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一個扎根農村的青年,一個“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赤腳醫生,1968年12月《人民日報》發表了毛澤東主席的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蹦鞘且粋€感嘆云卷云舒的時代,一群生長在時代浪潮的新青年踏上了時代的快道,希望能夠用自己的知識播撒到土地的脊背上,用熱血青春去吹響時代號角。
1969年初17歲的北京青年孫立哲來到陜西省延安市延川縣的關莊公社插隊落戶。走進了幾近荒涼、鮮有綠意的大山里,住進了散落在山坡上的窯洞里,望著素面未識的一個個陌生而質樸的陜北老鄉的面龐。在這荒涼的境地孤獨和陌生感還未生發,就被鄉親們的熱情完全清掃,鄉親們激動的說:看到了他,就像看到了我們鄉的未來!
在這個毫無醫療條件的山間村落里,生病往往就意味著死亡。一次他和老鄉交談之中,孫立哲了解到這里沒有醫療站、附近也沒有診所,村子里甚至連醫生也沒有,當地老百姓有個大病小災的基本只能靠自愈。孫立哲親眼見過一個早上還和他談笑風生的鄉民,不知怎么晚上便悄然逝去。在這里看似平常的一件件事,卻一次又一次觸動了他的內心。本就是醫學院學生的他,生出了幫鄉親看病的念頭,于是孫立哲開始用自己的所學幫助鄉民們看些基礎疾病,不久之后便顯露出行醫天賦,他所做的手術從簡單到復雜:從闌尾到腸胃,到后來心肺、癌癥,腦子…孫立哲就這樣在他擺著幾件設備的簡陋窯洞里夜以繼日地工作,完成了大大小小幾千例手術,拯救了無數父老鄉親的生命。
當時有個孩子大面積脫水,奄奄一息。孫立哲翻山到那個村,只帶了個大針管,就用注射器打點滴一點兒一點兒往里推。從晚上推到第二天白天,30多個小時,他的手硬是推僵了,但欣慰的是,孩子救活了,救起來的孩子要認他作干爸,而此時的孫立哲才只有18歲。
在打則坪的一個晚上,大家都已睡著,這時忽然聽到外面人聲嘈雜,四五個老鄉一邊打著火,一邊跑著,嘴里還不停的叫喊著孫立哲的名字。門一開看到老鄉們抬著的門板上躺著一個身體僵直的婦女,原來是因為家庭原因,媳婦上吊停止呼吸已經有半個小時了。孫立哲見此情狀,馬上和老鄉們一起把她抬進屋子,他記得書上說過這種情況最好的穴是涌泉穴。孫立哲用一根長針扎向那媳婦的腳底,扎著扎著女子喉嚨里發出“嗝”一聲,見此情形,立哲馬上開始人工呼吸,反復折騰了有半個小時,她活了過來了。這件事兒當時遠近的村莊一傳十、十傳百,老鄉都說他連死人都能救活。從此以后孫立哲在村里被奉為“神醫”。他那本來就不太大的醫療站變得人山人海,忙得幾乎連如廁的功夫都沒有。
在地廣人多的延安,只靠他們幾個醫生是完全不夠的,孫立哲就想著倡議成立醫療總站、開辦“赤腳醫生”大學,招收、培訓本地青年,壯大“赤腳醫生”隊伍等等這些可以實實在在幫到老百姓們的想法。但在這片貧瘠的黃土地上,就連老百姓的生活之本,種莊稼都很難,要想建立一個醫療站是何其困難!但是就在立哲他們為資金和材料發愁的時候,老鄉們自發的一家一家宣傳籌錢,心懷感恩的陜北人為醫療站的建設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支持;在他們為發展醫療工作者發愁的時候,當地百姓意氣風發地說:我們來準備!他們自發把自己家中符合條件的年輕人送去醫療站接受培訓,讓醫療站迅速的建立……繩鋸木斷,水滴石穿。鄉親們一次次的行動感動了孫立哲和無數的“赤腳醫生”,面對鄉親們的恩情,孫立哲溫瀾潮生,備受感動,他當時就下定決心,心甘情愿將自己與這片黃土地上的人們系在一起,生生世世。
這樣一個北京青年致力于治病救人,一身熱血卯足干勁醫治了28萬人次,拯救了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生命。他心懷大愛,用自己青春奉獻換來了當地百姓的生命健康。1974年,毛主席親自欽點孫立哲為“全國優秀模范知青”,那一年,他23歲。
像一條潺潺溪流環繞著關莊,滋潤著黃色的大地,灌溉著新中國醫療事業的發展,他是孫立哲,一個用葆滿愛國愛民情感立身的醫療戰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