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 常娟 任霓洲
【摘? 要】近年以來由中共中央宣傳部主管的,以深入學習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主要內容的學習平臺“學習強國”APP,在互聯網上掀起了熱潮,受到廣大黨員的一致好評。每天登陸“學習強國”APP,瀏覽時政要聞,關注國際動態,發表個人觀點,進行答題和考試已然成為廣大黨員每日自覺完成的學習內容。分析“學習強國”APP成功的原因,除了其聚合了大量可免費閱讀的期刊、古籍、公開課、歌曲、戲曲、電影、圖書等資料外,多樣化的信息傳遞手段,高度精簡凝練的學習內容和形式豐富的互動方式都是其深受90后大學生青睞的原因,結合“學習強國”APP成功的經驗對進一步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也產生了自己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學習強國;思想;政治教育
1.適應網絡時代發展,使信息傳遞效率更高
目前高校思想教育方式還主要停留在以灌輸式、填鴨式、任務式為主的層面上,一定程度上存在國內外時事要聞更新不及時、學習生活實際聯系不緊密、運用新媒體手段方法不多等問題,學員上課內容聽不進去,理論知識學不進去,內心世界走不進去的現象還不同程度存在?;仡櫺畔⒕W絡的發展,2G網絡是文字時代、3G網絡是圖片時代、4G網絡是視頻時代,5G網絡是數據時代,目前各高校學員正是成長在信息高速發展大環境的一代,他們獲取信息的意識更加強烈,對直接高效的信息獲取途徑要求也更加苛刻?!皩W習強國”APP的成功,正是因為其無論是國際、國內、社會、軍事、文藝、娛樂各個板塊都擁有海量的文字、圖片和視頻資源,尤其是視頻資源,更加簡單直接的給讀者帶來視覺和思想上的沖擊,使信息的傳遞效率更加高效。面對網絡時代、信息時代的大環境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更要跟上社會發展的節奏,適應信息獲取多元化的特點,緊跟國內外形勢、圍繞解決高校學生現實生活困難,采取形式更加新穎、內容更加豐富的教育方法,不斷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2.有效利用碎片化時間,使日常教育效果更好
目前高校學員學習科研任務較重,早出晚歸,一天時間除了睡覺吃飯,大多數時間都在從事學習科研工作,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時間只有周五下午政治教育時間,對于長期出差在外和海外留學人員由于科研任務時間的不規律性,海外時差等問題教育時間就更加難以保障。雖然學員有強烈的自主學習愿望,但是也很難擠出大塊時間用于讀書看報或者理論學習,而傳統的學習教育方式又很難利用學員日常幾分鐘到十幾分鐘這種碎片化的時間,導致日常學習效率不高,收獲甚微,從而影響學員學習熱情,又反向影響學習效率形成惡性循環。我們發現“學習強國”APP上推送有大量經過高度凝練的閱讀時間在3-5分鐘的時事“微文”和富有正能量的“小故事”以及幾十秒到幾分鐘就能看完的學習“短視頻”,使學員可以充分利用學習科研之余的碎片化時間進行瀏覽學習,有效提高了學習的效果。面對學習科研特點,學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在繼承傳統課堂教育的成熟經驗基礎上,更要利用好學員日常學習科研間隙的點滴時間,不斷精簡教育內容,凝練思想觀點,利用現代通信工具多向學員推送5分鐘以內可以完成閱讀或者觀看的文字和視頻內容。同時突出對學員的日常教育和隨機教育,把教育的陣地延伸到學員宿舍、運動場、食堂、朋友圈,通過“散步談”“吃飯談”“運動談”“朋友圈留言”等方式,不斷強化日常教育的效果。
3.暢通學員發聲渠道,使信息實時反饋更快
當前高校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對待被教育者的方式常常還停留在上級對下級的授課輔導層面。主要以按照上級布置教育的要求和內容,以學習傳達上級通知文件、記教育筆記、背記知識要點等形式為主,教育內容主要是自上而下規定的,而自下而上的調研發現解決實際問題的內容較少,學員被動接受,參與度不高,信息反饋不及時?,F在學員自主意識、民主意識較高,主動思考渴望參與集體互動表達自己思想意愿的意識也更加強烈。對比互聯網上的各類社交媒體軟件,往往是像“學習強國”APP這種設置有留言區或彈幕區,同時可以識別手機通信錄好友,建立聯系交流群等功能的軟件推廣度更高。這種能夠及時進行留言互動,與自己熟悉的人進行分享討論的模式也更受年輕人的喜愛。針對學員特點,在完成基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多深入學員中間進行思想調研,利用學員講壇,積極鼓勵學員走上講臺,發表他們對現實問題的真實看法,帶領學員進行深入思考,引導學員進行討論,在與學員的互動過程中增強參與度信任感,滿足表達自我觀點的愿望,同時也可以及時了解學員的真實思想動態,做好引導和一人一事工作,為服務中心工作有針對性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多的現實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張志軍.給教育類軟件裝好安全鎖
[2]賈思坤.立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靶標
[3]王超林.思想政治教育要疏堵結合
[4]陳盼.大數據時代下大學生思政教育路徑探析[J].國際公關,2020(02):137.
[5]李月琴.高校思政課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的作用探析——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為例[J].國際公關,2020(02):247-248.
[6]黃山.當代高校思政課視域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J].國際公關,2020(02):249-250.
[7]涂慶皓.高校思政課信息傳播要素及教學效果提升[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20,37(02):39-43.
作者簡介:趙麗(1980.08-),女,漢族,甘肅慶陽人,工程師,研究方向為通信技術。
常娟(1989.09-),女,漢族,陜西米脂人,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為通信技術。
任霓洲(1985.10-),女,漢族,陜西淳化人,工程師,研究方向為通信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