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永周 曹轉勤 劉洪伏
摘要? ? 為了推動本地區優質小麥產業發展,篩選出適宜連云港地區大面積推廣的優質小麥品種,開展了優質小麥品種在連云港地區的適應性試驗。結果表明,參試品種新麥28、周麥24、鄭麥369等各方面表現較好,建議這幾個品種在江蘇連云港地區下一年度擴大旱茬種植面積。
關鍵詞? ? 小麥;品種;性狀;產量;江蘇連云港
中圖分類號? ? S512.1.037?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20)21-0046-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小麥是連云港地區的主要糧食作物,連云港市小麥種植面積常年在24萬hm2左右。該地區品種主要為煙農19、濟麥22、淮麥33等,主栽品種中優質品種較少,隨著我國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不再僅僅滿足于溫飽,在高產的基礎上追求優質成為育種和生產的重點目標。近幾年,部分地區優質小麥實現地區性產業布局,并且實行訂單收購,價格較普通小麥高出10%以上,極大地促進了農戶熱情。為了促進本地區優質小麥產業發展,決定引進推廣一批優質強筋小麥新品種,綜合評價這些品種在本地區的豐產性、適應性、綜合抗性等[1-3],特開展本次試驗,以期為連云港地區大面積種植優質小麥提供參考。
1? ? 材料與方法
1.1? ? 參試品種
參試品種共11個,分別為存麥8號、鄭麥369、新麥26、周麥24、豐德存麥5號、新麥28、周麥30、鄭麥366、周麥32、鄭麥119、淮麥20,均達到國家小麥中強筋標準。
1.2? ?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11個處理,即每個品種為一個處理,其中以淮麥20作對照(CK)。采用間比法排列[4-6],每隔5個品種設一對照,不設重復,小區面積為27.28 m2(6.2 m×4.4 m)。試驗各小區四周設置保護行,基本苗為315萬株/hm2,全區收獲計產。按田間小區排列順序填報試驗結果。
1.3? ? 田間管理
試驗地前茬為玉米,土質為黏土,試驗地機械旋耕,10月26日人工開溝條播,基本苗315萬株/hm2。基肥施用尿素150 kg/hm2+磷酸二銨300 kg/hm2,人工撒施;12月11日施壯蘗肥150 kg/hm2,3月27日施拔節孕穗肥150 kg/hm2。3月12日施用苯磺隆225 g/hm2、二甲四氯鈉1500 mL/hm2化除1次,4月15日人工除草1次。10月28日灌出苗水;12月12日灌越冬水。4月20日用醚菌酯225 mL/hm2+吡蟲啉150 mL/hm2防治白粉病、蚜蟲。6月12日收獲。
1.4? ? 氣象概況
試驗于10月26日播種,播種期雨水較多,播種較常年推遲10 d左右,出苗后天氣晴好,溫度適宜,有利于幼苗生長,促進分蘗;越冬期由于播種時間較晚,寒流對在田小麥影響不大,只表現葉片受凍,小麥冬季凍害較輕;返青期由于倒春寒影響,個別品種春季凍害較重;拔節孕穗期溫度較為適宜;灌漿結實期溫度偏高,雨水稍多,不利于小麥生育后期生長,影響根系活力和籽粒灌漿,并容易引發赤霉病、白粉病、葉銹病等病害的發生;成熟期天氣晴好,適宜收獲。
2? ? 結果與分析
2.1? ? 產量
由表1可以看出,參試品種產量變幅為7 587.98~9 384.16 kg/hm2,較對照淮麥20(CK)增產的品種有新麥28、周麥24、鄭麥369。產量最高的是新麥28,較對照淮麥20(CK)增產3.27%;產量最低的是鄭麥366,較對照淮麥20(CK)減產16.54%。雖然新麥28穗粒數、千粒重一般,但其有效穗數和成穗率較高,其產量因此也較高;周麥24雖然有效穗數一般,但其成穗率、穗粒數和千粒重均較高,因而產量較高;鄭麥369的有效穗數、穗粒數、千粒重、成穗率都比較均衡,因而其產量也相應較好。
2.2? ? 生育期
由表2可以看出,參試品種全生育期變幅在225~228 d之間。其中,新麥26、新麥28、周麥30、周麥32生育期較對照淮麥20(CK)早熟1 d,鄭麥369較對照淮麥20(CK)晚2 d。
2.3? ? 抗逆性
由表3可以看出,除了周麥30外,冬季凍害均較輕;由于播種期較晚,春季凍害影響較小;灌漿結實期高溫多雨,導致赤霉病較常年較重,其中只有新麥28稍輕;銹病鄭麥369稍重。
3? ? 品種評價
參試品種較對照淮麥20增產的品種共3個,以下只對增產品種進行簡評。
新麥28平均產量9 384.16 kg/hm2,較對照淮麥20增產3.27%,居參試品種的第1位;半冬性,幼苗半匍匐,葉色深綠,抗寒性較好;分蘗力較強,成穗數較多,平均成穗669.0萬株/hm2;株型較緊湊,穗層較整齊,株高76 cm;莖稈彈性較好,蠟質重;穗紡錘形,穗型中等,長芒;平均穗實粒數32.7粒;籽粒角質,千粒重44.3 g,白殼、白粒,籽粒較飽;田間表現赤霉病、葉銹病較輕,白粉病未發生;成熟中早(全生育期225 d,較對照淮麥20早1 d),熟相好。
周麥24平均產量9 310.85 kg/hm2,較對照淮麥20增產2.56%,居參試品種的第2位;半冬性,幼苗半匍匐,葉色深綠,抗寒性較好;分蘗力較強,成穗數較多,平均成穗573.0萬穗/hm2;株型較緊湊,穗層較整齊,株高68 cm;莖稈彈性較好,蠟質重;穗紡錘形,穗型中等,長芒;平均穗實粒數37.6粒;籽粒角質,千粒重45.8 g,白殼、白粒,籽粒較飽;田間表現赤霉病、葉銹病較輕,白粉病未發生;成熟中晚(全生育期227 d,較對照淮麥20遲1 d),熟相較好。
鄭麥369平均產量9 237.54 kg/hm2,較對照淮麥20增產1.55%,居參試品種的第3位;半冬性,幼苗半匍匐,葉色深綠,抗寒性較好;分蘗力較強,成穗數較多,平均成穗612.0萬穗/hm2;株型較緊湊,穗層較整齊,株高74 cm;莖稈彈性較好,蠟質重;穗紡錘形,穗型中等,長芒;平均穗實粒數34.0粒;籽粒角質,千粒重46.7 g,白殼、白粒,籽粒飽滿;田間表現赤霉病、葉銹病較輕,白粉病未發生;成熟中晚(全生育期228 d,較對照淮麥20遲2 d),熟相較好。
4? ?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參試品種新麥28、周麥24、鄭麥369等各方面表現均較好,建議這幾個品種在江蘇連云港地區下一年度擴大旱茬種植面積。由于本地區稻茬麥面積較大,還需要進一步試驗研究其在稻茬的適應性。
5? ? 參考文獻
[1] 張明偉,王夢堯,馬泉,等.稻茬過晚播小麥不同品種適應性的比較[J].揚州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2020,41(3):73-80.
[2] 周海幸,管懷錦.2018—2019年海安市小麥品種比較試驗簡報[J].上海農業科技,2020(2):30-32.
[3] 宋曉云,倪艷云,趙江海.2019年高郵市小麥新品種比較試驗[J].現代農業科技,2020(5):32-33.
[4] 高劍波,閔信榮,許美剛,等.寶應縣優質中強筋小麥新品種比較試驗[J].農業科技通訊,2020(2):117-120.
[5] 黎雪,張坐省,王燦,等.不同小麥品種在彬縣地區的品質和產量表現[J].陜西農業科學,2020,66(1):8-10.
[6] 宋介宏,王軍.鹽城市鹽都區不同小麥品種的比較試驗[J].安徽農學通報,2019,25(22):107-109.
收稿日期? ?2020-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