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繼超 陳晨 張東輝
摘要:氟苯尼考是氯霉素類廣譜抗菌化學藥物,主要用于敏感細菌所致的家禽、家畜和魚的細菌性疾病,特別是對呼吸系統感染和腸道感染效果顯著。主要從氟苯尼考的理化性質、臨床藥效、藥物代謝動力學、檢測方法等方面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以期為氟苯尼考的開發應用和殘留檢測提供參考。
關鍵詞:氟苯尼考;理化性質;臨床藥效;藥物代謝動力學;檢測方法
中圖分類號: S859.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20)20-0031-06
氟苯尼考(florfenicol)別稱為氟甲砜霉素、氟洛芬、氟苯尼考,它的結構如圖1所示,化學名稱為2,2-二氯-N-{(1R,2S)-3-氟-1-羥基-1-[4-(甲基磺酰基)丙-2-基]乙基}乙酰胺,分子式為C12H14Cl2FNO4S,分子量為358.22。氟苯尼考為白色或類白色的結晶性粉末,無臭,在二甲基甲酰胺中極易溶解,在甲醇中可溶解,在冰醋酸中微溶,在水或三氯甲烷中極微溶解,其0.5%水溶液中的pH值為4.5~6.5[1]。氟苯尼考是甲砜霉素的3位氟衍生物,屬新型酰胺醇類抗生素,其在動物中的代謝產物為氟苯尼考胺、氟苯尼考醇、氟苯尼考草酸銨和單氯氟苯尼考等,其中氟苯尼考胺為最主要的代謝產物,且大部分存在于動物肝臟中。
目前,氟苯尼考被廣泛應用于獸醫臨床防治革蘭氏陽性、革蘭氏陰性以及甲砜霉素耐藥性細菌病,因其抗菌譜廣、吸收良好、體內分布廣泛,特別是氟苯尼考不同于氯霉素和甲砜霉素,它不含硝基,不會造成劑量相關、可逆性骨髓抑制或不可逆轉的再生障礙性貧血[2-3],也不會致畸、致癌、致突變。1988年,美國先靈葆雅公司成功研制出氟苯尼考,先后在日本、挪威、法國、英國、奧地利、墨西哥上市,用于豬、禽、魚細菌性疾病的治療。1999年氟苯尼考在我國獲得批準為二類新獸藥,被用于預防和治療豬傳染性胸膜肺炎、黃痢、白痢,以及巴氏桿菌引起的牛呼吸道感染,雞大腸桿菌病、禽霍亂等細菌性疾病。
1 藥效學
氟苯尼考是甲砜霉素的單氟衍生物,其作用機制及抗菌譜與甲砜霉素、氯霉素相同,能通過抑制細菌70S核糖體,與50S亞基結合,抑制肽酰基轉移酶活性,從而抑制肽鏈的延伸,干擾細菌蛋白質的合成,因而對革蘭氏陰性菌、革蘭氏陽性菌均有抑制作用。甲砜霉素和氯霉素耐藥菌通常會產生乙酰轉移酶,該酶能夠使甲砜霉素和氯霉素α-甲基位上的-OH乙酰化,從而失去藥理活性。而氟苯尼考則因α-甲基上的-OH被-F取代,不會受乙酰轉移酶的破壞,所以甲砜霉素和氯霉素具有耐藥性的菌株仍會對氟苯尼考敏感。
2 抗菌作用
氟苯尼考和氯霉素一樣,是一種廣譜、抑菌的抗生素,對許多革蘭氏陽性菌和陰性菌有效[4],雖然氟苯尼考與氯霉素、甲砜霉素的作用位置相同,但其藥理成分使其對已失活的細菌具有更強的抵抗力。研究發現,氟苯尼考對耐氯霉素的大腸桿菌、肺炎克雷伯菌、普通變形桿菌、鼠傷寒沙門氏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效[5]。
Doublet等發現,氟苯尼考中的抗性基因floR是大腸桿菌轉座子TnfloR 4284 bp中的一部分;floR是一種調節基因,TnfloR由floR基因組成;試驗結果表明,轉座子TnfloR具有潛在的遷移能力[6]。Kim等預測由1 122個由核苷酸組成的巴氏桿菌可轉移R質粒衍生而來的氟苯尼考耐藥基因(pp-flo)的氨基酸序列與非酶抗氯霉素基因(cml-A)的同源性為47.4%[7]。pp-flo基因位于可轉移R質粒的磺酰胺抗性基因的下游區域。Keyes等于1999年檢測到了雞源的氟苯尼考耐藥基因[8]。Cloeckaert等從家禽中分離出的沙門氏菌包含新的floR基因,其對氯霉素、氟苯尼考具有交叉耐藥性[9]。
在哺乳動物中,氟苯尼考可用于治療與溶血性巴氏桿菌、睡眠嗜血桿菌有關的牛呼吸道疾病。Shin等對氟苯尼考用于豬呼吸道病原的研究發現,氟苯尼考效果優于研究中使用的其他抗生素,在體外也顯示出較高的抗菌活性,其最低抑菌濃度(MIC)為0.12~4.00 mg/mL[10]。除抗生素耐藥性外,哺乳動物中一個與氟苯尼考有關的并發癥是通過抑制吞噬作用或通過改變中性粒細胞形態減少氟苯尼考對免疫反應的影響。
3 藥物代謝動力學研究
氟苯尼考給藥后在機體內廣泛分布,通常在大多數組織如腦脊液中濃度較高。關于氟苯尼考的藥物代謝動力學研究已經在家畜、家禽、經濟動物以及水產養殖生物上進行。
有大量的關于氟苯尼考在家畜中的藥物代謝動力學研究,例如:程培培通過肌注復方氟苯尼考注射液,測定了其在豬體內的藥物代謝動力學參數,顯示達峰時間為(2.09±0.59) h,最大血藥濃度為(8.42±1.85) μg/mL,清除率為(203.75±3139) mL/h,藥時曲線下面積為(200.09±28.80) h·μg/mL[11]。黃仁美通過對仔豬肌注氟苯尼考注射液,測定藥物代謝動力學參數,結果顯示其分布半衰期為62.12 min,消除半衰期為28484 min,藥時曲線下面積為 75 837 h·μg/mL,達峰時間為100.00 min,最大血藥濃度為 118.96 mg/L[12]。Wilson等將氟苯尼考用于治療牛乳房炎研究時發現,氟氯青霉素與氯青霉素相比無明顯差異,對牛乳腺炎的療效不佳[13]。Varma等通過單次靜脈和口服給予小牛犢22 mg/kg氟苯尼考,結果顯示靜脈內給藥后,消除半衰期為171.9 min,分配半衰期為5.9 min;體清除率和表觀分布體積分別為 2.85 mL/(kg·min) 和0.78 L/kg;口服氟苯尼考,禁食12 h后的生物利用度為0.88,投喂后 5 min 的生物利用度為0.65;表明口服給予的小牛對氟苯尼考有吸收延遲的現象[14]。Park等在單次通過靜脈內或口服給予6只健康狗20 mg/kg氟苯尼考后,進行了氟苯尼考的生物利用度和藥物代謝動力學的研究[15]。通過高效液相色譜/質譜法測定血清中的氟苯尼考濃度,并分析靜脈或口服施用后的血漿濃度-時間數據[15]。靜脈、口服施用的全身清除率分別為103 L·h/kg和0.49 L·h/kg,穩態分布容積分別為1.45 L/kg和0.82 L/kg;氟苯尼考在靜脈注射后迅速分布并消除,靜脈、口服施用的消除半衰期分別為1.11 h和 0.94 h[15]。Koc等測定了靜脈和肌肉注射氟苯尼考的新西蘭白兔藥物代謝動力學參數,結果顯示回收率為 (85.00±633)%,測出限和定量限分別為0.03、010 μg/mL[16]。Park等單次靜脈和口服給予家兔20 mg/kg氟苯尼考后,通過液相色譜-串聯質譜(LC-MS/MS)法測定了氟苯尼考及其活性代謝物氟苯尼考胺的藥物代謝動力學參數;靜脈注射后,氟苯尼考的終末半衰期、穩態分布容積、全身清除率和平均停留時間分別為(0.90±0.20) h、(0.94±0.19) L/kg、(0.63±0.06) L/(h·kg)和(1.50±034) h;口服給藥后,在(0.90±0.38) h時觀察到氟苯尼考的峰濃度為(7.96±2.75) mg/mL;氟苯尼考的半衰期和生物利用度分別為(1.42±0.56) h和76.23%±12.02%;對兔子靜脈注射、口服氟苯尼考,結果顯示目標物靜脈注射和口服的峰濃度分別為(5.06±1.79)、(3.38±0.97) mg/mL,達峰時間分別為(0.88±0.78)、(2.10±1.08) h,消除半衰期為(184±0.17)、(2.35±0.94) h[17]。Pentecost等通過給公羊駝靜脈注射20 mg/kg氟苯尼考,測定靜脈注射后的清除率和穩態體積分別為 5 mL/(min·kg) 和775 mL/kg,平均停留時間為28 h;給藥后20 h,血清中的氟苯尼考濃度維持在1.0 μg/mL以上;發現血管外給藥后氟苯尼考吸收速率和程度的差異可能影響血管外給藥后對氟苯尼考的吸收[18]。
氟苯尼考在家禽中的藥物代謝動力學研究亦有很多。Shen等單次肌肉注射和口服給予健康和被大腸桿菌感染的肉雞30 mg/kg氟苯尼考發現,在患病肉雞中,消除半衰期和表觀分布容積均減少;在對感染雞進行靜脈注射和口服給藥后,氟苯尼考的消除半衰期分別為129和104 min,肌肉注射和口服后生物利用度分別為87%和71%[19]。梅獻等給鴨單劑量肌內注射30 mg/kg氟苯尼考,并測定鴨體內的藥物代謝動力學參數;結果顯示,健康鴨體內的峰濃度為(2288±3.11) μg/mL,表觀分布容積為(2.39±0.81) L/kg,體清除率為(0.6±0.11) L/(h·kg),消除半衰期為(2.57±0.51) h,藥時曲線下面積為 (47.28±7.87) h·μg/mL;在感染鴨體內的峰濃度為(19.77±1.82) μg/mL,表觀分布容積為(2.44±0.46) L/kg,體清除率為(063±0.08) L/(h·kg),消除半衰期為(2.74±0.54) h,藥時曲線下面積為(4811±6.62) h·μg/mL[20]。Switaa等在火雞中通過非房室方法計算氟苯尼考的藥物代謝動力學參數,結果顯示靜脈注射后 30 mg/kg 氟苯尼考、甲砜霉素、氯霉素的平均停留時分別為(3.37±0.63)、(2.43±0.29)和(2.12±0.21) h;口服后氟苯尼考、甲砜霉素、氯霉素的生物利用度分別為82%、69%、45%[21]。段新華等在麻鴨體內靜脈注射氟苯尼考,結果顯示表觀分布容積為(8 388.45±850.43) mL/kg,消除半衰期為(6.61±0.83) h;肌內注射氟苯尼考峰濃度為(1.42±0.16) μg/mL,達峰時間為(1.60±0.19) h,絕對生物利用度為7159%;氟苯尼考在麻鴨體內具有良好的藥物代謝動力學特征,分布迅速、廣泛、消除較緩慢,肌內注射吸收迅速且吸收較完全;結合氟苯尼考對鴨疫里氏桿菌、沙門菌及大腸桿菌的MIC數據,計算得出對于上述3種細菌感染的治療,氟苯尼考推薦劑量應該超過20 mg/kg[22]。
關于特種經濟動物的研究,李云芝等發現,氟苯尼考在家蠶體內不同時間的血藥濃度受環境溫度影響,高溫環境下蠶體對藥物的吸收快,但消除也快,因此在夏秋蠶季高溫環境下使用氟苯尼考防治家蠶細菌病,需要適當增加添食藥物的濃度,該研究為不同養蠶季節的蠶病防治合理用藥提供了科學依據[23]。
氟苯尼考在水產養殖中的藥物代謝動力學及其對水生病原菌的作用已得到研究。大多數水生病原體是革蘭氏陰性菌,這些微生物通常容易受到幾種細菌的影響。氟苯尼考之所以被批準用于水產養殖,是因為它具有很好的適口性和耐受性,并且在淡水和鹽水環境中用于治療由易感細菌引起的魚的疾病都是有效的。氟苯尼考具有較高的血漿和組織濃度,并在魚體內被緩慢消除。Park等通過給韓國鯰魚靜脈注射和口服施用20 mg/kg氟苯尼考,研究氟苯尼考及其代謝物氟苯尼考胺的藥物代謝動力學參數,靜脈注射(推注)氟苯尼考后,終末半衰期、穩態分布容積、總體間隙分別為(11.12±1.06) h、(1.09±0.09) L/kg、(0.07±001) L/(h·kg);口服氟苯尼考后,半衰期、峰濃度、達峰時間、口服生物利用度分別為(15.69±259) h、(9.59±0.36) mg/mL、8 h、92.61%±101%,所有魚類均檢測到氟苯尼考胺[24]。Gaunt等在平均水溫為25.4 ℃的淡水中,通過給斑點叉尾魚靜脈注射或口服給予單劑量10 mg/kg氟苯尼考后,通過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LC-MS/MS)檢測分析研究氟苯尼考在血漿中的分布和體內濃度發現,靜脈注射氟苯尼考后,終末半衰期、穩態分布容積、中心分布容積分別為8.25 h、0.9 L/kg、0381 L/kg;口服氟苯尼考后,末端半衰期、峰濃度、達峰時間、口服生物利用度分別為9.11 h、7.6 μg/mL、9.2 h、1.09%,口服給藥時滯后吸收時間為1.67 h[25]。黃郁蔥等以10 mg/kg單劑量腹注和口灌健康紅笛鯛,腹注給藥后,血漿、肝臟、腎臟和肌肉的峰濃度分別為10.62 μg/mL、8.36 μg/g、22.57 μg/g、476 μg/g,達峰時間分別為1.2、1.0、10、6.0 h,消除半衰期分別為29.76、17.84、17.23、19.48 h,口灌給藥后血漿、肝臟、腎臟和肌肉的峰濃度分別為2355 μg/mL、145 μg/g、4.06 μg/g、1.73 μg/g,達峰時間分別為2.69、1.50、1.50、4.00 h[26]。黃聚杰等以20 mg/kg氟苯尼考混飼口灌花鱸,給藥后血漿的藥時曲線下面積為257.591 mg/(L·h),表觀分布容積為 1.401 L/kg,平均滯留時間和消除半衰期分別為18505、12.508 h,達峰濃度和達峰時間分別為 18.356 μg/mL 和3 h[27]。藥物代謝動力學參數在不同種屬間的數據高度可變。
爬行動物體內的藥物代謝動力學參數研究很少。朱麗敏等以30 mg/kg劑量分別單次肌注或灌服中華鱉,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中華鱉血漿和肌肉藥物殘留濃度,肌注給藥的藥時曲線下面積為 76.45 μg/(mL·h),吸收半衰期為1.31 h,半衰期為4.48 h,最高血藥濃度為7.09 μg/L;口服給藥的藥時曲線下面積為109.42 μg/(mL·h),吸收半衰期為1.73 h,半衰期為3.63 h,最高血藥濃度為 10.64 μg/L;試驗結果表明,氟苯尼考在口服情況下在中華鱉體內吸收快,血藥濃度高,維持時間長,生物利用度高,藥物在肌肉中消除緩慢[28]。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水生病原菌對氯霉素、硫代氨基酚和氟苯尼考具有一定的交叉耐藥性,而氟苯尼考的抗菌效果最高,并且耐藥菌數量最少。水生病原體對氟苯尼考的耐藥性不像氯霉素那樣容易發生。
4 檢測方法
4.1 高效液相色譜(HPLC)法
高效液相色譜法是分析氟苯尼考常用的方法,具有分離效率高、選擇性好、重現性好、較寬的線性范圍、操作自動化和應用范圍廣的特點,主要用于氟苯尼考的含量測定和殘留量檢測。Kowalski等用HPLC法測定血漿中的氟苯尼考含量,色譜柱為LiChrospher-100 Column C18,流動相為乙腈-水(體積比25 ∶ 75),所用磷酸調pH值為2.7,波長為 224 nm,檢測限為0.03 μg/mL[29]。Hayes建立了HPLC法測定魚飼料中氟苯尼考含量的檢測方法,該方法的平均回收率為100.5%,檢測限為 0.2 mg/kg,定量限為1.0 mg/kg[30]。戴華等采用反相液相色譜測定飼料中氯霉素、甲砜霉素和氟甲砜霉素含量,用梯度洗脫、雙波長對3種組分同時進行分離測定,檢測限為0.020 mg/kg,回收率大于70%,相對標準偏差(RSD)小于17.2%[31]。魏海濤等采用HPLC法測定氟苯尼考-β-環糊精包合物的溶解度和溶出度,結果顯示氟苯尼考的HPLC保留時間為 4.6 min,峰形好,樣品質量濃度為10~200 μg/mL,與峰面積呈良好的線性關系[32]。檢測氟苯尼考常用的色譜柱是以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流動相主要是甲醇或乙腈與磷酸鹽緩沖液、醋酸鹽緩沖液或水,常用的檢測器有紫外檢測器,檢測波長為223、224、225、254 nm;二極管陣列檢測器,波長為225 nm;熒光檢測器,激發波長為224 nm或225 nm,發射波長為280 nm或295 nm,其中紫外檢測器最為常用。
4.2 液相色譜-質譜(LC-MS)法
液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是選用LC與MS結合,通過探討樣品中各組分的質譜特征和裂解規律,從而確定各個組分,并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陳國等建立了測定雞蛋中氟苯尼考及氟苯尼考代謝物氟苯尼考胺殘留量的LC-MS/MS快速分析方法,使用1.0%乙酸乙腈提取,后用PSA和C18凈化,采用XBridge C18色譜柱,以0.02%甲酸溶液和甲醇乙腈混合溶劑為流動相進行梯度洗脫,正負離子切換監測模式下進行監測,同位素內標法定量;當氟苯尼考濃度為0.10~20.00 μg/L,氟苯尼考胺濃度為0.5~100 μg/L時,兩者具有較好的線性關系,氟苯尼考和氟苯尼考胺的檢出限(LOD)分別為006、0.30 μg/kg,定量限(LOQ)分別為0.20、100 μg/kg;加標平均回收率為94.9%~102.0%,相對標準偏差范圍為1.2%~4.9%[33]。李瑩瑩等建立了測定魚肉中氟苯尼考和氟苯尼考胺的液質聯用檢測方法;采用堿性乙酸乙酯提取,正己烷脫脂,電噴霧離子源正負模式切換,多反應監測(MRM),內標法定量;檢出限分別為氟苯尼考 1 μg/kg,氟苯尼考胺5 μg/kg;加標回收率在870%~110.4%之間,相對標準偏差均小于62%[34]。殷平等建立了采用液相色譜-質譜同位素稀釋法同時測定水產品中氯霉素、氟苯尼考、甲砜霉素3種殘留藥物的方法。采用堿化乙酸乙酯提取,同位素內標法定量;氯霉素、氟苯尼考、甲砜霉素3種藥物的定量限分別為0.05、0.50、0.70 ng/mL,并且在魚肉中的回收率分別為 92.2%~125.5%、78.6%~102.7%、79.4%~1210%,在蝦肉中的回收率分別為98.5%~1284%、735%~109.6%、87.7%~122.8%[35]。LC-MS 法大多采用電噴霧電離負離子源,通過MRN方式進行采集。LC-MS法常用的流動相為甲醇或乙腈的水溶液,流動相中加入少量的乙酸或乙酸銨等可以提高分析物的離子化效率,對峰型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LC-MS法對不同基質的樣品有時會出現基質抑制效應,因此,檢測時可以使用間位氯霉素或氯霉素-D作內標,內標法定量或者采用基質匹配標準曲線法定量,以提高方法的準確度和精密度。
4.3 氣相色譜(GC)法
由于氟苯尼考含有亞氨基、硫酰基等極性較強的基團,且不易揮發,因此在氣相色譜法分析前,必須先對這些基團進行硅烷化或者酰化,生成熱穩定和易揮發的衍生物。孫豐云等建立了一種同時檢測蝦肌肉中氯霉素、甲砜霉素、氟苯尼考及氟苯尼考胺殘留的氣相色譜-微電子捕獲分析方法;樣品經乙酸乙酯-氨水混合提取,正已烷脫脂,MCX固相萃取柱凈化,氨水-甲醇(體積比為10 ∶ 90)洗脫,衍生化后采用氣相色譜法進行檢測,外標法定量;在蝦肌肉組織中,氯霉素、甲砜霉素、氟苯尼考、氟苯尼考胺平均加樣回收率范圍分別為84.8%~88.8%、79.4%~92.1%、86.3%~1196%、89.0%~93.3%;蝦肌肉中氯霉素、甲砜霉素、氟苯尼考、氟苯尼考胺的檢測限分別為0.08、030、020、0.40 μg/kg[36]。氣相色譜法需要對氟苯尼考進行衍生化,且衍生化反應過程中要避免水分,因為水的存在會導致衍生化效率降低和產物不穩定。
4.4 氣相色譜-質譜(GC/MS)法
邵會等采用氣相色譜質譜法建立基質加標標準曲線,對我國對蝦、大菱鲆、鯽魚、鰻魚、蟹、甲魚6種主要養殖水產品肌肉組織中注射氯霉素類藥物:對氯霉素、甲砜霉素、氟苯尼考及其代謝物氟苯尼考胺的多殘留同時進行檢測[37]。結果顯示,氯霉素濃度為 2~200 ng/mL 時,線性關系良好;甲砜霉素、氟苯尼考、氟苯尼考胺濃度為5~200 ng/mL時,線性關系良好,其R2均大于0.990,加標回收率為76.4%~94.3%,相對標準偏差為5.7%~13.9%;氯霉素、甲砜霉素、氟苯尼考及其代謝物氟苯尼考胺的檢出限分別為0.2、1.0、1.0、1.0 μg/kg[37]。薛慧婷建立了淡水養殖用水中氟苯尼考殘留量的 GC-MS/MS 分析方法,樣品采用乙酸乙酯提取,濃縮后經甲醇溶解后,經氮氣吹干后加入N,O-雙(三甲基甲硅烷基)-三氟乙酰胺(BSTFA)衍生化試劑于70 ℃反應30 min,氮氣吹干后正己烷定容待測;采用GC-MS/MS分析時,水樣加標回收率均在85%以上,相對標準偏差在3.0%以內,在0.05~100 mg/L濃度范圍內呈線性關系,R2大于0.999,檢出限為 1.00 μg/kg[38]。GC/MS可以用于氟苯尼考殘留的確證檢測,靈敏度高。但是在進行GC-MS法分析時需氟苯尼考進行衍生化,因而限制了它的應用。
4.5 其他檢測方法
膠束電動毛細管色譜(MECC)法是在緩沖液中加入十二烷基硫酸鈉、三羥甲基胺基甲烷、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等表面活性劑,形成帶電荷的膠束,將色譜技術和電泳技術相結合,從而彌補了毛細管區帶電泳無法分離中性粒子的缺陷,克服了HPLC法難以同時測定藥物中極性與非極性成分的不足,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同時對復雜組分中共存的陽離子、陰離子及中性粒子進行分離測定。
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法(ELISA)以免疫抗體為基礎的免疫檢測技術。孫法良等制備了氟苯尼考的高親和力特異性抗體,建立檢測氟苯尼考的間接競爭ELISA新方法[39]。氟苯尼考分別與牛血清白蛋白和人血清白蛋白經混合酸酐法偶聯,得到免疫抗原和包被抗原,建立并優化了間接競爭ELISA檢測方法;其R2=0.985 9,檢測范圍為0.18~500.00 μg/kg,檢出限為0.18 μg/kg,低于國家標準中LC-MS測定肌肉中氟苯尼考的最低檢測限度(LOD=1.0 μg/kg)。交叉反應試驗中,抗血清與氟苯尼考結構相似的氯霉素和甲砜霉素交叉反應率分別為0.094%和0.098%,與其他藥物交叉反應率均小于0.01%,表明該方法具有很強的特異性。氟苯尼考是一種半抗原,本身并不具備免疫原性,必須將其與載體蛋白偶聯生成人工抗原才具有免疫原性。氟苯尼考分子結構上既無羧基也無氨基,不能直接與蛋白相聯,必須先進行結構改造。ELISA法具有靈敏度高、準確度高、樣品處理簡單、速度快、成本較低且儀器設備簡單的優點,適用于批量樣本快速檢測。
5 結論
氟苯尼考雖然早在1988年就被研制成功,但是目前在我國,獸藥典收錄的主要還是氟苯尼考預混劑、注射劑等老劑型,關于水產養殖和特種經濟動物的藥品未有收錄。并且由于細菌耐藥性問題日益突出,國家也越來越重視獸藥的濫用問題。因此,開發適合我國國情的氟苯尼考新產品,建立方便、快捷、靈敏的氟苯尼考殘留檢測標準,對于氟苯尼考在我國的合理使用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邱銀生,吳 佳. 獸用廣譜抗菌藥物氟甲砜霉素[J]. 中國獸藥雜志,1996,30(2):47-48.
[2]李秀波,石 波,梁 萍. 新型廣譜抗菌藥──氟苯尼考[J]. 國外畜牧科技,1999,26(3):50-52.
[3]Yunis A A. Chloramphenicol:relation of structure to activity and toxicity[J]. Annual Review of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1988,28(1):83-100.
[4]Plumb D C. Plumbs veterinary drug handbook[M]. New Jersey:Wiley-Blackwell,2008.
[5]Neu H C,Fu K P. In vitro activity of chloramphenicol and thiamphenicol analogs[J].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1980,18(2):311-316.
[6]Doublet B,Schwarz S,Kehrenberg C,et al. Florfenicol resistance gene floR is part of a novel transposon[J].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2005,49(5):2106-2108.
[7]Kim E,Aoki T. Sequence analysis of the florfenicol resistance gene encoded in the transferable R-plasmid of a fish pathogen,Pasteurella piscicida[J].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1996,40(9):665-669.
[8]Keyes K,Hudson C,Maurer J J,et al. Detection of florfenicol resistance genes in Escherichia coli isolated from sick chickens[J].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2000,44(2):421-424.
[9]Cloeckaert A,Boumedine K S,Flaujac G,et al. Occurrence of a Salmonella enterica serovar typhimurium DT104-like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 cluster including the floR gene in S. enterica serovar agona[J].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2000,44(5):1359-1361.
[10]Shin S J,Kang S G,Nabin R,et al. Evaluation of the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florfenicol against bacteria isolated from bovine and porcine respiratory disease[J]. Veterinary Microbiology,2005,106(1/2):73-77.
[11]程培培. 新型復方氟苯尼考注射液的安全性評價、穩定性和在豬體內的藥代動力學研究[D]. 蘭州:甘肅農業大學,2014.
[12]黃仁美. 氟苯尼考在哺乳豬體內藥代動力學研究[J]. 中國動物檢疫,2009,26(10):42-44.
[13]Wilson D J,Sears P M,Gonzalez R N,et al. Efficacy of florfenicol for treatment of clinical and subclinical bovine mastitis[J]. American Journal of Veterinary Research,1996,57(4):526-528.
[14]Varma K J,Adams P E,Powers T E,et al. Pharmacokinetics of florfenicol in veal calves[J]. Journal of Veterinary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1986,9(4):412-425.
[15]Park B K,Lim J H,Kim M S,et al. Pharmacokinetics of florfenicol and its metabolite,florfenicol amine,in dogs[J]. Research in Veterinary Science,2008,84(1):85-89.
[16]Koc F,Ozturk M,Kadioglu Y,et al. Pharmacokinetics of florfenicol after intravenous and intramuscular administration in New Zealand White rabbits[J]. Research in Veterinary Science,2009,87(1):102-105.
[17]Park B K,Lim J H,Kim M S,et al. Pharmacokinetics of florfenicol and its major metabolite,florfenicol amine,in rabbits[J]. Journal of Veterinary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2007,30(1):32-36.
[18]Pentecost R L,Niehaus A J,Werle N,et al. Absorption and disposition of florfenicol after intravenous,intramuscular and subcutaneous dosing in alpacas[J]. Research in Veterinary Science,2015,99:199-203.
[19]Shen J Z,Wu X N,Hu D F,et al. Pharmacokinetics of florfenicol in healthy and Escherichia coli-infected broiler chickens[J]. Research in Veterinary Science,2002,73(2):137-140.
[20]梅 獻,萬 鵬,韓東東,等. 肌注氟苯尼考在鴨疫里氏桿菌感染鴨體內的藥動學特征[J]. 中國農業科學,2017,50(20):4021-4027.
[21]Switaa M,Hrynyk R,Smutkiewicz A,et al. Pharmacokinetics of florfenicol,thiamphenicol,and chloramphenicol in turkeys[J]. Journal of Veterinary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2007,30(2):145-150.
[22]段新華,楊 帆. 靜脈和肌內注射后氟苯尼考在麻鴨體內藥動學的初步研究[J]. 中國家禽,2016,38(4):19-22.
[23]李云芝,劉文光,劉惠芬,等. 不同溫度條件下抗菌素氟苯尼考在家蠶體內的藥代動力學特征[J]. 蠶業科學,2015,41(3):472-476.
[24]Park B K,Lim J H,Kim M S,et al. Pharmacokinetics of florfenicol and its metabolite,florfenicol amine,in the Korean catfish (Silurus asotus)[J]. Journal of Veterinary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2006,29(1):37-40.
[25]Gaunt P S,Langston C,Wrzesinski C,et al. Single intravenous and oral dose pharmacokinetics of florfenicol in the channel catfish (Ictalurus punctatus)[J]. Journal of Veterinary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2012,35(5):503-507.
[26]黃郁蔥,湯菊芬,秦青英,等. 氟苯尼考在紅笛鯛體內的藥代動力學研究[J]. 中國獸藥雜志,2016,50(11):58-64.
[27]黃聚杰,林 茂,鄢慶枇,等. 氟苯尼考在花鱸體內的代謝及殘留消除規律[J]. 中國漁業質量與標準,2016,6(3):6-13.
[28]朱麗敏,楊先樂,林啟存,等. 肌注和口服氟苯尼考在中華鱉體內殘留分析及藥代動力學[J]. 水產學報,2006,30(4):515-519.
[29]Kowalski P,Konieczna L,Chmielewska A,et al. Comparative evaluation between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and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for the analysis of florfenicol in plasma[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2005,39(5):983-989.
[30]Hayes J M. Determination of florfenicol in fish feed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J]. Journal of AOAC International,2005,88(6):1777-1783.
[31]戴 華,王美玲,李擁軍,等. 飼料中氯霉素、甲砜霉素和氟甲砜霉素含量的HPLC測定方法[J]. 光譜實驗室,2006,23(6):1208-1212.
[32]魏海濤,宋 敏,李亮華,等. 氟苯尼考-β-環糊精包合物的研制[J]. 華南農業大學學報,2009,30(4):94-97.
[33]陳 國,王全勝,吳銀良. 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快速測定雞蛋中金剛烷胺、氟苯尼考和氟苯尼考胺殘留量[J]. 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19,10(10):3042-3048.
[34]李瑩瑩,宋永青,趙 榕,等. 液質聯用檢測魚肉中氟苯尼考和氟苯尼考胺的殘留量[J]. 食品科學,2010,31(12):219-222.
[35]殷 平,陳舜勝,鄧曉軍,等. 液質聯用檢測水產品中氯霉素、氟苯尼考和甲砜氯霉素的殘留量[J]. 現代食品科技,2007,23(10):83-87.
[36]孫豐云,張素霞,沈建忠,等. 氣相色譜法同時檢測蝦中氯霉素、甲砜霉素、氟苯尼考及氟苯尼考胺殘留量[C]//中國畜牧獸醫學會獸醫藥理毒理學分會.中國畜牧獸醫學會獸醫藥理毒理學分會第九次學術討論會論文與摘要集.廣州:中國畜牧獸醫學會獸醫藥理毒理學分會,2006:208-213.
[37]邵 會,冷凱良,周明瑩,等. 水產品中氯霉素、甲砜霉素、氟苯尼考、氟苯尼考胺多殘留的同時測定——GC/MS法[J]. 漁業科學進展,2015,36(3):137-141.
[38]薛慧婷. 氣相色譜-串聯質譜技術檢測水中氟苯尼考殘留量[J]. 新疆水利,2017(1):36-40.
[39]孫法良,刁有祥,孫 寧,等. 雞肉中氟苯尼考ELISA檢測方法的建立及應用[J]. 中國農業科學,2009,42(5):1813-1819.潘佳昕,楊 恒,時海波,等. 畜禽副產物明膠的研究進展[J]. 江蘇農業科學,2020,48(20):3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