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琪 王沁園 曹芙榕 王海默 徐晨
摘 要:免疫親和層析技術是食品安全檢測技術之一,主要應用于生物大分子的分離、純化。在食品安全的檢測中,對許多大分子蛋白質等有較準確的檢測效果。可以根據抗原抗體可以特異性結合的特性,有針對性的檢測某種物質在食品中是否存在或存在的量有多少。
關鍵詞:免疫親和層析;應用;發展
Abstract: immunoaffinity chromatography is one of the food safety detection technologies, which is mainly used in the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biomacromolecules. In the detection of food safety, it has a more accurate detection effect on many macromolecular proteins. It can be used to detect the presence or quantity of a substance in food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binding characteristics of antigen and antibody.
Key words: development of immunoaffinity;chromatography
免疫親和層析技術的原理
親和層析是一種吸附層析,是利用生物大分子間作用,將具有親和力的配體固定在一個不溶性基質上,利用分子間特異性的親和力來分離純化目標物[1],免疫親和層析柱是利用抗體與其相應的抗原之間存在高度親和性與高度特異性的特點,將抗原或是抗體固定到層析柱上,將含有抗原或抗體的樣品上樣,然后利用有效手段和溶劑將固定到層析柱上的抗原或是抗體進行洗滌和洗脫,將雜質洗掉,將特異性結合的目標物質洗脫下來[2]。
免疫親和層析技術在食品安全檢測中已經有了許多應用,免疫親和層析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離不開免疫親和柱的發展和作用。
免疫親和柱
免疫親和柱(IAC)是利用免疫親和層析原理制成的用于純化、富集目標分離物的免疫親和柱,它可以簡化樣品提取的過程,并能提高樣品的純度,對目標物能起到很好的分離、純化富集的作用,所以IAC常被用作待測樣品的前處理。免疫親和柱的發展經歷了較為倉時間的發展,我國免疫親和柱法的研究和發展不僅離不開早期國外科學家的探索,更離不開我國科學家用于實踐的精神。國外學者Axen等從利用溴化氰活化的瓊脂糖作為載體開始,接著Van等于1987年首次制備出凈化豬肉中的氯霉素的免疫親和柱,此后利用免疫親和柱進行樣品前處理的技術在醫藥和食品檢測領域廣泛盛行,我國李衛崗等[3]將自制的抗黃曲霉毒素B1的抗體與溴化氰活化的瓊脂糖4B偶聯,制成免疫親和柱用于分離、純化,富集小分子物質獲得成功,這無疑為我國其他領域進一步研究免疫親和柱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4]
免疫親和柱可以得到認可,與它的特性密不可分。IAC比普通的親和色譜具有更高的親和力、可逆性和特異性[5],它最大優點在于可以得到較高純度的目標活性物質,且操作步驟簡單,花費時間也較少,IAC是用于分離、純化的方法中效率比較高的方法之一。只要掌握好抗原與抗體的初濃度,抗原與抗體之間的親和力和抗原與抗體是否容易解離這三個方面,就能夠利用IAC的優良特性分離、純化得到高純度的目標活性物質。
免疫親和層析的應用
免疫親和層析因為操作簡單、可定量分析、可以簡單化樣品處理過程和檢測時間等優點,近幾年的應用范圍日益壯大,已經廣泛應用于環境保護、醫學檢驗、食品衛生等領域,對各類樣本中的毒素、獸藥殘留等具有很高的純化、富集效率,已成為和睦多領域中重要的前處理手段之一。[6-10]
發展前景
免疫親和技術不需要使用大量的有機溶劑,對操作人員的健康不會造成極大的危害,有因為它相對更容易掌控,所以,正處于飛速發展的免疫親和層析技術未來一定會應用在更多的發展領域。不管是對生活還是生產都會起到一個推動其向著更好、更安全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陸健.蛋白質純化技術及應用[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137-139.
[2] PRASSOPOULOUE,KATIKOUP,GEORGANTELIS D,et al.Detection of okadaic acid and related esters in? mussels during 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 (DSP) episodes in Greece using the mouse bioassay, the? PP2A inhibition assay and HPLC with fluorimetric detection[J].Toxicon,2009,53(2):214-27.
[3] 李衛崗,魯長豪,葉梅君,等.黃曲霉毒素 Bl 免疫親和柱的制備研究[J].中國公共衛生學報,1992,6(11):361-362.
[4] 李琳. 大田軟海綿酸免疫親和柱的開發及初步應用[D].吉林大學,2015.
[5] 魏文忠,魏琴.免疫親和柱技術在糧油衛生安全檢測中的應用研究[J].糧食科技與經濟.2014,2(39):32-35.
[6] 吳長青,馮俊,沈浥,張玉柱.動物源性食品中抗生素殘留的分類及檢測方法的研究進展[J].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19,10(21):7126-7132.
[7] 李唐,黃永震,姜艷芬,張彥明,賀花.動物性食品藥物殘留的檢測方法和防控對策[J].食品工業,2019,40(07):260-265.
[8] 楊杰程,劉丁溪,郭抗抗,周宏超.動物性食品中磺胺類藥物殘留檢測方法研究進展[J].畜牧與獸醫,2019,51(06):134-139.
[9] 李琳. 大田軟海綿酸免疫親和柱的開發及初步應用[D].吉林大學,2015.
[10] 王劉慶,姜冬梅,王瑤,王蒙.果品及其制品中赭曲霉毒素A污染的發生、控制和檢測[J].食品科學,2018,39(23):289-298.
作者簡介:
姓名(出生年、性別):張家琪 1998年 女,籍貫:山東省榮成市,職稱和學歷:大學本科,研究方向或專業:水產養殖學。
第二作者: 王沁園
第三作者:曹芙榕 第四作者:王海默? 第五作者:徐晨