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榮燕 趙燕 王冉冉
摘要 ? ?核桃黑斑病是危害核桃的一種重要病害,發生范圍廣,危害重,嚴重影響了核桃的品質和產量,成為核桃產區制約農民收入的重要瓶頸。本文介紹了核桃黑斑病的危害癥狀、病原菌及發生規律,總結了核桃黑斑病的防治措施,以期為核桃黑斑病的防治提供參考。
關鍵詞 ? ?核桃黑斑病;危害癥狀;病原菌;發病規律;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 ? ?S436.64 ? ? ? ?文獻標識碼 ? ?B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20)20-0093-0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核桃是一種重要的經濟林樹種,其種子核桃仁含多種維生素、蛋白質和脂肪,是深受人們喜愛的一種堅果;其含油量達60%~70%,核桃油是優良的食用油之一。核桃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對于促進農民增收具有重要意義。另外,其花、果、葉的揮發性氣味具有殺蟲、保健作用,可廣泛應用于風景區、休療養區,具有非常好的生態價值。
核桃黑斑病又稱核桃黑、核桃細菌性黑斑病、黑腐病,是危害核桃生產的一種重要病害,主要危害幼果、葉片,也可危害花及嫩枝,從而造成樹勢衰弱、減產,嚴重時還會導致樹體死亡[1]。該病發生范圍廣,國內核桃主要種植區均有發生且患病率高[2],嚴重影響了核桃質量、產量和農民收入,成為制約核桃生產的瓶頸。本文從核桃黑斑病的危害癥狀、病原菌入手,探討了其發病規律和發病特點,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防治措施,以減輕核桃黑斑病的危害,提高核桃產量和品質。
1 ? ?危害癥狀
核桃黑斑病主要危害核桃果實、葉片、花及嫩梢,其中果實受害最嚴重。葉片最初感病時,先在葉脈及葉脈的分叉處出現黑色小點,后擴大成近圓形或多角形的黑褐色病斑,邊緣不明顯,周圍常呈半透明水漬狀暈圈;雨水多、濕度大時,葉背水漬狀病斑更為明顯;后期嚴重時,病斑擴大連片,導致葉片卷縮,嚴重時葉片皺縮、枯焦,同時病部中央變為灰白色,有時出現穿孔,導致葉片殘缺不全,提早脫落。有時葉柄上也會出現病斑。枝梢上的病斑呈褐色稍凹陷的長圓形或不規則形,嚴重時病斑繞枝干一周,造成干枯或節間干裂癥狀。幼果受害后,果面出現黑褐色小斑點,隨后擴展為圓形或不規則形下陷的黑色病斑,外圍有水漬狀暈圈,果實由外向內腐爛。在果殼硬化前,病菌可擴展到核仁,導致全果變黑,早期脫落;果殼硬化后,僅青果皮感病,后期果實脫落。嫩梢被侵染后常變黑枯死。花序受害后,初期個別小花變黑、凋萎,隨后花軸變黑、扭曲,導致花序枯萎早落。核桃黑斑病的典型特征是在濕度大時,病斑有白色細菌膿流出,呈黏液狀[3]。枝條受害后,翌年在病斑部位會附著有白色沉淀,這也是該病危害后鑒別的一個重要特征[4]。
2 ? ?病原菌
關于核桃黑斑病的病原菌,早期的研究普遍認為,核桃黑斑病的致病菌為黃單胞桿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是一種專化寄生核桃屬的病原細菌[5]。病原菌在PDA培養基上為圓形菌落,表面光滑,初為白色,后變為橘黃色;革蘭氏染色為陰性,菌體呈短桿狀,頂端有1根鞭毛,有莢膜。該病原菌最適生長條件為溫度28~32℃、pH值6~8,致死溫度為53~55 ℃[6]。
近年的研究表明,核桃黑斑病的發生除與主致病菌黃單胞桿菌有關外,還與其他病原微生物有關,是由多種病原菌復合侵染的結果[2]。王 ?瀚等[7]從核桃黑斑病病葉上分離得到典型菌株,經形態學和16S rDNA序列分析鑒定為成團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其致病力強,極大地推動了核桃黑斑病的發生。Kaluna等[8]研究表明,黃單胞桿菌、成團泛菌和鏈格孢等3種病原菌的復合侵染是引起核桃黑斑病和褐色頂端壞死病的主要原因。曲文文[9]從山東核桃黑斑病病部組織分離得到鏈格孢屬真菌以及黃單胞桿菌、成團泛菌2種細菌,認為黃單胞桿菌是核桃黑斑病的主要病原,鏈格孢屬真菌能誘發黑斑病,并可以二次侵染,成團泛菌也參與了黑斑病的致病過程。王琳瑩[10]研究發現,引起四川省石棉縣核桃黑斑病的病原菌主要是泛菌屬細菌(Pantoea sp.)。郭安柱等[11]研究表明,陜西地區核桃黑斑病的病原菌主要為成團泛菌。
3 ? ?發病規律
核桃黑斑病病原菌主要在病果、病葉和病枝內越冬,翌年春季借雨水、氣流傳播,病原菌主要從氣孔、皮孔以及各種傷口侵入。一般葉片首先感病,之后再傳播到嫩枝和果實上。由于病原菌可以侵染花序(器),因而花粉也能傳播病菌,傳粉昆蟲成為傳播媒介。病原菌的潛育期一般為10~15 d,每年4—8月發病,可反復侵染多次。展葉期至花期為最易感病時期,幼嫩的組織、開放的氣孔以及害蟲危害造成的傷口、灼傷、雹傷、修剪傷口等均有利于病菌侵入,特別是在濕度大時,病害蔓延迅速,容易暴發成災;立秋后的高溫高濕也容易引起黑斑病暴發。
核桃黑斑病的發生與溫濕度密切相關,高溫高濕是該病害發生的先決條件。病原菌侵染葉片的適宜溫度為4~30 ℃,侵染果實的適宜溫度為5~27 ℃。夏季多雨年份發病重,特別是雨后病情蔓延迅速;干旱少雨年份則發病相對較輕。河北地區發病初期在6月上旬,7月下旬至8月中旬的雨季為發病盛期[12]。山東地區從5月下旬至6月上旬開始發病,直至7月下旬至8月上旬[9]。此外,核桃黑斑病的發生還與核桃品種、樹齡、樹勢以及栽培管理等因素有關。品種不同,發病程度不同。一般來說,香玲、紙皮、中林等薄殼品種由于病菌容易侵入而易感病;清香、元林、溫185、遼核4號、晉龍1號等品種對核桃黑斑病有較強的抗性[13]。老樹發病重于中幼齡樹,10年以上的果園發病最重[14],且弱樹重于健壯樹,樹勢健壯的一般抗病能力較強,有蟲害發生的植株或地區發病重。由于栽植密度大、管理粗放、疏枝等修剪措施跟不上而導致的核桃園郁閉度高、通風透光不良、林間濕度大的果園發病重。覆黑地膜的果園核桃黑斑病輕于生草的果園[14],生草果園因地面濕度大,有利于病原菌的侵染;而覆蓋黑地膜的果園由于減少了地面蒸發,濕度相對降低,不利于病原菌的侵染和發生。
4 ? ?防治措施
核桃黑斑病的發生與品種、溫度、降水等氣候環境條件、栽培管理水平等因素有關,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由于該病菌可反復侵染,4—8月均可發病,特別是在展葉期及花期最易感病,因而制定科學有效的綜合防治措施對核桃黑斑病的防治至關重要。要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指導方針,以選用抗病品種、加強栽培管理等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為主,結合不同生長發育時期,采用保護性藥劑和內吸性藥劑相結合進行化學防治,治早治小,以減輕核桃黑斑病的危害。
4.1 ? ?選用抗病品種
選擇能夠適應當地生態環境的抗病品種和資源,從源頭減輕或防止核桃黑斑病的發生危害,盡量降低病害防治成本。核桃嫁接育苗時,砧木可選擇核桃楸,抗病性好于其他砧木嫁接的核桃。對不抗病的核桃品種,可以逐步通過高接進行改造。
4.2 ? ?加強栽培管理
合理密植,降低果園密度;及時修剪,疏除過密枝、徒長枝、細弱枝以及病蟲枝等,改善整個果園和樹冠的通風透光條件。同時,增施土雜肥、有機肥,增強樹勢,提高樹體的抵抗力。雨后及時排除林地積水,保持適當的溫濕度,創造不利于病害發生的環境條件。果實采收時,盡量避免損傷枝條造成傷口,切斷病菌的傳播途徑。11月至翌年2月休眠期,結合秋冬季修剪做好果園清潔工作。核桃落葉后,及時刮除老樹翅皮,剪除病蟲枝和殘果,同時將果園內的枯枝落葉、病蟲枝、雜草等帶出園外,集中深埋或燒毀,以降低越冬菌源和病蟲基數。冬季對于病斑部位可先刮除病斑,粉刷涂白劑,減少越冬菌源,同時可防止樹干凍傷和日灼,增強樹勢。有條件的果園可實行地膜覆蓋,減少地面蒸發,創造不利于病原菌侵染和發生的環境。
4.3 ? ?做好化學藥劑防治
噻森銅、噻霉酮、苯醚甲環唑、戊唑醇均為高效、廣譜性的內吸性殺菌劑,退菌特雖然沒有內吸作用,但滲透作用較好,對進入植物表層的病菌仍有殺傷力。為減少抗藥性的產生、提高防治效果,在防治時可以選擇幾種廣譜性的殺菌劑,交替輪換使用。由于該病菌受環境濕度影響較大,雨后要及時用藥,防止病菌侵染和快速蔓延。
2月底至3月下旬核桃萌芽前,可全株噴施1次3~5 °Bé石硫合劑(或43%戊唑醇)+5%吡蟲啉,以消滅或減少越冬菌源,同時還可兼治介殼蟲等其他病蟲害;也可噴施保護性藥劑。保護性藥劑以銅制劑為主,其中防治效果最好的是波爾多液,但核桃嫩葉對該藥劑敏感,容易產生藥害,因而要慎重使用。孫陽[15]研究發現,這個時期可選擇可殺得和春雷王銅2種銅制劑,與波爾多液防效相當,而且與春雷霉素或代森錳鋅混配使用的防效要優于單一藥劑。
3月下旬至4月下旬花期,噴施0.3%硼砂+0.3%尿素,提高坐果率的同時,可增強樹勢、提高核桃抗病力。
4月下旬至6月上旬果實膨大期,自5月中旬開始噴施噻森銅、噻霉酮、苯醚甲環唑等藥劑,隔7~10 d噴1次,連噴2~3次。
6月上旬至7月上旬核桃果實硬核期,6月上旬開始,每15~20 d噴1次退菌特、戊唑醇、噻森銅等藥劑。
7月上旬至8月下旬果實油脂轉化期,噴波爾多液、噻森銅、噻霉酮等。
9月上旬至10月下旬果實采收后至落葉,噴1次戊唑醇或戊唑醇+丙森鋅,并做好秋季修剪工作,剪除病蟲枝、病爛果,集中收集后燒毀或深埋[16]。
5 ? ?參考文獻
[1] 陳善義,陶萬強,王合,等.北京地區核桃黑斑病病原菌的分離、致病性測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J].果樹學報,2011,28(3):469-473.
[2] 趙玉梅,王瑞金,王鵬,等.核桃黑斑病病原菌及防治研究進展[J].山東林業科學,2019(3):111-114.
[3] 惠軍濤,楊峰,楊樺.核桃黑斑病綜合防治措施[J].西北園藝,2016(10):36-37.
[4] 趙寶軍,劉楓.不同藥劑(組合)對核桃細菌性黑斑病田間防治試驗[J].中國果樹,2017(4):50-52.
[5] 孫俊.核桃黑斑病菌殺菌劑敏感性測定[J].北方園藝,2017(9):103-106.
[6] 董貝,王建東,袁園園,等.核桃黑斑病研究進展[J].植物醫生,2016(8):67-70.
[7] 王瀚,卓清平,王讓軍,等.甘肅隴南核桃黑斑病病原菌的分離鑒定及其致病性研究[J].中國果樹,2018(4):69-71.
[8] KALUNA M,PULAWSKA J,WALERON M, et al.The gene-tic charicaterization of Xanthomonas arboricola pv. juglandis,the causal agent of walnut blight in Poland[J].Plant Pathology,2014(63):1404-1416.
[9] 曲文文.山東省核桃主要病害病原鑒定[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11.
[10] 王琳瑩.石棉縣核桃黑斑病與炭疽病病原鑒定及其防治技術研究[D].雅安:四川農業大學,2015.
[11] 郭安柱,張力元,李巖,等.防治核桃黑斑病藥劑篩選及田間藥效試驗[J].西北林學院學報,2020,35(1):177-182.
[12] 劉英勝.河北衡水核桃黑斑病的發生規律及防治措施[J].果樹醫院,2016(4):35-37
[13] 朱學亮,王兆品,傅曉聰,等.2017年濟南市南部山區核桃黑斑病大面積發生的調查與思考[J].山西果樹,2018(4):30-32.
[14] 雷明山,王沛.核桃黑斑病發生因素調查研究[J].山西果樹,2019(1):34-36.
[15] 孫陽.不同藥劑防治核桃細菌性黑斑病田間藥效試驗[J].山東農業科學,2012,44(1):93-94.
[16] 雷明山,楊世勇,王沛,等.10種殺菌劑防治核桃黑斑病的田間藥效試驗[J].山西果樹,2015(5):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