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清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課標也強調:數學課堂教學活動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數學思考,激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讓數學更有“探究味”,讓學生學“好吃又有營養”的數學是廣大小學數學教師的共同目標。數學探究單作為我校一直實行中三單(預習單,探究單,練習單)中的一單,在彰顯學生認知起點,記錄思維痕跡以及培養數學核心素養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下面我將以我校數學組為準備集團第四屆“童年味道杯”課堂轉型評比而試教磨課的一年級上冊“認識鐘表”一課為例,談談我們金沙湖實驗學校數學組對探究單在課堂的合理使用以及在數學課堂上讓“探究”更有“探究味”的一些嘗試、思考。
結合本節課,使數學更有“探究味”,我們覺得可以從這些方面入手。
1.探究味從“觀察、比較”中來
【案例與分析1】
這是“歸納認識整時方法”探究單設計在我們幾次試教中的變化:
探究單1.0:采用教材第85頁“做一做”作探究單來探究整時認識方法,學生認讀7時后,接著學生匯報圖中的各整時時間:9時,10時,12時……,然后教師出示板貼“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這作為探究單,探究味淡了,作為練習單肯定更合適。
探究單2.0:考慮到一年級學生在概括認識整時方法時概括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的欠缺,為減少其他因素對核心概念的干擾,我們把探究單2.0設置成填關鍵詞的填空形式。希望通過以文字、數字規律呈現的方式讓學生來建模,來概括認識整時的方法。
探究單3.0:這也是我們最后試教所采用的。把課堂交給學生,聚焦于時針分針,讓學生觀察這三口鐘時針分針有什么相同什么不同,然后來概括來總結怎么認識整時。學生通過這樣的觀察、比較,很快發現整時時分針都指向數字12,而對應幾時時針就是數字幾,接下來學生歸納、總結也順利多了,由此很好的建立了整時數學模型
【案例與分析2】
這是“鐘面特征”中的教學設計前后對比及課堂呈現的變化。
第一個設計:教師出示一口靜態鐘, 問:“鐘面上有什么?” 然后把學生的回答提煉(12個數,12個相等的大格,指針)并逐一匯總。
第二個設計:教師把學生在PPT中剛剛欣賞的各式鐘表匯總后,讓學生觀察,然后提問:“這些鐘面上都有什么?不只一個喲!”
教師提問方式以及鐘表呈現方式的轉變讓學生一下子從對鐘表花花綠綠顏色形狀等的關注轉移到到對鐘表構成本質特征的探求。學生經過對這些鐘表的觀察比較很快歸納總結出了鐘表都有指針,數字(涵羅馬數字),刻度線。由此,學生經歷了鐘面特征由表象到本質的認識,培養了數學抽象能力,并通過暗示“不只一個喲”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全面性、思維的完整性。
2.探究味從“邏輯推理”中來
課標有一條: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世界。數學的思維思考世界在我們理解來就是數學推理。抽象和推理都是數學的顯著特征。數學探究味可以從推理中來。
【案例與分析1】
這是“鐘面數字認識”教學環節試教的前后兩次對比。
試教1:出示鐘面12個靜態數字后提問。
師:鐘面都有哪些數字?請你為大家讀一讀,一共有多少數字?
試教2:
師:這個鐘面只有4個數字,你能把消失的數字找回來么?
比起試教1時的鐘面數字的靜態出示,試教2涵蓋鐘面數字的有序推理,學生回答出一個動態展示一個,鐘面數字動態出示的順序也表示著指針的轉動方向。看似最終都呈現了12個鐘面數字。后一種是學生通過推理,在感知鐘面指針運行規律的同時,培養了推理能力,發展了數感。
【案例與分析2】
現在是幾時了?
這是我們在后幾次試教中為提升學生思維含量,深化數學思考而增設的一道練習。從半抽象有數字支撐的推理(9時到10時)到沒有數字支撐的特殊整時6時的推理,再到更抽象的非特殊整時1時的推理,通過這樣的一次次練習,假以時日,學生的思維品質相信會得到很好的提升。
3.探究味從“開放設計”中來
在課程改革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需要開放性的教學設計。
【案例與分析1】
鞏固練習中教學設計:“找回消失的時針和分針”
學生在認8時,3時,6時時,已經經歷了從具體到抽象,抽象出了整時的概念,我們一反常見的“根據圖寫整時”鞏固練習設計,這里讓學生根據4時畫出時針和分針,學生再次經歷了整時概念抽象到具體的過程,同時加深鞏固了學生對分針長時針短這一時針分針特征的理解。
【案例與分析2】
現在幾時了?
時針對應鐘面被涂黑了,是幾時呢?1時?2時?真是猶抱琵琶半遮面,遮遮掩掩更有味。
通過以上種種,我們努力嘗試著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產生過程,同時,在此中讓學生發展抽象,滲透數學的核心素養。我們也在反思,讓數學探究更有味在這節課上是否還有其他的落實途徑、操作方式?
比如:在鐘面數字的認識中,可否:先出示一根標有0到12數字的尺子,然后,把尺子彎成一個圓的鐘面,剛好0和12重合了,數形結合,化直為曲,統一了整時時分針鐘面數字為12而電子式計時時變成了00的矛盾,也是數學推理素養的一次滲透。
讓數學課堂“更有探究味”有各種途徑方式,但是無論何種,都離不開教師對學生認知、思維起點的準確把握,離不開教師對教學環節的精心設計,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通過“觀察、比較、思考”等過程來經歷知識的探究,只有這樣,才可能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提升學生數學“思維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