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勇 羅炘元 邱祿興 周美玲 丘啟松



摘要? ? 本文開展了以富硒地區的農作物秸稈、樹木下腳料木屑、茶枯、食草羊糞等混合材料作金線蓮種植基質,種植天然、優質、富硒的金線蓮的技術研究。結果表明,應用天然富硒金線蓮種植技術生產的金線蓮生物產量較水簾風機設施大棚普通種植模式增加24%~65%,多糖較水簾風機設施大棚普通種植模式增加15%~21%,總黃酮較水簾風機設施大棚普通種植模式增加17%~25%,硒較水簾風機設施大棚普通種植模式增加450%~600%,主要病蟲害紅蜘蛛、蚜蟲、猝倒病、灰霉病、白絹病等發病率明顯低于普通種植模式。本研究為天然富硒金線蓮種植提供了科學依據。
關鍵詞? ? 金線蓮;富硒種植;農藝性狀;產量;品質;病蟲害
中圖分類號? ? S567.239?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20)21-0092-0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硒是人和動物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中國營養學會推薦的硒攝入量為50~250 μg/d。中國大部分地區土壤中硒含量缺乏,分布不均,有72%面積屬缺硒或低硒地帶,有70%人口生活于缺硒地區,但也有少數地區屬富硒地帶[1]。2016年福建省農業廳將壽寧、詔安、云霄、大田、明溪、三元、寧化、連城、新羅、永定等10個縣,列入第一批省級富硒農業產業開發重點縣。在非富硒地區,國內外通常采用的補硒方式是施用亞硒酸鈉,農作物吸收后生產出含硒的農產品,但施用亞硒酸鈉存在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和帶來較高環境風險等諸多問題。
金線蓮屬蘭科開唇蘭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有保護肝臟、預防糖尿病等功效,民間素有“藥王”美稱[2]。金線蓮對生態環境要求十分苛刻,且不能種植在普通的土壤中,適宜在疏松、腐殖質含量高的基質中生長。由于野生資源的大量采集和生態環境的人為破壞,金線蓮已成為17種瀕臨滅絕的中草藥之一。人工種植金線蓮是保護和開發利用中國稀有自然資源的必然趨勢,自2010年以來,福建省金線蓮產業發展十分迅速,產值已達數億元。如何利用富硒地區資源生產出天然、安全、富硒的金線蓮產品,使金線蓮的保健功能進一步擴大,具有重要的意義。為此,本文開展了以富硒地區的農作物秸稈、樹木下腳料木屑、茶枯、食草羊糞等混合材料作金線蓮種植基質的栽培試驗,研究其種植效果,以期為天然富硒金線蓮種植提供科學依據。
1? ? 材料與方法
1.1? ? 試驗材料
試驗金線蓮品種為紅霞。用于配制基質的秸稈、木屑、茶枯、羊糞為富硒地區(土壤中硒含量>0.4 mg/kg)的農作物秸稈、樹木下腳料木屑、茶枯、食草羊糞等動植物殘體或代謝物。基質泥炭土為從丹麥進口的泥炭土,購于品氏億馬園藝專賣店,細度為0~10 mm。
1.2? ? 試驗設計
試驗根據種植模式不同共設8個處理,包括6個天然富硒金線蓮種植處理和2個生產上普遍采用的金線蓮種植處理(表1),觀察比較不同處理間種植效果。其中,以生產上普遍采用的2種種植模式為對照,分別為水簾風機設施大棚普通種植模式(CK1)和林下仿野生種植普通模式(CK2)。
1.3? ? 天然富硒金線蓮種植技術流程
1.3.1? ? 基質的粉碎混合。按試驗設計的秸稈∶木屑∶茶枯∶羊糞的體積比分別配制基質,粉碎成小于5 mm的細度后混合,在混勻的過程中灑水,使含水量達到50%~65%,得到混合基質。
1.3.2? ? 基質的堆漚發酵。選擇在種植基地附近的平坦地,底層每隔50 cm寬開一條相平行的小溝,小溝深5~10 cm,先鋪一層未處理的長條作物秸稈,然后將上述混合基質堆成下寬1.3~1.6 m、上寬1.0~1.5 m、高1.0~1.5 m的堆,堆漚10~15 d,補充水分使基質含水量達到50%~65%,以后每隔5 d進行1次翻堆、補水重堆,發酵至基質變成黑褐色,溫度降至近環境溫度時即為發酵好的基質。
1.3.3? ? 基質接種有益菌。在金線蓮野生地距離金線蓮生長位置50 cm范圍內采集帶腐木、枯枝落葉的腐殖質土,1 m3上述基質添加采集的腐殖質土5 kg,目的是為了在種植基質中接種天然的蘭科菌根真菌。此類真菌有益于金線蓮生長,同時可提高金線蓮對病害的抗性。為避免發酵產生高溫對菌根真菌的破壞,將上述野生金線蓮生長地腐殖質土均勻攪拌(即接種)到發酵好的上述基質中即可。
1.3.4? ? 種苗選擇。選擇苗高6 cm以上、莖粗1.5 mm以上、帶3片葉以上的健壯組培苗作種苗。
1.3.5? ? 種植方式。①風機水簾設施大棚種植。采用固定種植床或移動種植搖床,離地30~60 cm,每床寬1.0~1.2 m,上鋪竹片或薄木片,片之間留0.1~0.3 cm縫隙,鋪上5~8 cm厚的基質,按5 cm×5 cm密度種植。栽植宜淺忌深,栽后噴灑清水,棚內溫度保持在20~25 ℃。棚內可用雙層75%活動外遮陽網和一層50%活動內遮陽來控制光強,光照強度為3 000~6 000 lx。②林下仿野生種植。選擇有野生金線分布生長、有林有水的山溝,山林疏密度以三陽七陰為宜,于15°以上坡度的山地種植。做成高10 cm、寬1 m的畦,先就地取材,取周邊枯樹枝葉墊一層,然后倒上準備好的基質,基質厚5~8 cm,按6 cm×6 cm的密度種植。
1.3.6? ? 水分管理。根據基質干濕度適量噴灑清水,盡量保持空氣濕度在70%~90%,基質濕度控制在50%~70%,以手用力抓基質不滴水為宜,保持通風透光。
1.3.7? ? 病蟲害生物防治。如遇病蟲害較重時,噴施高效環保的生物農藥。防治紅蜘蛛等蟲害用1%苦參堿可溶性液劑1 000倍液噴霧;防治猝倒病、灰霉病等病害,在發病初期用生物農藥施特靈400~600倍液或依天得900倍液噴霧。
1.3.8? ? 采收。種植8個月后采收,或金線蓮株高長到8 cm以上、5~6片葉、鮮重2 g/株以上時收獲。
1.4? ? 試驗研究內容及方法
1.4.1? ? 農藝性狀及產量比較。主要觀測金線蓮莖長、莖粗、葉長、葉寬、葉數、根長、單株重等主要農藝性狀指標,每處理隨機抽樣調查10株。
1.4.2? ? 品質比較。對金線蓮的主要藥用活性成分多糖、總黃酮及硒含量指標測定比較。多糖含量測定采用苯酚—硫酸法[3];總黃酮含量測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4];硒含量測定采用原子熒光法[5]。
1.4.3? ? 病蟲害比較。主要調查紅蜘蛛、蚜蟲、猝倒病、灰霉病、白絹病等病蟲害發生情況。每處理隨機抽樣調查100株。
2? ? 結果與分析
2.1? ? 農藝性狀及生物產量
從表2可以看出,處理1~6(天然富硒金線蓮種植)金線蓮農藝性狀指標,如莖高、莖粗、葉長、葉寬、葉數、根長等,均優于CK1、CK2,從而使生物產量(單株重)比CK1增加24%~65%、比CK2增加133%~211%。其中,處理1(采用水簾風機設施大棚種植模式的天然富硒金線蓮種植處理)金線蓮生物產量(單株重)最高,其次為處理6(林下仿野生種植模式的天然富硒金線蓮種植處理)。比較處理2~6(林下仿野生種植模式天然富硒金線蓮種植處理)金線蓮生物產量可知,處理6(種植基質配比秸稈∶木屑∶茶枯∶羊糞=6.0∶2.0∶2.0∶0.8)表現較優。
2.2? ? 品質
從表3可以看出,試驗處理1~6(天然富硒金線蓮種植)金線蓮的多糖、總黃酮、硒含量均較CK1、CK2顯著提高。其中,多糖含量較CK1增加15%~21%,較CK2增加3%~8%;總黃酮含量較CK1增加17%~25%,較CK2增加14%~22%;硒含量較CK1增加450%~600%,較CK2增加267%~367%。試驗處理6金線蓮的多糖、總黃酮、硒含量指標均為最高,說明采用林下仿野生種植模式且種植基質配比為秸稈∶木屑∶茶枯∶羊糞=6.0∶2.0∶2.0∶0.8時金線蓮品質最佳。
2.3? ? 病蟲害
從表4可以看出,處理1~6(天然富硒金線蓮種植)金線蓮主要病蟲害(紅蜘蛛、蚜蟲、猝倒病、灰霉病、白絹病等)發病率明顯低于CK1、CK2。這是因為處理1~6采用基質栽培,本身具有防蟲、抗病功能;其中的茶枯是油茶籽經榨油后的渣餅,是一種植物源農藥,對害蟲有很好的胃毒和觸殺作用;另外,基質中添加金線蓮野生地有益的天然蘭科菌根真菌可提高金線蓮對病蟲害的抗性。
3? ? 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通過開展天然富硒金線蓮種植技術與普通種植模式效果對比試驗發現,采用天然富硒金線蓮種植技術生產的金線蓮農藝性狀指標(如莖高、莖粗、葉長、葉寬等指標)都表現較優,單株重比水簾風機設施大棚普通種植模式增加24%~65%;金線蓮產品的總黃酮、多糖及硒的含量明顯提高,多糖較水簾風機設施大棚普通種植模式增加15%~21%,總黃酮較水簾風機設施大棚普通種植模式增加17%~25%,硒較水簾風機設施大棚普通種植模式增加450%~600%。多糖類、黃酮類等是金線蓮的主要藥效活性成分[6],說明該方法種植的金線蓮品質明顯提高。采用天然富硒金線蓮種植技術生產金線蓮主要病蟲害,如紅蜘蛛、蚜蟲、猝倒病、灰霉病、白絹病等,發生率明顯低于普通種植模式。
本研究以采自富硒地區的食草羊糞、富硒農作物秸稈及樹木下腳料、茶枯等植物殘體,添加野生金線蓮生長地腐殖質土制作混合種植基質,生產出天然、優質、富硒的金線蓮產品,屬于生態農業、循環農業領域,既在珍貴的中藥材金線蓮中增加了硒的營養保健功能,又變廢為寶;同時由于本基質中含有茶枯和有益、天然的蘭科菌根真菌,使基質具有抗蟲、抗病功能,施肥、噴藥成本大大降低,該項技術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4? ? 參考文獻
[1] 李密,邱東鳳,李云龍,等.富硒農業生長氣候條件分析及產品硒含量測定[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7,27(增刊2):239-243.
[2] 魏翠華,周慧君,謝宇,等.福建金線蓮不同品種生長性狀和產量比較[J].福建農業學報,2018,33(5):491-494.
[3] 蔣元斌,李健,馬玉芳,等.福建金線蓮和臺灣金線蓮不同采收期多糖的變化[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43(2):124-127.
[4] 施滿容,龔林光,陸志平,等.閩東野生金線蓮有效成分含量的比較[J].福建農業學報,2016,31(9):950-956.
[5] 佟健,郭興家,張鵬.原子熒光光譜法測定茶葉中微量硒的研究[J].化學與生物工程,2006(7):60-62.
[6] 吳麗麗,梁燕,許光輝.金線蓮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研究概述[J].海峽藥學,2014,26(10):34-37.
基金項目? ?龍巖市科技計劃項目(2018LYF9012)。
作者簡介? ?張志勇(1973—),男,福建龍巖人,副研究員,從事藥用植物栽培、育種技術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 ?20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