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有機肥替代化肥技術是實現蔬菜化肥“零增長”的重要技術之一,有機肥的施用不僅可以提高蔬菜產量和品質,還可以改善菜地土壤理化性狀、增加土壤養分含量、培肥地力。本文介紹了豐縣有機肥資源狀況,總結了“有機肥+配方肥”模式、“有機肥+水肥一體化”模式、“沼渣沼液+配方肥+機械化深施”模式、“設施蔬菜+秸稈生物反應堆”模式、“有機肥+機械深施”模式等5種有機肥替代化肥技術模式,并以設施黃瓜、設施番茄和設施辣椒為例介紹了“有機肥+配方肥”模式和“有機肥+水肥一體化”模式技術要點,以期為種植戶提供參考。
關鍵詞 ? ?蔬菜;有機肥;化肥;技術模式;效益
中圖分類號 ? ?S141;S626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20)20-0080-0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豐縣位于江蘇省最西北部蘇、魯、豫、皖四省七縣交界處,是傳統的蔬菜生產大縣、設施蔬菜供應重點縣,是江蘇等華東地區城市商品蔬菜主要供應基地,是江蘇省出口創匯蔬菜生產的優勢區域,具有良好的產業優勢、市場優勢、資源優勢、區位優勢,是上海蔬菜外延基地。全縣蔬菜種植面積達6萬hm2,其中設施農業面積1.67萬hm2、特色蔬菜生產面積4.33萬hm2,產量248萬t。重點分布在首羨、順河、常店、趙莊、王溝、孫樓、范樓、梁寨、華山等鎮,其中洋蔥1萬hm2,大(薹)蒜2萬hm2,牛蒡、蘆筍、山藥0.67萬hm2,紅椒0.67萬hm2等。全縣擁有6.67 hm2以上蔬菜種植大戶逾30戶,經營土地面積800 hm2,占全縣蔬菜種植面積的1%;蔬菜總產5.9萬t,占全縣蔬菜總產的 1.6 %。豐縣榮獲中國綠色薹蒜標準化生產示范縣、中國綠色洋蔥標準化生產示范縣、江蘇省出口創匯牛蒡標準化生產示范區、江蘇省設施蔬菜農業標準化示范區、部級園藝產品出口示范區、江蘇省蘆筍種植基地、牛蒡之鄉等稱號。豐縣牛蒡在第二屆中國百姓最喜愛的新世紀瓜果菜王大賽選評中獲“中國牛蒡王”稱號,豐縣蘆筍成為2008年奧運會、2014年青奧會指定用蔬菜,“大沙河”農產品公共品牌在國內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在蔬菜生產穩步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化肥施用量偏高、有機肥施用比例較低、化肥減量增效迫切、種植面積大、效益下降、耕作層淺、連作障礙嚴重、土壤質量下降、病害逐年加重、蔬菜品質不高、水肥一體化程度不高、智能化管理相對落后、土壤鹽漬化等,迫切需要實施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1]。
有機肥替代化肥技術是實現蔬菜化肥“零增長”的重要技術之一,有機肥的施用不僅可以提高蔬菜產量和品質,還可以改善菜地土壤理化性狀、增加土壤養分含量、培肥地力[2]。結合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項目實施,豐縣推廣了“有機肥+配方肥”模式、“有機肥+水肥一體化”模式、“沼渣沼液+配方肥+機械化深施”模式、“設施蔬菜+秸稈生物反應堆”模式、“有機肥+機械深施”模式等5種有機肥替代化肥技術模式,實現了化肥減量、有機肥增施、消納畜禽糞污量、蔬菜品質提升、土壤培肥改良、產地環境改善等目標。
1 ? ?有機肥資源狀況
豐縣畜禽糞便資源量年均約117萬t,包括豬糞、禽類(雞、鴨等)、牛糞、羊糞等,其中禽類糞便占比20%、豬糞占比36%、牛糞占比21%、羊糞占比13%、其他占比10%;農作物秸稈資源(包括水稻、小麥、玉米、棉花、豆類等作物秸稈)豐富,總量達55萬t;全縣現有沼氣池17 070個,沼渣、沼液資源量逾145萬t;毛木耳、金針菇、杏鮑菇等各類食用菌(干鮮)產量11萬t,食用菌下腳料較多。蔬菜產業與畜禽養殖業、沼氣工程等結合較好,大部分蔬菜種植農戶有利用周邊畜禽養殖場產生的畜禽糞便、沼氣工程產生的沼液和沼渣等肥田的習慣。縣域內徐州禾寶肥料有限公司、江蘇盈豐佳園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徐州山崎畜禽糞污處理中心等有機肥生產企業均能很好地利用畜禽糞便、食用菌下腳料、農作物秸稈等農業廢棄物生產有機肥,實現有機肥商品化生產。
2019年底化肥用量80 231 t(折純),較2018年同期(81 046 t)下降1.01%;有機肥用量96 620 t,較2018年同期增加3.3%。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農業綠色發展目標,迫切需要實施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降低化肥用量,減少化肥過量、不合理施用情況,從而提高耕地質量,提升農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3]。
2 ? ?技術模式
2.1 ? ?“有機肥+配方肥”模式
針對蔬菜種植中化肥過量和施肥結構不合理等問題,結合土壤養分性狀和蔬菜需肥特性,實行農牧結合,就地就近利用有機肥資源,增施有機肥,優化化肥運籌,示范引導菜農科學施肥。一是基肥增施有機肥。具體用量根據蔬菜品種和地力情況確定,配方肥配比根據蔬菜品種確定,精準施肥減少化肥用量。二是追施配方肥。根據蔬菜種類、需肥規律等,在蔬菜生長中后期追施適量配方肥,追肥數量、追肥次數根據蔬菜種類而定。三是農民堆制有機肥。利用畜禽糞便、作物秸稈、尾菜等原料進行堆漚發酵處理,制成腐熟有機肥,在核心示范區應用于蔬菜基地,培肥地力,減少蔬菜生產對化肥的依賴。
2.2 ? ?“有機肥+水肥一體化”模式
在核心示范區建設水肥一體化設施設備,開展菜地及果品生產基地水肥一體化應用試點。在蔬菜栽培中,基施有機肥,追肥采用水肥一體化,實現精確、及時、均勻自動化施肥,提高水肥利用效率,節約用肥、用工和用水。
2.3 ? ?“沼渣沼液+配方肥+機械化深施”模式
運用大型養殖場沼氣工程產生的沼渣、沼液,配合機械施用配方肥,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減少化肥用量。主要在師寨、歡口等鎮設施蔬菜種植基地應用[4]。
2.4 ? ?“設施蔬菜+秸稈生物反應堆”模式
主要在華山鎮豐縣凱宇果蔬專業合作社標準溫室瓜菜基地推廣。在設施菜地推廣蔬菜秸稈+畜禽糞便生物反應堆技術,可釋放二氧化碳,增強光合作用,提高地溫,改善土壤環境,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抑制土壤次生鹽漬化。
2.5 ? ?“有機肥+機械深施”模式
推廣有機肥機械深施模式,以基肥為主,減少施肥勞動強度。基肥采用機械深施(≥15cm),追肥采用機械開溝(≥5 cm)條施覆土。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扶持培育生產性服務組織,開展有機肥使用全過程服務、托管式服務、專業化服務等,對機械施用有機肥實行作業補助。
3 ? ?技術要點
以“替”為主,綜合采取“改”(改良土壤酸化、鹽漬化等障礙因素)、“培”(培肥地力)、“保”(保水保肥)、“控”(控制重茬帶來的生理病害發生)等技術[5]。現以設施黃瓜、設施番茄和設施辣椒為例,將“有機肥+配方肥”模式和“有機肥+水肥一體化”模式總結如下。
3.1 ? ?“有機肥+配方肥”模式
3.1.1 ? ?設施黃瓜。一是基肥。移栽之前,結合整地基施經過充分腐熟的優質農家肥(雞糞、豬糞、牛糞等)75~90 m3/hm2,或施用商品有機肥(含生物有機肥)7 500~11 250 kg/hm2,同時基施45%配方肥(15-20-10)600~750 kg/hm2。二是追肥。每次追施45%配方肥(20-10-20)75~120 kg/hm2。初花期以控為主,追肥時期為三葉期、初瓜期、盛瓜期。根據收獲情況,每采收1~2次追肥1次。一般秋冬茬和冬春茬追肥7~9次,越冬茬追肥10~14次。
3.1.2 ? ?設施番茄。一是基肥。移栽之前,結合整地基施經過充分腐熟的優質農家肥(雞糞、豬糞、牛糞等)75~90 m3/hm2,或施用商品有機肥(含生物有機肥)7 500~11 250 kg/hm2,同時基施45%配方肥(15-20-10)450~600 kg/hm2。二是追肥。每次追施硫酸鉀型45%配方肥(15-8-22)75~120 kg/hm2,隨水追施7~10次。施肥時期為開花坐果期、果實膨大期。根據番茄收獲情況,每收獲1~2次追肥1次。
3.1.3 ? ?設施辣椒。一是基肥。移栽之前,結合整地基施經過充分腐熟的優質農家肥(雞糞、豬糞、牛糞等)75~90 m3/hm2,或施用商品有機肥(含生物有機肥)7 500~11 250 kg/hm2,同時基施45%配方肥(15-20-10)600~750 kg/hm2。二是追肥。每次追施45%配方肥(15-8-22)180~225 kg/hm2,隨水追施3~5次。追肥時期為苗期、開花坐果期、果實膨大期。根據辣椒收獲情況,每收獲1~2次追肥1次。
3.2 ? ?“有機肥+水肥一體化”模式
3.2.1 ? ?設施黃瓜。一是基肥。移栽前,結合整地基施經過充分腐熟的優質農家肥(雞糞、豬糞、牛糞等)60~75 m3/hm2,或施用商品有機肥(含生物有機肥)7 500~11 250 kg/hm2,同時根據有機肥的用量基施45%配方肥(15-20-10)450~600 kg/hm2。二是追肥。定植后,前2次苗期澆水時不施肥,每次灌水量為225~300 m3/hm2;第3次及之后苗期澆水時,每次澆水推薦追施50%水溶肥(20-10-20)45~75 kg/hm2,每隔5~6 d灌水施肥1次,每次灌水量150~225 m3/hm2,共3~5次;開花坐果后,結合采摘,每次灌溉追施45%水溶肥(18-5-22)45~75 kg/hm2,每次灌水量150~225 m3/hm2,共8~15次。
3.2.2 ? ?設施番茄。一是基肥。移栽前,基施經過充分腐熟的優質農家肥(雞糞、豬糞、牛糞等)45~60 m3/hm2,或商品有機肥(含生物有機肥)7 500~11 250 kg/hm2,同時基施45%硫酸鉀型復合肥(15-20-10)450~600 kg/hm2,旋耕機翻地后整地移栽。二是追肥。定植后,前2次苗期澆水時不施肥,每次灌水量為225~300 m3/hm2;第3次及之后苗期澆水時,每次澆水推薦施用60%水溶肥(15-30-15)45~75 kg/hm2,每隔5~10 d 灌水、施肥1次,每次灌水量為150~225 m3/hm2,共3~5次;開花坐果期和果實膨大期每次施用45%水溶肥(18-5-22)75~120 kg/hm2,灌水量為75~225 m3/hm2,每隔7~10 d灌水、施肥1次,共10~15次。
3.2.3 ? ?設施辣椒。一是基肥。移栽前3 d,基施經過充分腐熟的優質農家肥(雞糞、豬糞、牛糞等)30~45 m3/hm2,或商品有機肥(含生物有機肥)7 500~11 250 kg/hm2,同時根據有機肥用量基施45%配方肥(15-20-10)450~600 kg/hm2,旋耕機耕翻,使肥、土混合均勻。二是追肥。定植時澆定植水,定植后第3天利用水肥一體化灌溉系統澆緩苗水,要澆足、澆透使壟面濕潤,灌水量約225 m3/hm2;苗期、初花期用50%水溶肥(20-10-20),每次用量為45~75 kg/hm2,每隔5~10 d灌水施肥1次,灌水量150~225 m3/hm2,共2~3次;在坐果期、果實膨大期推薦施用45%水溶肥(18-5-22),每次用量75~120 kg/hm2,每次灌溉量150~225 m3/hm2,共3~5次。
4 ? ?效益分析
4.1 ? ?經濟效益
應用蔬菜有機肥替代化肥技術,可促進農民增收。通過推廣蔬菜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應用專用配方肥,施肥結構更加優化,氮、磷、鉀配比更加合理、科學,改變了過去盲目施肥的現象,節水40%以上,節省肥料5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30%以上。通過應用水肥一體化技術,使有機肥投入增加、化學肥料用量減少,不僅使蔬菜產量增加了20%以上,而且產品品質明顯提升,商品率提高8%~10%,能有效增加高端農產品市場供給,提高農民收入。
4.2 ? ?社會效益
蔬菜有機肥替代化肥技術效益可觀,社會、政府提高了對蔬菜產業及有機肥替代化肥的重視度,從而提高了農民施用有機肥的積極性。一是促進農戶更加注重施用有機肥,推廣應用配方肥,實現種地與養地相結合;二是促進畜禽養殖糞便無害化處理及有機肥企業轉型升級;三是促進綠色蔬菜產業發展,提高豐縣“大沙河”牌蔬菜知名度;四是增加勞動就業機會,項目為農村提供新增就業機會,增加農民致富途徑。
4.3 ? ?生態效益
蔬菜有機肥替代化肥技術,顯著促進蔬菜種植綠色發展,持續推進化肥減量。一是改善土壤生態環境。施用有機肥能有效減少化肥施用量,增加土壤有益微生物及菌類的數量,降低農藥殘留,改善土壤生態環境[6]。二是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有效遏制畜禽糞便到處亂放、秸稈遍地的現象,促進農村變得更美,使鄉村旅游更具有活力和吸引力。三是改善農村溝、塘、渠水質。增施有機肥,減少化肥施用量,從而減少了肥料流失,提高了溝、塘、渠水質。四是提升耕地質量。增施有機肥,提高了土壤基礎地力。
5 ? ?參考文獻
[1] 張爽.三河市蔬菜有機肥替代化肥調研報告[J].現代農村科技,2017(9):56.
[2] 侯宗海.微生物有機肥在小白菜上的應用肥效[J].蔬菜,2019(8):21-23.
[3] 李書魁.農業部通知開展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J].中國茶葉,2017(2):28.
[4] 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農業農村部科學施肥專家指導組.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技術指導意見:上[J].農機科技推廣,2018(10):47-52.
[5] 陳其軍.化肥零增長如何實現?以蔬菜有機肥替代化肥為抓手,打好化肥零增長攻堅戰[J].營銷界(農資與市場),2018(2):63-64.
[6] 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農業農村部科學施肥專家指導組.2018年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技術指導意見[N].農民日報,2018-10-1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