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天均 龔素華 劉苗
摘要 ? ?基于武陵山區的地理、氣候等特點,系統地介紹了武陵山區羊肚菌高產栽培技術,包括環境要求、品種選擇及育種、地塊選擇與整理、播種、外援營養袋制作及擺放、出菇期管理、病蟲害防治、采收、分級加工貯藏等方面內容,以期為實現羊肚菌工廠化栽培提供參考。
關鍵詞 ? ?羊肚菌;栽培技術;武陵山區
中圖分類號 ? ?S646.7 ? ? ? ?文獻標識碼 ? ?B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20)20-0076-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隸屬于子囊菌亞門盤菌綱盤菌目羊肚菌科羊肚菌屬,是武陵山區野生珍稀食用菌,味道鮮美,具有極高的營養和藥用價值,被譽為“武陵山珍”。因其上部呈褶皺狀,形似羊肚而得名。近年來,羊肚菌人工栽培技術逐漸成熟,但在武陵山區栽培過程中,由于土壤、溫度、水分和管理技術等難以掌握,導致羊肚菌栽培難度大,經濟效益不穩定。為開發和利用羊肚菌資源,筆者結合武陵山區條件,對羊肚菌栽培管理進行了調查。現將其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 ? ?環境要求
1.1 ? ?土壤
羊肚菌栽培最理想的土壤是腐殖質含量高、疏松肥沃的壤土。雖然羊肚菌在其他類型土壤中也能生長,但是因為土壤透氣性差或保水性能差等原因,造成原基形成困難、產量偏低、子實體畸形率高、品質差。
1.2 ? ?溫度和水分
羊肚菌屬于低溫喜濕型食用菌[1]。子實體在溫度較低、濕度較大的條件下形成[2],菌絲生長期間土壤保持濕潤即可;當氣溫在10~12 ℃時,要保證土壤水分充足。這是因為水分不足將影響子實體形成。
1.3 ? ?光照與通風
羊肚菌在生長期要避免陽光直射,菌絲在大棚內、遮陽網下、林下均可正常生長。子實體形成時要求散射光,在黑暗條件下子實體形成非常困難,生長較弱;陽光直射時子實體易失水,干枯死亡。在菌絲生長、子實體形成期間要保持通風良好。若通風不良則容易導致羊肚菌死亡和感染病害,嚴重影響產量和品質。
2 ? ?品種選擇及育種
2.1 ? ?品種選擇
選擇抗逆性好、豐產性強的品種,如黔江地區種植的黑脈系列,或對當地野生羊肚菌進行分離、培養、試種后使用。
2.2 ? ?育種
按空白培養基制作→母本收集→采集→分離提取→提純復壯→出菇試驗→母種保存的流程育種。育種母本采用武陵山區野生壯碩、壁厚的羊肚菌母本,經過組織分離、提純復壯、出菇試驗等適合大面積栽培后,再進行專用羊肚菌菌種基質培育母種、原種和栽培種生產。二三級種基質需在120 ℃條件下滅菌5 h以上,菌包冷卻后接種進入育種室靜置20~25 d,待羊肚菌菌絲吃料長滿菌袋,長出金黃色菌核后用于規模化種植。母本野外采集用專用標本提取箱采樣,必須進行臭氧、紫外線雙重消毒殺菌,確保不受雜菌感染。
3 ? ?地塊選擇與整理
選擇海拔400~1 200 m、排灌條件好、地勢平坦、疏松肥沃、有水源的地塊種植,在水源好的稻田地塊大力推廣菌—稻輪作種植模式。清除田間各種雜物,特別要清除雜草,以防止影響羊肚菌原基的形成。撒生石灰750~2 250 kg/hm2進行土壤pH值調節和蟲害防除,pH值保持在6.5~7.5為宜[3],然后翻耕疏松土壤30~40 cm。按照畦寬60~100 cm,開挖深度30~50 cm的排水溝,順畦面開溝3~4條,溝深6 cm左右。
4 ? ?播種
4.1 ? ?播種時間
霜降之后,地溫穩定在10~20 ℃時撒播菌種。由于武陵山區海拔落差較大,高海拔種植區10月中下旬播種,出菇期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低海拔種植區11月中旬播種,出菇期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
4.2 ? ?基料處理
基料以武陵山區的桑枝為主,輔以小麥、谷殼、玉米芯,含水量65%左右,用高溫高壓方法滅菌。
4.3 ? ?搭遮陽棚
采用遮陽網棚畦式種植,實行水旱輪作,以克服連作障礙[4]。根據實際情況,搭建不同規格的棚架,其主要規格為鋼架大棚3 m×4 m、竹竿平棚3 m×3 m、小平棚3 m×3 m、小拱棚1 m,用95%遮陰率的遮陽網覆蓋。
4.4 ? ?播種
在深6 cm的溝內鋪墊厚4 cm的已滅菌基料,用料量11 250~15 000 kg/hm2。將菌種均勻撒播在溝內,用種量3 000~3 750 kg/hm2。覆蓋厚約3 cm的細土,海拔1 000 m以上的地方,覆防凍土4~5 cm,整平畦面。
4.5 ? ?大田管理
播種3~4 d后噴透水1次,滿足菌絲生長對水分的需要[5],之后根據土壤的濕潤情況進行霧化噴水,菌絲萌發期間土壤濕度保持在65%左右,灌溉水必須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要求。
5 ? ?外援營養袋制作及擺放
5.1 ? ?外援營養袋制作
小麥與谷殼、桑枝浸泡吸足水分,撈出濾掉表面水分后,加3%生石灰拌勻,用12 cm×24 cm專用袋填裝,高溫高壓滅菌,滅菌后冷卻待用。
5.2 ? ?擺放
播種后7~10 d,待畦面(菌床)出現菌絲時,開始擺放外援營養袋。在外援營養袋單面打孔,按2.25萬~3.00萬袋/hm2的密度標準均勻擺放在畦面上,保持45 d左右,外援營養袋可以移走,也可以不移走。
6 ? ?出菇期管理
氣溫回升穩定在8 ℃以上,連續噴水3~5 d,逐漸加大噴水量,土壤濕度保持在90%左右,形成高濕環境,促進子實體形成,同時要求大棚通風良好,保持空氣相對濕度為80%~90%,以更好地促進子實體生長。水分管理是羊肚菌栽培的重要影響因素,要多觀察土壤水分情況,隨時補水,也要做到溫度低時不澆水、晴天中午溫度高時不澆水,生產用水質量符合國家《農田灌溉水質標準》(GB 5084)的要求,不使用有污染的水。高溫容易引發病害,致使菌蓋出現白色菌落,要防止25 ℃以上高溫造成傷害[6]。
7 ? ?病蟲害防治
種植場保持環境清潔,消毒殺菌用藥必須符合《綠色食品 農藥使用準則》(NY/T 393—2013)的規定,出菇期嚴禁使用化學農藥,蛞蝓、菌蚊等害蟲可以用食鹽、糖醋液、粘蚊板進行誘殺。
8 ? ?采收
8.1 ? ?采收標準
子實體出土10 d左右,羊肚菌子囊果部分基本展開,菌蓋頂開始變黃達到8成熟時及時采收。
8.2 ? ?采收方法
用小刀或剪刀將個體菌托齊地面割下或剪下,菌柄不帶泥土,用食品級專用塑料筐或竹簍裝運,保持干凈衛生。采收的菇體不能混入其他雜物,保證菇體干凈衛生。
8.3 ? ?采收要求
投入品購買和使用必須符合綠色食品食用菌生產要求,建立完整的農事記錄和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生產和銷售檔案記錄保存2年以上。
9 ? ?分級加工儲藏
9.1 ? ?分級
采收的鮮羊肚菌應立即分級。鮮羊肚菌分級標準:菇形正常,飽滿有彈性,大小一致,子囊果3~12 cm,菌蓋淺黃色至灰褐色,無霉變、雜質和蟲蛀,破損菇≤5%,水分≤90%。干羊肚菌分級標準:菇形正常,大小一致,菌柄白色,無霉變、雜質,破損菇≤10%,水分≤12%。
9.2 ? ?加工
可采用自然晾干、曬干、烘干方式。武陵山區濕度較大,自然晾干比較困難,以曬干和烘干為主,羊肚菌水分含量非常高,且不同批次采收的羊肚菌水分含量不一樣,在烘干過程中要特別注重溫度與濕度控制。在干燥過程中,不要弄破菌帽,不要折斷菌柄,保持羊肚菌的完整性。
9.3 ? ?貯藏運輸
羊肚菌烘干冷卻后,裝入專用食品級防潮袋,封口后進入專用儲藏室。
10 ? ?參考文獻
[1] 彭鴻強.成都地區羊肚菌大田無基料栽培技術要點[J].南方農業,2015,9(25):13-17.
[2] 于冬梅,尤文忠,張悅,等.羊肚菌人工栽培研究進展[J].遼寧林業科技,2018(2):48-51.
[3] 馬琳靜,杜如學.豫西南地區羊肚菌栽培技術要點[J].食用菌,2018,40(4):38-40.
[4] 甘炳成.我國羊肚菌人工栽培的路徑問題[J].食藥用菌,2018,26(3):152-156.
[5] 耿新翠,郝界,弋淮,等.西南地區羊肚菌無基料栽培技術[J].食用菌,2017,39(1):46-47.
[6] 張躍.唐山地區羊肚菌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村科技,202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