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韻然 劉維 潘學誼 蔣文功 何興祥



摘 要 目的:以學生為中心,構建PBL教學多元評價機制,為提高“內科學”課程PBL教學質量提供參考。方法:結合教學實際建立PBL教學多元評價體系,將其應用于我校臨床醫學專業100名學生的內科學教學,并對評價結果進行分析。結果: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學生之間的評價、學生對教師的評價結果表明,大多數學生對自身上課表現和教師帶教效果滿意,認為PBL教學能夠培養臨床思維能力,提高分析和解決臨床問題等。結論:PBL教學多元評價機制較為全面地反映教學的實際情況,有助于推進PBL教學法的實踐,也更貼合實際教學實際。
關鍵詞 內科學 PBL 多元評價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s.2020.07.061
Abstract Objective: Take the student as the center, build a PBL teaching multivariate evaluation mechanism,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internal medicine PBL teaching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Methods: Combining with teaching practice to establish multivariate evaluation system of PBL teaching, applied to our school of 100 students of clinical medicine specialty in internal medicine teaching, and the evaluation result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results of teachers' evaluation on students, among students' evaluation, and students' evaluation on teachers show that most students are satisfied with their own performance in class and teachers' teaching effect, and believe that PBL teaching can cultivate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and improve the analysis and solution of clinical problems. Conclusion: The teaching multiple evaluation mechanism reflects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eaching comprehensively, which is helpful for promoting the practice of PBL teaching and more conform to the actual teaching practice.
Keywords internal medicine; PBL; multiple evaluation
內科學是臨床醫專業本科教學的核心課程和必修課。有涉及學生范圍廣,實驗課時數多的特點。PBL(基于問題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發展學生綜合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方法。經過多年的推廣和實踐,這種教學方式已成為醫學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形式之一。[1]本文旨在參考國內外文獻,并結合教學實際,研究建立內科學PBL教學法多元評價機制,有助于詳細評價教學效果并了解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促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為建立完善的醫學課程PBL教學評價體系奠定基礎。[2]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臨床醫學院)3位老師,臨床醫學(實驗班)16級100名學生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互聯網+在線評價方法,在縱觀國內外PBL教學評價相關文獻,整理匯總后作為參考資料的基礎上,采取內科學資深教授及PBL一線授課教師集體備課的方式,結合臨床醫學專業內科學PBL教學的實施現狀,設置PBL教學評價內容。評價主要包括教師版和學生版兩部分,教師版是小組導師對組內學生的評價,學生版是學生對小組導師,學生自評和互評。評價問卷由教學秘書統一發放,學生和教師獨立填寫后收回,學生對小組導師、自評和互評均采用無記名的方式,并強調評價問卷的保密性,以保證評價結果的可信度。
1.3 課程安排
PBL課程安排在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第3學年第2學期,每班學生分為2組,案例內容關于泌尿系統疾病、血液系統疾病及內分泌系統疾病,于相關理論課學習之后進行。每一份案例均分為2次課完成,全部學生均接受6次共12學時的內科學PBL教學授課。
1.4 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2.1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
每一次課我們均請指導老師對每一位學生進行評價,評價內容主要涉及學生討論參與性、對案例及課堂的準備、交流能力、研討精神和批判思考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每項總分10分,≥9分:優秀;≥7分且≤8分:較好;6分:一般;≥4分且≤5分:不滿意;≥1分且≤3分:差。由表1可見,學生表現較好的參與性、課前準備、交流能力及團隊合作能力,但研討精神和批判思考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2.2 自評與互評
學生在PBL位于主體位置,PBL模式通常以學習小組為基本單位,自主探究和合作來解決問題。評價內容主要關于組內成員之間學習態度、積極性、互動性以及自我評價。評價選項分為非常同意、同意、無意見、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同意及非常同意度最高的前5項如下:
由表2可見,學生對于本小組的討論進行及流程掌握,討論的系統性、組織性和充實性,小組的良好互動滿意度較高。
2.3 學生對教師的評價
PBL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中心、為主體,但不意味著帶教老師作用淡化了,相反對帶教老師有著更高的要求。[3]在每個案例結束后,我們請每一位學生通過填寫在線評價表,對教師上課情況實時反饋。評價內容主要關于導師對PBL流程的把握、對學生的引導等。評價選項分為非常同意、同意、無意見、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同意及非常同意度最高前5項如下:
由表3可見,學生普遍對導師在上課過程的熱誠,適當提問和引導,及時的評估和反饋滿意度較高。
3 討論
PBL模式鍛煉了學生的動手實踐、歸納總結、口頭表達、數據處理等能力;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培養了其自主學習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創新意識;還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在團隊合作中互相學習和和深度反思的能力。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PBL模式還能提高學習者對知識的長期記憶效果。[4]大多數學生對自身上課表現和教師帶教效果滿意,認為PBL教學能夠培養臨床思維能力,提高分析和解決臨床問題等。本課題所建立的PBL教學多元評價機制較為全面地反映教學的實際情況,有助于推進PBL教學法的實踐,也更貼合實際教學實際。
參考文獻
[1] 姜曉星,戴健敏,陳瑞明,等.醫學檢驗專業臨床輸血學PBL教學調查與分析[J].中國輸血雜志,2017.30(07):801-803.
[2] 韓吉,梁宇,徐亞杰,等.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模式用于臨床藥理學教學評價體系建立的實踐[J].中國藥房,2015.26(18):2583-2585.
[3] 徐俊昌,吳桂華.情景體驗式教學結合PBL教學模式在骨科臨床帶教中的效果[J].中國藥房,2016.27(09):1288-1290.
[4] 苗慧,劉俊龍,張文保,等.基于PBL模式的化學實驗設計與實施——以光催化降解染料脫色實驗為例[J].化學教育,2015.36(24):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