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貫徹落實黨中央精神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大戰略精神,本文將在永川區大數據發展現狀的基礎上,研究如何推動永川大數據產業加快融入成渝地區大數據產業發展以及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疊加效應下永川區大數據產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并提出永川區大數據產業轉型升級與創新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大數據產業;疊加效應
1.永川區大數據產業發展的現狀
截至2019年底,永川大數據產業園累計入駐企業315家,從業人員1.4萬人,當年實現產值120億元,國內首個實時數字人便誕生在永川。永川大數據產業園已基本形成服務外包、軟件信息、數據處理、數字內容、電子商務五大主導產業,延伸呼叫中心、數據標注、大數據平臺應用、互聯網游戲等多種業態,構建起了“人才為特色、科研為支撐、創新為突破、應用為重點”的大數據智能產業體系。這五大主導產業的形成,不僅使永川成為了西部地區為數不多的大數據產業高地,更為永川搶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一體化發展機遇、提質升級大數據產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2.永川區大數據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永川大數據產業發展相對于重慶其他區縣而言起步較早,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定位不夠精準、產業人才匱乏、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技術落地難、創新研發能力薄弱等問題。
(1)大數據產業發展定位不夠精準。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國家重大戰略提出以后,永川區大數據產業的自身定位以及規劃更加需要重新部署。相較于成渝兩地大數據產業發展而言,成都大數據產業更加偏向于數據的應用,重慶的大數據產業偏向于數據的開發。永川區大數據產業是更偏向于服務于重慶的數據開發還是成都的數據應用,又或者致力于搭建兩地之間大數據產業的有效銜接的橋梁,目前永川區還缺乏一個清晰的定位。
(2)大數據產業人才比較匱乏。大數據產業的快速發展對專業化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永川區大數據產業核心人才仍存在較大的缺口,且人才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互聯網和金融兩大領域,機械制造領域人才匱乏,導致制造業等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極度缺乏大數據人才。由于園區配套及區位影響,多數大數據人才選擇集聚在仙桃數據谷、兩江數字經濟產業園及南岸江南大數據產業園,而永川大數據產業園區人才吸引力度不夠。
(3)政策支持有待進一步提升。制度激勵創新是創新發展最根本、最基礎的動力源泉。永川出臺了大數據發展20條與職教24條,均對大數據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但是在規劃與指導永川大數據產業發展以及相關的財政配套政策方面,還需要進一步的細化和提升。
(4)應用場景不夠豐富(技術落地難)。大數據技術作為一種新的生產要素,一方面促進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另一方面也催生新的產業。近幾年永川區大數據技術不僅應用到政務、電商、交通等眾多領域,更引來了一批以大數據技術為依托的高新技術企業。但是就整個成渝地區來看,永川區大數據技術的影響力和覆蓋率較低,導致永川大數據產品不易推廣,大數據技術落地難。
(5)數據導向創新研發能力比較薄弱。大數據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是企業的研發能力,技術的迭代是大數據產業發展的基礎。要實現可持續的研發和創新就需要不斷的投入資金和人力。2018年永川區R&D占GDP比重為2.2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但是永川區盤子小,盡管占比較高,實際上科研經費投入總量僅20.2億元,還不足以支撐高技術含量的研發。而且在永川科技型企業中,大數據智能化企業也僅占22%左右,因此永川區大數據產業的創新與研發能力相對薄弱。
3.永川區大數據產業的轉型升級與創新發展
永川區大數據產業近年來發展勢頭迅猛、規模穩步擴大,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國家戰略實施背景下,如何保持這一向好勢頭,將永川大數據產業發展全面、深度融入國家戰略實施全局,使之真正成為永川城市綜合實力和區域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支撐點和增長點。圍繞這一目標任務,本文提出具體對策建議如下:
(1)編制大數據產業發展規劃,主動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大數據發展梯次格局。對于大數據產業發展,既要重視戰略層面的發展規劃,也要重視戰術層面的“排兵布陣”。目前,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大數據發展梯次格局中,重慶主城都市區與成都同屬第一梯隊,永川目前最現實的目標就是保持在第二梯隊行列。因此,當前,如何深度謀劃與發揮自己作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大數據產業發展承東(重慶西部科學城)啟西(“西部數都”,即成都)重要節點作用,在資本、人才、技術等要素的“左傳右遞”中繼續積勢蓄力,同時在與瀘州、宜賓、德陽等地的“搶灘布局”中保持差異化競爭優勢,就成為永川在大數據產業發展規劃中首先應當考慮的問題。
(2)圍繞成渝地區發展共性問題,挖掘大數據產業落地應用的豐富場景。場景是新技術的試驗場,是新模式和新業態的載體,是大數據產品開拓市場的第一步。除了繼續要在政府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的功能中挖掘大數據需求外,建議永川相關職能部門還應組織科研團隊與智庫力量,圍繞舊城改造、農業現代化建設、鄉村人居環境改善、閑置商業體盤活等成渝地區各地市、區縣發展面臨的共性問題,鼓勵和支持永川大數據企業參與到這些場景的建設中來,實現企業發展與區域發展的“雙贏”。
(3)搭建科研攻關與科技服務平臺,大力支持大數據核心關鍵技術的研發攻關。建議永川相關職能部門應持續開展對大數據應用技術、大數據分析技術與工具、大數據資源管理技術、大數據基礎設施技術等的科技情報調研,并結合永川實際情況,繪制和定期更新永川大數據技術發展路線圖,并以路線圖為參考,撰寫項目指南,設立科技專項經費,以為相關技術的研發攻關提供平臺支持;鼓勵和支持永川大中專院校、大數據企業、科研機構跨區域合作以及參與區外大數據標準化建設和關鍵技術研發。
(4)將風險補償納入大數據產業扶持政策工具箱,幫助企業最大限度降低經營風險。支持基礎電信運營商和大數據基礎設施獨立法人企業加快建立信息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機制,對企業參與信息基礎設施共享機制起連續兩年內無任何收益的企業,按照企業實際投資資金的一定比例給予專項補貼;建立大數據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對積極支持大數據企業發展的金融機構發生的風險損失以及擔保機構承擔大數據中小企業貸款擔保業務產生的代償損失按一定比例給予補償。
(5)建立大數據創新專項基金,扶持和引導相關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活動。借鑒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運行和實施思路,建立大數據創新專項基金,通過貸款貼息、無償資助和投資補助等方式,支持成渝地區所有大數據企業在永川開展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活動,其中重點培育和扶持那些尚在產業化初期、市場前景好、風險較大、商業性資金進入尚不具備條件、最需要由政府支持的中小型企業項目,為其在產業化擴張階段落戶永川起到鋪墊和引導的作用。
(6)堅持外引內培、雙管齊下盤活大數據人才資源。一方面,重視利用成渝地區各重點高校和科研院所造血功能,充分發揮平臺優勢、區位優勢、環境優勢和政策優勢,引進和培養一支懂指揮、懂技術、懂管理、懂市場等的復合型“數據科學家”隊伍;另一方面,要進一步挖掘和利用永川職教資源,采取校企聯合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建大數據應用創新平臺、設置校企合作訂單班、鼓勵校企合作共建教育培訓基地等方式來滿足永川大數據產業對實用型人才的需求。
作者簡介:彭淵紅(1991.07-),女,漢族,重慶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產業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