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穎
摘要:中國青年作曲家李博禪先生創作的琵琶協奏曲《晚秋》受到琵琶演奏家們的青睞,這首旋律線條凄美、演奏技法豐富的琵琶協奏曲上演于國內外大大小小的舞臺。本文將從演奏與情感剖析的角度對此作品進行解析,探討在演奏中對此曲進行二度創作的難得之處,并圍繞協奏曲《晚秋》的結構特點、演奏特點以及音樂特色等三個大方面展開全面解析。
關鍵詞:琵琶協奏曲? ?《晚秋》? ?音樂特點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20-0022-03
在琵琶協奏曲的曲庫中,近年來涌現出有如《花木蘭》《草原小姐妹》《祝福》等優秀的大型協奏曲,通過琵琶演奏曲而使之享譽國際舞臺,每一首都堪稱經典之作。
一、創作背景
琵琶協奏曲《晚秋》創作于2014年晚秋,恰與曲目標題吻合。此曲是中國青年琵琶演奏家張雅迪于獨奏音樂會上首演的委約作品,作曲家李博禪擔任此次首演的鋼琴演奏部分。此曲目運用傳統的寫作模式,將琵琶與鋼琴完美融合,運用西方的創作手法將琵琶豐富的演奏技法展現地淋漓盡致?!锻砬铩返恼Q生正如它的季節,在晚秋的季節里,作曲家認為:“在這樣一個離別與回憶相互交織的季節里,琵琶演奏者通過琵琶輕攏慢捻抹復挑式的吟唱,更能呈現出凄涼憂傷的心里情緒”。在曲目介紹的段落,作曲家更是引用出自宋代詩人辛棄疾《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中的經典名句: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此樣的介紹有別于冗長其他的曲目介紹,一句詩詞,仿佛道出作曲家思緒萬千的靈感與想法,最終卻由琵琶來代為言說。琵琶因中國民族器樂中于亦文亦武而著稱,琵琶協奏曲引用了西方的現代作曲技法,將中西樂器結合起來,從而使琵琶這件中國傳統樂器推向世界舞臺。
二、《晚秋》結構分析
《晚秋》全曲演奏時長約為13分8秒,全曲由302小節構成。整首樂曲旋律線條優美、節奏變化復雜、音樂情緒飽滿且富有張力。曲式結構屬于具有再現的三部性曲式結構。
引子部分由第1~13小節組成,其為鋼琴獨奏部分,是由鋼琴從高至低的自由節拍的音階構成,引子部分標有音樂表情記號“RUBATO”,意味“節奏自由的;隨意將音符長度增減的”,演奏者可根據自身對曲目的理解,使節奏處理更加自由。
主部由主題I(第14~26小節)、連接(第27~32小節)、主題II(第32~99小節)組成,其中主部為e小調,副部為a小調。
第50~67小節的連接段落進入展開部。展開部由四個階段組成,分別是階段Ⅰ(第68-91小節)、階段Ⅱ(第92~159小節)、階段Ⅲ(第160~171小節)、階段Ⅳ(第172~211小節)。
第212~234小節的連接段落后到再現部。再現部由主題II(第212~256小節)、coda(第257~302小節)組成,調性為a小調。
三、琵琶各技法在《晚秋》中的演奏特點解析
(一)右手技法在《晚秋》中的運用
琵琶右手的基本技法較多,如最基本的彈挑、輪指,由彈挑演變而來的雙彈、掃弦,由輪指延伸而來的半輪、挑輪、滿輪等技法,在琵琶演奏曲目中,基本由這些指法構成。如何將它們很好的組合、運用,對近年新創作的琵琶曲目的作曲家來說具有很強的挑戰性,因他們既要對琵琶的各基本指法足夠了解,并且還要把握住音效,最后還需要達到寫作手法、音樂效果的重重創新。
而對于《晚秋》來說,慢板段落作曲家大量運用長輪、挑輪等技法,將琵琶本身輪指的“點”連成“線”,再由演奏家運用扎實柔美的輪指呈現出來,旋律憂傷婉轉,仿佛低語訴說;快板段落大量運用快速彈挑、掃弦等右手技法,呈現效果張揚、喧囂仿佛高聲嘶鳴;兩者對比夸張,連接緊密,將這件民族彈撥器之王——琵琶表現的淋漓盡致。
1.彈挑、快速彈挑在《晚秋》中的運用特點
在全曲的快板段落,大量使用快速彈挑,在二度素材的快速切換中循環往復,這對演奏者的彈挑技術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保證音色清晰的前提下,還要將強弱對比代入到曲目的演奏中來,使整個快速段落非常具有戲劇性。
除二度素材的不停替換外,重音的強調在整個快板中十分重要,如第92小節至98小節,快速彈挑要在4/4、6/8、2/4、6/8中不斷切換,且重音要十分明確,重音放至食指或大指演奏,都是非常值得演奏者進行考究的。
最后Coda段落的快速彈挑中,因速度再次沖刺,迎來最后的尾聲,在快速的部分,左手與右手的配合顯得尤為重要,琵琶作為一件“點”對“點”的樂器,在快速中,怎樣在保持清晰度的前提下又引人入勝,達到很好的音響效果,這是要經過演奏者的長期慢練且正確姿勢的彈琴手法而決定的。
2.長輪、挑輪在《晚秋》中的運用特點
此曲在慢板時主要運用輪指線條來表達“愁”“憂傷”的情緒,旋律線條凄美,不時伴有彈挑。但對于演奏家而言,輪指的處理卻大不相同,如:在進入到第33小節時的輪指,輪指將演奏大段旋律線條,其中間插挑輪演奏其分解和弦,此處輪指應以中慢速為主,多注意指尖與弦之間的貼合程度與音色,將大段旋律線條演奏舒緩、柔美。在演奏中,不時間有琶音、呼吸等配合旋律輪指,將作曲家想表現的音樂氛圍、語言訴說的恰當好處。
在進入162小節的地方處,進入的長輪段落,此段落輪指輪速盡量稍快,右手手指稍打開,將輪指送出去,配合左手個別處揉弦,之前的越劇再次出現,起到了很好的補充作用。
在進入196小節的雙輪段落,琵琶的雙輪配合鋼琴聲部3/3/2節奏型,將樂曲推向小高潮,此處的雙輪更能烘托出樂曲的氣氛,長線條經過激烈的快板段落后再次出現。此次的雙輪宜稍快,且要注意一弦與二弦音色的平均,在和聲色彩的不斷變化中,迎來212小節的主題再現,強烈大力的雙弦輪,令音樂蕩氣回腸。
在第249小節處開始的三指輪,在速度要求上較為自由,可依據演奏者的二度創作演奏,鋼琴聲部的琶音和弦根據琵琶旋律向前走動。此處作曲家在譜面標記為“如落葉般漂浮不定的”,對于演奏者的挑戰性很大,三之輪更要注意大指、食指、中指的音色平均,得以表現出如落葉般飄然的情境。
3.掃弦在《晚秋》中的運用特點
第49小節處,出現了第一次變化速度的快速掃拂,該掃拂與節奏型6/8、4/8中的變化相互配合,表情符號由弱漸強,引出泛音段落。此處掃拂音量要扎實,速度卡住重音的變化,充滿律動感。
第290小節開始至300小節處,運用了大量的強力度掃拂技法演奏半音階上行段落,將最終的強音收尾引出,此處掃拂需放大動作。進入到尾聲環節,配合左手的推拉音,將樂曲強收。
(二)左手技法在《晚秋》中的運用
1.揉弦在《晚秋》中的運用特點
“琵琶左手的”揉弦”技巧,是美化余音、增加神韻的主要手段。凡是有“揉弦”技巧的樂器都有一個最基本的目的——讓樂器發音的線條成波浪形,增加美感和音樂表現力。在樂曲當中,恰到好處地運用揉弦手法,可以美化音色、烘托氣氛、增強表現力,充分地表現樂曲的內涵”。雖然作曲家未在普標上標記過多的揉弦記號,但對于一個成熟的琵琶演奏者來說,一個曲目是否演奏的動人,與左手揉弦的功夫息息相關。
如慢板段落,右手流暢、音色平均的輪指加入左手適當的揉弦,琵琶便可在《晚秋》中的代而言之其“悲涼”“悲情”之情。
快板段落中的揉弦一樣重要,在長音掃拂、重音的演奏中都離不開揉弦的加持。
2.滑音、推拉音在《晚秋》中的運用特點
在《晚秋》中,出現了很多次滑音及推拉音的演奏法,如在慢板中,琵琶亮相處的第14~16小節,作曲家意用滑音的“虛”與“實”將琵琶引出,在此處,不同的演奏者有不同的音樂處理方法,在滑音時,演奏者應控制好“實音”下滑的速度,不可滑太快或者太慢,會打破整體的音樂意境。
在情緒激烈時,作者有意加入滑音以烘托音樂效果,如第67至75小節處,在鋼琴織體的襯托下,琵琶聲部是長音的滾奏,加入滑音加強音與音之間的粘合性,音的排練由低見高,非常符合琵琶的漸強規律。
推拉音則在慢板與快板時皆有出現,在慢板中如第51、53小節處,拉音的寫法與演奏能夠將琵琶音色中最美的一面呈現出來,演奏者對于拉音音高的把控、加入揉弦與否,都顯得非常重要。
快板段落推拉音的引入,可以很好地烘托激動、緊張、憤怒的氛圍,如第133、135小節,在快板中經常出現類似的寫法,右手掃拂與左手推拉的配合對于演奏者來說不是難度很大的技法,但做到將情緒完全爆發且與前段形成強烈的反差,在推拉音上的要求也極高。
四、《晚秋》的音樂特色全方位解析
(一)《晚秋》的音樂特色
1.琵琶豐富的演奏技法與傳統創作手法的結合
琵琶是一件演奏技巧十分豐富的樂器,創作琵琶協奏曲是用創造性的想象力把作曲家的理念、情感以音樂作品的形式呈現,作曲家是將自己的理解融入到創作中來,一方面是作曲家內心積淀的理性觀念,另一方面是作曲家極具瞬間涌動的靈性創作,將這兩者融合匯集在一起,以協奏曲的新的演繹方式表現內心的感動與震撼。這也是本文作者想要表達的對于此曲音樂特色的見解,作曲家運用輪指段落,使琵琶旋律悠揚、凄美、蕩氣回腸,快板段落運用掃弦、雙輪等技法又使旋律一層一層推向高潮,而對于層次的追求,也恰是作曲家詮釋最經典的部分,他雖是青年作曲家,但是作曲的技術、表現的音樂情境卻異于同齡人。
2.流行音樂元素與不規則節奏型的結合
在《晚秋》中,作曲家依然延續其旋律線條的寫作手法,融入了流行音樂的元素和和聲、不規則的節奏型變化,使得樂曲聽起來多變、富有吸引力與張力。現代音樂多有無調性、離掉或者演奏創新的形勢存在,而作曲家對于旋律的追求和堅持卻難能可貴,運用旋律線條,將主題吐露,“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3.泛音技法的運用與微小結構的調整
在此曲中泛音的多次運用也起到點睛之筆的作用,在演奏泛音的同時,切換不規則的節奏型,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演奏中,多出現在強掃過后的地方,在聽覺上得到了充分的舒緩,對于演奏者自身來說也可調整狀態。而在傳統的曲式環境之下,加入這些如泛音段落的連接,進行微小結構的調整也是作曲家一個很大的視聽創新。
(二)鋼琴在《晚秋》中與琵琶的配合
在此曲中,鋼琴聲部的運用也極為巧妙,與琵琶相互呼應,一層層深入,高潮迭起的部分極為精彩。以下稍作列舉:琵琶在第19小節處開始演奏長輪,鋼琴則是采用與引子部分相同的音階跑動式材料配合琵琶的演奏。狀態持續于32小節處,樂曲正式進入主部的主題。主題調性為a小調,琵琶為主題的主旋律,鋼琴是以柱式和弦作為伴奏,呼應主旋律的發展。隨后樂曲進入副部部分;第33小節處,依然緊抓旋律線條,使線條成為主導,在此處主題多次進行模進,從中音區至高音區逐漸一層一層推進,使音樂漸入佳境,深化情緒。鋼琴伴奏肢體相對定型;第49小節處琵琶在高音區進行激昂的掃拂技法演奏,強弱變化顯著到達第一個情緒高點,鋼琴則是在開闊的音區演奏震音,使此處充滿張力。最后,以鋼琴與琵琶的減弱收尾,作為呈示部結束的方式;第60小節開始,在展開部中,琵琶與鋼琴都展現了大量復雜的演奏技巧,是整首曲子的精彩之處;第114小節后,鋼琴與琵琶進行樂句上的對峙與合作,經過幾番變化與推動后,于230小節推至大高潮。作者通過琵琶與鋼琴的呼應與分離,不僅充分發揮了兩件樂器各自獨特的聲音魅力,也使聽眾真切感受到晚秋的冷冽空氣和蕭索環境,令人回味無窮,宛若身臨其境;136小節,重要長線條旋律出現,琵琶與鋼琴的律動大不相同,琵琶演奏為8/8拍中的2/2/2/2之分,而鋼琴在底的節奏律動則為3/3/2;在琵琶長達11小節的掃弦演奏下,配合鋼琴密集的音程填鋪,使樂曲來到全曲最終的高潮。在鋼琴低音區急促的震音演奏下,琵琶與鋼琴最后非常強勁的和弦收尾,使這篇肅殺的晚秋曲戛然而止,令人回味其中,不禁連連稱贊。
五、結語
琵琶協奏曲《晚秋》不僅僅是近年各大賽事、演出中曝光率極高的曲目,其悲婉、動人的旋律也成為近些年琵琶演奏者的首選?!锻砬铩返膯柺?,進一步使琵琶的經典曲庫更為豐富、音樂表現力更加擴展、旋律語匯更為飽滿,對民族樂器曲目的傳承與創新也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楊志潔.淺談琵琶的揉弦技巧與音樂表現[J].樂器,2018(09):42-43.
[2]于亮.當代琵琶協奏曲審美意趣研究[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14(01):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