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少芬
摘要:古箏是漢民族傳統樂器中的一種彈撥樂器,有著優美的音色、寬廣的音域,表現力極強,但要想更好地演繹古箏作品,一定要靈活運用演奏技巧。本文在簡要介紹古箏及其主要的演奏技巧基礎上,側重論述提升古箏演奏技藝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演奏技法? 觸弦技巧? 呼吸技巧? 肢體技巧
中圖分類號:J632.32?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20-0046-03
器樂演奏屬于非語言類音樂表演藝術,演奏者需要借助于不同的樂器來詮釋樂曲內容,傳遞內心情感,與聽眾進行溝通。僅從這一點看,演奏者同時扮演著雙重角色,即樂曲的表現者、二次加工者,要想贏得聽眾認同,要想展現出樂曲的內涵,一定要掌握演奏技巧。我國有著數量眾多的民族樂器,古箏就是其中的一種,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價值。古箏曲自古深受人們喜愛,因為它能給人以典雅、古樸、飄逸、純凈之感。要想創造出優美的音色,讓古箏曲富有生氣和活力,一定要掌握并運用好演奏技巧。
一、古箏藝術簡介
古箏自誕生到現在已經有了兩千多年的歷史,在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稱呼,例如,鸞箏、漢箏、瑤箏等,是一種值得中國人驕傲的民族樂器,聲音如同山谷的幽蘭一般空靈,如天邊的彩云一樣飄逸,如山澗的泉水一樣歡快,受到了人們的喜愛,當代也出現了各種新型古箏,例如,多聲弦制組合箏、蝶式箏、倍低音箏、小古箏等。古箏是祖先智慧與血汗的結晶,在我國音樂發展史上占據著較重的分量。
二、古箏演奏中的重要技巧
古箏演奏具備很強的技巧性,下文主要對古箏演奏中四大主要技巧進行闡述,具體如下:
(一)古箏演奏中的觸弦技巧
在彈奏古箏時義甲與琴弦之間的碰觸即為觸弦,能否把握演奏音色,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掌握了正確的觸弦技巧。在演奏過程中,演奏者的身體與心理處于自然松弛狀態之中,肩膀、手臂、手指都要保持松弛,但松弛與松懈并非一個概念,一定要集中注意力,保持思想的專注與投入,控制好身體每一個部位的力量,把更多的力量集中在指尖上。手臂回落動作完成之后,再快速調整到松弛狀態。與此同時,要保證每個手指都要具備獨立的觸弦能力,這里所說的獨立并非是只抬起一個手指,其他手指保持靜止的狀態,而是說要讓每一個手指都能在恰當的時機完成觸弦動作,只有靈活而獨立的手指才能準確無誤地彈奏音符并控制好彈奏速度。
指尖是演奏古箏過程中的基本發力點,指尖既要具有堅如磐石般的支撐力,也要找到最好音色的觸弦點,這樣才能演奏出柔和優美而雄壯有力的聲音。同時,要根據自己對樂曲內容與風格的把握來調整手指力度,選擇不同的演奏技法,更好地表現古箏音樂?!稐鳂蛞共础肥且皇赚F代作品,在演奏這首曲子的慢板時,一定要找到合適的觸弦點,在離岳山4厘米處的琴弦位置上演奏,這樣才能產生空靈、輕柔的音響效果。
由此可見,要想淋漓盡致地發揮出觸弦技巧,一定要擁有良好的內心音色,這是演奏實踐的向導,要根據不同曲目的內容與風格把握住演奏音色,利用掌關節的動力抬起手指,在確保手型穩定的前提下完成演奏動作,這是提高演奏藝術的重要前提。
(二)古箏演奏中的演奏技巧
古箏是一種獨具中國特色與韻味的民族樂器,古箏藝術之所以能歷久彌新,與其優美的音色有關,更因為其具有豐富多變的演奏技法。古箏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的漫長發展歷史中,演奏時基本以右手彈奏為主、左手為輔。除了托、抹、勾、打這幾種基本指法以外,還有一些較為復雜的演奏技法,例如連托、連抹、連勾、刮奏、小撮、大撮等。在演奏古箏過程中,還形成了各種鮮明的流派風格,例如河南箏派、山東箏派、潮州箏派、浙江箏派、客家箏派等。
自新中國成立之后,古箏藝術的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相繼出現了許多新的演奏技法。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趙玉齋先生于1965年創作的《慶豐年》這首箏曲,這首曲子在古箏演奏技法的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為演奏技法的創新開辟了新道路。在這首曲子中,趙玉齋先生沒有被傳統演奏技法所束縛,打破了單手演奏的慣例,將部分演奏技法同時運用于左手與右手之中。到了20世紀80年代之后,在其他古箏藝術家的不懈努力下,又創造了許多新的指法,例如,左手搖、多指搖、輪指等。
由于出現了大量新的指法,古箏演奏難度水平不斷提升。在演奏過程中先要掌握正確的彈奏方式,還要反復加以練習,在彈奏過程中尤其要調整好肌肉的感覺,不能總是處于緊張狀態之中,要在緊張與松弛這兩種狀態之中靈活調整,做到收放自如。在演奏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緊張感,一定要調整好自己的心理,卸下沉重的思想包袱,如果在練習過程中明顯感受到肌肉處于緊張狀態,就要放慢速度、放松肌肉、平和心態,在這種情況下才能靈活運用各種演奏技法,逐漸加快演奏速度。
大量新的演奏技法的運用,為古箏藝術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力量,使得這項古老的技藝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與當代人的審美標準與需求保持一致,有效促進了古箏藝術的發展。
(三)古箏演奏中的呼吸技巧
在古箏演奏中合理運用呼吸技法對樂曲的表達、情感的傳遞等方面都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有呼吸的古箏曲才是有生命的,如果忽略了呼吸技巧,曲子就會缺少音樂的律動性,也就無法產生強大的藝術感染力。要想使樂曲的演奏更加連貫,除了要控制好節奏,還要調整好呼吸。演奏者是否掌握了呼吸技巧,將會對樂句清晰度、律動規律性、旋律流暢性等產生直接影響。
在演奏古箏曲目時,要把雙腿當成支撐點,氣息由丹田發出之后,經過身體、手臂,匯聚到指尖上,自然而然地帶動身體起伏,再收回至丹田。這樣一來,呼吸會變得穩健自如。
與此同時,還要根據不同曲目的節奏、表達的情感、旋律變化而靈活運用呼吸技巧。如果旋律歡快明朗、起伏較大,或是旋律由弱漸強,就要逐漸加強呼吸,當呼吸達到了最強點時,會明顯感受到身體里迸發出一種力量,在這種力量的支撐下,演奏能剛強有力;如果旋律平和舒緩,則要平穩呼吸,心平氣和地推動旋律慢慢展開。在整個演奏過程中都要注意保持呼吸的協調與均勻,否則將會產生心慌、緊張感,難以產生較好的演奏效果。
(四)古箏演奏中的肢體技巧
古箏演奏是一門集視覺、聲音、動作于一身的表演藝術。演奏者掌握良好的演奏技巧固然重要,在日常訓練中也要想辦法增強自身的舞臺表演能力,這就是舞臺視覺藝術。在訓練過程中,要時刻提醒自己保持體態優雅,提升個人氣質,在舞臺表演過程中能以高貴、端莊的形象出現在觀眾面前。與此同時,還要調整好面部表情,增強手臂、雙腿姿態與音樂的協調性,不要過于浮夸。例如,在彈奏情緒低沉的曲目時,一定要做到神情莊重,肢體動作不可張揚;在彈奏活潑歡快的曲目時,要更愉悅輕松,用自己的快樂感染在場所有人,肢體動作伴隨著節奏的變化自然起伏;在彈奏情緒激動的曲目時,旋律都比較快,要保持身體的穩定,如果動作太大則會引發彈奏失誤。
三、古箏演奏技藝的提升策略建議
在介紹古箏及其主要的演奏技巧基礎上,下文側重圍繞提升古箏演奏技藝的具體策略,具體如下:
(一)提升古箏演奏技術
首先,在演奏過程中要科學安排演奏指法。古箏是一種彈撥樂器,需要用到各種指法,其中包括左手的吟、揉、按、滑等,右手的打、勾、抹、托等。要想發揮出每一種指法的優越性,一定要反復進行練習,在長期實踐中靈活安排各種指法。在安排指法時一定要避免重復,如果過多地使用某一手指,就會對彈奏速度產生不良影響,也要注意不能繞指。在快速彈奏的時候手指要撐住,有一定的支撐力,同時也要注意靈活的運用慣性去帶動手指的運動。古箏的琴弦排列高低有序,越是離演奏者距離遠的琴弦音色越低,手指在運動的時候就要注意,越低的琴弦越粗,手指需要用到的力就會越多,所以在低音區彈奏的時候就要注意借用手腕、手臂,乃至身體的力量。
其次,要具備較強的聽覺能力。聽覺是音樂表現的起點,要想精彩地演繹一部音樂作品,先要欣賞作品,然后才能進行深度加工與創作。在培養聽覺過程中,一定要聆聽各種不同的音樂作品。不同的音樂有著不同的節奏,節奏貫穿于音樂的始終,是重要的生命線,日常練習時一定要積極的運用節拍器進行節奏訓練,讓自己的節奏越來越穩。音準是一首音樂作品的靈魂,在平時的彈奏和練習中要注重音準的把控,不能得過且過,不能自己覺得差不多就行了,尤其在一些傳統曲目的學習中,一定要多聽,在頭腦中形成一定的音高概念,才能將其彈好。
最后,對古箏音色進行控制。音色是音樂表現的重要方法,是形成不同音樂風格的主要因素。古箏音色圓潤、空靈、飽滿,也有著明亮、暗淡之分,能達到美化旋律、展現情感的目的。演奏者要想控制好古箏音色,不僅要采用科學的彈奏技法,還要具備較強的創造力,根據作品需要調整音色。與此同時,還要分析各個流派古箏作品以怎樣的方法來處理音色。
(二)理解作品內涵
音樂是傳遞信息、表達情感、展現情緒的重要手段,在演奏古箏曲目時,先要從整體上把握曲子的主要內容、作者簡歷、創作風格、背景資料、流派特征等,在充分了解這些信息的基礎上再進行演奏。
音樂既是一種文化,也是一門藝術,在對古箏曲目進行分析時,不僅要掌握一定的樂理知識,還要具備良好的哲學與歷史素養,更要有廣闊的視野。古箏演奏者在日常學習過程中,一定要多聽、多記、多看、多分析,只有做到了這幾點,才能提高自身的鑒賞能力,才能更好地演繹作品,在演奏過程中流露出真情實感。
與此同時,古箏演奏者在現實生活中要不斷積累經驗,借助于作品來表達情感,不斷增強自身的音樂表現力,提高演奏的感染力。
(三)對樂曲進行二次創作
由于演奏者的水平與能力有所不同,即使對于同一首古箏曲子,演奏者或是選擇了不同的表達與處理形式,或是在演奏過程中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展現了自己的風格,這樣的話,同一首曲子也會產生不同的演奏效果。由此可見,演奏古箏曲目就是對作品進行二次創作的過程。音樂表演要建立在作品的基礎之上,但這并不意味著演奏古箏一定要中規中矩,要在日常練習期間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創作能力,逐漸擁有豐富的音樂表現力。音樂本身屬于一種抽象的內容,音色、旋律等發生輕微改變之后,就能塑造不同的音樂形象。所以,要想提高古箏的音樂表現力,演奏者就一定要進行二次創作,對作品進行細致分析,并且在演奏上進行合理的理性安排。
(四)合理運用舞臺肢體語言
舞臺肢體語言就是指古箏演奏者在表演過程中所采用的肢體語言,也包括表情、神態等。在演奏古箏作品時,演奏者要快速調整好自己的體態,良好的體態加上嫻熟的演奏技巧,才能贏得聽眾的認同。在演奏古箏作品時,演奏者既要合理運用肢體語言,也要調適自己的情緒,讓更多聽眾能在自己的引領之下與作品融為一體,進一步感悟作品的情感與內涵。因此,在演奏古箏曲目時,不能只是自我欣賞與陶醉,還要讓聽眾感受到自己的情緒與情感變化,與樂曲產生情感共鳴,使自己成為聽眾與樂曲之間溝通的橋梁。
四、結語
古箏是一種古老的民族樂器,也是一門傳統的優雅藝術,有著較強的音樂表現力,能彰顯出傳統文化的優良品質,是中華民族的修養、文化、敬仰的象征。古箏曲自古深受人們喜愛,因為它能給人以典雅、古樸、飄逸、純凈之感,要想創造出優美的音色,讓古箏曲富有生氣和活力,一定要掌握并運用好演奏技巧。近年來不斷涌現出新的古箏研究成果,足以體現出古箏演奏是具有較強感染力的。如果演奏者能準確而深入地把握住演奏技巧,不僅能使自己的演奏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也能促進聽眾更好地理解作品內涵。
參考文獻:
[1]江晶.古箏演奏中的音樂表現力提升研究[J].北方音樂,2020(06):34-35.
[2]胡旦.古箏演奏中藝術表現能力的提升探析[J].藝術評鑒,2017(09):60-61.
[3]王一凡.議音樂表現力于古箏中的體現與提升途徑[J].北方音樂,2016(1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