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阿茹 彭巖
摘要:在鋼琴教學生涯中,教師們難免會碰到因個人喜好而挑剔練習曲目的學生,若是置之不理只管教授技巧,會影響其學習鋼琴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并且會影響學生對鋼琴藝術的全面了解與掌握,久而遠之便會影響教師的教學進度與計劃,甚至喪失教學熱情。嚴格監督學生夯實良好的彈奏基礎,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音樂文化素養,增加學生對鋼琴藝術的了解,能引導他們脫離在鋼琴曲目選擇上的狹隘認知。
關鍵詞:鋼琴教師? 曲目選擇? 音樂鑒賞力? 音樂文化素養
中圖分類號:J624.1?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20-0128-03
“這首曲子不好聽”!這是每一位鋼琴教師在給學生選擇練習曲目時,幾乎都曾得到過的回應。年幼的學生很容易因為缺乏足夠的音樂鑒賞能力僅通過旋律的悅耳與否來判定一首曲目的價值,從而對練習其不喜歡的曲目產生抗拒感。對于已擁有較成熟世界觀的鋼琴學習者而言,若是缺乏足夠的文化素養,或是不夠了解鋼琴藝術史,也容易造成這種情況。若不能轉變這種片面又狹隘的認知,會對鋼琴學習進程產生嚴重影響,導致學生學習熱情下降,甚至降低教師的教學熱情。所以,面對這樣的學生,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在鋼琴練習曲目選擇上的狹隘認知。
鋼琴誕生于17世紀末,是由制作家巴爾托洛奧·克里斯托夫里制作的一種鍵盤樂器,經過不斷完善,因其豐富寬廣的音域,細膩又不失洪亮的音色以及無可比擬的可演奏多聲部的優勢被稱為“樂器之王”。鋼琴藝術發展至今,其曲目已浩如煙海、風格題材繁麗多變,一位鋼琴家究其一生也難以將所有鋼琴曲都彈過一遍,而對于技巧和閱歷尚未成熟的鋼琴學習者來說,更是不可能對每一首曲目都熟悉和了解。有的鋼琴教師會發現,有一部分學生總是依靠最表面的聽覺感受,通過旋律的悅耳與否直接判定一首曲目的價值,從而對練習其不喜歡的曲目產生抗拒感,這樣的認知是片面、狹隘的,而音樂鑒賞能力的欠缺、人文素養積累的不足和對鋼琴整體認知的不足就是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
學習音樂需要同時重視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的問題,在鋼琴學習過程中,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不但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同時也是互相牽制著的,任何一個方面的疏忽或薄弱都可能是學琴之路的絆腳石,甚至會出現學琴瓶頸期。一位鋼琴初學者只有重視理論、親身實踐,才能進行科學、系統的學習。有的學生不重視對理論知識的積累,只著重練習彈奏技巧,或者只練習一些個人認為好聽的通俗曲目,而對鋼琴藝術史、鋼琴音樂體裁與風格特點、著名作曲家及曲目,著名演奏家及其演奏特點,以及鋼琴制造與發聲原理、基礎樂理知識等一無所知,因此產生演奏能力與音樂素養嚴重脫節的現象。正是由于對鋼琴整體認知的相對粗陋淺薄,才導致了一些鋼琴初學者認知的片面與狹隘。
每一首成熟的鋼琴作品,都有其獨特的練習價值與藝術價值。不同國籍、民族的作曲家會有不同的作曲風格與習慣。每一首成熟的鋼琴作品都是由作曲家的心血凝練而成,是集歷史時代、文化形態、美學訴求、作曲家個人喜好等為一體的產物,或反應了某種藝術思潮,或反應了作者本人的某種寄托,又或只是作者瞬間的靈感。樂曲中包含的彈奏技巧、音樂風格、音樂表現形式等等都是值得習琴者去好好研究學習的。同樣,并非所有鋼琴曲都能符合每一個人的審美,作為一位鋼琴學習者,僅僅因為“曲子不好聽”就拒絕練習、拒絕接觸的行為是不可取的,這種片面與狹隘的認知會成為學琴路上的絆腳石。
一、曲目選擇對鋼琴學習的影響
學習鋼琴必須要接觸各種不同的藝術風格,唯有樹立正確的音樂品鑒觀,不斷提高自身的音樂鑒賞能力與音樂素養,學會欣賞不同風格特點的曲子,了解各種類別的曲風,并進行刻苦的彈奏練習,才能循序漸進地進入到學習鋼琴的理想狀態。由此可見,鋼琴教師若對學生因個人喜好而挑剔練習曲目的情況置之不理,縱容學生只接觸自己喜歡的曲目類型而不因材施教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話,必然會對其鋼琴學習產生不良影響。
首先,會降低學生的學習熱情,影響學生學習鋼琴的積極性、主動性。在認為自己所練習的曲目并不好聽的情況下,學生會缺乏興趣,缺少了解曲目的基本的好奇心,在練習時就很容易感到枯燥無味,甚至難以忍受,對于回課時教師所指出的不足之處也會缺乏去修正的耐心。若縱容這種情形持續下去,必然會導致學生的學琴進度緩慢、練習效率低下,無法從學習鋼琴中獲得一定的成就感,這會降低他們的學習熱情,進而影響學生學習鋼琴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其次,影響學生對鋼琴藝術的全面了解與掌握。鋼琴藝術的發展經歷了巴洛克風格時期、維也納古典風格時期、浪漫主義風格時期、印象主義風格以及20世紀現代音樂風格時期,其發展貫穿著整個近現代音樂發展的歷史,是各個時代音樂思維發展的縮影。掌握鋼琴藝術的發展歷史,各個作曲家的思維方式以及創作特征,從解決最基礎的彈奏技術、技巧問題出發,到可以彈出基本的流暢旋律,再到能夠用自己的雙手把不同風格音樂里傳達的內涵表現出來,如此腳踏實地、潛心學習,才能真正了解鋼琴藝術,領悟到音樂藝術的真諦。若是讓學生的個人喜好成了選擇練習曲目的決定性因素,不免會使其欠缺對某一音樂風格的訓練與理解,影響他們對鋼琴藝術的全面了解與掌握。
同時,影響教師的教學進度與計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師的教學熱情。學生對于不喜歡的練習曲目缺乏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容易造成練琴效率低下、學習壓力增大的情況,這樣就很難更好地完成任務以獲得進步,對音樂內涵更是難以領會,而這必然會影響教師的教學進度與整體計劃。另外,復調訓練是鋼琴技術訓練、聲音訓練、樂感訓練中一個具有相當重量的組成部分,鋼琴是多聲樂器,除學習主調音樂外,還需通過學習復調鍛煉雙手控制多聲部音響的能力,增加內心聽覺能力,建立起多聲部思維。而有的學生因為排斥情緒從來沒有接觸過復調,甚至對于某些作曲家的音樂作品持有偏見,導致一些必須練習的基礎內容也被拋棄,學生的學習進度止步不前,教學規劃難以施展,這會使教師或多或少產生教學挫敗感,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師的教學熱情。
可見,若不能及時轉變這種片面又狹隘的認知,其產生的不良影響是有連鎖效應的,所以,鋼琴教師要盡早阻止糾正學生的不正確認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音樂品鑒觀,提高音樂鑒賞能力,以正確處理在鋼琴練習曲目選擇上的狹隘認知。
二、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在鋼琴練習曲目選擇上的狹隘認知
鋼琴教師要引導學生,讓其明白產生“這首曲子不好聽”的認知時,不應該從曲目本身找原因,而應該學會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人特點因材施教,從以下幾個方面作為切入點,有效地引導學生摒棄錯誤的認知并步入科學且理想的學琴狀態。
督促學生夯實基礎,養成科學練琴的好習慣。扎實良好的演奏基礎是深入探索音樂本質及其表現方法的基本根基,是學琴人必備的基本素養和通過指尖音符表達內心情感所需的前提基礎。要讓學生彈奏并理解對他們自身而言偏晦澀難懂的鋼琴作品,首先需要解決他們的彈奏技術問題。在教授一首新曲目時,教師應該督促學生以學習為目的,先把曲目按要求練習好,對樂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后,再來探討曲目的欣賞價值。正如前文所言,每一首成熟的鋼琴作品,都有其獨特的練習價值與藝術價值。鋼琴教師不能因為學生的個人喜好去隨意調整練習曲目的選擇與教學計劃,在出現學生不喜歡所學曲目的情況下,仍應該督促其將基本要求解決好。重要的是,教師要監督學生仔細讀譜、講究指法與奏法,夯實基礎,合理安排練習時間,養成科學練琴的好習慣。有了科學練琴習慣的學生會有較高的學習效率與較強的自學能力,這些良好的習慣會成為日后他們在學琴路上最好的學習品質,能讓他們在快樂學習中更有興趣、更主動地去深刻了解每一首樂曲,這對消除學生在鋼琴練習曲目選擇上的狹隘認知有著重要的作用。
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音樂鑒賞能力是培養學生音樂素養的關鍵環節之一,對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在鋼琴練習曲目選擇上的狹隘認知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學習能力與理解能力存在局限性的時候,學生可能無法在對具體音樂作品的欣賞與品鑒中獲得音樂知識與美的享受,所以鋼琴教師在處理這一方面問題的時候,要引導他們脫離“旋律不悅耳即不擁有欣賞價值”的刻板印象,教師可通過設立情景等方式讓他們通過認真聆聽、用心感受以獲得與作曲家的共情,理解每一個音符、休止、旋律線條所存在的意義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情緒,使他們真正理解音樂所傳遞的情感,理解作曲家所賦予的音樂內涵,讓學生們在進行音樂品鑒中提高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音樂鑒賞能力,從而克服在鋼琴練習曲目選擇上的狹隘認知。除了從宏觀角度、整體方向進行音樂欣賞之外,“傾聽鋼琴音樂內部所包含的和聲進行意義十分重要。鋼琴作為多聲樂器、和聲樂器,其織體建筑在和聲的骨架之上”。因此,教會學生將一首樂曲的和聲骨架抽出,感受每個音的趨向,這對于理清樂思、組織音樂結構有重要意義。教師應引導學生在彈奏鋼琴時隨時注意聆聽每一個音符所包含的意義,每一抹音響色彩中所蘊含的情感因素,將觸覺與聽覺聯動,以此脫離淺顯的感觀直覺去感悟真正的音樂本質。
提高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在教育中,音樂素養與文化素養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學生會產生這樣的錯誤認知,跟其自身的音樂文化素養的儲蓄量也有著極大關系。一個優秀的鋼琴學習者,不僅要具備足夠的耐心與恒心,更要有自主學習、主動學習的勁頭。在鋼琴的學習中,一味地埋頭苦練從來都不被認為是正確的練琴方式,在追求精湛的技巧之外,應注重對理論知識、藝術文化乃至其他橫向學科知識的積累,若沒有足夠的音樂文化素養的儲蓄量,難免會造成彈奏水平與文化涵養斷層的情況,這就是導致學生音樂鑒賞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因此,鋼琴教師在教授新曲目時,在強調彈奏技術層面的問題之外,應向學生介紹作曲家的背景與創作意圖、音樂風格的差別與獨特之處等,讓他們先對所學習的曲目有一個基本的了解,使其在好奇心與求知欲的催促之下,更快地進入學習狀態。隨著音樂文化綜合素養的累積,其產生的良好效應會反映到對鋼琴的理解以及彈奏能力上,在學生的學琴生涯中具體表現為能做到從更加客觀理性的角度解讀一首樂曲的內涵,對于音樂的處理方式能做出更加成熟的判斷并能熟練掌握各種演奏技巧,進而于良好的學習狀態中增進對鋼琴藝術的了解。
拓寬學生視野,增加其對鋼琴藝術的了解。教師要教導學生對優秀的音樂作品進行全面的品鑒與感悟,從中獲取藝術所蘊含的意義和哲理,與此同時也要重視學生對鋼琴藝術知識的積累,豐富其文化素養與音樂素養。對優秀的教師來說,要懂得如何引導學生把對鋼琴的學習,從純粹的技術層面上升到對鋼琴藝術的整體認知、感悟與品味歷史層面,去全面吸收300年鋼琴藝術的經驗。在教授音樂中,老師應提醒學生不能將眼光局限于某首曲子,也不能僅僅局限于解決曲目的彈奏技術問題,最重要的是應該對鋼琴藝術有一個整體全面的了解。鋼琴教師可以從講解鋼琴藝術發展的過程入手,讓學生通向對整個音樂思維發展的了解,梳理清晰鋼琴藝術的發展脈絡,掌握鋼琴藝術的發展歷史,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風格流派以及各個作曲家的思維方式與創作特征,從深層次感受音樂內涵與音樂的內在偉力所在。由此,從根本上解開學生心中的疑惑,消除他們對于部分鋼琴作品的偏見,脫離錯誤認知,走上更加愉悅而系統嚴謹的學琴之路。
鋼琴教師所布置的每一首練習曲目,都是為了提高學生演奏水平與音樂素養的,是在符合學生的學習情況與學習進程的前提下認真挑選出來的。有部分鋼琴曲目的旋律可能并不被所有人所欣賞,但是其獨有的練習價值或藝術價值卻是不可否認的。毋庸置疑的是,不論旋律“悅耳”與否,這些曲子不但能提高我們的演奏技巧,也能拓寬視野,讓我們得以接觸并了解浩如煙海的鋼琴曲庫,得以窺見藝術世界的奇妙之處。教師在遇到學生因不喜歡旋律而不認真對待甚至拒絕練習曲目時,仍應該督促學生夯實基礎,并通過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音樂文化素養等方式拓寬學生視野,增加其對鋼琴藝術的了解,引導他們建立正確的音樂審美,摒棄錯誤的認知,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
參考文獻:
[1]趙曉生.鋼琴演奏之道(新版)[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8:131.
[2]趙娟.中國社會音樂教育鋼琴課程之文化闡釋與建構[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3年.
[3]趙小紅.學科名稱與學科架構的反思及其發展設想——論鋼琴教育學的學科內涵構成與課程建設[J].音樂文化研究,2018(04):8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