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磊
【摘? 要】在現代社會進步和發展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體育運動參與劑型不斷提升,各大高校紛紛開設體育新式體育課程。武術散打運動,是一項極具技擊性與對抗性的體育項目。其主要擊打手段是武術中的踢、打、摔。無論是在實戰對抗中還是日常訓練中,力點把握的準確度,運行軌跡是否規范化,訓練強度、難度是否科學化,都是造成該項目運動損傷的主要原因。由于該項目本身具有極高的受傷幾率。無論是拳法、腿法,亦或是摔法,技術方法使用不當或是身體機能不足以支撐運動強度,就會造成不盡相同程度上的運動損傷。本文就武術散打運動損傷特點及預防手段展開探討。
【關鍵詞】武術散打;運動損傷;預防手段
引言
武術散打是一種國際范圍內備受歡迎的運動項目,競技性較強,在當前體育事業蓬勃發展下,逐漸引入到高校體育教學中。在高校的武術散打運動中,由于運行項目特性,在激烈對抗中不可避免出現運動損傷問題,為了保證人員生命財產安全,應該在武術散打運動教學同時,做好安全防護,盡可能避免運動損傷問題出現。
1.武術散打教學中常見的損傷部位
(1)頭面部損傷。在進行武術散打實踐教學中,運動員經常出現頭部、面部受損傷情況。據統計,武術散打實踐訓練中,頭面部損傷率占運動員整體損傷率的六成以上,且損傷程度相對嚴重。之所以會出現這一問題,是由于在武術散打訓練或競賽過程中,摔、打是最普遍的競技方式,且在競賽過程中,運動員的頭面部將有相當大的部位暴露在對方視線中,再加之人體的頭面部是屬于抗打擊性差的部位,因此在競賽過程中非常容易受到攻擊,而一旦受到攻擊,損傷程度不會過小。較之其他普通的體育運動項目,武術散打有十分強烈的競技性,在雙方競賽過程中,主要目的是擊倒對方,獲得勝利,因此比賽雙方通常會采用攻擊對方暴露最明顯、抵抗力最薄弱的頭面部,讓對手的攻擊能力或防衛能力在短時間內下降,從而使自己占據上風,最終獲得比賽的勝利。
(2)膝關節。膝關節是負責人體下半身運動的主要參與者和協調者。武術散打運動對運動員的下肢承受能力要求極高。下盤不穩定很容易造成重心不穩,對手一旦使用腿法進攻,就會出現倒地,下臺的可能。膝關節肌肉力量是影響運動員運動表現和損傷預防至關要的因素,也是可以訓練的因素之一。在運動中,就會造成運動損傷。
(3)手腕與裸關節損傷。手腕與裸關節是高校學生在武術散打訓練中的普遍性受損部位。這是由于學生平時不注重手腕、裸關節等部位的力量訓練,導致在實際比賽過程中出現受傷情況,同時學生綜合素質普遍較低,訓練與比賽過程中靈活度較低,應急能力不強,無法采取相應策略實現風險的有效轉化,導致手腕與裸關節在意外事故中受傷。此外,學生在訓練或比賽前未做好準備工作,且在實際進行過程中掌握不到動作要領,對抗中技術掌握不純熟,也會導致手腕與裸關節受損幾率上升。
2.高校武術散打運動損傷的預防措施
(1)合理安排武術散打教學課程。為了提升武術散打教學訓練成效,應該提高其重視程度,結合學生的個體實際情況編制合理教學方案,合理安排教學課程,促使學生可以在訓練中掌握武術散打要領和技巧。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合理控制運動量,促使學生機體保持良好的狀態下,最大程度降低武術散打運動損傷幾率。由教師講解身體容易損傷的部位,并了解安全防護措施,調節訓練強度和內容,促使學生的武術散打技巧能力逐步提升。學生學習完課程后,進行充分的訓練后放松活動,幫助學生緩解緊張的肌肉和神經。
(2)保護措施到位。防護用具佩戴齊全后進行對抗訓練,會減少身體各部位的受傷幾率。在與國家散打隊教練員李明先生進行交流時,李教練明確指出:“護具穿戴整齊會避免一些受傷或減輕受傷的程度,尤其表現在頭部的擊打、小腿的撞傷、腳面踢傷與踝關節扭傷”。由此可以看出,防護用具的佩戴也是高水平運動員預防傷病的措施之一。
(3)做好課前準備工作。為了最大程度上降低武術散打運動損傷率,應該提高課前準備工作重視程度,合理安排準備活動量,促使身體充分熱身,機體力度和靈活性處于最佳狀態。嚴格遵循教學標準做好準備工作,在教師帶領下進行基礎熱身運動,保證熱身運動趣味性和有效性。如果動作簡單,學生情緒較大,可以適當延長活動時間,反之則減少活動量。
(4)規范訓練動作。規范訓練動作可讓學生形成規范的記憶系統,在比賽過程中不至于因慌亂導致攻防效果受到影響,使得運動損傷幾率上升。在組織學生訓練比賽過程中,教師要嚴格把控整個訓練過程,嚴加規范學生的各項動作,確保技術動作符合相關規定,有效減少訓練比賽過程中因不規范動作引起的不可控危險因素。教師還應結合以往訓練比賽過程中的學生受傷情況以及具體受傷部位,對易出現損傷的部位進行肌肉強化訓練,加強對關鍵部位的有效保護。通過規范化、系統化的訓練,增強學生的運動負荷承受能力與機體素質,減少受損傷事故發生。
(5)制定不同訓練手段、因材施教。從運動生理學的角度看,人體在運動中一旦出現疲勞,就很容易造成損傷。每位運動員的身體機能不可能完全一樣,正如古言“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教練員在對運動員進行施訓時,應考慮運動員本身的適應能力以及承受能力等。單一的運動形式不僅會對運動員機體與心理造成疲勞,同時也提高了運動損傷的產生概率。合理、科學的訓練手段能夠增加運動員的技戰術,避免運動損傷。
(6)加強易受傷部位的訓練。加強易受傷部位的訓練是預防運動損傷的積極手段,比如散打運動員在踝關節、腰部、膝關節與肩部容易損傷,應加強易傷部位、相對薄弱部位和周邊肌肉的訓練,全面提高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在訓練內容上適當安排踝關節穩定性訓練,提高核心部位的力量,增強小肌肉群的穩定性,增強關節周圍肌肉韌帶力量,適當的加入柔韌的練習。
(7)培養良好的心理狀態,加強思想教育。在訓練中,教練員應加強學生對自我保護思想以及自我保護能力的教育。此外,教練員應強調運動員規范服裝,運動時不佩戴任何首飾,以降低運動損傷的可能。強化宣傳運動損傷與防治手段的知識,教練員可通過實例分析,視頻講解等手段對運動員進行教育,致力于使學生對自我保護能力有所認識,使學生了解基本運動損傷的預防、治療手段以及RICE等治療方法。
(8)增強安全防范意識。運動員必須樹立高度的安全防范意識,同時熟練掌握相應的安全防范技能,最大程度將危險因素降到最低,確保自身安全。在日常教學與訓練中,教師要進行宣傳教育,讓運動員掌握相應的安全防范知識,并教學生一些防身技能與應急救治技術,讓學生可在受傷后及時正確處理損傷部位。此外,教師也要強化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識,規范教學過程,嚴格把控學生的課前準備情況,規范教學,消除安全隱患,保障學生安全。
3.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校武術散打運動訓練中,為了盡可能減少武術散打運動損傷幾率,應該提高對其重視程度,結合學生實際身體素質安排教學課程,并配備安全防護措施,促使學生的武術散打技巧水平顯著提升。
參考文獻
[1]薛欣,傅濤,薛揚.散打運動損傷產生的致因與防治研究[J].搏擊·武術科學,2012(09):57-59.
[2]劉雙恩,閆慧.青少年散打運動員運動損傷調查與研31究[J].搏擊·武術科學,2011(09):71-73.
[3]相昌慶.散打運動中常見損傷及預防的研究[J].長春大學學報,2020(02):32-38,42.
[4]于鵬達.高校武術散打教學中常見的運動損傷及預防[J].黑龍江科學,2019(17):94-95.
[5]趙璐.推拿治療腕關節運動損傷23例[J].河南中醫,2013(01):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