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雨妍
余秋雨的《山河之書》以山河為表,以文化為里;一個個似陌生而又親切的人或物,慢慢地走近我,和我招手,同我作揖,向我訴說……
我喜歡余秋雨筆下描述的岜沙苗寨,西江苗寨美麗的女孩們,模樣平靜如水,于這普天之下最潔凈的山嵐間吐出一口氣,自言自語一句:“我本是樹。”那里的村民不僅對自然物崇拜如神,而且與山川樹木之間全然一體的想法和做法有著驚人的生命哲學。
我還跟隨余秋雨到一個民族或是那些歷史人物身邊,看看他們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可以看出,作者對蘇東坡也是有著幾分偏愛的,好幾篇文章所寫的都是他的流放地,每篇中又自然有著他的篇幅。“烏臺詩案”后,他歷經孤獨,苦寂無聊,獨處于流放地,不斷地思考、創作,于是作品漸漸地回歸了空靈與純粹,走向成熟;此外,還有心靈手巧的黃道婆從海南帶回中原的紡織工藝,以及宋氏三姐妹對故鄉的眷戀;古樸蘇州的典雅高貴,美麗杭州的詩情畫意……文化就貴在這一種與環境的關聯吧。
只有真正走過山河、熱愛山河的人,筆下才能流淌出這氣壯山河的描寫這一方文化山河的《山河之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兩者關系如何?”余秋雨老先生回答:“沒有兩者。路,就是書。”
路就是書,山河也是書;山河默默無聞,見證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還有那一沙一石、一草一木。
(指導教師:朱趕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