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凡
有人說,教育,從孩子出生那一刻,便開始了。
于是,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很多父母把不滿三歲的孩子推向了五花八門的早教班、親子班和幼兒園。
但這樣的“用心良苦”,卻有可能變成孩子的痛苦之源。
曾經與一位幼兒園老師飯后閑聊,她突然問我這樣一個問題:
- 你知道那些不滿三歲就被送到幼兒園的孩子,一天中說的最多的是哪句話嗎?
- 我要回家?
- 不,是我要找媽媽。
- 聽起來,很心酸。
- 這還不是最心酸的,園里接了一個2歲1個月的小男孩,家中有保姆的,現在去了幼兒園整天喊著“我要找阿姨”,這才是真的心酸。
- 或許,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吧。
- 那孩子現在分離焦慮癥特嚴重,每天抱著自己的小毯子,也不跟別的小朋友玩。
她又接著說,那些多動、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喜歡調皮搗蛋的孩子,基本都是早早被送來上學的。越小的孩子,越需要父母。父母缺失的東西,老師是補不回來的。
是的,父母缺失的東西,老師是補不回來的。
早早把孩子送去園里,影響真的比我們想象的嚴重。
過早把孩子推向外界的洪流中,孩子或許學會了獨立,但也失去了在父母身邊撒嬌玩耍、培養安全感的最佳時光。
可是,孩子到底該什么年齡上幼兒園?上幼兒園到底學什么?
對這些,大多數父母既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
從1840年福祿培爾在德國勃蘭登堡創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兒園”到如今,學前教育理念不斷完善,教育規模不斷擴大,教育條件越來越好,但唯獨家長的幼兒教育觀念卻一直落后。
幼兒教育,是3-6歲孩子的教育,在尊重孩子身心發展規律的前提下,以“游戲”為主要教學方式,以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健全的人格和基礎的生活能力為目標。
所以,在決定是否把孩子早早送入園之前,以下三點是父母必須弄清楚的:
1.幼兒園最重要的是“玩”不是“學”
任何采取灌輸式超前教學的幼兒機構,對越小的孩子而言,弊端越大。
國家在《幼兒園管理條例》和《綱要》中也一再強調:學前教育為3-6歲兒童,游戲是學前兒童教育的主要方式。
也就是說,孩子上早教課、上親子班、上幼兒園當然是可以的,但是其目的不是為了“學”,而是為了“玩”。
讓兩三歲的孩子讀拼音、學漢字、做算數,不僅違背了學前教育理念,更違背了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
這也是很多公立幼兒園,拒絕教小學化知識的最主要原因。
2.孩子過早被灌輸知識,扼殺的不只是想象力和創造力
國外兒童心理研究院,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用簡潔語言描述一幅畫,請兩組孩子同時根據自己聽到的內容來作畫。
一組上接受過幼兒園超前學習,一組沒上過幼兒園。
兩周后,教授再次重復實驗的每一個步驟。
結果,上過幼兒園的孩子,畫作和上次幾乎一模一樣,但沒上過幼兒園的孩子,畫作卻與上次截然不同。實驗結果很明顯:孩子越早接觸超前學習,想象力和創造力受到的磨損和消耗就越大。
過早失去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孩子,懂了更多的規矩,卻失去了未來的多種可能。
3.孩子超前學習的危害,將在小學三年級后爆發
很多幼兒園的孩子在入園期間要學習拼音、數學、識字等在小學一二年級學習的內容,從幼兒園的中班、大班、學前班算起,正式入學前孩子要用三年左右的時間來學習全部的拼音,而這些拼音的學習量對于一個一點基礎沒有的孩子來說,僅需要一個半月至三個月的小學正常教學就可以掌握。與此同時,這些孩子在幼兒園最需要的游戲交流、思維探索發現、生活習慣、道德培養等重要內容被識字、學拼音、學數學所搶奪,失去了應有的童真、快樂、興趣培養。
三年級效應:
“三年級效應”,是指孩子入學后面臨著重復教學,課堂上極易走神、不注意聽講,養成不良的學習習慣,升入小學三年級后學習成績急劇下滑,同一二年級時的優秀表現有著天壤之別,這種“小學化”的危害被稱為“三年級效應”,嚴重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在此,??ㄒ魳方逃嵝鸭议L們別急著給孩子灌輸所謂的知識,別急著催促孩子長大,如果條件允許,請陪孩子多走一段路,多看一處景,這些才是最滋養孩子生命的原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