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益權 潘瑞 葉成娟 劉姝 譚小梅



摘要? ? 本文研究了不同竹節參節位育苗效果,研究了不同育苗基質、頂芽留存對竹節參出苗和多芽形成的影響。結果表明,隨著年齡增加,其出苗數量和出苗率有所下降;有機質含量高的育苗基質對多芽形成有一定促進作用;頂芽的留存對竹節參多芽形成影響很大,在去除頂芽條件下,竹節參多芽發生率明顯增加,最高達到30.00%。綜上所述,可通過頂芽處理和增加基質養分提高竹節參多芽發生率。
關鍵詞? ? 竹節參;無性繁育;多芽;出苗率
中圖分類號? ? S567.5+1?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20)21-0095-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竹節參(Panax japonicus C. A. Mey)為五加科人參屬多年生草本植物[1],別名竹節三七、竹節人參、白三七等,以干燥根莖入藥,活性成分有竹節參皂苷、人參皂苷、三七皂苷等,具有滋補強壯、散瘀止痛、止血生肌、舒筋活絡、止血祛痰等功效,是著名的土家族民族藥之一[2-5]。竹節參野生資源零散分布于四川、云南、湖北、陜西等省的山坡、山谷林下陰濕處或竹林陰濕溝,但數量極少,大部分地區野生資源已瀕臨枯竭[6-7]。20世紀90年代,竹節參野生轉家種成功,栽培主產區為湖北的恩施、宣恩、咸豐、五峰等地[7]。近幾年,在四川、重慶、貴州的部分地區不斷發展竹節參家種,由于種子實生苗從種子到商品苗至少2年以上,很多初次發展竹節參的企業或農戶為實現當年結籽擴繁,多采用四年生以上的根莖苗。本文對竹節參根莖分蔸進行無性繁殖試驗,以供參考。
1? ? 材料與方法
1.1? ? 根莖不同節位處理
竹節參通常1年長1節,種子生長的竹節參第1年長成部分位于竹節參最下端,本試驗選擇六年生竹節參,按照從上至下的順序依次為第1節(一年生)、第2節(二年生)……第6節(六年生)。截取不同年齡節位的竹節參進行繁育,土壤基質使用營養土、黃壤按照1∶1的比例配制,每個處理設置30株。
1.2? ? 頂芽處理
選擇保留第1~3節完整的竹節參根莖,處理成保留完好頂芽根莖和不帶頂芽根莖(用小刀破壞頂芽)。
1.3? ? 不同育苗基質處理
育苗基質按照營養土與黃壤不同比例混合,營養土選用重慶市風景園林科學研究院研制的思壯牌園林營養基質。根據營養土和黃壤配比不同,設1∶0、3∶1、2∶1、1∶1、1∶2、1∶3、0∶1等7個處理,按照保留頂芽與去除頂芽完全隨機排列,每個處理30株。
1.4? ? 根莖和育苗基質處理
根莖使用多菌靈1 000倍液浸泡5 min,撈出后在陽光下晾干水分;每50 kg育苗基質均勻混合2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5 g,裝入上口23 cm、下口18 cm、高度22 cm的塑料盆中待用。
1.5? ? 經營管理
竹節參根莖按照三角形位置關系每盆植入3株,表面覆蓋厚約3 cm的基質,置于試驗地內澆透水,試驗期間保持土壤濕潤,離地高約1.5 m處用約70%的遮陽網(6針)搭遮陰棚。
1.6? ? 調查統計
竹節參通常1年生長1節,故1年只有1個芽,但生產上有部分能形成2個乃至多個芽的多芽竹節參,產量更高。本試驗的目的,一是觀測記錄出苗成活情況,二是觀測記錄多芽發生情況。試驗于2018年11月底開始,2019年6月記錄出苗成活情況,2019年8月挖出根莖記錄出芽數、出苗數,計算出苗率、多芽發生率。
2? ? 結果與分析
2.1? ? 不同節位對出苗繁育的影響
由表1可知,帶頂芽的第1節(一年生)出苗率最高(93.33%);第2~6節的出苗率次之,隨著節位年齡增加,出苗數量和出苗率均有所下降,出苗率為56.67%~86.67%;第6節(六年生)的出苗率較低,為56.67%。說明第1節是竹節參無性繁育種苗的最好材料,第2~5節效果一般,第6節效果較差。不過部分根莖雖然沒有出苗,但也沒有腐爛壞死,隨著年齡增加,這種未出苗的完好根莖數量有增加的趨勢。
2.2? ? 頂芽留存對竹節參出苗成活和多芽形成的影響
由表2可知,同基質對竹節參出苗率影響不大,但不同育苗基質對竹節參多芽形成有影響。在不同基質處理下,竹節參出苗率為93.33%~96.67%,平均95.24%,有機質含量高的基質對多芽形成有促進作用,其中營養土∶黃壤土=3∶1配比下多芽發生率最高(達10.00%),全營養土、營養土∶黃壤土=1∶1條件下多芽發生率均為6.67%,其他逐步下降到0。單株竹節參雙芽發生率平均為4.29%,三芽發生率為0。
2.3? ? 破除頂芽對竹節參出苗成活和多芽形成的影響
由表3可知,破除頂芽的頂端優勢后,竹節參出苗率平均為86.67%,較保留頂芽的出苗率低;且隨著營養土配比下降,出苗率呈下降趨勢,全黃壤土情況下出苗率為66.67%。破除頂芽對形成多芽竹節參有較好的促進效果,最高可達30.00%,最低達6.67%。隨著基質養分配比降低,多芽發生率降低,由30.00%下降到6.67%。說明頂芽留存與否對竹節參多芽形成有很大影響,去除頂芽多芽發生率明顯增加。綜上所述,可通過去除頂芽和增加育苗基質養分提高竹節參多芽發生率。
3? ? 結論與討論
植物頂芽產生的生長素濃度過高對側芽生長有抑制作用,人們經常利用頂端優勢原理,進行整枝、打杈或摘心,提高產量[8]。本研究僅通過田間試驗探討了頂芽留存和育苗基質對竹節參多芽發生概率的影響,但竹節參多芽形成機制有其內在機理因素,需要結合激素學、遺傳學才能探究多芽竹節參形成的本質。
本試驗結果表明,除了帶頂芽的第1節外,其余節位的出苗、萌發情況也較好。因此,除了帶頂芽的第1節外,其余節位也可作為多芽竹節參的繁育材料。竹節參根莖繁殖的優點是生長速度較快,缺點是需要的根莖較多、成本較高、繁殖系數較低。種子繁殖的優點是繁殖系數高、前期成本相對較低;缺點是生長緩慢,從萌發到采收需要6年以上時間。因此,可結合兩者優缺點進行選擇。
4? ? 參考文獻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國藥典:I部[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
[2] 陳曦,張知貴.竹節參研究進展[J].醫學信息,2015,5(17):350.
[3] 張舒娜,郭靖,劉繼勇,等.人參種質資源現狀及建立種質資源圃的必要性[J].特產研究,2012(4):73-75.
[4] 頓耀艷,袁丁.竹節參化學成分的研究進展[J].時珍國醫國藥,2006,17(10):1909-1911.
[5] 左銳,袁丁.竹節參化學成分和藥理活性研究進展[J].時珍國醫國藥,2015,16(9):838-839.
[6] 林先明,劉海華,郭杰,等.竹節參生物學特性研究[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07,26(1):5-8.
[7] 劉海華,林先明,艾倫強,等.竹節參種質資源現狀及匱乏原因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4(17):118-119.
[8] 武維華.植物生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基金項目? ?重慶市科研機構績效激勵引導專項(cstc2017jxjl-jbky80004;jbky20190013);重慶市技術創新與應用發展項目(cstc2018jscx-mszdX0096)。
作者簡介? ?周益權(1982—),男,四川宜賓人,碩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中藥資源及其栽培。
通信作者
收稿日期? ?2020-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