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本康
摘 要:民族聲樂藝術發展至今天,既要彰顯民族特色,又要符合時代特性,如何繼承與發展,是筆者在演唱和教學中一直所思考的問題。傳統的歌唱藝術中有許多合理的、科學的知識,再結合筆者在創作、演唱、教學三位一體新模式構建研究的經驗,探究當下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繼承與發展。
關鍵詞:民族聲樂 科學觀 繼承 創新 古詩詞
自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一直在摸索中前行,在中西方文化巨大交流碰撞的洪流之中執著地探索著自己的文化定位,這種探索更是對本民族文化之根的追尋和對本民族音樂文化之魂的觸碰。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通過眾多前輩和中青年聲樂藝術工作者的不斷努力,逐漸形成了現在的中國聲樂學派,我以為這種學派即民族聲樂藝術科學性發展的必然產物。民族聲樂演唱不僅要繼承傳統戲曲、曲藝演唱精華,同時也要借鑒西方美聲唱法的科學發聲,還要吸收地方民歌的演唱方式,來不斷豐富自身藝術表現力,形成符合中國國情,適應本民族審美情趣,能表現出中華民族文化獨特魅力的聲樂學派。
一、繼承傳統,使當下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有根可尋。
聲樂藝術是人類最為古老的藝術門類之一,伴隨著人類的發展而發展。每個民族的聲樂藝術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經歷漫長的發展歷程,經歷無數的發展階段才形成了今天的聲樂文化。而今我們的民族聲樂藝術,正是包含著一代又一代藝術家們的個人審美意識和藝術創造,并且被社會大眾廣泛接受和喜愛的,因此聲樂藝術本身就具有繼承性。
在廣泛繼承中國古詩詞吟誦、琴曲、戲曲、民歌等傳統唱法和風格的基礎上,努力追求和創造獨具特色的演唱藝術,這種繼承性是無休止的,其中包含了聲樂觀念、文化習俗、審美意識以及聲樂藝術內在的技術、表演形式等各方面所發生的一代又一代的相互影響和傳承。
1. 從古曲中發現語言美并不斷提煉它的意境美和文化美
以民族語言為基礎,融字腔與聲情為一體,注重咬字與吐字,才能將歌曲的蘊含與妙趣展現給聽眾。民族聲樂演唱,最基礎也是最為重要的就是咬字與吐字的高度準確與清晰,這是民族聲樂藝術的基本審美原則。在平時的訓練和實踐中,要不斷加強字頭咬清,字音吐準,歸韻適當,以表達文字的意境美。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中國古詩詞歌曲演唱第一人姜嘉鏘先生的演唱就極好地體現了這一點,他在廣泛吸收和繼承中國傳統藝術基礎上,借鑒歐洲發聲方法,創造了獨具特色并具有很深文化底蘊的古詩詞歌曲演唱藝術,得到業內外一致認可。中國古詩詞作品是音樂與文學的最高結合,姜先生通過幾十年的努力和不斷實踐,通過對古詩詞作品的挖掘和演唱,為中國聲樂學派的建立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筆者去姜先生家中拜師學藝時,當演唱《關雎》這首作品時,姜先生說道;“一個有修養的歌者在演唱時,除了氣息控制自如以外,更重要的是咬字位置的統一和連貫性。”中國語言特有的美如果充分運用到演唱中,不僅能夠塑造空靈和靜謐的意境,更能表達出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魅力。《楓橋夜泊》是一首非常經典的以西洋樂器鋼琴為中國古詩詞伴奏的作品。在演唱前,要深入了解唐代詩人張繼寫詩時的情景,對作品的文化背景要有深刻地理解,該曲雖然創造手法為現代,注意民族風格的體現,演唱時,聲腔的運用,悠遠的余韻以及漢語語言的裝飾及內在的律動,準確表達出那種哀怨和悲涼的情感內涵。
2. 借鑒京劇發展民族聲樂
在我國民族民間的戲曲、曲藝里,有著豐富的寶藏,取之不盡。京劇是中國戲曲大家族中成就最高、最具代表性的劇種之一,不僅因其唱腔發聲方法科學,在藝術表現方面,有太多值得民族聲樂藝術借鑒,豐滿自己的表現力,更值得一提的是,京劇非常注重混聲的運用,如:“小聲哼,大聲調,大小嗓轉變不留痕”等,是民族聲樂藝術需要不斷挖掘和吸收的發聲技術。事實上,現代民族聲樂普遍強調的真假聲結合即京劇唱腔里的大小嗓過渡自然。京劇藝術中講究“以字帶情”“依字行腔”,目的是達到“以情引聲”的藝術境界,雖重技巧,但反對賣弄技巧,一切技巧都是為表達“情”服務,深入理解曲情,以情感真諦來激發演唱技巧,這才為京劇演唱的核心,也是民族聲樂藝術的不二法則。另京劇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唱腔加以美化、裝飾、潤色的技法,體現了中華民族對聲樂審美的追求,民族聲樂更應借鑒京劇唱腔中的各種潤腔技巧,使之演唱形象化、情感化,不僅能變“死音”為“活曲”,更能體現演唱者的藝術修養。
例如在《我的中華》中,使用了大量的連腔去表現壯麗山河與華夏文明;在《梨花頌》中用了斷腔和顫音表現兒女情長,間或用一些拖腔展現京韻京味;在《夢北京》中,完全使用了京劇唱腔塑造民歌,歌曲開篇“云海迢迢月兒明,幾回甜甜夢北京”直接開啟了京劇唱腔和當代民族唱法的融合之路。
現如今學習聲樂的學生普遍存在口中有曲而心中無曲的現象,以為只要獲得好的聲音技巧就可成功,其實我個人以為,聲音再好也只是歌唱藝術的第一層,偏差的審美追求和觀念導致越來越多的學習者淪為發聲的機器,不能夠表達出作品的文化背景和情感內涵,而京劇中的唱、念、做、打以及咬字、行腔等技法都是結合 “曲情”來表現,尤其值得民族聲樂演唱者借鑒和研究。
3.民間歌曲的文化定義
我們學習民族聲樂藝術必須不斷挖掘和研究民間歌曲,對各地民歌的文化背景有深入了解。研究其文化背景就是了解其特有的風情,學習語言、了解生活、對地貌因素等都有認知和感受,才能用恰當的聲音色彩來表現。值得一提的是,民歌來源于民間,但在某種程度上,我們有可能做到既在傳承過程中唱的地道,又在發展過程中比原生態歌手唱的更動聽,語言的造型、聲音色彩的變化、科學地發聲等都是促成這些可能的因素。
民間歌曲里蘊含了豐富的語言造型,要從語氣、裝飾音、潤腔等各方面下功夫,不斷豐富歌唱表現力。例如王洛賓先生改編的具有濃郁哈薩克族民歌風格的作品《在那遙遠的地方》,這首作品旋律上多次反復,演唱時要特別注意語言的表現、韻味及四聲的裝飾。演唱前更要了解作品所表達的愛情觀,分析背景、內容,根據作品的性格基調對作品做細致布局,不斷加深演唱時的人物感,唱出自己的風格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