權”。[13]三是嚴格落實責任追究制度,嚴肅處理不實舉報者。要建立并完善按違法程度區別對待的責任追究制度,在制度規定上根據不實舉報的不同情形進行如下區分:對于事實認定片面、主觀沒有陷害誹謗意圖的舉報人,應通過批評勸誡和教育引導,端正其正確行使權利的思想認識;對于惡意捏造事實、出于私利和陷害目的的舉報人,應堅決采取零容忍態度,根據惡意舉報人的違法程度,依法嚴肅追究責任。造成侵犯被舉報人名譽權的,應追究其民事侵權賠償責任或罰款、拘留等治安行政處罰責任;構成誣告陷害罪的,應追究其刑事責任。如惡意舉報人身份為黨員或監察對象,還應根據《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的相關規定作出黨紀政紀處分,同時建議有關黨組織、單位或部門糾正對惡意舉報人因誣告陷害所得的不當利益。
(二)調查取證高效化:加強部門協同,動員群眾參與,科學劃分優先級
一是強化部門聯動,形成工作合力。調查取證工作較為繁雜,需要多部門協同配合才能高效完成。對此,應明確紀檢監察機關為首辦機關和牽頭部門,組建由組織人事、公安、檢察等多部門參加的聯合調查組,明確各部門職責分工,通過定期舉行聯席會議等形式,統籌協調工作進度安排,整合共享信息資源,對調查取證過程中出現的疑難問題和解決方案進行集體會商。同時,紀檢監察部門作為牽頭部門應加強對各成員部門工作的督促與監督,如發現對調查工作無故拖延、敷衍、推諉扯皮的,或未在規定期限內完成任務分工的,或為利益相關人說情開脫、予以包庇的,應嚴肅追究相關部門及責任人責任,堅決防止出現權力濫用現象。二是引導群眾積極參與,汲取群眾的智慧和力量。要堅持普法教育與群眾參與相結合,通過信訪舉報宣傳教育、典型案例進社區等方式,宣傳信訪舉報的工作流程與誣告陷害的后果,引導群眾積極配合調查,打消群眾不敢舉報的顧慮,暢通查證渠道。紀檢監察部門可根據案件復雜程度及當地實際建立虛假信息線索舉報獎勵制度,對群眾舉報及時兌現獎勵,嚴格落實保護舉報人舉措,激發群眾參與熱情,營造良好的舉報氛圍。三是加強舉報信息研判,科學劃分優先級。紀檢監察部門應加強與信息研判機構的溝通合作,充分利用網站、微信、微博等互聯網平臺,全面審核、鑒別以及篩選舉報信息,科學劃分舉報信息的重要程度,確保緊急重要信息能夠優先、短時間求證。對于事實依據明顯的舉報信息,應按照正常程序初查核實;對于沒有事實依據、不具備可查性或就已查證問題重復舉報的,可暫予了結;對于與實際情況存在明顯偏差或可信度不高的舉報信息,可借鑒訴訟“簡易程序”中的成功做法,探索建立信訪舉報簡易處置機制,以節約執紀執法資源。“經研判,舉報的問題不實或無證據證明的,在建議了結的同時一并提出是否存在誣告陷害以及是否需要啟動調查程序的意見”。[14]
(三)組織關懷人性化:消除心理顧慮,保護干部的工作熱情
一是重視心理疏導,緩解被舉報人的負面情緒。“對于有關公職人員的舉報,有關執紀機關要在認真調查的基礎上,始終保持清醒頭腦,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紀為準繩,慎之又慎,既不放過腐敗分子,也不要讓遵紀守法、擔當作為的公職人員蒙受不白之冤”。[15]被舉報人所在單位領導尤其是紀檢監察部門和組織人事部門應充分認識到人文關懷對澄清保護工作的重要意義,既要當好澄清正名工作的“宣傳員”,也要做好被舉報干部的“心理咨詢師”,主動傾聽他們的委屈與訴求,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和心理疏導,幫助他們卸下心理包袱輕裝再出發。同時,應建立常態化的談心談話與溝通制度,定期評估被舉報干部的心理狀態,及時把握其心理動態,特別是針對心理危機易發的領導干部,“組織上應作出制度性安排,給予必要的特殊關懷,協調專業力量開展心理干預,適當安排休假調養或交流輪崗”。[16]穩定干部思想情緒,讓人性化的組織關懷溫暖人心,激勵廣大干部奮發作為、擔當盡責。二是加強學習教育,引導被舉報人進行自我調節。應從干部自身入手,提高其抵御心理問題的“免疫力”。要加強對被舉報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其運用科學理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使其主動轉變工作態度與思路,正確面對工作中的困難、挫折和榮譽,做到“虛心接受一切正確的批評,同時也應該受得起誤會、打擊以至委屈冤枉,尤其不要為別人的一些不負責任、不正確的批評和流言所刺激而沖動起來”。[17]要提升干部自我調控能力,引導干部通過合理宣泄、自我暗示等方法理性看待并積極應對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有效化解因不實舉報產生的不良情緒,促使干部解開思想疙瘩。三是大膽使用干部,幫助其挽回相應的損失。在澄清正名之后,組織人事部門應將查證結果運用到被舉報干部相關考核、提拔任用、評獎評優等工作中,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則,實事求是地使用澄清正名的干部,優先將信念堅、政治強、本領高、作風硬的干部充實到重要工作崗位,發揮澄清保護工作的積極效果,為做好選人用人工作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
(四)結果公開實效化:拓寬發布渠道,強化警示教育
一是擴大澄清信息公開范圍,提升公眾知曉度。應拓展網上網下多種渠道,充分利用電視臺、報紙、新聞發布會、政務微博(微信)等多元化形式發布澄清正名信息,讓干部群眾在第一時間認清事實、了解真相,及時為遭到不實舉報干部消除不良影響。發布的信息應聚焦核心問題,不得泄露黨和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被舉報干部的個人隱私,切實做到事實清楚、依據正確、定性準確,確保澄清正名工作經得起群眾和歷史的檢驗。二是選擇反面典型案例,發揮警示教育作用。應逐步建立澄清正名與誣告錯告同步公開機制,在為被舉報干部澄清正名的同時,公開對不實舉報者的懲處情況,促使干部群眾正確認識并審慎對待不實舉報的后果。紀檢監察部門和組織人事部門應加強對正反兩方面案例的宣傳和解讀,適時公開一批對正當檢舉控告給予獎勵、誣告陷害行為予以查處的代表性案例,并選擇個別反面典型案例編寫警示錄,供各單位各部門在召開全體職工大會、民主生活會等會議時宣讀學習和研討交流。通過警示教育,引導干部群眾樹立正確的權利觀,依法行使批評建議、控告檢舉等權利,從根本上遏制不實舉報風氣的蔓延。三是加強跟蹤管理,避免重復舉報。應探索建立信訪黑名單,及時將存在誣告陷害行為的不實舉報人納入社會信用管理體系,密切關注不實舉報人的后續動態,暢通聯系渠道,認真做好澄清正名后的回訪工作,構建單位、社區、家庭共同參與的預防網絡,避免出現“一邊澄清、一邊舉報”的情況。
【參考文獻】
[1]李巍.法治視野下信訪制度的改革路徑[J].行政與法,2015,(12):30-34.
[2]鄒太平,龍源,李中海.保護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積極性[N].中國紀檢監察報,2019-03-20.
[3]徐玉生.檢舉舉報:人民有序監督的路徑及其實現[J].河南社會科學,2019,(1):14-20.
[4]什么是據實舉報?[EB/OL].北京檢察網,http://www.bjjc.gov.cn/bjoweb/minfo/view.jsp?DMKID=296&ZLMBH=0&XXBH=41384.
[5]丁強,丁猛.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犯罪司法適用[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278.
[6]吳業國,吳祖昱.誣告行為的釋因邏輯及其治理路徑研究[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66-72.
[7]劉紀研.如何追究誣告陷害行為黨紀責任[N].中國紀檢監察報,2016-12-14(08).
[8]謝彤.誣告陷害罪探析[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1,(3):93-98.
[9]李希慧.誣告陷害罪若干問題研析[J].法學評論,2001,(6):102-109.
[10]趙秉志.刑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480.
[11]李楊,段鑫星.輿論反腐定式:從私德到公權[J].領導科學,2019,(3):13-15.
[12]陳璐,宣軒.如何理解和把握《規則》有關查處誣告陷害行為的規定?保障合法權益 保護干事創業積極性[J].中國紀檢監察,2020,(12):52-53.
[13]王明剛.向誣告陷害者亮劍[N].中國紀檢監察報,2020-03-26(07).
[14]劉禪.查處誣告陷害行為的思考[N].中國紀檢監察報,2020-04-29(08).
[15]柯銳.澄清不實舉報 為有擔當者伸張正氣[N].中國青年報,2018-08-29(02).
[16]趙世明.加強基層干部心理健康問題的綜合干預[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9,(6):16-19.
[17]劉少奇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65—166.
(責任編輯:高? 靜)
Research on the Clarification and Protection Mechanism of
Leading Cadres' False Report
Chen Jianguang,Yan Yan
Abstract: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clarification and protection mechanism of leading cadres' false reports and support the innocent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encouraging the broad masses of Party members and cadres to take on the responsibility and create a good political ecology.O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the connotation of the report,this paper defines the concepts of reporting according to facts and false reports,false accusations and false accusations.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and psychological harm of false reports,examin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leading cadres' false report clarification and protection mechanism from three dimensions of system,efficiency and effect,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aspects of fine system construction,efficient investigation and evidence collection,humanized organization care,and effective results disclosure.
Key words:clarification and protection mechanism;false report;leading cadres;Discipline Inspection and supervi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